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泰安市高三二轮检测语文试题2025.04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一城“未平”,一城“又起”。从哈尔滨冰雪到天水麻辣烫,再到开封“王婆说媒”……一座又一座宝藏城市被“重新发现”,一批又一批游客蜂拥而至,持续印证着中央关于培育文娱旅游新消费增长点的前赡性部署。文旅热门城市缘何持续涌现?消货诉求有何新的变化?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课题组从游客消费视角出发,就文旅城市吸引力、游客关注点、游客体验感、游客满意度等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近千份,一探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激活文旅消费市场的“流量密码”。城市文旅出圈的影响因素城市文旅频频出圈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突破,是消费升级推动旅游自身演进的结果,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通过调研分析,其背后原因可从以下几,点窥探:首先,差异化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旅出圈的基础。调研发现(见图一),当地文化特色符号”是吸引游客多次游玩文旅城市或愿意向他人推荐该城市最主要的原因。分析不断出现的热门文旅城市,其本身均具有独特的文旅资源。例如淄博的特色烧烤、哈尔滨的冰雪资源、开封“王婆说媒”等,都为游客提供特色且高质量的消费体验。差异化的文化符号构成了文化消费的独特景观,影响着用户的认知和实践,为社交平台的链式传播构筑了基础。图一游客对文旅城市的重点关注 图二游客了解文旅城市的渠道其次,互动式的社交平台成为城市文旅出圈的关键。据课题组调研,有高达 92.27%的游客会在旅行中将体验感较好的热门项目拍照、摄影记录,并发表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社交平台的介入,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到城市出圈的全过程,游客既是消费者又是参与者、创造者,既是“热搜”内容的供给者、热门文旅城市的宣介者,又是这些资讯的受众和潜在消费者。社交平台链式传播和互动参与的特性,极大提升了游客参与和传播的积极性,激活了潜在旅游需求,最终形成了爆发式的聚合效应。最后,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思维是城市文旅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短时间的城市文旅出圈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但能否真正将线上流量转化为长期的线下流量,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水平、城市整体的接待能力。比如,哈尔滨一系列接地气、高效率的应对举措和服务整改,让游客切实感受到了宾至如归,同时让网友们成功发现哈尔滨这个“冰雪宝藏”。这些频频出圈的城市背后,是城市管理者们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思维,能够深入了解、快速回应游客的需求,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旅产品,并不断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最终让偶然的“流量”转为必然的“长虹”。文旅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除了文旅资源、传播媒介、治理能力等客体因素,作为文旅主体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反映了城市文旅消费的新趋势,与文旅城市出圈形成呼应。文旅消费市场呈现出结构下沉、规模升级的特征。课题组发现,近两年游客关注度较高的文旅城市中,哈尔滨、淄博、天水、开封等非一线城市、非旅游城市的小众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折射出文旅消费市场结构正不断下沉的特征。从旅游客源地来看,中小城市、农村居民出游人数显著上升,以往不出游或较少出游的人开始加入出游队伍,文旅消费市场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容。相应地,这也要求文旅市场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级的消费需求。旅游出行目的从“一路观光打卡”转变为“一地深度体验”。调研发现,放松休闲、调整情绪成为当下不少人外出旅游的首要目的,“无景点”旅游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与传统上在各个景点间疲于奔命相比,如今的游客更愿意在一个地方悠闲地待上几天,通过交通、美食、活动等方式感知当地特色文化、慢节奏生活等。从出行轨迹来看,家庭出行飞往城市更集中在单一目的地,且将近六成停留天数在 4-7 天。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提供深度休闲体验的目的地城市对度假群体吸引力更高。文旅消费观念从原来的功能性消费转变为情绪性消费。从出圈文旅城市的经验来分析,烧烤等功能性消费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城市能够提供的情绪性价值更为关键。比如淄博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大学生的真诚接待,赢来了大学生的“投桃报李”。旅游目的地在获取游客认可的过程中,处处考验着当地对消费者的情绪捕捉与深刻的洞察能力,即谁能够提供更多有内容、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服务体验(如被热捧的尔滨“讨好式”服务),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触发游客的情感共鸣,谁就能赢得游客的青睐。文旅消费需求由从众向“从众+个性”转变。一方面,哈尔滨、淄博、西双版纳等网络红极一时的城市游客假期期间数量只增不减、热门景点一票难求,另一方面,“平替旅游”“反向旅游”“寺庙旅游”“多巴胺式旅游”等新词语、新玩法也层出不穷,群众文旅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凸显。据携程数据,相比传统大团,凭借灵活性和个性化出圈的小团渐成消费的核心选择。携程 2023 年私家团在整个团队游产线占比较 2019 年提升近 4 倍,国内私家团销售额同比 2019 年增长近 370%。这充分展现出当前群众对城市文旅消费需求逐渐从盲目跟风从众,开始向“从众+个性”并重转变。此外,据课题组调研,近两年网络热门文旅城市受众群体年龄层次分布中,80.87%的人年龄在 30 岁以下,可以看出文旅城市对年轻人群更具吸引力,该消费群体追求个性、注重体验、乐于尝试,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主力。