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五 中国的对外关系【热点解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朝代/时期 表现西汉 1.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3.张骞通西域后,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东汉 班超留守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唐朝 1.日本:遣唐使来华,吸取唐朝文化,促进大化改新,实现日本社会转型;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2.新罗: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首位 3.天竺: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大唐西域记》两宋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朝 对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来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明朝 1.郑和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2.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清朝 1.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与沙俄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上贸易,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事件 表现 认识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屈辱被动的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避免再次出现外来侵略现象 3.我国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之路第二次鸦片 战争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三、中国现代的外交成就1.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表现:20世纪50年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建交: 1.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1世纪初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外交 措施: 1.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3.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热点练习】1.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见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 )A.加强了对官吏监督 B.稳定了社会局势C.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 D.沟通了中外文明2.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维护国家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实现了科技创新3.宋代在广州设立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同时建立来远驿,接待外国使者。这反映了宋朝( )A.都市生活繁华 B.文化艺术灿烂 C.民族交往频繁 D.海外贸易繁盛4.东南亚有不少以“三宝”命名的庙宇(如图)。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中国国威B.发展了海外贸易C.加强了友好往来D.维护国家安全5.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的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A.被迫对外妥协 B.主权国家观念萌发C.疆域完全确定 D.朝贡体系走向瓦解6.从乾隆二十二年起,政府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清政府还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等。这些政策( )A.杜绝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B.保护本国资本主义萌芽C.出于抵抗列强侵略目的 D.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7.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B.打开中国市场C.广州商品经济发达D.资本家受到璞鼎查的煽动8.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额总共不过二三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9.据瓦德西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此供能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B.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暴行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西方列强镇压了义和团运动10.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为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一边倒的亲苏外交 D.不结盟运动1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搜索到了: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信、金砖国家等多场峰会等。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改革开放的外交成就C.区域经济集团化显现 D.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12.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建交浪潮,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促成这次建交浪潮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中苏关系继续走向恶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中美之间关系走向正常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张骞通西域后,逐渐开辟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沟通了中外文明,D项正确;“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稳定了社会局势”与题干中的“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不符,排除AB项;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交流,但并没有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将印度的佛学传播到中国;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医药、建筑等中国文化,他们的共同贡献都促进了中外交流,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机构加以管理,反映出海外贸易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对外贸易,与对内的都市生活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的繁荣,没有体现文化艺术,排除B项;对外贸易强调的是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交往,不是民族间的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南亚有不少以‘三宝’命名的庙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三宝指的是郑和,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庙宇以“三宝”命名是为了纪念郑和,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宣扬了中国国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维护国家安全与材料“东南亚有不少以‘三宝’命名的庙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影响。《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传统的外交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藩属外交,开始转向主权国家之间的外交,同时,清初与藩属国之间的国界也开始划定,这都体现了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故B符合题意。《尼布楚条约》是在清政府战胜俄军的前提下签订的,不是被迫妥协,排除A;材料仅体现了东北地区的边疆划定,并未涉及全国的情况,排除C;材料只体现了清朝与藩属国划定边界,无法说明朝贡体系瓦解,排除D。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政府实行对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选D。7.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和鸦片的关系。B.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中国又是潜在的巨大市场。所以材料能够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C.材料体现不出广州商品经济发达。D.资本家受到璞鼎查的煽动不符合史实。故选:B。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量增加,原因在于《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这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B正确;材料说明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的信息,排除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侵华的国家,排除D。9.答案:B解析:据题干“瓦德西供认、公开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和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统帅瓦德西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犯下累累暴行,可以印证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暴行,B项正确;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的统帅,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排除A项;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的统帅,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西方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但题干反映的是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问题”“兼顾祖国的尊严荣辱和港、澳、台地区人民生活的稳定性”可以看出,它强调的是“一国两制”构想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保持了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创造性,D项正确;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苏联解体、美国实力下降、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等,与“一国两制”无关,排除A项;“一国两制”实施的原因是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与材料中提到的“兼顾祖国的尊严荣辱和港、澳、台地区人民生活的稳定性”相符,但这只是“一国两制”的意义之一,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一国两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信、金砖国家等多场峰会等”可知,这些内容体现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突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外交成就,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排除B;区域经济集团化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1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使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热潮,D项正确;中苏关系继续走向恶化并不是促成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直接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虽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原则,但不是70年代建交浪潮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70年代的建交浪潮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