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学习重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融入(1)历程(2)影响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 的表达 建筑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思想观念 佛教文化宣扬的 、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的过程(1)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 、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鸦片战争后初期(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了“ ”。 (4)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①设立新式学堂→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 在北京设立。 ②实行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 赴欧美学习。 ③创办译书机构→1868年, 翻译馆创办。 (5)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6)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随着 和 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7)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 的思想。 (8)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纲要上P119~120)概况 (1)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2)主张 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②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影响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思维点拨] 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通过融合各家文化,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和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科学工艺。[情境演练]史料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艺术作品的形成主要说明什么 提示:中国的建筑艺术深受佛教影响,敦煌莫高窟是很杰出的代表。[拓展延伸]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和革命运动以及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2)经济: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文化:推动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新文化运动)。(4)其他: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衣食住行)。[深挖教材] 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思考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拓展延伸] 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朝是我国的强盛时期,日本仰慕中华文化,多次派遣唐使赴华学习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在对唐朝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使日本社会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深挖教材] 观察教材P11图片“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图片中的建筑物有何史料价值。提示: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艺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类别 表现文字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谚文、日本 、越南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儒学 (1)3—5世纪,儒学在 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 制度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世纪,日本实行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社会 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3.14—15世纪中华文化的传播(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纲要上P72)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4.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思想:孔子的思想以及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其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教材边角] 教材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提示:作为思维的载体和工具,使用汉字本身即为接受中华文化的表现。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问题引领]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从多层面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情境演练]史料 西方并非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公元500—1800年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都难以率先实现现代化。——摘编自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是如何帮助西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提示: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8世纪,伏尔泰等人借助孔子思想宣传启蒙思想,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拓展延伸]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郑和七次下西洋,大批福建人士跟随出使远航,有些人就留在了东南亚各地,这不但传播了中华文化,而且促进了东南亚华侨群体的崛起。[教材边角] 教材P12“思考点”: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等。◆ 探究主题一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素材依托】史料1 唐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原的。——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史料2【思考探究】(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2)中国历史上两次西学东渐分别出现于什么时期 根据史料,指出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差异。 【思维拓展】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近代原因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传教士的推动;皇帝的支持 清朝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中外联系加强;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主体 西方传教士 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外交家、知识分子等内容 主要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和欧洲先进科学知识;西学东渐伴随东学西渐,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 以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为主对象 士绅、官员 社会各阶层范围 西学主要在宫廷传播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影响 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对中国人开阔视野、认识世界起了启蒙的作用,使先进的中国人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探究主题二 从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素材依托】史料1 646年,日本开始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史料2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传播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的思想武器。……(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摘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思考探究】(1)根据史料1,概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2)根据史料2,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内容及其目的。 【思维拓展】全面理解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适合作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制度的武器表现 在物质方面追求中国时髦,形成了模仿中国工艺风格的产品 在精神方面追求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量出版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和中国经典的译本 中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产生了许多研究和推崇中国的学者和著作,出现了许多描写中国、美化中国、假中国人之名讽喻时政的文艺作品意义 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认识 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课堂小结】【典题试练】1.[2024·四川广安月考]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B.利玛窦等人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C.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D.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24·安徽合肥期中] 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与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B.佛教的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C.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D.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3.[2024·江西赣州月考]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逐渐传入中国。在同时期的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根据海外传教士的书简、札记、日记中的有关材料,编写成《中华帝国全志》一书,此书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这说明该时期 ( )A.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B.基督教在华传播效果增强C.文化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D.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性4.[2024·陕西西安月考] 朝鲜的《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5.[2024·广东清远月考] 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品德和作用,则最显著的例子……新近才发明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材料旨在强调这三大发明( )A.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C.使世界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整体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新课导学·预习提示】知识点一1.古印度 儒家文化 本土化 道教 境界 敦煌莫高窟 因果轮回 2.利玛窦 几何原本 汤若望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京师同文馆 留学生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新式学堂 留学教育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二1.朝鲜半岛 假名 东亚 朝鲜 大化改新 科举制度 2.阿拉伯人 文艺复兴 3.琉球 郑和下西洋 4.儒家经典【素养落实·师生互动】探究主题一[提示] (1)背景:唐代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代实行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高。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2)时期:第一次出现于明末清初,第二次出现于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上半叶。差异: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内容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第二次西学东渐:西学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中国除了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外,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探究主题二[提示] (1)推动日本政治体制变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2)内容:儒家学说、仁君统治和大一统思想。目的:反对欧洲专制王权。【课堂小结·典题试练】1.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而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项表述错误,A项正确;明清时期,利玛窦人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B项表述正确,排除B项;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C项表述正确,排除C项;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表述正确,排除D项。2.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相融合,D项正确;A项中“三教合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中“颠覆”说法错误,排除B项;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3.D [解析] 根据材料“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逐渐传入中国”“此书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在该时期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同时,中华文化也相应地传入了西方,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D项正确;该时期法国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B项在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C项夸大了商业路线的作用,且材料并未强调商业路线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排除C项。4.C [解析] 由材料“朝鲜的《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的《高丽律》、日本的《大宝律令》、越南的《刑书》均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C项正确;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律只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代表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文化,排除B项;“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B [解析] 材料“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体现的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为主,三大发明并未改变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C项;这三大发明并不能直接摧毁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