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时空坐标课程标准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一、村落的产生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干栏式建筑2、村落的产生(1)含义: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2)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发展,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增涨。②人类生活方式由迁徙走向定居。(3)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耶莫遗址)。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4)分布:靠近大河(5)构成: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6)功能: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7)影响: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②提高了生活质量;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思考:依据材料分析中国传统村落有何特点?①往往依水而建;②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③具有保守性;④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⑤天人合一;⑥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二、集镇的出现1、集镇的兴起(1)含义:集镇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2)原因:(3)作用:①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②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③推动城市化。2、中国古代的集镇(1)目的: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2)演变历程:原始社会末期:集镇雏形北魏至唐: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两宋:工商业集镇发展,行政集镇形成。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思考: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特点: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②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③经济功能突出、兼具政治和军事功能;④受封建政府监管;⑤南方占比较重。趋势:①性质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化。②规模扩大: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③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的兴起(1)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2)早期的城市:①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②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3)意义: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古代的城市(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2)演变: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城”为墙垣围起的区域,主要是政治与军事用途;“市”则指商品交易场所。思考: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布局工整,中正对称;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突出王权;天人合一。3、西方古代的城市(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2)表现: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思考:比较中西方城市的不同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不 同 点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宋以前)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探究: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总结: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的对比(1)地位: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是人类三种主要的居住环境(2)关系: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城市: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影响民居的因素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②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③宗教习俗、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和政策2、古代两河流域的民居(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2)特点: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②结构: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相贴,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3、古埃及的民居(1)建筑材料:①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②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③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4、中国古代的民居(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2)先秦以来:①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②布局: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③结构: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3)明朝以后: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逐渐普及;②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有北方窑洞、四合院,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5、古希腊、罗马(1)民居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4)集体住宅:原因: 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表现:①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 ②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以契约形式租住。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6、古代北美民居(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①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从事耕种,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②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两河流域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古代中国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 混凝土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复合式公寓古印第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