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5.04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即春秋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返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
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
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
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上述这种水道地理上
的变化,也使得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意
象。
②自古提及黄河者,除了感叹其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照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
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唐人行旅来往汴河,也多关注这一相对较为特殊
的水质现象。高适《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
宋州附近的汴河。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旅居汴河路次,因此常以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
③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
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
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
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孟郊《汴州别韩愈》中的“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
则是个人情感在汴河浊水上的投射,诗人恶其名盖因空滞不归的焦虑使然。
④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
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摹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
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可以说是“浊汴”
意象的绝妙反用。
⑤与提及汴河多关注其水质浑浊不同的是,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原
是清水与淮水的并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清河,在县治西,即泗水下流也。”南
北朝时期,“清淮”则逐渐演变成为淮河之代称。
⑥至唐代,“清淮”已经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载杨谏《月映清淮
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均引何逊诗中的“月映清淮
流”一句为题。“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
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
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⑦综合以上的分析,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
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
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
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崔灏《晚入汴水》则云:“昨
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
尽,宁复畏潮波。”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
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⑧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山川地脉分”(孟浩然《送吴宣从事》)
等传统文化认知相关,但更直接的是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如李嘉祐《游徐城
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云:“自缘迟暮忆沧洲,翻爱南河浊水流。初过重阳惜残菊,行看旧
浦识群鸥。朝霞映日同归处,暝柳摇风欲别秋。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诗
由“忽见清淮”而引发,由浊汴与清淮交汇处的特殊水质现象,引起“长恨相逢即分首”的
感叹。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两者各自独
立时候的内涵指向,生发出新的意蕴。
⑨除了具象地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诗中的浊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5.04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1.A(B“固定意象”错C“直接结果”错D“完全改变”错)
2.C(论证了“诗人的情感波动与传统文化认知直接相关”错)
3.B
4.B(“就不可能实现其审美价值的经典化”错)
5.①凄凉萧条之景②空滞不归之情③人生流变之理④清净不染之心(每点1分,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A(“突出了鸟儿的种类繁多”错,应该是“突出了才俊般的鸟儿数量多”)
7.D(“唯一”错,于文无据)
8.①田间小路上,展现柔桑、嫩芽、细草等春日景象。(2分)②语调低沉(1分)③“愁”字
(1分)(共4分)
9.①“大自然的馈赠”指鸟声是春天的一部分,体现了自然的丰富与美好。②“生活的旋
律”指鸟声与村庄的生活节奏紧密相连,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心灵的慰
藉”指鸟声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成为思乡的纽带,带来温暖与安慰。(每点2分,共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DFG
11.C(“终苟免而不怀仁”中“苟”是姑且、暂且)
12.A(“反复劝谏”错】
13.(1)陛下纵然不能标举善行来激励世俗,怎么能亲近奸邪之人来损害自己的威信呢!
(落实“厉俗”,激励世俗:“奸”,形容词作名词,奸邪之人:“自损”,宾语前置,损害自
己(各1分)保持语句通畅。(1分)共4分)
(2)舍弃这(一大义),却想通过让人告发的方式来发现奸贼,却不知道揭发的人自己
就是进谗之臣或奸贼。(落实“是”,这;“乃”,却;判断句。(各1分)保持语句通畅。(1
分)(共4分)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14.①开篇引用《传》中的话,提出君主不知《春秋》之义的危害。(1分)②阐明《春秋》之义
对整肃朝纲、维护君臣权威的重要性;(2分)③揭示告密者的邪恶本性,指出告讦的危
害,并引用唐太宗的话,强调杜绝告讦的必要性。(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第一首没有写竹子的外形)
16.①前诗赞美了竹子不畏艰难、顽强抗争的精神,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时坚韧不拔的人
生态度;②后诗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感悟,追求简约清瘦的艺术风格,揭示了艺
术创作从生疏到熟练的辩证关系(每点3分,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
18.C
19.①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②之所以看起来很“白”③减少体内能量消耗(每处2分,
共6分)】
20.示例一:被厚厚冰层覆盖、常年平均气温比北极更低且风速极大的大陆环境超出了
北极熊的适应范围。
示例二:北极熊难以适应被厚厚冰层覆盖、常年平均气温比北极更低且风速极大的大
陆环境。(不是单句,0分;其余得分点,每点1分。共4分)
21.“刊”改为“堪”,“篷”改为“蓬”,“献”改为“现”,“卸”改为“御”(每点1分,共4分)
22.冰川为裳,黑肤为甲,守护白色精灵的最后家园!(使用修辞,(2分)体现北极熊的特
点,(1分)句意通畅。(1分)共4分)
四、写作(60分)
23.请参照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