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形成初期是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场:市场起源于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 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商业发展基本要素①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②城市与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③货币:交易媒介 ④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⑤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⑥国家政策第7课 古代商业贸易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时空坐标壹: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一)商业贸易的起源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2、条件:3、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1、商朝:(1)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2)商业贸易遍及商代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3)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4)出现最早的货币——贝壳。2、西周:“工商食官”制度含义: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官府的控制下工作,为官府和贵族服务。(由官府提供衣食,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地位:官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3、春秋战国:(1)“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出现私商。(2)著名都会兴起,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路。(3)出现金属铸币。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的原因是什么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结果:早期的商业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据此分析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①根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治:政局是否稳定、政府政策;③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条件、货币金融、对外贸易;④其他:思想观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4、秦汉时期:(1)概况:艰难但有所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2)原因艰难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②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发展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前提);②秦朝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③两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知识补充】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商不是灭商,限制不是禁绝)(1)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②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与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主要原因)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直接原因)④农本商末经济理论指导,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拓展:晚清(近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①洋务运动:“求富”,兴办民用工业②维新变法:“商战”,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③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名存实亡④清末新政:1903年设商部,正式废止(4)评价:1、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推动农业和经济发展,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巩固封建统治。2、封建社会后期(明清):弊大于利①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土地兼并;②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5、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1)原因:①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②对外政策开放,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③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2)表现:①柜坊(银行)、飞钱(汇票)、邸店(酒店);②对外贸易发展;③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发展起来,夜市出现。6、宋元时期:空前繁荣(1)原因:①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②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③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④纸币的出现和应用;⑤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思考: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有哪些变化?①市的范围扩大,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③出现专业化市场;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表现:①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②边境贸易拓展,草市普遍③城市兴盛,人口多、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④出现纸币交子7、明清时期:继续繁荣(1)表现: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②形成全国规模商业贸易网络;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④区域间长途、大额贸易发展;⑤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货币化;⑥工商业市镇兴起。⑦钱庄、票号盛行。(2)原因:①白银大量流入;②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的推动;③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知识补充:明清商帮商帮:明清时期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会所进行联络。中国历史“三大商帮”:晋商、徽商、粤商。衰落原因:大量商业资本用于买房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知识补充:工商业市镇市镇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呈现市场专业化趋向。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知识补充: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明朝海禁政策: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只准在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时期 总体特征 概况 政策商朝 兴起发展 出现商人;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工商食官春秋战国 繁荣 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兴起;金属铸币大量出现秦汉 艰难发展 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商贸活动严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内;对外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出现 重农抑商魏晋 南北朝 缓慢发展 货币在流通中作用减小;出现草市隋唐 较快发展 实行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繁荣;大运河促进了商贸往来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国家鼓励海外贸易。宋元 空前繁荣 纸币出现;边境贸易(榷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明清 继续繁荣 专业性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发达,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钱庄、票号;货币经济占主导 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三)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1、概况埃及:①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②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③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古希腊:各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拜占庭:一度垄断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2、特点:①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差异性;②商贸活动由区域性行为扩大到国家、大洲之间。(四)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汉朝 陆路为主 张骞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唐朝 海陆并举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朝 海路为主 少数民族政权阻隔陆路,设市舶司,泉州、明州、广州三大港口元朝 海陆并举 设市舶司,泉州成为第一大港,马可波罗来华明清 渐趋萎缩 郑和下西洋、隆庆开关、设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五)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朝贡贸易发展过程: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物。1757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一处通商,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知识补充: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2)原因:①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②经济上求购异域特产,满足统治者的奢侈需求;(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4)评价: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正常对外贸易的发展;③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六)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①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国外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③对世界: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贰: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一)货币1、产生: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2、表现: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3、作用:①货币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二)信贷1、含义:广义上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2、世界:BC22-BC21 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贷款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BC16-BC11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BC4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15C 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们创办了银行3、中国:西周 《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记载春秋 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唐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汇票)宋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明 钱铺等机构盛行清 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4、作用:①降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②减轻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三)商业契约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2、特点: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3、产生发展:古代世界 古埃及 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两河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古代中国 商周 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 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有何作用?契约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契约作用:①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③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④维护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