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学习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学习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1)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 的摇篮。 (2)中原核心:中原 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中华文化的形成。 2.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 、文化认同。 (2)“百家争鸣”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 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 ”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概念阐释] 多元一体多元性是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体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各个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概念阐释] 文化认同文化层面的身份认同,其核心是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百家争鸣”(纲要上P13)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理论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3.秦汉时期——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汉朝: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魏晋: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 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2)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5.宋元时期——中华文化高度繁荣理学 形成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表现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 ” (2)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评价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其他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转折(1)明朝中期: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清之际:提倡 的思想出现; 、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 ,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 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深挖教材] 阅读教材P2图片“四羊方尊”及其文字说明,思考它在当时的功能是什么。提示:四羊方尊是商朝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代表着权力和地位。[深挖教材] 阅读教材P3“史料阅读”,指出礼乐的地位。提示:礼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以图说史] 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教材边角] 教材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核心要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形成。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概念阐释] “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思想的践行者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1)人本思想(伦理观)①主张:周公提出“ ”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 制度;孔子提倡“ ”,主张仁者爱人。 ②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 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政治观)①主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 ”说。 ②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历程: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 ”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提出“ ”的思想。 (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认为人应该尊重 ,顺应自然,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 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1)历程: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家国情怀。 (2)影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价值观)(1)表现: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 ”;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 、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1)表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 》; 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影响: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6.和而不同(处世观)(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 ”,才能产生新事物。 (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易混易错] 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现代的民主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服务的,不包含现代民主思想意识。[深挖教材] 阅读教材P4“史料阅读”中《管子》和《贞观政要》的记载,两则史料反映出哪种思想 指出该思想的实质和作用。提示:思想: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实质: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作用:推动历史发展;为当今治国理政提供借鉴。[情境演练]史料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维、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据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示:天人合一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家国情怀思想。[情境演练]史料 下图为“德耀中华”系列宣传画的其中两幅。此宣传画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价值 提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知识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 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 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教材边角] 教材P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提示:以儒家的“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教材边角] 教材P7“学习拓展”: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提示:(1)精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2)糟粕: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等等。(3)态度: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探究主题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素材依托】史料1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史料2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地说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狭义地说,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思想文化。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蕴含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思考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史料1中唐太宗“存百姓”观念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2)根据史料2,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思维拓展】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如何弘扬传统文化(1)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我们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人们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探究主题二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素材依托】史料 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考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看法。 【思维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课堂小结】【典题试练】1.[2024·天津东丽区月考] 阅读下表,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 )阶段 时间 概况奠基 先秦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 汉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创新发展 魏晋至宋元 儒、佛、道交汇融通;理学形成,文化灿烂……复兴 改革开放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源远流长,领先世界B.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C.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D.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2.[2024·河北沧州月考] 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提出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 )A.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B.提倡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C.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D.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3.[2024·广西桂林月考]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崇尚道法自然B.主张崇德尚贤C.提倡自然和谐D.强调格物致知4.[2024·北京丰台区期中] 战国时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主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A.以人为本 B.自强不息C.天人合一 D.天下为公5.[2024·河南濮阳月考] 文天祥在《言志》中写道:“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这体现了文天祥( )A.对社会治理的要求B.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C.对科举人才的重视D.对社会变革的期盼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新课导学·预习提示】知识点一1.中华文明 华夏族 多元一体 2.血缘认同 儒家文化 百家争鸣 3.董仲舒 4.儒、佛、道 5.格物致知 6.个性自由 黄宗羲 封建专制 文字狱 7.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科学与民主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二1.敬天保民 礼乐 仁 社会关系 民意 苛政 仁政 2.道 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规律 和谐发展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为政以德 德才兼备 5.周易 孟子 屈原 6.和 和为贵知识点三1.本土性 包容性 2.思想源泉 思维方式 团结统一【素养落实·师生互动】探究主题一[提示] (1)思想出发点:民本思想。法律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或慎用刑罚)。(2)特征: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关系:传统文化蕴含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但二者并不等同。探究主题二[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课堂小结·典题试练】1.D [解析]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再到理学形成和现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文化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D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各国文化的对比,看不出中华文化领先世界,排除A项;B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B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2.B [解析] 根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墨两家都强调在统治中重视人民,反映了两家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B项正确;材料涉及墨家和儒家思想中的共同点,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墨两家在治理国家思想中对人民的重视,没有涉及功利实用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二者都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D项。3.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体现了崇尚道法自然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顺应本性,遵从“道”去生活,而非崇德尚贤,也不是提倡自然和谐,排除B、C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材料并未涉及理学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4.B [解析] 根据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境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这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排除D项。5.B [解析] 根据材料“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生活在南宋末年的文天祥,领导南宋军民进行抗元斗争,通过《言志》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天祥对社会治理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天祥对科举人才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社会变革,无法体现文天祥对社会改革的期盼,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