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2025 年 4 月 17 日 14:30-17:05 时长: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色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选题:本题共 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北省晚婚率很高从而导致每年出生人口过少,为应对湖北省人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下 列措施中符合种群增长原理的是
A. 开拓发展养老产业,只关注老年人口生活质量 B. 出台政策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增加新生儿数量 C. 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
D. 减少教育投入,以降低家庭养育成本
2. 湖北省开展了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对某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统计时采用了一 些科学方法,以下关于相关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对于与其它样方个体数差异较大的数据应舍弃 B. 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野兔的种群密度的原因是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C. 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通常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 D. 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会被黑光灯吸引
3. 宜昌市作为 “ 司法行政协同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座谈会” 中重点生态都市圈的城市,对保护 长江流域生物做出了不少贡献。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长江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种群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定不断增加
高二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长江中不同鱼类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 2025 年,神农架野外调查基地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对某森林群落进行研究时发现,不同高 度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类。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的垂直结构只与光照有关
B.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地段上生物种类完全不同
C. 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D.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由土壤湿度、盐碱度等非生物因素决定的,与生物自身生长特点无关 5. 热带雨林优势种群的后代常出现在离母树较远的地方,而母树附近几乎没有后代成长,这一
现象称为同种负密度制约。有关该现象的解释及其意义,下列推测最不合理的是
A. 母树附近捕食幼苗的天敌更多,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B. 同种负密度制约有助于维持热带雨林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C. 母树与幼苗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 生态恢复中应避免在同一地区过度地种植同一种树木
6. 我国某地曾是水草丰美的天然草原,后因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 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草原生态逐渐恢复。下列有关该地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逐渐复杂
B. 停止过度放牧后,群落演替的动力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变化
C. 人类过度放牧和停止过度放牧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
D. 该草原的自然演替和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演替,其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
7. 基于“ 生长-防御权衡” 假说,即植物在资源分配上必须在防御和生长之间进行取舍,植物对
昆虫取食干扰的应对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降低自身防御物质含量,并对繁殖进行超补偿; 二是增加防御物质含量。科研人员对某地外来植物甲、乙进行剪叶并喷施茉莉酸甲酯溶液模 拟当地昆虫取食,研究它们对昆虫取食的应对方式,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对于昆虫取食干扰,甲比乙具有更 强的抵抗力
B. 黄酮含量的变化表明植物甲和乙在 应对昆虫取食干扰时,可能存在化 学防御机制,因此黄酮是植物甲乙 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
C. 对该地生物群落来说,植物甲比乙
高二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更可能形成生物入侵,因其防御投入与生长速率的权衡较弱,更易形成单优势种群
D. 群落物种丰富度在入侵初期因甲的作用下降,后期逐渐恢复
8. 2010 年由唐启升院士提出“ 碳汇渔业” 的概念, 将“ 利用水域中动植物的碳汇功能, 吸收并储 存水体中的 CO2, 通过对水生生物产品的收获, 将碳转移出水体以缓解水体酸化和气候变暖 的渔业活动过程” 称为 “ 碳汇渔业”。下列生产活动属于 “ 碳汇渔业” 的是
