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4月份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原卜辞记载了周人在殷人宗庙中贞卜的内容:次日或此后某日,由王行语祭、侑祭等不同祭法,分别祭祀成汤、太戊、武丁、大甲,报以祭品若干,得命兆之辞“思正”“思有正”(即吉兆)。之后,周人开始武力伐纣行动。周人之举意在
A.建构改朝换代的合理依据 B.承继寻贞问卜的历史传统
C.巩固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 D.宣扬敬祖法天的思想观念
2.东汉初期,刘秀推行“举谣言”制度,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上收集民间“谣言”,收集整理后上报中央,皇帝以此为依据奖惩地方官吏,并对民间“谣言”进行回应。这反映出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C.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受到推崇 D.政治统治重视社情民意
3.五代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沙陀、粟特、回鹘、奚等;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儒家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这说明
A.儒家官方地位的动摇 B.夷夏民族界限消融
C.华夏共同体有所发展 D.藩镇割据日益严峻
4.1276年,元政府确定以中统钞(元朝纸币)回收南宋纸币会子,“以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1277年,政府禁止江南行用铜钱,要求与中统钞兑换,“亡宋铜钱三贯,准中统钞一贯”。这些措施
A.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确立了纸币法定货币的地位
C.解决了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 D.是对元代民族歧视政策贯彻
5.表1为明代会试录取比例统计(单位:%)。该表可说明,明代
表1
1442年 1466年 1520年 1547年
南部 59.33 55.14 52.57 57.33
中部 10.67 10 10.86 9.67
北部 30 34.86 36.57 33
A.八股取士的日益僵化 B.科举制度的动态调适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追求功名的价值取向
6.据记载,晚清时期“祁(黄山祁门县)虽山邑,向喜阅京报、阁钞。自沪上报馆,接踵而起,读阅者亦渐多。就所查悉者,除县学两署及城乡各学堂外,城内销报十四家,浒溪等乡镇计有销报处十余家”。这一现象
A.加速了区域文化中心的转移 B.冲击了传统的宗族社会秩序
C.巩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 D.体现了徽商儒贾结合的特点
7.1911年12月,孙中山表示:“我个人赞同汲取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各自长处,选择一种间于二者的共和体制。我们很想鉴借其他民族的经验。”这体现出孙中山
A.试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倡导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模式 D.摈弃西方民主模式的弊端
8.图1为宣传画《在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刊载于《红色中华》1933年5月),画中骷髅上的文字分别为:腐化分子、官僚主义、反动派别。该宣传画折射出
图1
A.“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壮大
C.反“围剿”取得巨大胜利 D.无产阶级推翻旧社会的意愿
9.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位于大别山腹地的舒城、霍山等县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工厂(包括从合肥等地迁移而来),这些工厂多集中于深山之中,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甚至不同的车间也相距“甚远”。这些工厂的创办
A.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B.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所需
C.意在推动皖西革命老区发展 D.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10.1977年,党的十一大报告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世界“绝不会有什么持久的和平”;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外交方针发生了重大调整 B.致力于突破西方阵营的封锁
C.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D.构建了道义为先的外交形象
11.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喜剧中:剧中两名奴隶分别叫作德摩斯梯尼和尼西亚斯(即现实中两位将军),他们的主人是来自普尼克斯山(即雅典公民大会会场)的德莫斯,奴隶需要想方设法地讨好他们那反复无常的主人。这说明,当时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民众主导了城邦政局
C.公民权利受到制约 D.奴隶主左右权力运行
12.11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的科穆宁王朝开始推行普洛尼亚制,即把国家土地和农村公社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公职贵族作为监领主,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才能取得对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这一制度的推行
A.阻碍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解决了财政收入短缺的问题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13.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颁布法令,把社会成员分成九个等级,由年收入和拥有的地产价值来决定等级,规定每个等级能够穿哪些毛皮、用什么衣料和装饰品。但这些法令却流于形式,时人写诗道:“每位女士穿得都像女王,商人的妻子穿得像男爵夫人。”这表明当时英国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人文主义影响文学创作
C.君主权力受到限制 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14.1793年,法国政府推行去基督教化政策,具体包括将教堂改为理性庙,崇拜最高主宰或理性女神;废除格里高利历,实行共和历;强迫教士还俗、结婚等。这些措施
A.清除了天主教会势力 B.确立了信仰自由原则
C.推动了宗教改革进程 D.旨在维护大革命成果
15.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二战后首届世博会,美国没有展示美国工业、军事和科技成就,而是以“未完成的事业”为主题自曝其短,展示美国的环境、贫民窟和种族隔离等问题。美国的做法旨在
A.规避科技发展日益落后的窘境 B.展示美国民权事业成就
C.逆向塑造国家形象与苏联竞争 D.拉拢非洲新兴独立国家
