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锦绣育才教育集团2025年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5·拱墅模拟)在幽门螺旋杆菌C-14呼吸实验中受检者口服尿素C-14胶囊后,如果胃中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能迅速将尿素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二氧化碳经过血液进入肺,而排出体外,将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后在仪器上检测,即可判断胃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下列关于C-14的说法正确的是( )A.C是一种碳的同位素分子 B.1个 4C中含有6个质子C.1个 4C中含有7个中子 D. 4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2.(2025·拱墅模拟)统计两种蜥蜴在不同温度下孵化出的后代中雄蜥蜴的百分比,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蜥蜴胎生、哺乳,幼体成活率高B.从体温调节上看,蜥蜴属于恒温动物C.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温度可以使后代的雌雄比例为1:1D.蜥蜴后代的性别只取决于孵化温度,与蜥蜴种类无关3.(2025·拱墅模拟)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水蒸气为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4.(2025·拱墅模拟)小明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B.放映时,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放映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5.(2025·拱墅模拟)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纯净物:纯净的空气、水、可乐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氢气、氮气、汞C.空气污染物:NO2、SO2、CO2D.氧化物:冰、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6.(2025·拱墅模拟)中国是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茶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茶水含有的热量多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现象D.茶香扑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7.(2025·拱墅模拟)现代马的进化过程有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右图是马及其前肢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B.现代马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C.现代马的形态、前肢特征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D.从始祖马到现代马是人工选择的结果8.(2025·拱墅模拟)浙江某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利用气雾栽培技术立体种植蔬菜(如图),蔬菜产量比传统技术提高10倍以上。气雾栽培是把植物的根系完全暴露在空气中,营养液以气雾的方式直接喷到根上,更利于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B.蔬菜利用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C.营养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D.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9.(2025·拱墅模拟)小金为了获知某化肥(主要成分为NH4HCO3,杂质不含氮元素)的含氮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测定。已知:NH,HCO3=△=NH3↑+CO2↑+H2O,装置B、C和D中试剂均足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肥能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B.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CO2C.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水D.根据装置B和C反应前后质量差都能计算化肥中的含氮量10.(2025·拱墅模拟)将一个质量为 275g 的土豆放入容器内的水中, 土豆下沉后静止在容器底部, 如图 1。小明设法在土豆上 插入几个轻质的粗吸管后做成了一个“吸管土豆”, 再次放回水中后“吸管土豆”浮了起来,最终漂浮 在水面上, 如图 2 (忽略吸管重力, 取 g= 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静止的土豆所受浮力等于2.75NB.土豆上插入吸管后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了所受的浮力C.图2中土豆浮起后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比在图1中时大D.“吸管土豆”漂浮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11.(2025·拱墅模拟)在研究物质的导电性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用酒精灯对着取自白炽灯的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对此,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玻璃芯柱和灯泡L是并联的B.电压表的示数将逐渐变大C.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比通过玻璃芯柱的电流大D.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2.(2025·拱墅模拟)浙江省某中学的同学感觉近段时间的白天一天比一天更长了,那么这段时间地球运行的位置变化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A.a→b→c B.b→c→d C.c→d→a D.d→a→b13.(2025·拱墅模拟)分析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O2反应生成Na2CO3和H2O→碱都能和CO2反应生成盐和H2OB.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C.金属Fe在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Cu→金属Na也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14.(2025·拱墅模拟)环境温度稳定在25℃,在t1时环境温度从25℃骤降到10℃并稳定一段时间,记录人体散热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t1到t2时,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增大造成C.t2以后,由于体温调节,散热量减少D.t3以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15.(2025·拱墅模拟)如图是同学日常训练的场景,在体育锻炼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分钟跳绳——人将自身的化学能几乎都转化为机械能B.立定跳远——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蹬地时,地面对人的支持力等于人的重力C.掷铅球——在最高点是实心球的重力势能不为零,动能也不为零D.800米测试——加速冲刺过程中,人的动能和势能均增大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2025·拱墅模拟)锦绣项目化小组开展“自制制氧机”的工程实践活动。【探秘原理】市场上的制氧机按制氧原理主要分三类:空气分离制氧、电解水制氧和化学试剂制氧。(1)某品牌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当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和氧气分离,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该制氧机制得的“氧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若要通过分解反应制备氧气,一定不能选用的反应物是____(填字母);A.氯酸钾(KClO3) B.氯化铵(NH4 C.过氧化氢(H2O2)(3)【自制制氧机】项目小组利用饮料瓶、吸管、输液管等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乙装置。装置中一个是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另一个是加湿仓,氧气经过该仓后变得清洁湿润。则 瓶为加湿仓。17.(2025·拱墅模拟)膳食均衡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多可以从食物中获得。(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填序号)。A.牛肉 B.米饭 C.苹果(2)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足够量的 元素。(3)均衡膳食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有效方法之一,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图中 (填序号)生理活动表示吸收。18.(2025·拱墅模拟)天富北监盐场在宋代名声较大,制盐过程主要有:刮取海滩咸泥(取含盐泥土)、海水浇淋咸泥(溶解)、摊平暴晒、盐卤煎盐(结晶)过程。(1)依据盐(氯化钠)的溶解度特点,盐卤煎盐是利用 (选填“蒸发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2)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小锦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经检验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A.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C.称量精盐时误将精盐放在右盘19.(2025·拱墅模拟)如图是一种手摇发电的手电筒,当手沿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时,灯泡就能发光。这个手电筒壳内有线圈,摇动时,可以感受到有一个物块在来回运动,小明猜想这个物块是磁体,依据是:磁体运动时,闭合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 ,线圈相当于电路中的 (填“用电器”或“电源”)。若发电功率为80w,给一个额定电压是5v,电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机充电,从20%充到70%需要 小时.20.(2025·拱墅模拟)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者常用的观察器具:(1)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2)观察小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湿纱布是为了遮光B.必须在高倍镜下才能看到血液流动情况C.图乙的三种血管中,3为小动脉D.最好选择颜色浅的部位观察21.(2025·拱墅模拟)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的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大陆漂移说;②海底扩张说;③板块构造学说。(1)20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以下证据支持他假说的是 (填序号)。①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③舌羊齿植物化石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2)在如图所示的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的 (填“张裂”或“碰撞”)。(3)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从“板块构造学说’角度分析我国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是 。22.(2025·拱墅模拟)坐动车、飞机时“大包小包”均需过安检,如图质量为10千克的行李箱放在安检机的传送带上进行传送。(1)小实将行李箱刚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时,行李箱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2)若该行李箱底部与传送带接触面积为500厘米2,则传送带受到的压强是 帕。(3)当包裹和传送带一起以0.5米/秒的速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了10秒,传动带对包裹做功的大小为 焦。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23.(2025·拱墅模拟)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1)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乙组的作用 。(2)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继续探究这个问题,小金同学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 ,置于光照下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 ,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24.(2025·拱墅模拟)如图所示为“顶针”,是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铁质或铜制,套在手指上,能顶着针尾,手指发力来穿透衣物。小云发现妈妈的缝纫盒里也有一个顶针,刚学完密度知识的小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方案鉴定顶针的材料,查阅完资料得知方案一: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实验操作如下:①小云将顶针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②再将顶针放入倾斜的装满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顶针大于量筒口)方案二:利用电子秤测量。实验操作如下:①给烧杯中装入适量水,按电子秤清零键,如图a;②用细线悬挂顶针,慢慢放入烧杯的水中,不接触烧杯底部,如图b,此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1;③慢慢松开细线,使顶针沉底,如图c,此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2。(1)用顶针套在手指上推针的目的是通过 减小对手指的压强,(2)方案一中测量的顶针的质量为 。方案二中测出顶针的密度ρ=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水的密度为ρ水).(3)你认为(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的测量方法更精确,理由是: 。25.