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25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25张)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und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学习目标
01
02
03
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举例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
结合案例,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人地协调观)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l basi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自然条件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包括
探究问题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有哪些共同的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农耕条件优越
中低纬度大河中下游平原
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
气候温暖湿润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探究活动一: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论1: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区域发展
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也好
探究活动一: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问题2:结合材料,分析导致孟加拉国和日本这种发展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材料三:日本地处西北太平洋,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之一。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人口增长过快
产业结构单一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
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较差
区域发展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
交通便利
对外开放程度好
教育水平高等
日本
探究活动一: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论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非唯一条件
孟加拉国 vs 日本
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差异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活动一: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教材19-20页都江堰水利工程,阅读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3:
(1)试分析都江堰建设之前,成都平原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探究活动二:人类应如何利用自然条件?
成都市区域图
成都平原
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成都平原地处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的特殊位置,洪水泛滥时泥沙淤积,河道淤塞,导致洪水淹没成都平原;
旱灾时,岷江水量骤减,又因江东地势较高,河流无法流入。
都江堰水利工程
材料四:教材19-20页都江堰水利工程,阅读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3:
(2)分析都江堰工程的“深淘滩”“低作堰”为什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作用?这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原则是什么?
探究活动二:人类应如何利用自然条件?
成都市区域图
成都平原
“深淘滩”: 按一定深度清理内江河道的泥沙,需要挖到指定的深度,从而控制内外江水量比例,保证内江水量的稳定,以此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
“低作堰”:当流入内江的水量较大时,低作堰可以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以及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从而起到排沙和泄洪的作用。
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材料四:教材19-20页都江堰水利工程,阅读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3:
(3)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探究活动二:人类应如何利用自然条件?
成都市区域图
成都平原
①该工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
②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
③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
④为成都平原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
⑤几乎不存在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1.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素是(  )
A.农业 B.政策
C.地势 D.气温
2.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
A.净水 B.蓄水
C.拦水 D.分水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C
D
C
练一练
3.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 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 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材料五:1931—1937年美国中西部持续干旱期间,干燥裸露的地表因遭强风暴的侵蚀而引发沙尘暴。1934 年发生了美国历史上一次破坏力量最大的“黑风暴” , 它席卷了美国 2/3 的国土,带走的尘土达3亿吨 , 摧毁了中西部大平原20多个州的庄稼 ,沙尘一直吹到美国的东海岸。
探究问题4: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风暴”主要人为成因?
过度开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探究活动二:人类应如何利用自然条件?
材料六:读图思考,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情况。
探究活动三: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渐弱。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材料七:教材22页“资源诅咒”
探究活动四: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百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开发和贸易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多,从而分配给制造业部门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越少
资源开发投入过多
其他投入减少
荷兰及其油气资源分布
资源诅咒
材料七: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探究活动四: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
非农产业。
探究问题5:
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地势高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业。
地势高差大,河湖众多,有冰雪覆盖等,自然景观丰富——发展旅游业。
材料七: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探究活动四: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
探究问题5:
本国矿产资源贫乏,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可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程度,降低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
技术先进,可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价值(附加值),获取更多利润。
材料七: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探究活动四: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
探究问题5:
政策(制度)
人力资源
材料七: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探究活动四: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探究问题5:
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制定合适的政策、制度、规则)。
材料: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图2.7)。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2015年占15%。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活 动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2.阅读下列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1.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促进了其经济发展,但长期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在现阶段随其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2.阅读教材中题干下的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我国《“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国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0%—15%。
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善西气东输三、四、五线,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提高调峰储备能力。
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与相邻省、自治区相比,山西省煤炭开采比较优势下降。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
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资源的产量会进一步下降;
②同时国家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会导致煤炭资源消费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费市场萎缩;
③加之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开采成本上升;
④山西的水资源短缺,都会导致山西煤炭资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十四五”期间,山西将由传统能源大省向新型综合能源大省转型。截至2024年1月底,山西全省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500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规模2503 万千瓦、太阳能装机2590 万千瓦。
据材料说明山西省在风能、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风能、太阳能发电稳定性差,生产波动性大
煤炭产业基础雄厚,替代成本较高
课堂小结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
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
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
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
素是(  )
A.农业 B.政策 C.地势 D.气温
2.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
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
A.净水 B.蓄水 C.拦水 D.分水
3.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
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 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 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C
D
C
【链接高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