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产工具生产力 ②劳动者(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③劳动对象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 ②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古代劳动工具不断演进与劳作方式的变化)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近代机器大生产)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科技推动社会发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时空坐标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课程标准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壹: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1、石器时代(1)时期:原始社会(2)种类:骨、竹、木、石、蚌、铜、铁等,以石器为主(质地坚硬,更耐用)(3)制作: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打制石器),主要工具以单体为主(提在手里直接使用),工具比较粗糙。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磨制石器),各种复合工具成为生产工具的主流,出现磨光和钻孔技术。磨制石器更加规整、锋利和适用,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金石并用时代(1)背景:人类发现铜,并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2)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3)出现:①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②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4)概况: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思考:商周时期青铜农具为何稀少?①生产力水平低下,青铜资源有限,产量较低,比较贵重,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②硬度不足,不易普及。3、铁器时代(1)出现: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2)传播: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3)中国:战国: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唐朝:江东出现曲辕犁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知识补充: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1)历程:①春秋末期,开始出现。②战国时期,初步推广。③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④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2)作用:①提高农具质量,推动生产力大发展;②推动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小农经济形成,促进社会转型;④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⑤奠定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总结:梳理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思考: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变化特点①材料:自然材料→加工金属;②方法: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种类:单一性→多样性;⑤效率: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二)灌溉工具的变化原始社会末期:陶器 春秋时期: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灌溉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 三国时期:革新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变化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②动力从人力到自然力。作用: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精耕细作;②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③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三)畜牧工具的变化1、捕捉、驯化工具:捕捉工具:弓箭 驯化工具:马鞍2、喂养工具:圈厩、马槽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畜牧中国 原始社会 石器早期,石器为主 新石器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陶器 弓箭 马鞍 圈厩 马槽先秦 ①有限的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铁犁牛耕 桔槔:杠杆原理秦汉-明清 ①南北朝:以灌钢法制作农具 ②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演进特征①以耕作工具为主。②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③灌溉工具富有特色。④持续改进,沿革清晰。贰: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一)纺织工具的变化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②棉花的广泛种植;③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④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⑤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2)影响: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材质。(二)陶瓷工具的演变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2、发展历程:【陶瓷的演变】唐宋:瓷器大量外销,远达欧、非,获得“瓷器大国”美誉。明清:通过海上丝路,瓷器外销量更大。中国古代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三)冶炼工具的演变方式 工具 作用锻打 (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锤 打击金属原料锉 磨平金属铸造 (大型) 坩锅 熔化金属范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东汉 水排 水力冶铁鼓风工具思考: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的条件有哪些?水排发明有何作用?(1)条件:①汉代南阳冶铁业发达;②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作用:①解放了人力;②提高了生产效率;③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叁: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劳作方式1、集体劳作(1)原因: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2)代表: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3)影响:①一定程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②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家庭式劳作(1)原因:①铁犁牛耕,生产力大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④封建政府重视。(2)代表: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②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3)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为单位)、封闭性(自给自足)、稳定性(男耕女织)、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4)影响:①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赋役征发,社会稳定;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近代阻碍社会进步。3、庄园式劳作(1)原因:①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②战乱及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2)特点:①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②自给自足,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③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3)代表:①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②欧洲中世纪的庄园。③中国东汉时期的田庄、魏晋时期的坞堡。思考: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和坞堡经济有何特点影响?特点:①规模较大、自给自足;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④军事色彩,拥有家兵、筑有坞堡 。评价:①多种经营,规模较大,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一定进步性;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且带有私人武装,易形成封建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探究: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异同小农经济 庄园经济异 土地 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主要归领主所有,农民可领少量份地积极性 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 生产积极性较高 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赋税 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农民受领主剥削,向领主缴纳租税同 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农民都受到封建地租剥削; 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二)手工业劳作方式种类 出现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流向 地位与影响家庭式 劳作方式 春秋战国 以家庭为单位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作坊 手工业 民营作坊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官营作坊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官府专用和王室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特点: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总结: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5)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