(2025·拱墅模拟)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后,知道催化剂(MnO2)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 他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四次实验。实验次数次数 H2O2溶液质量分数/% H2O2溶液用量/mL 催化剂(MnO2)用量/g 反应温度/℃ 收集气体体积/mL 所需时间/s① 30 5 0 85 2 3.8② 15 2 0.1 20 2 2.8③ 5 2 0.1 20 2 7.4④ 30 5 0 55 2 10.5(1)请写出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中同学们是通过比较 的方式比较化学反应的速率。(3)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可多选)。A.H2O2溶液质量分数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C.催化剂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D.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4)通过查阅资料,他们还发现许多金属盐(如等)对双氧水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铁盐和铜盐的催化作用哪个强呢 他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并以两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结果,小宁同学提出将溶液改为溶液更合理。仿照小宁思路,你认为还可以作何改进 。26.(2025·拱墅模拟)据史料记载,欧姆曾用图甲电路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该电路中温差电源的电压与温差成正比。当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时,小磁针偏转,转动手柄,使小磁针回到原位置,记录手柄转过角度。改变电源温差,利用同一铁丝多次实验得出表1数据;控制电源温差不变,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铁丝多次实验得出表2(已知: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流大小成正比,粗细相同的铁丝电阻阻值与其长度成正比)。实验组别 1 2 3 4电源温差(摄氏度) 20 40 60 80手柄转过角度(度) 50 100 150 200表2实验组别 1 2 3 4铁丝长度(英寸) 2 4 6 10手柄转过角度(度) 305 281.5 259 224(1)分析表1中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2)对表2中数据分析发现,无法得出通过铁丝的电流与铁丝电阻成反比的结论;于是在铁丝两端连接一个电压表,重复实验,发现当铁丝长度改变时,电压表示数也发生改变,据此分析电流与铁丝电阻不成反比的原因;为了解决上述原因 ,请提出改进的方法 。27.(2025·拱墅模拟)为了更好更有意义地研究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了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设计过程如下:【方案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NaOH与(是否发生反应。(1)小刘设计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B中导管红墨水液面上升。小刘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 。(2)小施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图2所示装置验证小刘的观点。实验时分别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全部注入到装满的甲乙烧瓶中,关闭注射器活塞,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①乙装置注射器中的液体X为 。②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方案二】从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与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所示。NaOII Na2CO317.3 <0.01小陈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将CO2气体通入到 中 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NaOH与CO2发生反应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28.(2025·拱墅模拟)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有观点质疑,用飞船运载人类进行几千年的流浪过程中,无法长期维持生态平衡。早在1991年,科学家在封闭建筑内,建造了一个生态系统,它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很快就遇到了农作物产粮不足、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问题,导致这一实验失败。(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2)能量在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会导致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的因素有( )A.植物产生枯枝败叶被微生物分解B.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被微生物分解C.各个生物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29.(2025·拱墅模拟)《天工开物》记载古法造纸术的流程是原料浸泡、蒸煮、抄制、烘干。兴趣小组根据记载,利用回收的废纸进行“制造再生纸”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蒸煮时加入了氢氧化钠。造纸后,为处理剩余的废液进行如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①BaCl2+Na2CO3=BaCO3↓+2NaCl;②BaCl2溶液呈中性;③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任务一】废液成分分析【提出猜想】推测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步骤1: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稀溶液。 ____ 废液中有Na2CO3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废液中有NaOH【任务二】废液中碳酸钠含量测定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取100g废液样品放入装置A的锥形瓶中,先通入一会儿N2,然后称量装置C、D的质量,再向锥形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继续通一会儿N2后,测得装置C、D分别增重4.1g和0.3g。(1)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后,需要继续通一会儿N2,其原因是 。(2)废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保留到0.1%)。(3)如果缺少装置B,会使测定的碳酸钠含量 (填“偏大”或“偏小”)。30.(2025·拱墅模拟)图甲是用某款3D打印笔进行立体绘画时的场景,打印笔通电后,笔内电阻丝发热使笔内绘画材料熔化;加热电路简化后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1和为发热电阻丝,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R1=4Ω,忽略电阻丝阻值随温度变化,求:(1)低温档工作时,通过R1的电流;(2)低温挡的功率;(3)R2的电阻值。31.(2025·拱墅模拟)某沙漠植物的种子包裹在多层鳞片状果荚中(如图1),果荚遇水膨胀开裂释放种子,干旱时闭合保护种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荚的吸水膨胀行为是长期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果。①种植这种植物的沙漠土壤中应含有较少的 (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②果荚在干旱时闭合,对种子存活的意义是 (写一点)。(2)科学家模仿果荚结构,用吸水性凝胶制成“智能种子包”(如图2),用于沙漠播种。①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并释放能量,请写出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②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智能种子包”在雨季自动释放种子的优势是 (写一点)。32.(2025·拱墅模拟)桔槔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图所示,硬杆用细绳悬挂在树上,杆可绕O点自由旋转且与树之间无作用力,用细绳将重力为20N、容积为的桶悬挂在B端,在A端重120N的拗石辅助下,人可轻松将一桶水从井中提,OA:OB=3:2;悬挂桶的绳子始终保持在竖直方向上,忽略杆和绳的重力。(1)桶装满水时,求水的质量;(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求桶排开水的体积;(3)某人用桔槔将装满水的桶提出水面(忽略桶外壁沾水)后,将水桶提升1.5米,桔槔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共用时10秒。求水桶离开水面后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 A.根据同位素的判断方法来分析;B.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来分析;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 A.14C是一种碳的同位素原子,故A错误;B.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可知,1个14C中含有6个质子,故B正确;C.1个14C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4-6=8,故C错误;D.14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4+16×2=46,故D错误。故选B。2.【答案】C【知识点】体温的控制;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解析】【分析】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可知:孵化温度对蜥蜴的性别有影响。【解答】 A.蜥蜴属于爬行动物,生殖方式是卵生,胎生,故A错误;B.蜥蜴的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故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温度可以使后代的雄性占50%,即雌雄比例为1:1,故C正确;D.蜥蜴的性别决定取决于孵化温度,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大,但是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D错误。故选C。3.【答案】A【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干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粒。下降过程中,小冰粒吸收热量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过程,变成雨滴。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4.【答案】D【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A.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BC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分析判断。【解答】 A.为了是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确不合题意;B.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戌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电影放映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5.【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氧化物【解析】【分析】A.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B.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判断;C.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解答】 A.纯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可乐中含有水及多种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故B错误;C.CO2属于空气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错误;D.冰、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6.【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A.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判断;B.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D.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解答】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A错误;B. 茶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茶水含有的的温度高, 故B错误;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即高温水蒸气遇到外部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茶香扑鼻是茶分子扩散的结果,表明分子不停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故选D。7.【答案】B【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解析】【分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有力的证据,根据化石材料所了解的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整个发展过程,分析解答。【解答】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是不是唯一证据,故A错误;B.马进化历程证实了物种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故B正确;C.任何生物都不能主动适应环境,故C错误。D.从始祖马到现代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误。故选B。8.【答案】D【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 传统的种植业是离不开土壤的。这是因为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天机盐,还对植株起到固着作用。其实,只要给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并将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气,植物离开土壤也能成活。【解答】 A.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故A错误;B.