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七下统编版教材
作者介绍
季羡林,字希逋bū、齐奘zàng,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曾说:“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
识读字音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烦琐( )贪污(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zhū

èr
lǒnɡ
kuò
chěnɡ
cái

suǒ


kuì
词语解释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养神。养神,指保持身心平静,以消除疲劳。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不可收拾:原指事物无法归类整顿,后借指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知识链接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论点
论证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
道理论据
事例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提出论点,引论)
分析问题
(证明论点,本论)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结论)
有为有不为
“为”即“做”,“有为”即应做必做。
“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勾画论述“有为”“有不为”的语句,理解题目的含义。
理解标题
核心是“应该”二字。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结合“有为”“有不为”的含义,提炼作者观点。
把握观点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再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思路
开门见山:“有为”即应做必做;“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第1-2段)
希望人们都可以做到“有为有不为”。(第8段)
“善恶”“应该不应该”,均存在大小之别。(第3段)
生活事例阐释何谓“小恶”“小善”。(第4段)
历史事件阐释何谓
“大善”。(第5段)
是否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是衡量“大善”“大恶”的标准;是否对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是衡量“小善”“小恶”的准绳。(第6段)
“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联系:大
善与大恶,常常是从小善与小恶发
展而来的。(第7段)
1: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
2: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只要有良知良能,就能明辨是非善恶,就
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3:引用古语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4-5:分别从日常生活层面和历史层面选取事例论述善恶的大小之别。
6:善恶大小的判断标准。
7:引用俗语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8: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请同学们,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这样安排论证思路有什么好处呢?
循序渐进,观点更加鲜明,条理更加清晰。将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放在结尾处点出,具有收束全文,回扣标题的妙处。
合作探究
精读第1-2段,分析作者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
什么叫“应该”?
“应该”=“义”=“宜”=“合适”
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助于进一步阐释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能够顺其自然地引出分论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文章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为什么文中用了大量内容来讲“善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清善恶,是“有为有不为”的前提和基础,“有为”即应该做善事,“有不为”则是不应做恶事。
作者意在号召人们要做对国家、社会、人类有利的事情。
“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作者在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时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相关语段加以分析。
思路提示
举例论证:举了……的事例,具体准确,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增强论述地说服力。
道理论证:论证了……,从而使论证更深入有力,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论述地说服力。
引用论证:引用了……的名言/古语/俗语,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把……比作……,论证了……,化抽象为形象,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增强论述地说服力。
对比论证:把……与……进行对比,论证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论述更全面,增强论述地说服力。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举例论证,举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阐释了什么是“小善”和“小恶”,具体准确,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举例论证,举了历史上文天祥誓死不屈、从容就义的事例,阐释了什么是“大善”,具体准确,通俗易懂地地论证了“大善大恶在历史上看得更清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
举例论证,举了贪污腐败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例,阐释了大善大恶,常常是从小善小恶发展而来,具体准确,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
如在看到老人上车时假装闭目养神,不愿让座。
如文天祥在元军中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选择从容就义,以身殉国。
如贪污腐败,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
对比论证,把小善小恶与大善大恶作对比,分别阐释了对小善小恶、大善大恶的看法,它们的区别及联系,论证了“‘善恶’‘应该不应该’,均存在大小之别”,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论述更全面,增强论述地说服力。
小善
小恶
大善
大恶
论证方法
事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遗言。刘备通过这句话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
这句话至今对我们修身养性仍具有指导意义。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古语,具体地阐释了善恶的关系,有力地论证了“善恶是有大小之别”,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自先秦时期的著作《韩非子·喻老》。原文记载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再长的堤坝也可能因为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再高的房屋也可能因为细微的裂缝而被火烧毁。
它用来比喻小的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最终可能会导致大的灾难。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俗语,把小恶发展成大恶受到制裁比作长堤坝因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论证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化抽象为形象,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增强论述地说服力。
品析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如话、简洁质朴。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结合典型语句作具体分析。
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这句话表明作者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这句话非常口语化,像是与读者亲切聊天,体现出平实质朴、平易近人的风格。
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里用设问句,引人思考,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促膝交流,引用“行而宜之之谓义”是为了阐述什么是“应该”,体现出语言简练、通俗亲切的风格。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
语言犹如大白话,聊天拉家常,小善小恶总归还是善恶,体现出通俗易懂、自然质朴的风格。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两个“凡是对……有利,反之……”句,阐释了什么是大善大恶、小善小恶。体现出语言平实流畅、精练概括的风格,富有表现力。
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这里举现实中的贪污事例,很接地气,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晚矣”“难矣哉”,让人体会到季羡林先生在谆谆告诫中不乏遗憾而语重心长,感受其教诲之深切。体现出语言平实、质朴的风格。
课堂总结
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事的探讨,阐明了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善大恶在社会中的体现。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做人做事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