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历程;
2、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曲折中发展
(一)20世纪初至一战前的世界经济
1、背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表现:
①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②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3、结果: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一战后至二战前的世界经济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
1918至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内容:
①农业:余粮征集制(核心)②工业: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影响:
①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至1928年: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22年苏联成立,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回复
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以租让制引入外国资本;
③商业: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④分配: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质:利用资本主义积极因素(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1953年:苏联模式,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结果: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影响:
积极: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消极: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根源。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1)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根本)
表现:股市崩盘、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应对:
民主: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
极端: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扩张转嫁危机,发动二战。
知识回顾:罗斯福新政(1933年—1939年)
(1)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2)内容: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核心: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计划);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评价:
①使美国摆脱了危机,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②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③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三)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20世纪50、60年代,黄金时期:国家强化干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
原因:
①战后政府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③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④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概况: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滞胀及调整时期: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滞胀:即停滞性通货膨胀,特指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经济现象
新自由主义:主张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在国内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没有放弃)
20世纪80年代,复兴时期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1)含义: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又称知识经济。
(2)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3)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4)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
16—18C中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政府垄断外贸、提高关税、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殖民掠夺。
18C中—20C30S,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反对政府操控和干涉工商业活动,政府充当“守夜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20C30S—70S,经济大危机后,国家干预:国家强化干预经济,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等。
20C70S至今,“滞胀危机”之后,新自由主义: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实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且波及范围更大。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1)问题: 指令性计划(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导致)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
(2)结果: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56-1978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78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1992年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改革开放,伟大转折
21世纪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结果: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新兴独立国家的经济
(1)背景: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2)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加速工业化进程
(3)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4)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5)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6)应对: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世界形势: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②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对策:
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
③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知识总结:20世纪以来世纪经济发展的概况
20C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一战后:
①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加强干预,黄金时期→滞涨危机,减少干预→新经济时代
②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及受挫
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
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面临挑战
21C后: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及产生的问题
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6)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国际贸易发展中进步
(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
①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
②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③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西欧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过程
(1)关贸总协定(GATT)
标志: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持续增长
性质:美国主导的临时性的国际贸易协定
影响:
积极: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消极:利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美国试图通过它操纵世界贸易和经济扩张。
(2)世界贸易组织(WTO)
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标志: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宗旨:
①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
②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
③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性质: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组织
影响:
积极:①经济: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②生活: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游戏规则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义:
①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贸易形式和交易手段新变化
1、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
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三、国际金融扩张中波动
(一)二战后初期的国际金融——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3年)
1、标志: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2、组成: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年世界银行(WB)
宗 旨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主要业务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救急)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救穷)
运行机制 双 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固定。
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加权投票制)
实 质 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影响:
积极: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制度化、体系化)。
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③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4、瓦解:
(1)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名存实亡)
(2)1973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瓦解)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变化
1、主导趋势: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
2、表现: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
③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3、评价: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中国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学思之窗:中国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升。
目的:是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以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亚洲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
(四)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的普及
1、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表现: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思考:当代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①省时省力,不用受银行营业时间和网点的限制,可享受便捷、高效服务;
②绿色低碳,减少能源消耗,既环保又经济。
③电子支付也给个人生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包括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