(摘编自李军凯、孙巍《“重新发现”宝藏城市-我国城市文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差异化的文化符号通过影响用户的认知和实践为社交平台的链式传播构筑基础。B.图一表明,“自然风光、饮食方面、人文景观、游玩体验”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文旅城市的几大方面。C.游客集消费者、参与者、创造者、“热搜”内容供给者、热门文旅城市宣介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特性激活了潜在的旅游需求。D.哈尔滨等非一线小众旅游地的涌现显示文旅消费市场结构下沉;中小城市及农村居民出游人数攀升,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哈尔滨冰雪、淄博特色烧烤、天水麻辣烫、开封“王婆说媒”等爆火现象说明特色营销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B.图二表明,67%的游客可能通过小红书、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了解热门的文旅城市。C.冰雪等功能性消费固然重要,但城市提供情绪性价值更关键。如尔滨的“讨好式”服务获得了游客的高度认可。D.网络热门文旅城市对年轻人群更具吸引力,该消费群体更关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3.下列选项不符合“城市管理者们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思维”的一项是 (3 分)A.天水文旅部门提醒从业人员注意表情管理。B.甘肃文旅携手米哈游推出“鸣沙踏歌”活动。C.淄博政府呼吁本地居民为游客提供便利。D.山东泰山景区推出登山助力机器人服务。4.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结合下面的文字对碧霞元君祠的景点信息进行梳理,补充完成后面的登记表。(4 分)碧霞元君祠初建于北宋年间,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碧霞祠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特色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5.如果你是某城市的旅游形象大使,请结合“城市文旅出圈的影响因素”给你代言的城市提几条“出圈”建议。(6 分)行行重行行汤成难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只有在地里时,父亲才是踏实和舒展的,他的四肢变得更长,更灵活,笃定有力地伸展挥动着。可一离开那块地,父亲就变得畏畏缩缩,连走路都不会划动手臂。我去地里喊父亲回家,说是喊,其实是不用嘴巴的,那时候我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结巴。母亲气愤我完全遗传了父亲。父亲虽然不结巴,但有一张被生活洗去所有表情的脸。他也总是这样抿着嘴唇,嘴唇紧抿而形成的扁长直线很少变化,似乎没有什么情绪能使其弯曲。当父亲焦虑不安时,直线会缩成短短的一截;当他平静或略感满足时,直线便被拉长了。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的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如果我们要去村里,只能从河堤上经过,那是唯一能到达外面的途径。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父亲把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但这路比田埂难修多了,他来来回回走在路上,是丈量还是探索,谁也说不清楚。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出发前一天晚上,父亲将门前的路又修整一番。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亲对我们说。他扛着铁锹走了。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找活儿干了,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父亲这一趟带回了两样东西,他从衣服的内衬口袋掏出一个报纸卷。报纸泛黄且皱皱巴巴,里面是一支毛笔。哥哥将伸过去的脑袋又缩回来,见不是好吃的,泄气地走开了。我是开心的,小心地拿起毛笔,另一只手忍不住抚摸毛笔的毛,它饱满、柔软,使我的心怦怦直跳,口腔里有无数的词语在跌撞、翻滚。我用舌头舔了舔,舌头触碰它的瞬间,浑身一激灵,感受到一种灵活的力量。父亲带回的另一样东西,是一条山路。山路只有短短的一小截,与河堤的长度差不了多少,父亲将它作为通往外面的唯一途径。我迫不及待地走上去,虽然比原来的路高出几分,却令人感到怪异,用我后来学到的词语形容,就是太“崎岖”了。我所有的兴趣和注意力全部落在父亲送的那支毛笔上。我如获至宝,上课时两手悄悄伸进抽屉,手指不小心碰到毛笔柔软的小舌头时,便感到浑身战栗。我忘我地写字,就像父亲忘我地修路一样,我感到一种疯狂的因子在身体里涌动,好像不是我,而是另外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我想起父亲手里的铁锹,是不是也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操纵着呢?那年寒假我就被父亲送到何二家学写字了。我从早到晚待在何二家,只在中午回来扒拉两口饭。我多么喜欢用毛笔写字啊,毛笔握在手里时,浑身就像通了电似的舒畅和兴奋,笔尖在纸上游弋、顿挫,如同舌头吐出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字音。第二年春天,父亲又走了。在麦子秀时又回到地里,作为一个种地人,农忙没有被耽搁。何二不肯再教我写字了,扔给我一张字帖,让我随便练。他让父亲带我找个更好的先生,去学画,书画书画嘛。这年秋天,父亲就送我到先生家学画了。他从哪儿找到的先生我们都一无所知。一进先生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先生有个书房,一张阔大的红花梨桌,上面铺着毛毡和宣纸,一排盘盘罐罐里装着颜料和清水。笔筒里插着大大小小的毛笔,笔尖朝上,像若干个舌头,欲言又止。墙上挂着一幅宇和一幅画,父亲走到画前,怔怔地立着,画上林泉丘壑,溪清水浅,一条用花青着色的路隐隐向前…我喜欢画画,准确的说,我喜欢手握着毛笔。我感到一种疯狂的因子在身体里涌动,好像不是我,而是另外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为了能在先生家多学会儿,父亲想方设法地为我节约路上的时间,他找到一条小官庄去往车站的捷径。说是找到,不如说是父亲修了一条路,从前他对付泥土的本领在那一刻派上了用场。这条捷径可以节约二十多分钟,一来一回就省下五十分钟。这年冬天,父亲又出了一趟远门,他带回了一条奇怪的路,枯草与泥土交织。不过,那条路并没有使用多久,几天后就被父亲铲去了。就是那时,父亲的腿坏了,膝盖向下的部分,连同脚,都变成紫色。没有可以走路的腿,父亲陷入巨大的悲痛和沮丧之中。