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一 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热点解读】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核心内涵与主要表现特性 核心内涵 主要表现连续性 文明发展未曾中断,一脉相承 文字传承、思想延续、制度沿革创新性 在继承中创新,与时俱进 技术革新、制度变革、思想演进统一性 追求大一统,多元一体 疆域统一、文化认同、民族融合包容性 兼收并蓄,和而不同 吸收外来文化、宗教多元并存和平性 以和为贵,和谐共处 不搞殖民扩张、和平外交中华文明五大特性在各历史时期的主要表现历史时期 连续性表现 创新性表现 统一性表现 包容性表现 和平性表现先秦时期 文字系统形成,思想体系奠基 诸子百家争鸣,制度初创 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 华夏与夷狄交融 "和而不同"思想形成秦汉时期 书同文,思想统一 郡县制、察举制创立 建立大一统帝国 吸收西域文化 丝绸之路和平贸易魏晋南北朝 文化传统延续 玄学兴起,佛教本土化 各政权追求正统 民族大融合 "和亲"政策实施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成熟 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长安成为国际都市 对外开放交流宋元时期 理学发展 科技发明高峰 元朝实现大统一 伊斯兰文化传入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明清时期 传统文化集大成 经世致用思想 巩固多民族统一 中西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和平航行【热点练习】1.下图是2025年春晚标志,以甲骨文的“巳”字为创意设计元素,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形成了“乙”字和“巳”字,对应2025乙巳蛇年。这一创意源于甲骨文,主要由于甲骨文是( )A.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完备的文字 B.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C.普遍雕刻在青铜和玉器上的文字 D.是研究夏朝祀与戎历史的依据2.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见下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A.天人合一 B.崇德尚贤 C.以民为本 D.兼爱非攻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反映出( )A.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C.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老子与孔子的个人品质的完善5.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A.开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B.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C.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D.为秦统一中国提供理论支持6.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汇集了古代的歌谣与诗篇,更是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之一。“它”是( )A.《史记》 B.《黄帝内经》 C.《诗经》 D.《九章算术》7.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A.尊崇儒术 B.致力于开疆拓土C.依法治国 D.奉行“无为而治”8.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9.唐朝诗人袁皓曾作诗:“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tuán)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崄津。”描写的是( )A.山川景致的概貌 B.井然有序的城市C.科举及第的喜悦 D.妇女的精神风貌10.《论佛骨表》中记载,韩愈曾针对佛教的兴盛上表唐宪宗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并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果断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万代之惑”。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A.推行依法治国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禁佛崇儒 D.实行融佛尊儒11.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朝,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理学的形成(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 B.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C.束缚了古代人们的精神追求 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12.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作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这些思想家的主张( )A.动摇理学封建正统地位 B.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C.意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所以春晚标志设计会从甲骨文获取灵感,B项正确;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完备的文字说法错误,材料并未将其与其他文字进行对比,排除A项;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并非普遍雕刻在青铜和玉器上的文字,排除C项;甲骨文主要记录的商朝历史,并非研究夏朝祀与戎历史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A解析:材料中“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的信息说明在商代跪坐姿势已经形成普遍现象,这与当时的礼仪规范有关。故选A。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都体现了人民的重要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C项正确;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崇德尚贤强调崇尚道德和尊敬有才能的人,并不是题干材料所强调的共同思想,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4.答案:C解析: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4。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老子和孔子都强调减少欲望,放下贪欲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信息,而是强调古代思想有一定的借鉴融合,排除A项;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与老子与孔子个人品质的完善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A项正确;材料是说在传统的礼乐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不是彻底否定,排除B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排除C项;为秦统一中国提供理论支持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C解析:据题干“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汇集了古代的歌谣与诗篇,更是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C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作的纪传体史书,不是诗歌总集,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它主要关注医学领域,不是诗歌总集,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不是诗歌总集,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储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A项正确;致力于开疆拓土是军事上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与题意中尊崇儒术不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西汉初年统治者的思想,与汉武帝尊崇儒术政策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这有利于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儒学陷入低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后”,而战争混乱局面早在秦统一全国就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与财政改善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从“金榜高悬姓字真”、“九万转(tuan)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榜指的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被录取授官后,其心情是十分激动与喜悦的,认为自己迎来了扶摇直上的人生机遇。由此可知,该诗描写的是知识分子科举及第后的喜悦,C项正确;“山川景致的概貌”、“井然有序的城市”、“妇女的精神风貌”,均与题于“金榜高悬姓字真””、“九万转(tuan)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岭津”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0.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可知,韩愈指出佛教的流行导致国家“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这显示出他对佛教可能对国家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忧;批评佛教源自“夷狄”,与中国文化、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不了解中国的“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进一步表明了他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不相容的看法,他通过批评佛教并主张将其禁绝,来维护儒家文化的正统性和国家的稳定,故C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韩愈主张禁佛,D说法错误,排除。11.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知,理学的形成在继承前代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它吸收了其他思想(佛道思想)体系中的有益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儒学新形态,因此它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故A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理学的形成,而非伦理秩序的建立,排除B;C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D错误。12.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思想家们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同时,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这实际上是在试图重新审视和强调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D符合题意。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表明思想家们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批判,因此他们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存在分歧,故B错误;C在材料中未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如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