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致橡树》课件(共25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致橡树》课件(共25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感情基调;
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本诗写于1977年(作者当时25岁),是一篇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社会影响深远。
2、知识链接
朦胧诗:兴起于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3、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4、初读诗歌
播放音频,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三、赏析诗歌
1、整体感知
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我——木棉
你——橡树
我们——木棉和橡树
2、第1节
(1)第一节中有哪些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
凌霄花:极力攀附的爱情
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日光、险峰、春雨:一味奉献的爱情
(3)小结
3、第2节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2)爱的双方如何相处?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3)爱的双方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男: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女: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4、第3节
(1)真正的爱情还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①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
仿佛永远分离,——平等独立
却又终身相依。——生死相依
②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爱的宣言
(2)小结
5、思考延伸
《致橡树》这首诗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结合充满了艺术特色,而这独特的艺术特色是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的
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本诗意象丰富,意境充实,语言优美。
四、课堂小结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舒婷的这首《致橡树》以朦胧手法宣告了不朦胧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诗歌将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为我们讲述了女性应有的爱情观,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爱情观,本诗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新时代,女性在爱情婚姻关系中都应当保持独立的人格,做一个自主、自尊的新时代女性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尊重和平等,收获真实的幸福。(共25张PPT)
致橡树
舒婷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新课导入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本诗写于1977年(作者当时25岁),是一篇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社会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朦胧诗:兴起于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知识链接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写作背景
初读诗歌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我们
木棉
橡树
木棉和橡树
整体感知
第一节中有哪些意象?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赏析诗歌—第1节
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
赏析诗歌—第1节
凌霄花:
极力攀附的爱情
痴情的鸟儿:
单方痴恋的爱情
赏析诗歌—第1节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一味奉献的爱情
赏析诗歌—第1节
“不”
世俗的爱情观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极力攀附
单方依恋
一味奉献
橡树
态度
否定

结构
赏析诗歌—第1节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赏析诗歌—第2节
爱的双方如何相处?
赏析诗歌—第2节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相亲相爱、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爱的双方如何相处?
赏析诗歌—第2节
赏析诗歌—第2节
爱的双方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刚毅、顽强,
是个英勇的男子汉
美丽、温柔,
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赏析诗歌—第2节
赏析诗歌—第3节
真正的爱情还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平等独立
——生死相依
}同甘共苦
赏析诗歌—第3节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的宣言
赏析诗歌—第3节
独立平等
互依互助
心心相印
甘苦与共
赏析诗歌—第3节
真正的爱情:
木棉
橡树
态度
肯定

结构
《致橡树》这首诗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结合充满了艺术特色,而这独特的艺术特色是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的
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本诗意象丰富,意境充实,语言优美。
思考延伸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舒婷的这首《致橡树》以朦胧手法宣告了不朦胧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诗歌将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为我们讲述了女性应有的爱情观,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爱情观,本诗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新时代,女性在爱情婚姻关系中都应当保持独立的人格,做一个自主、自尊的新时代女性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尊重和平等,收获真实的幸福。
课堂小结
谢谢 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