那段时间,门前的路又回到田埂的模样,但比从前结实板匝多了。一条路也会成长,也会逐渐懂事,我常常想,门前的这条路如果少了父亲的打理和呵护,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儿呢 父亲的突然离开是我们兄妹俩心中隐隐的痛。哥哥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去了长江边上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一年署假我去看他,只见哥哥正扛着铁锹从大坝上下来,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我如父亲所愿,成了一个拿毛笔的人。父亲当年送我的毛笔我一直保留着,尽管毛早已用秃,我依然记得第一次抚摸毛笔的时候,记得那种舒畅和激越之感。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的确,毛笔就是我的舌头,我用它讲述故事。不久前,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明清进士书画展”,角落里有一幅画吸引了我,是一位清朝末年进士的书画作品。画幅不大,斗方,画面笔墨苍润,烟色迷离。画中多用斧劈皴,又用青、绿、朱、赭等色堆染丘壑树石,清浅涓流旁蜿蜒着一条路,不管从路的曲折度,还是色彩,都极有想法,然而,我却觉得似曾相识,好像这条路在哪里见过。路向前方延伸,一直隐没在远处的山林中。路上画有一行人,不太起眼,只见背影,正向前方走去。我将脸贴近,怔怔地看着,这才发现那人卷着裤管,光着脚,膝盖以下是淡淡的紫褐色。我抿着嘴,眼泪在眼哐里打转,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慢慢地向两侧延伸。我注视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很久,很久,仿佛送别。(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中说父亲在地里踏实和舒展,离开地就畏畏缩缩,表现父亲对土地的深深依赖。B.“我”认为父亲出门是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这体现了幼小的“我”内心的天真。C.父亲带回的山路短且崎岖,它既是父亲对外面世界的一种探索,也暗示着父亲悲苦的人生。D.哥哥放弃留校任教,选择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这是对父亲热爱土地的情感的传承与延续。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开头将父亲的铁锹比作他身体长出的手臂,形象地写出了铁锹对父亲的重要性,暗示了父亲的身份。B.文中父亲所寻找的“路”与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所说的“路”都具有隐喻意义,且意义相同。C.文中通过描写父亲嘴唇形成的直线的变化来展现他的情绪,这一细节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D.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毛笔的神奇以及我对它的喜爱,为后来写“我”成为一个拿毛笔的人作铺垫。8.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远行,请简要分析。(4 分)9.文章以“我”在博物馆看画流泪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6 分)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至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旅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 A 多积强督 B 百步一突 C 门门有行马 D 车骑居外国勇力 F 锐士 G 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旆,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武王曰:“善哉!”材料二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 ”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陈,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武侯问曰:“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则如之何?”起对曰:“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彼将暮去,其装必重,其心必恐,还退务速,必有不属。追而击之,其兵可覆。”吴子曰:“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吴子·应变》)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令我垒上 A 多积强督 B 百步一突 C 门门有行马 D 车骑居外国勇力 F 锐士 G 隐伏而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止,停止,驻留,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止”含义与用法不同。B.薄,迫近,进逼,与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的含义相同。C.节,节制,与苏轼《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节”的含义与用法相同。D.卒,同“猝”,突然,与司马迁《屈原列传》“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的“卒”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两则材料均以“应战”为话题,且主体结构均为对话,姜太公与吴子的回答逻辑清晰,持之有据。B.材料-中太公智对“突战”,以设伏、诱敌深入、内外夹击等方式击败敌人,而非依靠兵力优势取胜。C.材料二中吴起针对“卒遇敌人”“暴寇卒来”提出的应对策略,都强调利用地形、心理和战术,以智取胜。D.材料二中吴起强调,军队在攻取城池后,要进驻官署,控制原来的官吏,没收百姓财物,对投降者加以安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 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4 分)(2) 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 (4 分)14.材料中,多次出现“为之奈何”的表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 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5-16 题。