A. 推广贝类养殖,构建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
B. 建设人工鱼礁,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C. 实施捕捞配额制度,限制过度捕捞 D. 投放人工饲料,扩大养殖规模
9. 海南三亚的红树林湿地曾经因围海造塘、围海造田和过度捕捞等问题,导致红树林面积大 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近年来,为恢复原本遭受砍伐的红树林,减轻部分洪涝风险, 三亚市积极开展红树林湿地修复工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治理湿地时,还应通过依法补偿、引导深海养殖、岸上就业等方式,协调生态修复和村 民经济利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纬度和温度选择耐盐碱、抗病虫害的本地植物,主要 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 红树林湿地内丰富的水生植物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增强了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红树林具有的蓄洪防旱、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作用体现出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10. 松材线虫是一种对松树具有极大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侵染松树的木质部,从中汲取养 分,最终导致松树枯死。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发现,刚羽化的松墨天
牛会分泌信息素吸引松材线虫进入其体内,体内的松材线虫也能释放信息素,促进天牛羽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松材线虫属于消费者,其与松树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 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 C. 为了防治松材线虫病,可引入可侵染松材线虫的白僵菌孢子进行防治,该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 据报道,违规使用松材线虫疫木案件时有发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不擅自采伐疫区
病死、枯死松树,松木材料加工前需要检测松材线虫
11. 下图为公园中某一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 J/( cm2·a)]。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高二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A. 第二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为 615J/( cm2·a)
B.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 917J/( cm2·a)
C.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6.3%
D. 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少为 6700J/( cm2·a)
12. 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 CO2 排放目标。“碳达峰”指年度 CO2 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会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碳中和”指一定时间内 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相互抵消,实现 CO2“净零排放”。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A. 当我国实现碳达峰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不再继续升高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碳循环 具有全球性
C. 实现碳中和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 这些措施旨在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D. 碳循环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13. 某湖泊生态系统因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科研人员引入鲢鱼(以浮游生物为主食)进行治 理。一段时间后,蓝藻数量显著减少,但沉水植物(如水草)也减少,而浮游动物数量无明 显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引入的鲢鱼可能会直接摄食沉水植物,导致其减少
B. 蓝藻减少后,水体透光性改善,但沉水植物仍减少,说明主要受其他因素影响
C. 浮游动物数量未变,说明鲢鱼未对其造成显著捕食压力
D. 鲢鱼通过种间竞争抑制浮游动物,间接减少蓝藻的捕食压力,使蓝藻数量反弹 14. 关于白酒、啤酒和果酒的生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发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气
B. 果酒发酵时,每日放气需迅速,避免空气回流入发酵容器及杂菌污染
C. 果酒发酵时,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汁中还原糖含量变化,砖红色沉淀逐日增多 D. 生产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原材料不同,但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酵母菌
15. 废水、废料经加工可变废为宝。某工厂利用果糖生产中的废水和沼气池废料生产蛋白质的技
术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产工艺利用微生物有氧发酵技术生产蛋白质
B. 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主要来源于果糖生产废水
C. 该生产过程中一定有气体生成