蔬菜开花后,经过传粉、受精,形成受精卵,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发育形成的,所以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故B错误;C.根据渗透作用原理,细胞液的浓度>周围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所以气雾栽培时要保证根毛吸水,营养液的浓度应小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故C错误;D.根吸收的水分除一部分用于完成自身的生理活动,其余大部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故D正确。故选D。9.【答案】D【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盐与化肥【解析】【分析】A.根据氮肥的作用来分析解答;B.根据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C.根据浓硫酸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氨气来分析解答;D.根据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吸收氨气来分析解答。【解答】 A.钾肥能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NH4HCO3是氮肥,则该化肥能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的说法错误,故A错误;B.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故B错误;C.浓硫酸能与碱性气体氨气反应,则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氨气,故C错误;D.装置B增加的质量是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装置C增加的质量是氨气的质量,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B【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4)根据浮沉条件分析;(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判断;(3)根据p=ρ液gh比较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变化,根据F=pS比较压力变化。【解答】A.土豆的重力G=mg=0.275kg×10N/kg=2.75N。土豆在水中下沉,则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即浮力小于2.75N,故A错误;B.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吸管增大了土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了土豆受到的浮力,故B正确;C.图2中土豆浮起后,它的下表面所在的深度减小,根据p=ρ液gh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减小。根据F=pS可知,土豆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减小,故C错误;D.“吸管土豆”漂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故D错误。故选B。11.【答案】B【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A.用电器首尾相连为串联,并排连接电路两点之间为并联;C.再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分析;D.从题可知,用酒精灯对着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从而可以判断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利用公式判断出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再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判断出,在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电阻的变化。B.从图可知,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两端的电压,已判断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而灯泡的电阻不变,可利用公式U=IR判断出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解答】 A.根据图片可知,玻璃芯柱和灯泡L是串联的,故A错误;C.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因此通过灯泡的电流等于通过玻璃芯柱的电流,故C错误;D.用酒精灯对着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则电路中的电流变大。而电源电压不变,由公式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而灯泡的电阻不变,由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可知,玻璃芯柱的电阻变小。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小,故D错误。B.从图可知,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变大,而灯泡的电阻不变,由公式U=IR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B正确。故选B。12.【答案】C【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解答】浙江省位于北半球,从冬至日经过春分日到夏至日的半年时间里,该地昼渐长、夜渐短,此时间段也就是轨道图上的c→d→a。故答案为:C。13.【答案】D【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氧化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B.根据氧化反应的特征分析判断;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解答】 A.并不是碱都能和CO2反应生成盐和H2O,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铜不能发生反应,故A错误;B.氧化反应不是指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如氢气和氧化铜反应,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故B错误;C.金属Fe在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Cu,但金属Na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不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在硫酸铜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C错误;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正确。故选D。14.【答案】D【知识点】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主要依靠自身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以维持自身的体温不变。【解答】A.外界温度变化时,正常人体温不变,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当人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会加速皮肤热量散失,并且温差越大,热量散失越多。C.温度降低后,由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人体散热量减少,以维持体温。D.t3后当体温稳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故答案为:D15.【答案】C【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A.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B.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CD.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解答】 A.跳绳的过程中,人将自身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故A错误;B.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即人做加速运动,那么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即F-G>0,因此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故A错误;C.在最高点时,铅球球的高度最大,质量不变,则重力势能最大;由于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因此动能不为零,故C正确;D.加速冲刺过程中,人的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增大,高度不变,重力势能不变,故D错误。故选C。16.【答案】(1)混合物(2)B(3)A【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3)根据图乙分析两个瓶子在制取氧气中的用途判断。【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空气通过分子筛后,仍有少量氮气分子存在,所以制得的氧气中含少量氮气,属于混合物;(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要通过分解反应制备氧气,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而氯化铵不含氧元素;故选B。(3)加湿仓氧气要通过长管进入水中,充分接触润湿后再由短管导出,因此选择A瓶。17.【答案】(1)A(2)钙(3)①【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消化系统的组成【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食物富含营养素的知识判断;(2)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坚硬,缺乏钙,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症;(3)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解答】 (1)牛肉富含蛋白质,米饭富含糖类(淀粉),苹果富含维生素。故选A。(2)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症,故人体每天应摄入足够量的钙元素。(3)图中①是指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所以①过程表示吸收过程。18.【答案】(1)蒸发结晶(2)混合物(3)A;C【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 (1)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2)根据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进行分析;(3)根据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溶剂多了,或溶质少了进行分析。【解答】 (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盐卤煎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2)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3)A.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溶剂多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符合题意;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溶剂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B不合题意;C.称量精盐时误将精盐放在右盘,氯化钠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符合题意。故选AC。19.【答案】感应电流;电源;0.1【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磁感应;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用电器消耗电能,电源提供电能;(3)首先根据W=UItη计算从20%到70%需要的电能,然后根据计算需要的时间。【解答】(1) 该手电筒有线圈,使用时将它来回摇晃,线圈在磁场中就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此时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所以手电筒里面的物块应该是磁铁,线圈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此手电筒发电是电磁感应现象;(2)额定电压是5V,电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机充电,从20%充到70%时消耗的电能为:W=UItη=5V×3.2A×3600s×(70%-20%)=28800J;需要的时间为:。20.【答案】(1)薄而透明(2)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心脏和血管【解析】【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光线要能穿过物体才行。(2)A.湿纱布可以为鱼提供水分;B.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判断;C. 血液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图中,1是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静脉;D.颜色越浅,越接近透明。【解答】 (1)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光线才能透过标本进入人的视野,才能使人看清物像。(2)A.湿纱布的目的是保持小金鱼湿润,防止干燥,维持鱼的呼吸,而不是为了遮光,故A错误;B.观察血液流动通常使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过高的倍数可能会影响观察视野,故B错误;C.图乙中3的血液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故C错误;D.颜色浅的部位更易于观察血液流动,故D正确。故选D。21.【答案】(1)②③(2)张裂(3)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解析】【分析】(1) 大陆漂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的,其依据主要有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性、生物的相同性和岩层的相似性。(2)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解答】(1) ①“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与人们喜爱大熊猫有关,与“大陆漂移”无关,故A不合题意;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B符合题意;③人们在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的岩层中,都发现了距今2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化石,所以将上述几块陆地拼合起来,古老地层基本上也对接,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C符合题意。