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40、50年代兴起,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80年代以更大势头发展。
(2)成就: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理论: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科技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国际:两次世界大战的客观推动;二战后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
3、经济:战后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4、政策: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扶持。
5、人才:科学家的研究创新。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1、世界: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
3、意义: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
1、电子计算机
(1)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
(2)标志: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3)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4)发展趋势:
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②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③应用领域从军事向民用拓展。
2018年密歇根大学制造出只有0.3毫米长的计算机,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
【知识补充】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983年:银河-Ι号1亿次/秒 1992年:银河-Ⅱ号10亿次/秒
2002年:"龙芯一号",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2009年:“天河一号”千万亿次/秒,性能全球第五、亚洲第一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12.54京次/秒
银河-1号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认识:我国计算机研制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2、网络技术
(1)产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
(2)发展: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
(3)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3、人工智能技术
(1)含义:英文缩写为AI,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2)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3)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4)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航天技术
(1)出现: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航天技术迅猛发展。
(2)概况: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知识补充】中国航天技术发展
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第五)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第三)
2019年,月球车“玉兔二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正式开通。
2022年12月2日,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式投入使用。
影响: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年份 国家 重大科技成果
1957 苏联 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 美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
1961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5 法国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即“试验卫星1号”(A-I)
1967 苏联 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 美国 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 中国 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 美国、苏联 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 美国、苏联 “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6 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 中国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特点:①美苏主导领先;②国家组织支持;③曲折发展,技术成就不断突破;④军事战略需要为主;⑤从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
主要因素:①国际形势的变化;②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③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④经济发展状况;⑤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
5、海洋技术
(1)目的:综合高效开发海洋资源
(2)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了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2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创造万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世界领先。
6、原子能技术
(1)将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的。
(2)原子动力已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7、新材料技术
石墨烯、纳米新材料、液态金属、新型发泡材料
(1)作用:
①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②新材料具有不断更新,表现出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点;
③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
8、生物技术
DNA双螺旋结构、克隆阳、杂交水稻、灭活疫苗、人类基因组数字显示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学科间的综合性加强,大量新兴学科兴起;
③科技革命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④科技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
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一)革命性意义
1、对生产力: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2、对经济:
(1)经济增长方式: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重投资规模)转化为集约型(重科学技术)。
(2)企业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
(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等迅速发展。
3、对社会:
(1)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多样化、物质生活丰富多彩。
(2)文化生活: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全媒体”不断发展,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社会结构:“中间阶层”壮大,工人阶级地位得到一定改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4)人类视野(联系):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负面影响
(1)核泄漏、核武器的毁灭性威胁时刻存在;
(2)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网络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等;
(3)太空垃圾,生态环境的恶化,深海污染、资源掠夺等;
(4)生物工程方面的伦理问题;
(5)带来社会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失业人数增多等。
思考: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
(3)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4)在发展科学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