D .可利用平板划线法来纯化沼气池废液中产甲烷菌并计算其数量 16. 平板接种常用在细菌培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含氮源的平板不能用于微生物培养
B. 平板涂布时涂布器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
C. 培养基中需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污染
D.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先将培养基的 pH 调节至中性或弱碱性
17. 烟草花叶病毒能够引起烟草的严重病害,科研人员用感病植株的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 得脱毒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感病植株的茎尖需经灭菌处理后才能用于脱毒苗的培育
B. 脱毒苗培育是否成功,最终还需要通过接种病毒进行个体水平的检测
C. 超低温保存感病植株茎尖可提高其脱毒率和成活率
D. 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常添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
18. 2023 年 1 月我国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的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 并用于良种奶牛高效繁育,开启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培育中担当核心和关键角色的 新纪元。如图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优质奶牛的简易流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供体细胞培养过程中由于细胞密度过大导致生长增值受阻,所以要分瓶培养
B. 电刺激激活重组胚胎,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C. 克隆奶牛的遗传物质核 DNA 来自供体,线粒体 DNA 来自卵母细胞
高二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D.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的克隆动物的组织器官不能用于异种移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64分。
19. ( 16 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研究人员对甲、乙两种啮齿类动物进行了长期调查,记录了它们的种群 数量变化及食物资源分配情况,结果如下表和图,其中曲线图表示甲、乙种群的食物资源重叠比 例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为重叠比例):
年份 甲种群数 量(只) 乙种群数 量(只) 草本植物覆 盖率( % )
2010 1200 800 65
2012 1800 1100 60
2015 2500 1500 50
2017 3000 2000 35
2019 2880 2080 30
2021 3000 2000 30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 )根据表格数据,判断甲、乙种群的增长模式属于 (填 “J”或“S” )型。判断的 依据是 。要研究甲乙两者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们的 。
( 2 )2023 年后该草原遭遇持续干旱,草本植物覆盖率降至 20% ,甲、乙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结合图表分析下降的理由是 。为防治甲对草原的危害,工作人员在 5km2 草场上初次捕杀甲 100 只,几天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捕杀甲 95 只,假设甲分布均匀,没有迁入 和迁出及意外死亡,则再次捕杀甲后该草场的甲的种群密度为 只/km2 。由于持续的过度 捕杀,使甲几乎灭绝,且加上当地居民过度放牧,使草原进一步出现荒漠化,这说明人类的活动 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
20. ( 16 分)
某高校生态工程团队在长江下游某退化湿地开展修复工程。该湿地因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氮磷
富集、藻类暴发、鱼类死亡。研究团队采用“ 生物浮床技术” ,在浮床上种植芦苇、菖蒲等本地 高二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挺水植物,并引入滤食性贝类(如河蚬)和底栖动物(如摇蚊幼虫)。监测发现,修复后水体透 明度提高,藻类生物量下降 60% ,鱼类种群逐步恢复。但团队发现,部分区域浮床植物生长缓慢, 且底泥中仍有重金属残留。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 )材料中提及的芦苇、菖蒲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其主要通过 (运输
方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
( 2 )从种间关系角度,说明引入滤食性贝类与挺水植物的协同作用降低藻类数量的原理是

( 3 )若团队拟进一步优化浮床植物选择,解决部分区域浮床植物生长缓慢的问题,需考虑
的生态因素是: 。
( 4 )为验证底泥高浓度重金属残留对浮床植物生长抑制增强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案:
①自变量: 。
②观测指标:植物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
③用生物学原理解释实验结果 。
( 5 )针对 “ 底泥重金属残留” 问题,提出一条基于物质循环原理的改进建议 。
21. ( 16 分)
某生物兴趣小组试图探究牛和山羊的瘤胃中的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 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问题:(提示: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 升高。 酚红变色反应区段:6.8-8.0 ,黄色 → 红色)。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 )本实验所使用的培养基目的是 。