故选②③。(2) 在如图所示的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张裂。(3)我国四川省多地震灾害的原因是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22.【答案】(1)水平向右(2)2000(3)0【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力是否做功的判断【解析】【分析】 (1)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2)根据公式计算传送带受到的压强;(3)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解答】 (1)行李箱刚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时,因为行李箱具有惯性会具有水平向左的运动趋势,因此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2)传送带受到的压强;(3)当行李箱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物体间无摩擦力,因此未做功。23.【答案】(1)黑藻的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二氧化碳;作对照(2)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黄色【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 (1)甲黑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黑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乙组的作用是作对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2)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24.【答案】(1)增大受力面积(2)17.8;(3)方案二, 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时,小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解析】【分析】 (1)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2)方案一: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方案二: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电子秤上,打开开关并归零,手提细线拴住顶针,浸没在水中,如图b,记下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1;m1为顶针排开水的质量,然后可求得顶针排开水的体积;把顶针接触杯底,手放开细线,如图c,记下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2,m2为顶针的质量,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得顶针密度;(3)方案二测量结果更精确,因为方案一在测量体积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时小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体积测量误差较大。【解答】 (1)用顶针套在手指上推针,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2)方案一:顶针的质量m=10g+5g+2.8g=17.8g;由图b可知,顶针受的浮力等于顶针对水的作用力即电子秤的增加的重力,F浮力=m1g,顶针排水体积为,因为全部浸没,所以顶针的体积,由开始打开开关并归零,则项针的质量为m2,则顶针的密度。(3)方案二测量结果更精确,因为方案一在测量体积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时,小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体积测量误差较大。25.【答案】(1)(2)收集相等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3)A(4)将氯化铁溶液改为硫酸铁溶液【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收集相同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越长,则化学反应速率越低;(3)从表格数据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4)根据两种物质的阴离子种类分析解答。【解答】 (1)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实验中同学们是通过比较的方式比较收集相等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化学反应的速率。(3)A.对比②③可知,H2O2溶液质量分数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A正确;B.对比①④可知,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B正确;C.没有对比试验能够证明,催化剂(MnO2)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故C错误;D.没有对比试验能够证明,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故D错误。故选AB。(4)小宁同学提出将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更合理,目的是为了使溶液中的阴离子相同。26.【答案】(1)使用同一导体时,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的比值相等(2)电路中铜丝、水银也会分走一部分电压,没有控制铁丝两端电压相同;添加一个滑动变阻器与铁丝串联【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 (1)分析题表1数据得出结论。(2)图乙电路中,当铁丝长度改变时,铁丝的阻值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路中的铜丝、水银会分走部分电压,据此分析;为了控制铁丝两端电压相同,可以在图乙电路中,添加一个滑动变阻器与铁丝串联。【解答】 (1)根据题表1数据分析可知,使用同一铁丝实验时,手柄转过角度随电源温差增大而增大,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的比值不变,则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成正比关系,所以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同一导体时,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的比值相等。(2)图乙电路中,当铁丝长度改变时,铁丝的阻值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路中的铜丝、水银会分走部分电压,使得每次实验铁丝两端电压不同,所以电压表示数也发生改变,电流与铁丝电阻不成反比。为了控制铁丝两端电压相同,可以在图乙电路中,添加一个滑动变阻器与铁丝串联,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铁丝两端电压保持不变。27.【答案】(1)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2)45mL蒸馏水;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NaOH的乙醇溶液【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方案一】(1)结合二氧化碳溶解性和水反应进行分析;(2)①45mL蒸馏水;②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方案二】结合对照实验进行分析。【解答】 【方案一】(1)因为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也可以和水反应,导致压强减小:(2)①为了控制变量,加入的体积应该是45mL;②因为二氧化碳既可以和溶液中的水反应,也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最后甲中压强减小的比乙更厉害;【方案二】为了验证上述实验,需要将水换成其他溶剂,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28.【答案】(1)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2)C【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分析】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解答】 (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弱。故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2)A、植物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如枯枝、败叶)经分解者分解,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A符合题意;B、动物摄入的能量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尸体和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释放,未传递到更高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B符合题意;C.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热能散失,这是能量递减的核心原因(约80%-90%的能量在每级传递中损耗),故C符合题意。故选C。29.【答案】(1)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气体残留在装置中,影响实验结果(2)10.6%(3)偏大【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任务一】根据实验结论分析;【任务二】(1)根据需要继续通一会儿氮气,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分析;(2)根据装置C、D中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3)根据如果缺少装置B,气体从A装置中携带出的水蒸气会被D装置吸收分析。【解答】 【任务一】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稀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碳酸钠,且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任务二】 (1)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后,需要继续通一会儿氮气,原因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气体残留在装置中,影响实验结果;(2)装置C用来吸收二氧化碳,装置D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故装置C、D中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1g+0.3g=4.4g;设废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Na2CO3+H2SO4═Na2SO4+H2O+CO2↑106 44100gx 4.4g;解答:x=10.6%;(3)如果缺少装置B,气体从A装置中携带出的水蒸气会被D装置吸收,导致测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则计算出的碳酸钠的含量偏大。30.【答案】(1)解:电源电压恒为6V,R1=4Ω,低温档时只有R1单独工作,则通过R1的电流为:;(2)解:只闭合S1时低温挡工作,此时电路为只有R1的简单电路,则低温挡的功率为:;(3)解:因为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所以,S1、S2都闭合时为高温挡,此时R1、R2并联,因R1前后电压不变,电阻不变,所以功率不变,故R2的功率为:P2=P高-P低=12W-9W=3W,则R2的电阻值为:。【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低温挡时根据求出此时线路中的电流。(2)根据P=I2R求出此时的电功率。(3)根据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可求出高档时的电功率和R2的功率,根据求出R2。31.【答案】(1)黏粒;保护种子免受风沙侵蚀、机械损伤以及动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伤害,使种子在恶劣的干旱环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种子的存活率(或减少种子与外界干燥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种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种子过度失水而失去活性)(2)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能让种子精准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或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或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①黏粒不利于植物固定根系,锁定水分;②可从外界风沙侵蚀、机械损伤和动物啃食的角度分析果荚闭合的意义;(2)①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②可从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的角度分析。【解答】 (1)①种植这种植物的沙漠土壤中应含有较少的黏粒,以保持水分和固定植物的根系。②果荚在干旱时闭合,对种子存活的意义是:保护种子免受风沙侵蚀、机械损伤以及动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伤害,使种子在恶劣的干旱环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减少种子与外界干燥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种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种子过度失水而失去活性。(2)①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②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智能种子包”在雨季自动释放种子的优势是:能让种子精准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32.【答案】(1)解: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m水=ρ水V=1.0×103kg/m3×2.8×10-2m3=28kg;(2)解:空桶在井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F浮=G桶=20N,由F浮=ρ水gV排可得,桶排开水的体积:;(3)解:水的重力G水=m水g=28kg×10N/kg=280N,桶和水的总重力G总=G桶+G水=20N+280N=300N,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G拗石×OA=(G总-F)×OB,即:120N×3=(300N-F)×2,解得作用在此人手上的拉力F=120N,拉力做功W=Fs=120N×1.5m=180J,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已知水桶的容积,由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由F浮=ρ水gV排公式变形可求得桶排开水的体积;(3)根据G=mg求得水的重力,由杠杆平衡条件可求得B端绳子的拉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得手对绳子的拉力,根据W=Fs得到拉力做功,根据得到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1 / 1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锦绣育才教育集团2025年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5·拱墅模拟)在幽门螺旋杆菌C-14呼吸实验中受检者口服尿素C-14胶囊后,如果胃中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能迅速将尿素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二氧化碳经过血液进入肺,而排出体外,将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后在仪器上检测,即可判断胃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下列关于C-14的说法正确的是( )A.C是一种碳的同位素分子 B.1个 4C中含有6个质子C.1个 4C中含有7个中子 D. 4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答案】B【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 A.