16.两德间的贸易被联邦德国称为“内部贸易”。联邦德国始终视其为一种特殊的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因而对原产于民主德国的货物不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联邦德国的做法
A.服务于国家统一目标 B.保障了垄断资本利益
C.意在与民主德国竞争 D.打乱了社会主义阵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图2 明清驿站核密度图
-摘编自王哲、侯的《近代中国邮政网络与信息可达性(1907-1936)》
材料二 驿传体糸只能官用不能民用,岁费巨帑,社会效益微弱。清末,现代邮政标榜的“裕国便民”功效迎合了彼时囊中羞涩的清政府。清政府采纳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改革建议,将代寄各国驻京使臣文件的邮递事务划归总税务司署办理,以董其事,此为海关兼办邮政之始。1896年,清廷批准推广海关试办邮政,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全国划分为35个邮界,每一邮界之中设置邮政局,这些城市因与海关联系紧密,分布也多位于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和政治商业中心等城市。清政府诏令地方政府予以协助,邮政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摘编自高廉、袁为鹏《论晚清邮政地理分布的经济特征》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的领导下,邮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启了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新纪元。1986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邮政法。2012年,三级邮政管理体系全面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行业收入规模由2012年的198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038亿元;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加到833.6亿件。快递业务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超过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总和,对世界邮政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
-摘编自中共国家邮政局党组《党领导邮政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驿站空间分布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邮政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邮政事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意义。(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海洋为所有人共有,因为它是那样的无边无际,以至于它不可能变为任何人的占有物······海洋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因为自然不仅允许而且强使人们共同使用”;“适用于航行的该原则也适用于捕鱼,换言之,捕鱼对所有的人也是自由的、开放的”。“既然海洋是自由的,那么海洋带来的利益,即贸易也该是自由的”。
-摘编自格劳秀斯《论海洋自由》(1605年)
材料二 针对格劳秀斯的观点,英国法学家塞尔登在1619年发表的《海洋封闭论》中加以批驳。他首先阐明了核心观点,即“依据自然法和万民法,海洋并非为所有人共同所有,而是如同陆地一般,能够被私人所占有,成为私有财产”,“不列颠海域的统治权或与大不列颠岛相邻的海域现在是而且一直是不列颠帝国的一部分或附属”。塞尔登还证明英王拥有环绕不列颠岛四周海洋的所有权,进而可以禁止外国人在英国附近海域打渔,还可以向过路的商船收税。
-摘编自杨华《海洋法权论:理论渊源与构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劳秀斯海洋观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劳秀斯和塞尔登海洋观的分歧及原因。(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中国古代“革故鼎新”思想的相关论述
论述 出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事随势迁,而法必变 《读通鉴论》(王夫之)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4月份检测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A 2.D 3.C 4.A 5.B 6.B 7.C 8.D 9.A 10.C
11.A 12.B 13.D 14.D 15.C 16.A
17.(1)差异:明代为单一中心,以北京为中心,清朝存在两个中心,即北京和武威;明代覆盖范围小,长城以北、新疆、西藏等地缺少,清朝覆盖范围扩大,边疆地区驿站分布较多。(8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官民结合,注重经济效益;带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具有阶段性(试办到推广);区域分布不均衡,集中于通商口岸等地;中央与地方合力。(8分,言之成理即可)
(3)原因:党的领导;交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5分,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便利民众生活;助力经济发展。(4分,言之成理即可)
18.(1)背景:新航路扩展,西方各国竞争加剧;近代民族国家兴起;荷兰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海上贸易相对发达。(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分歧:格劳秀斯主张海洋共有,海洋航行自由,鼓吹自由贸易等;塞尔登则强调海洋具有私有性,对于主权范围内的海洋国家具有管理权等。(5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格劳秀斯代表荷兰,海洋贸易发达;塞尔登代表的英国处于崛起阶段,在竞争中尚处于劣势。(4分,言之成理即可)
19.示例:
论题:变革思想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出主张变革的思想。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一系列的言论,如《周易·系辞下》中就明确提出变革的时代价值,即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涌现的改革风云,也是这些变革思想的实践表现。之后的封建社会,也涌现出一大批改革思想和实践。如北宋的王安石,在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到改革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手段,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宣言并大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纵观中国古代,基于社会现实形成了“革故鼎新”的改革思想,并涌现出一次次的改革行动,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