高二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 2 )若在稀释倍数为 106 的三个培养基中,菌落数分别是 203、186、175 ,则每毫升内容物
中尿素分解菌的数目为 个 ,与实际相比可能 (填 “ 偏大 ” 或 “ 偏小 ” )
原因是 ,也可利用 ,用显微镜直接计数,但结果往往大
于以上数值,原因是 。
( 3 )写出从样品中筛选出分解能力更强的尿素分解菌的实验思路 。
22. ( 16 分)
为了避免过多摄入糖分,大众逐渐转变为低糖健康生活,农科生产紧跟时代步伐,向玉米投 向了目光。非甜高油玉米( aaBEBE )亚麻油酸和维生素 E 含量高,能够促进胆固醇代谢,降低 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糖分含量较低,口感不甜。甜低油玉米( AAbebe )糖分高,甜脆多汁,但油 脂含量低。为了防止高血压高血脂,近年来, 一种新型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 进入临床应用,制备依洛尤单抗的过程如下图,依洛尤单抗是一种通过与 PCSK9 蛋白结合来抑 制蛋白的活性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为了快速精准培育出优质稳定的甜高油玉米,用非甜高油玉米( aaBEBE )与甜低油玉 米( AAbebe )杂交得 F1 甜高油玉米( AaBEbe ), 获得单倍体,再将单倍体 幼苗进行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 F2 中选择出甜高油玉米。
( 2 )为了脱毒与加大生产,将得到的甜高油玉米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培养过程中形成愈伤 组织不需要光照的原因是光照会 ,干扰愈伤组织的形成。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时
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的理由是 。
( 3 )图中筛选 1 应采用 来筛选出杂交瘤细胞,检测过程发现有些杂交瘤细胞不
能分泌依洛尤单抗的原因是 。
( 4 )依洛尤单克隆抗体具有 优点。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生物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A D C C D C A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C A D C D D D CD
19.共 16 分
( 1 )S( 2 分)
种群数量先快速上升,后期增速放缓并趋于稳定,达到 K 值( 2 分)/种群数量呈现先 上升后逐渐稳定达到 k 值(关键词:上升,稳定, k 值)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 3 分)(只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 及以上给 3 分)
( 2 )在 2021 年环境条件下甲乙种群数量已经达到 K 值,2023 年草本植物覆盖率继续下降 导致食物资源极度匮乏 ,甲、乙种群的食物资源重叠比例逐渐增加,种间竞争增强 ,甲乙生 存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减少。( 4 分)( “2021 年环境条件下甲乙种群数量已经达到 K 值” 2 分,“草本植物覆盖率继续下降导致食物资源极度匮乏” ,“食物资源重叠比例逐渐增加,种 间竞争增强”2 分)。补充:(“ 食物资源匮乏” 、“ 种间竞争增强” 两个点各得 2 分)
361( 3 分)
速度( 2 分)
20.共 16 分
( 1 )主动运输( 2 分)
( 2 )贝类滤食(捕食)藻类,挺水植物遮光抑制藻类光合作用( 4 分)(每点 2 分)(捕食
2 分、遮光抑制 2 分)
( 3 )耐污性/抗逆性、生长周期、根系发达程度、与本地物种的生态位互补( 2 分,答出 1 点 即可)(答到有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即可)
( 4 )①底泥重金属浓度梯度或系列浓度梯度的底泥重金属( 2 分)(答重金属有无不给分)
③因重金属破坏酶活性(或影响细胞分裂或影响叶绿素合)( 2 分)(抑制植物生长不
给分)
高二期中联考生物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 5 )种植超富集植物(如蜈蚣草)吸收重金属,收割后集中处理( 4 分,体现物质循环即得 分)(提取或者分离重金属不给分)
21.共 16 分
( 1 )筛选到能降解尿素的细菌( 2 分)(答“ 筛选出能合成脲酶的细菌” 、“ 筛选出目的菌” 也可,凡出现“ 鉴别” 、“ 瘤胃中的微生物是否对尿素有分解作用” 不得分)
( 2 ) 1.88×109 ( 2 分) 偏小( 2 分)
几个细菌连在一起,它们所形成的菌落在平板上观察到只是一个菌落 ( 2 分) 细菌计数板 ( 2 分)
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而使计数结果偏大。( 2 分)
( 3 )在表列成分中添加适量的酚红配置成培养基( 1 分)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1 分) 样品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红色圈面积与菌落面积比值的大小( 1 分),(或菌 落周围红色圈大小),红色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越大,分解能力越强,( 1 分)。(学生只答观 察菌落周围红色圈大小,如果红色圈较大,分解能力越强。后边两分只给 1分)
22.共 16 分
( 1 )用 F1 产生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2 分)(答到花药离体培养就给 2 分) 秋水仙素诱导/处理( 2 分)(学生多答低温诱导,一样算对)
( 2 )会促进细胞再分化(1 分) ,诱导叶绿素合成(1 分)
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根冠也可产生生长素却不能促进生芽,导致植株整体发育 不良。( 2 分)(或根生长在土壤中,受到的微生物、病毒和化学物质的影响较多,容易受 到损伤和感染,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或先生芽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促进 植株生长。)
( 3 )(特定的)选择培养基( 2 分)
参与形成杂交瘤细胞的 B淋巴细胞种类多,有的不能分泌依洛尤单抗( 2 分)
( 4 )能够准确地特异性识别并结合 PCSK9 蛋白(或特异性强,给 2 分) ,并可大量制备。 ( 4 分,每点 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