根据同位素的判断方法来分析;B.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来分析;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 A.14C是一种碳的同位素原子,故A错误;B.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可知,1个14C中含有6个质子,故B正确;C.1个14C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4-6=8,故C错误;D.14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4+16×2=46,故D错误。故选B。2.(2025·拱墅模拟)统计两种蜥蜴在不同温度下孵化出的后代中雄蜥蜴的百分比,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蜥蜴胎生、哺乳,幼体成活率高B.从体温调节上看,蜥蜴属于恒温动物C.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温度可以使后代的雌雄比例为1:1D.蜥蜴后代的性别只取决于孵化温度,与蜥蜴种类无关【答案】C【知识点】体温的控制;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解析】【分析】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可知:孵化温度对蜥蜴的性别有影响。【解答】 A.蜥蜴属于爬行动物,生殖方式是卵生,胎生,故A错误;B.蜥蜴的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故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温度可以使后代的雄性占50%,即雌雄比例为1:1,故C正确;D.蜥蜴的性别决定取决于孵化温度,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大,但是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D错误。故选C。3.(2025·拱墅模拟)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水蒸气为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答案】A【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干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粒。下降过程中,小冰粒吸收热量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过程,变成雨滴。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4.(2025·拱墅模拟)小明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B.放映时,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放映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答案】D【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A.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BC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分析判断。【解答】 A.为了是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确不合题意;B.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戌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电影放映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5.(2025·拱墅模拟)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纯净物:纯净的空气、水、可乐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氢气、氮气、汞C.空气污染物:NO2、SO2、CO2D.氧化物:冰、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氧化物【解析】【分析】A.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B.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判断;C.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解答】 A.纯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可乐中含有水及多种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故B错误;C.CO2属于空气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错误;D.冰、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6.(2025·拱墅模拟)中国是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茶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茶水含有的热量多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现象D.茶香扑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A.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判断;B.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D.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解答】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A错误;B. 茶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茶水含有的的温度高, 故B错误;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即高温水蒸气遇到外部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茶香扑鼻是茶分子扩散的结果,表明分子不停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故选D。7.(2025·拱墅模拟)现代马的进化过程有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右图是马及其前肢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B.现代马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C.现代马的形态、前肢特征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D.从始祖马到现代马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答案】B【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解析】【分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有力的证据,根据化石材料所了解的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整个发展过程,分析解答。【解答】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是不是唯一证据,故A错误;B.马进化历程证实了物种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故B正确;C.任何生物都不能主动适应环境,故C错误。D.从始祖马到现代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误。故选B。8.(2025·拱墅模拟)浙江某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利用气雾栽培技术立体种植蔬菜(如图),蔬菜产量比传统技术提高10倍以上。气雾栽培是把植物的根系完全暴露在空气中,营养液以气雾的方式直接喷到根上,更利于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B.蔬菜利用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C.营养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D.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答案】D【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 传统的种植业是离不开土壤的。这是因为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天机盐,还对植株起到固着作用。其实,只要给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并将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气,植物离开土壤也能成活。【解答】 A.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故A错误;B.蔬菜开花后,经过传粉、受精,形成受精卵,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发育形成的,所以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故B错误;C.根据渗透作用原理,细胞液的浓度>周围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所以气雾栽培时要保证根毛吸水,营养液的浓度应小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故C错误;D.根吸收的水分除一部分用于完成自身的生理活动,其余大部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故D正确。故选D。9.(2025·拱墅模拟)小金为了获知某化肥(主要成分为NH4HCO3,杂质不含氮元素)的含氮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测定。已知:NH,HCO3=△=NH3↑+CO2↑+H2O,装置B、C和D中试剂均足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肥能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B.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CO2C.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水D.根据装置B和C反应前后质量差都能计算化肥中的含氮量【答案】D【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盐与化肥【解析】【分析】A.根据氮肥的作用来分析解答;B.根据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C.根据浓硫酸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氨气来分析解答;D.根据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吸收氨气来分析解答。【解答】 A.钾肥能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NH4HCO3是氮肥,则该化肥能促使农作物茎秆粗壮的说法错误,故A错误;B.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故B错误;C.浓硫酸能与碱性气体氨气反应,则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氨气,故C错误;D.装置B增加的质量是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装置C增加的质量是氨气的质量,故D正确;故选D。10.(2025·拱墅模拟)将一个质量为 275g 的土豆放入容器内的水中, 土豆下沉后静止在容器底部, 如图 1。小明设法在土豆上 插入几个轻质的粗吸管后做成了一个“吸管土豆”, 再次放回水中后“吸管土豆”浮了起来,最终漂浮 在水面上, 如图 2 (忽略吸管重力, 取 g= 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静止的土豆所受浮力等于2.75NB.土豆上插入吸管后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了所受的浮力C.图2中土豆浮起后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比在图1中时大D.“吸管土豆”漂浮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答案】B【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4)根据浮沉条件分析;(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判断;(3)根据p=ρ液gh比较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变化,根据F=pS比较压力变化。【解答】A.土豆的重力G=mg=0.275kg×10N/kg=2.75N。土豆在水中下沉,则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即浮力小于2.75N,故A错误;B.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吸管增大了土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了土豆受到的浮力,故B正确;C.图2中土豆浮起后,它的下表面所在的深度减小,根据p=ρ液gh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减小。根据F=pS可知,土豆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减小,故C错误;D.“吸管土豆”漂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故D错误。故选B。11.(2025·拱墅模拟)在研究物质的导电性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用酒精灯对着取自白炽灯的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对此,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玻璃芯柱和灯泡L是并联的B.电压表的示数将逐渐变大C.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比通过玻璃芯柱的电流大D.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答案】B【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A.