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时空坐标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一)交通的起源1、原因:(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习惯性的足迹形成“路”;(2)人类转向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2、表现:(1)道路: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2)运输工具:人工搬运(人力);驯养动物(畜力);撬(工具);轮车(工具)(二)古代陆路交通1、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2、表现:古代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古代中国:1、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条件: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社会经济发展思考:秦朝道路的修建有何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②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③信息传递,有利于军队调动;④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交通发展,便利人民生活。(2)消极:劳民伤财,增加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的速亡。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异同相同点:①加强对全国控制,巩固国家统一;②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③以首都为中心;④军事目的强;⑤促进交通事业发展。不同点:①目的: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②体系: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③特征: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2、汉朝:丝绸之路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3、唐朝:驿道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4、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急递铺:传递文书特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障充分(三)古代水路交通船的发明:古人最初借助树干等物体漂浮于水上,后来进一步把类似物品捆绑在一起,制成了筏。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刳(kū)木为舟,制造了原始的船。为了增大载重量和改善航行性能,人们开始在筏和独木舟的四周加装木板,同时对舟体采取连接、堵漏和捻缝等措施,木板船逐渐被发明。1、古代中国(1)春秋:已有运河(2)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思考:隋朝大运河开凿带来的影响积极:①贯通南北,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消极: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阶级矛盾激化,加速隋朝灭亡。(4)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思考:元代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与意义目的:将南方粮食、财赋顺利北运意义:①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南移分离,有利于保障北方粮食供应;②巩固统治,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2、古代欧洲(1)法国: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①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②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2)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一)古代对海洋的探索1、古代中国:(1)西汉: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2)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3)明代: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结果: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 “海上丝绸之路”2、古代世界(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3)维京人: 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思考:这一时期的海洋探索有何特点?①受制于航海技术,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②主要是掠夺和贸易。(二)近代全球航路的建立与拓展1、全球航路的建立: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2)表现: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③麦哲伦船队穿越三大洋完成环球航行;④欧洲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2、全球航路的拓展:国际运河的开凿(1)苏伊士运河: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巴拿马运河: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运河有何意义?①便利了物资的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②促进了运河两岸经济发展和运河国家发展,提高国家形象和影响力;③运河还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④在农业方面有利于灌溉。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一)火车与铁路交通1、近代西方(1)条件: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2)发明: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3)影响: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运送物资的需要;②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③生产成本低;④政府支持。2、近代中国(1)成就: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2)局限: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探究:影响我国近代铁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近代铁路发展有何特点?(1)影响因素:促进因素:①工业文明冲击;②政府政策推动;③近代工商业的发展;④思想解放,先进中国人的努力;阻碍因素:①两半的社会性质;②政局动荡不安;③封建顽固势力阻碍;④帝国主义侵略,资本输出;⑤资金、技术缺乏。(2)特点:①起步晚、数量少、发展缓慢;②区域分布不平衡;③多为列强控制(半殖民地色彩);④逐步自主设计建设。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1)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①经济:打破中国内地封闭状态,加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联系,加速自然经济解体,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②城市化:推动中国城市化,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③交通:推动了铁路工业及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④政治:加速近代中国的一体化,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⑤社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陋习。(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二)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1、近代西方(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3)蒸汽机、内燃机成为驱动船舶的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2、近代中国(1)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2)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3)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三)自行车的诞生1、1867年巴黎世博会“米肖自行车”;2、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四)汽车的出现和发展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2、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四、交通与社会变迁(一)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1)政治: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经济: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3)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二)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近代前的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超过了开封和洛阳。美国的伊利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经济和金融中心。(三)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