用电器首尾相连为串联,并排连接电路两点之间为并联;C.再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分析;D.从题可知,用酒精灯对着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从而可以判断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利用公式判断出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再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判断出,在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电阻的变化。B.从图可知,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两端的电压,已判断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而灯泡的电阻不变,可利用公式U=IR判断出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解答】 A.根据图片可知,玻璃芯柱和灯泡L是串联的,故A错误;C.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因此通过灯泡的电流等于通过玻璃芯柱的电流,故C错误;D.用酒精灯对着玻璃芯柱加热,灯泡L会慢慢亮起来,则电路中的电流变大。而电源电压不变,由公式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而灯泡的电阻不变,由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可知,玻璃芯柱的电阻变小。加热过程中,玻璃芯柱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小,故D错误。B.从图可知,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变大,而灯泡的电阻不变,由公式U=IR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B正确。故选B。12.(2025·拱墅模拟)浙江省某中学的同学感觉近段时间的白天一天比一天更长了,那么这段时间地球运行的位置变化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A.a→b→c B.b→c→d C.c→d→a D.d→a→b【答案】C【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解答】浙江省位于北半球,从冬至日经过春分日到夏至日的半年时间里,该地昼渐长、夜渐短,此时间段也就是轨道图上的c→d→a。故答案为:C。13.(2025·拱墅模拟)分析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O2反应生成Na2CO3和H2O→碱都能和CO2反应生成盐和H2OB.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C.金属Fe在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Cu→金属Na也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答案】D【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氧化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B.根据氧化反应的特征分析判断;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解答】 A.并不是碱都能和CO2反应生成盐和H2O,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铜不能发生反应,故A错误;B.氧化反应不是指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如氢气和氧化铜反应,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故B错误;C.金属Fe在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Cu,但金属Na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不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在硫酸铜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C错误;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正确。故选D。14.(2025·拱墅模拟)环境温度稳定在25℃,在t1时环境温度从25℃骤降到10℃并稳定一段时间,记录人体散热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t1到t2时,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增大造成C.t2以后,由于体温调节,散热量减少D.t3以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答案】D【知识点】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主要依靠自身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以维持自身的体温不变。【解答】A.外界温度变化时,正常人体温不变,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当人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会加速皮肤热量散失,并且温差越大,热量散失越多。C.温度降低后,由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人体散热量减少,以维持体温。D.t3后当体温稳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故答案为:D15.(2025·拱墅模拟)如图是同学日常训练的场景,在体育锻炼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分钟跳绳——人将自身的化学能几乎都转化为机械能B.立定跳远——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蹬地时,地面对人的支持力等于人的重力C.掷铅球——在最高点是实心球的重力势能不为零,动能也不为零D.800米测试——加速冲刺过程中,人的动能和势能均增大【答案】C【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A.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B.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CD.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解答】 A.跳绳的过程中,人将自身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故A错误;B.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即人做加速运动,那么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即F-G>0,因此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故A错误;C.在最高点时,铅球球的高度最大,质量不变,则重力势能最大;由于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因此动能不为零,故C正确;D.加速冲刺过程中,人的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增大,高度不变,重力势能不变,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2025·拱墅模拟)锦绣项目化小组开展“自制制氧机”的工程实践活动。【探秘原理】市场上的制氧机按制氧原理主要分三类:空气分离制氧、电解水制氧和化学试剂制氧。(1)某品牌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当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和氧气分离,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该制氧机制得的“氧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若要通过分解反应制备氧气,一定不能选用的反应物是____(填字母);A.氯酸钾(KClO3) B.氯化铵(NH4 C.过氧化氢(H2O2)(3)【自制制氧机】项目小组利用饮料瓶、吸管、输液管等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乙装置。装置中一个是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另一个是加湿仓,氧气经过该仓后变得清洁湿润。则 瓶为加湿仓。【答案】(1)混合物(2)B(3)A【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3)根据图乙分析两个瓶子在制取氧气中的用途判断。【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空气通过分子筛后,仍有少量氮气分子存在,所以制得的氧气中含少量氮气,属于混合物;(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要通过分解反应制备氧气,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而氯化铵不含氧元素;故选B。(3)加湿仓氧气要通过长管进入水中,充分接触润湿后再由短管导出,因此选择A瓶。17.(2025·拱墅模拟)膳食均衡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多可以从食物中获得。(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填序号)。A.牛肉 B.米饭 C.苹果(2)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足够量的 元素。(3)均衡膳食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有效方法之一,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图中 (填序号)生理活动表示吸收。【答案】(1)A(2)钙(3)①【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消化系统的组成【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食物富含营养素的知识判断;(2)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坚硬,缺乏钙,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症;(3)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解答】 (1)牛肉富含蛋白质,米饭富含糖类(淀粉),苹果富含维生素。故选A。(2)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症,故人体每天应摄入足够量的钙元素。(3)图中①是指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所以①过程表示吸收过程。18.(2025·拱墅模拟)天富北监盐场在宋代名声较大,制盐过程主要有:刮取海滩咸泥(取含盐泥土)、海水浇淋咸泥(溶解)、摊平暴晒、盐卤煎盐(结晶)过程。(1)依据盐(氯化钠)的溶解度特点,盐卤煎盐是利用 (选填“蒸发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2)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小锦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经检验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A.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C.称量精盐时误将精盐放在右盘【答案】(1)蒸发结晶(2)混合物(3)A;C【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 (1)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2)根据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进行分析;(3)根据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溶剂多了,或溶质少了进行分析。【解答】 (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盐卤煎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2)盐场经上述过程制得的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3)A.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溶剂多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符合题意;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溶剂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B不合题意;C.称量精盐时误将精盐放在右盘,氯化钠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符合题意。故选AC。19.(2025·拱墅模拟)如图是一种手摇发电的手电筒,当手沿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时,灯泡就能发光。这个手电筒壳内有线圈,摇动时,可以感受到有一个物块在来回运动,小明猜想这个物块是磁体,依据是:磁体运动时,闭合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 ,线圈相当于电路中的 (填“用电器”或“电源”)。若发电功率为80w,给一个额定电压是5v,电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机充电,从20%充到70%需要 小时.【答案】感应电流;电源;0.1【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磁感应;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用电器消耗电能,电源提供电能;(3)首先根据W=UItη计算从20%到70%需要的电能,然后根据计算需要的时间。【解答】(1) 该手电筒有线圈,使用时将它来回摇晃,线圈在磁场中就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此时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所以手电筒里面的物块应该是磁铁,线圈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此手电筒发电是电磁感应现象;(2)额定电压是5V,电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机充电,从20%充到70%时消耗的电能为:W=UItη=5V×3.2A×3600s×(70%-20%)=28800J;需要的时间为:。20.(2025·拱墅模拟)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者常用的观察器具:(1)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2)观察小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湿纱布是为了遮光B.必须在高倍镜下才能看到血液流动情况C.图乙的三种血管中,3为小动脉D.最好选择颜色浅的部位观察【答案】(1)薄而透明(2)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心脏和血管【解析】【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光线要能穿过物体才行。(2)A.湿纱布可以为鱼提供水分;B.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判断;C. 血液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图中,1是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静脉;D.颜色越浅,越接近透明。【解答】 (1)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光线才能透过标本进入人的视野,才能使人看清物像。(2)A.湿纱布的目的是保持小金鱼湿润,防止干燥,维持鱼的呼吸,而不是为了遮光,故A错误;B.观察血液流动通常使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过高的倍数可能会影响观察视野,故B错误;C.图乙中3的血液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故C错误;D.颜色浅的部位更易于观察血液流动,故D正确。故选D。21.(2025·拱墅模拟)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的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大陆漂移说;②海底扩张说;③板块构造学说。(1)20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以下证据支持他假说的是 (填序号)。①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③舌羊齿植物化石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2)在如图所示的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的 (填“张裂”或“碰撞”)。(3)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从“板块构造学说’角度分析我国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是 。【答案】(1)②③(2)张裂(3)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解析】【分析】(1) 大陆漂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的,其依据主要有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性、生物的相同性和岩层的相似性。(2)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解答】(1) ①“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与人们喜爱大熊猫有关,与“大陆漂移”无关,故A不合题意;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B符合题意;③人们在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的岩层中,都发现了距今2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化石,所以将上述几块陆地拼合起来,古老地层基本上也对接,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故C符合题意。故选②③。(2) 在如图所示的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张裂。(3)我国四川省多地震灾害的原因是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22.(2025·拱墅模拟)坐动车、飞机时“大包小包”均需过安检,如图质量为10千克的行李箱放在安检机的传送带上进行传送。(1)小实将行李箱刚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时,行李箱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2)若该行李箱底部与传送带接触面积为500厘米2,则传送带受到的压强是 帕。(3)当包裹和传送带一起以0.5米/秒的速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了10秒,传动带对包裹做功的大小为 焦。【答案】(1)水平向右(2)2000(3)0【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力是否做功的判断【解析】【分析】 (1)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2)根据公式计算传送带受到的压强;(3)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解答】 (1)行李箱刚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时,因为行李箱具有惯性会具有水平向左的运动趋势,因此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2)传送带受到的压强;(3)当行李箱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物体间无摩擦力,因此未做功。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23.(2025·拱墅模拟)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1)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乙组的作用 。(2)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继续探究这个问题,小金同学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 ,置于光照下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 ,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答案】(1)黑藻的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二氧化碳;作对照(2)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黄色【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 (1)甲黑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黑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乙组的作用是作对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2)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24.(2025·拱墅模拟)如图所示为“顶针”,是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铁质或铜制,套在手指上,能顶着针尾,手指发力来穿透衣物。小云发现妈妈的缝纫盒里也有一个顶针,刚学完密度知识的小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方案鉴定顶针的材料,查阅完资料得知方案一: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实验操作如下:①小云将顶针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②再将顶针放入倾斜的装满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顶针大于量筒口)方案二:利用电子秤测量。实验操作如下:①给烧杯中装入适量水,按电子秤清零键,如图a;②用细线悬挂顶针,慢慢放入烧杯的水中,不接触烧杯底部,如图b,此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1;③慢慢松开细线,使顶针沉底,如图c,此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2。(1)用顶针套在手指上推针的目的是通过 减小对手指的压强,(2)方案一中测量的顶针的质量为 。方案二中测出顶针的密度ρ=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水的密度为ρ水).(3)你认为(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的测量方法更精确,理由是: 。【答案】(1)增大受力面积(2)17.8;(3)方案二, 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时,小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解析】【分析】 (1)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2)方案一: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方案二: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电子秤上,打开开关并归零,手提细线拴住顶针,浸没在水中,如图b,记下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1;m1为顶针排开水的质量,然后可求得顶针排开水的体积;把顶针接触杯底,手放开细线,如图c,记下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2,m2为顶针的质量,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得顶针密度;(3)方案二测量结果更精确,因为方案一在测量体积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时小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体积测量误差较大。【解答】 (1)用顶针套在手指上推针,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2)方案一:顶针的质量m=10g+5g+2.8g=17.8g;由图b可知,顶针受的浮力等于顶针对水的作用力即电子秤的增加的重力,F浮力=m1g,顶针排水体积为,因为全部浸没,所以顶针的体积,由开始打开开关并归零,则项针的质量为m2,则顶针的密度。(3)方案二测量结果更精确,因为方案一在测量体积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时,小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体积测量误差较大。25.(2025·拱墅模拟)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后,知道催化剂(MnO2)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 他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四次实验。实验次数次数 H2O2溶液质量分数/% H2O2溶液用量/mL 催化剂(MnO2)用量/g 反应温度/℃ 收集气体体积/mL 所需时间/s① 30 5 0 85 2 3.8② 15 2 0.1 20 2 2.8③ 5 2 0.1 20 2 7.4④ 30 5 0 55 2 10.5(1)请写出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中同学们是通过比较 的方式比较化学反应的速率。(3)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可多选)。A.H2O2溶液质量分数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C.催化剂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D.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4)通过查阅资料,他们还发现许多金属盐(如等)对双氧水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铁盐和铜盐的催化作用哪个强呢 他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并以两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结果,小宁同学提出将溶液改为溶液更合理。仿照小宁思路,你认为还可以作何改进 。【答案】(1)(2)收集相等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3)A(4)将氯化铁溶液改为硫酸铁溶液【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收集相同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越长,则化学反应速率越低;(3)从表格数据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4)根据两种物质的阴离子种类分析解答。【解答】 (1)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实验中同学们是通过比较的方式比较收集相等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化学反应的速率。(3)A.对比②③可知,H2O2溶液质量分数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A正确;B.对比①④可知,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B正确;C.没有对比试验能够证明,催化剂(MnO2)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故C错误;D.没有对比试验能够证明,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故D错误。故选AB。(4)小宁同学提出将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更合理,目的是为了使溶液中的阴离子相同。26.(2025·拱墅模拟)据史料记载,欧姆曾用图甲电路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该电路中温差电源的电压与温差成正比。当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时,小磁针偏转,转动手柄,使小磁针回到原位置,记录手柄转过角度。改变电源温差,利用同一铁丝多次实验得出表1数据;控制电源温差不变,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铁丝多次实验得出表2(已知: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流大小成正比,粗细相同的铁丝电阻阻值与其长度成正比)。实验组别 1 2 3 4电源温差(摄氏度) 20 40 60 80手柄转过角度(度) 50 100 150 200表2实验组别 1 2 3 4铁丝长度(英寸) 2 4 6 10手柄转过角度(度) 305 281.5 259 224(1)分析表1中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2)对表2中数据分析发现,无法得出通过铁丝的电流与铁丝电阻成反比的结论;于是在铁丝两端连接一个电压表,重复实验,发现当铁丝长度改变时,电压表示数也发生改变,据此分析电流与铁丝电阻不成反比的原因;为了解决上述原因 ,请提出改进的方法 。【答案】(1)使用同一导体时,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的比值相等(2)电路中铜丝、水银也会分走一部分电压,没有控制铁丝两端电压相同;添加一个滑动变阻器与铁丝串联【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 (1)分析题表1数据得出结论。(2)图乙电路中,当铁丝长度改变时,铁丝的阻值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路中的铜丝、水银会分走部分电压,据此分析;为了控制铁丝两端电压相同,可以在图乙电路中,添加一个滑动变阻器与铁丝串联。【解答】 (1)根据题表1数据分析可知,使用同一铁丝实验时,手柄转过角度随电源温差增大而增大,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的比值不变,则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成正比关系,所以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同一导体时,手柄转过角度与电源温差的比值相等。(2)图乙电路中,当铁丝长度改变时,铁丝的阻值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路中的铜丝、水银会分走部分电压,使得每次实验铁丝两端电压不同,所以电压表示数也发生改变,电流与铁丝电阻不成反比。为了控制铁丝两端电压相同,可以在图乙电路中,添加一个滑动变阻器与铁丝串联,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铁丝两端电压保持不变。27.(2025·拱墅模拟)为了更好更有意义地研究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了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设计过程如下:【方案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NaOH与(是否发生反应。(1)小刘设计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B中导管红墨水液面上升。小刘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 。(2)小施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图2所示装置验证小刘的观点。实验时分别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全部注入到装满的甲乙烧瓶中,关闭注射器活塞,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①乙装置注射器中的液体X为 。②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方案二】从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与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所示。NaOII Na2CO317.3 <0.01小陈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将CO2气体通入到 中 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NaOH与CO2发生反应【答案】(1)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2)45mL蒸馏水;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NaOH的乙醇溶液【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方案一】(1)结合二氧化碳溶解性和水反应进行分析;(2)①45mL蒸馏水;②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方案二】结合对照实验进行分析。【解答】 【方案一】(1)因为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也可以和水反应,导致压强减小:(2)①为了控制变量,加入的体积应该是45mL;②因为二氧化碳既可以和溶液中的水反应,也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最后甲中压强减小的比乙更厉害;【方案二】为了验证上述实验,需要将水换成其他溶剂,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28.(2025·拱墅模拟)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有观点质疑,用飞船运载人类进行几千年的流浪过程中,无法长期维持生态平衡。早在1991年,科学家在封闭建筑内,建造了一个生态系统,它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很快就遇到了农作物产粮不足、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问题,导致这一实验失败。(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2)能量在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会导致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的因素有( )A.植物产生枯枝败叶被微生物分解B.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被微生物分解C.各个生物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答案】(1)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2)C【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分析】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解答】 (1)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弱。故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2)A、植物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如枯枝、败叶)经分解者分解,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A符合题意;B、动物摄入的能量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尸体和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释放,未传递到更高营养级,从而损失了能量,故B符合题意;C.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热能散失,这是能量递减的核心原因(约80%-90%的能量在每级传递中损耗),故C符合题意。故选C。29.(2025·拱墅模拟)《天工开物》记载古法造纸术的流程是原料浸泡、蒸煮、抄制、烘干。兴趣小组根据记载,利用回收的废纸进行“制造再生纸”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蒸煮时加入了氢氧化钠。造纸后,为处理剩余的废液进行如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①BaCl2+Na2CO3=BaCO3↓+2NaCl;②BaCl2溶液呈中性;③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任务一】废液成分分析【提出猜想】推测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步骤1: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稀溶液。 ____ 废液中有Na2CO3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废液中有NaOH【任务二】废液中碳酸钠含量测定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取100g废液样品放入装置A的锥形瓶中,先通入一会儿N2,然后称量装置C、D的质量,再向锥形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继续通一会儿N2后,测得装置C、D分别增重4.1g和0.3g。(1)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后,需要继续通一会儿N2,其原因是 。(2)废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保留到0.1%)。(3)如果缺少装置B,会使测定的碳酸钠含量 (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气体残留在装置中,影响实验结果(2)10.6%(3)偏大【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任务一】根据实验结论分析;【任务二】(1)根据需要继续通一会儿氮气,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分析;(2)根据装置C、D中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3)根据如果缺少装置B,气体从A装置中携带出的水蒸气会被D装置吸收分析。【解答】 【任务一】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稀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碳酸钠,且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任务二】 (1)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后,需要继续通一会儿氮气,原因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气体残留在装置中,影响实验结果;(2)装置C用来吸收二氧化碳,装置D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故装置C、D中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1g+0.3g=4.4g;设废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Na2CO3+H2SO4═Na2SO4+H2O+CO2↑106 44100gx 4.4g;解答:x=10.6%;(3)如果缺少装置B,气体从A装置中携带出的水蒸气会被D装置吸收,导致测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则计算出的碳酸钠的含量偏大。30.(2025·拱墅模拟)图甲是用某款3D打印笔进行立体绘画时的场景,打印笔通电后,笔内电阻丝发热使笔内绘画材料熔化;加热电路简化后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1和为发热电阻丝,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R1=4Ω,忽略电阻丝阻值随温度变化,求:(1)低温档工作时,通过R1的电流;(2)低温挡的功率;(3)R2的电阻值。【答案】(1)解:电源电压恒为6V,R1=4Ω,低温档时只有R1单独工作,则通过R1的电流为:;(2)解:只闭合S1时低温挡工作,此时电路为只有R1的简单电路,则低温挡的功率为:;(3)解:因为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所以,S1、S2都闭合时为高温挡,此时R1、R2并联,因R1前后电压不变,电阻不变,所以功率不变,故R2的功率为:P2=P高-P低=12W-9W=3W,则R2的电阻值为:。【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低温挡时根据求出此时线路中的电流。(2)根据P=I2R求出此时的电功率。(3)根据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可求出高档时的电功率和R2的功率,根据求出R2。31.(2025·拱墅模拟)某沙漠植物的种子包裹在多层鳞片状果荚中(如图1),果荚遇水膨胀开裂释放种子,干旱时闭合保护种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荚的吸水膨胀行为是长期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果。①种植这种植物的沙漠土壤中应含有较少的 (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②果荚在干旱时闭合,对种子存活的意义是 (写一点)。(2)科学家模仿果荚结构,用吸水性凝胶制成“智能种子包”(如图2),用于沙漠播种。①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并释放能量,请写出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②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智能种子包”在雨季自动释放种子的优势是 (写一点)。【答案】(1)黏粒;保护种子免受风沙侵蚀、机械损伤以及动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伤害,使种子在恶劣的干旱环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种子的存活率(或减少种子与外界干燥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种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种子过度失水而失去活性)(2)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能让种子精准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或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或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①黏粒不利于植物固定根系,锁定水分;②可从外界风沙侵蚀、机械损伤和动物啃食的角度分析果荚闭合的意义;(2)①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②可从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的角度分析。【解答】 (1)①种植这种植物的沙漠土壤中应含有较少的黏粒,以保持水分和固定植物的根系。②果荚在干旱时闭合,对种子存活的意义是:保护种子免受风沙侵蚀、机械损伤以及动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伤害,使种子在恶劣的干旱环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减少种子与外界干燥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种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种子过度失水而失去活性。(2)①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②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智能种子包”在雨季自动释放种子的优势是:能让种子精准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32.(2025·拱墅模拟)桔槔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图所示,硬杆用细绳悬挂在树上,杆可绕O点自由旋转且与树之间无作用力,用细绳将重力为20N、容积为的桶悬挂在B端,在A端重120N的拗石辅助下,人可轻松将一桶水从井中提,OA:OB=3:2;悬挂桶的绳子始终保持在竖直方向上,忽略杆和绳的重力。(1)桶装满水时,求水的质量;(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求桶排开水的体积;(3)某人用桔槔将装满水的桶提出水面(忽略桶外壁沾水)后,将水桶提升1.5米,桔槔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共用时10秒。求水桶离开水面后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答案】(1)解: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m水=ρ水V=1.0×103kg/m3×2.8×10-2m3=28kg;(2)解:空桶在井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F浮=G桶=20N,由F浮=ρ水gV排可得,桶排开水的体积:;(3)解:水的重力G水=m水g=28kg×10N/kg=280N,桶和水的总重力G总=G桶+G水=20N+280N=300N,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G拗石×OA=(G总-F)×OB,即:120N×3=(300N-F)×2,解得作用在此人手上的拉力F=120N,拉力做功W=Fs=120N×1.5m=180J,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已知水桶的容积,由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2)空桶在井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由F浮=ρ水gV排公式变形可求得桶排开水的体积;(3)根据G=mg求得水的重力,由杠杆平衡条件可求得B端绳子的拉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得手对绳子的拉力,根据W=Fs得到拉力做功,根据得到人对水桶做功的功率。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锦绣育才教育集团2025年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测试卷(一)(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锦绣育才教育集团2025年中考科学一模模拟测试卷(一)(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