新年作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四。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①天畔:天涯。时作者被贬为潘州南巴 (今广东茂名) 尉,地近南海,故云。②薛道衡《人日思归) 中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诗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的“切”字,写出了作者新岁时思乡怀亲之情深;“独潸然"则写出了人欢已悲。B.颈联诗人悲叹自己只能和岭猿朝夕相处,和江边柳树共赏风烟,抒发了飘零孤独之感。C.尾联作者以贾谊自喻,慨叹遭贬滴的日子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悲愤之情,溢于言外。D.此诗感情基调悲凉感伤,抒情句较多。除第三句外,剩余句子皆为情景交融或即景生情。16.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工于铸意,巧不伤雅”,请结合对诗意的理解加以分析。(6 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小题共 1 小题,6 分)(1)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游乐时要保持理性,做事时要警惕懈怠、善始善终,正如《谏太宗十思疏》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鱼雁传书”这一典故经常在古诗中出现,含蓄地表达相思之苦,《春江花月夜》中有相关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孤城”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营造苍凉的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本题共 5 小题,20 分)每到春天,百花盛开,古人感受到生命的复苏与繁荣,于是便有了为百花设立生日的想法,花朝节便 A 。梅花,是“俏也不争森,只把春来报”的使者。它在炎冬的枝头陵寒绽放,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梅花于蜡月盛开,当其他花卉在寒冷中凋零沉睡时,它却顶着凛洌的寒风,迎霜傲雪。冰天雪地仿佛是它独有的舞台,它在极端寒冷中依然生机勃勃,晨现出 B 的意志。①在传统文化中,梅花赋予了高洁、孤傲的品质。②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梅花自比,③ 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品德的情怀。④它的坚韧和在逆境中绽放的特性,⑤面对困难时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⑥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梅花独特韵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片 C 的春色中,桃花的粉红格外耀眼,瞬间成为视觉的焦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桃花的花朵形态优美,花瓣多为五片,呈椭圆形,边缘微微卷曲,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花朵簇拥在技头。有的含苞待放,像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蕴含着无限生机与希望;有的半开半合,舒展着花辫宛如羞巡的少女微微露出笑颜,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丽。梨花没有桃花的艳丽,也没有梅花的孤傲,它散发着一种宁静、淡雅的气息。它的美是含蓄的,不张扬,却能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梨花常被诗人赋予惆怅、哀怨等情感,但同时也代表着纯洁和忠贞。( ),这样的诗句描绘出梨花与月色相伴的清幽意境,体现了梨花在人们心中独特的文化韵味。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19.文中第二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 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含有两个暗喻的句子,可调换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语意。(6 分)2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适合填人文中括号内的是 (3 分) A.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B.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C.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D.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四、写作 (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作家贾平凹说:“在街头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书、一本哲学书,你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狭隘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上面一段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要求:请自选角度,确定范围,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 800 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5.04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1. C (偷换概念)2. A (“特色营销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错,最关键因素是“地方特色文化”)3. B (是“游戏+文旅”创意融合的特色文旅资源,未体现管理者的服务思维)4.甲:日观亭以西/皇帝行宫以西。(1 分)乙:道教碧霞元君的祖庭/道教著名圣地。(1 分)丙:制作碧霞祠文化导览手册/开发以碧霞祠古建筑为主题的文创产品。(2 分,如有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得分)(共 4 分)5.①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打造本地差异化文旅符号。②借助网络宣传本地游客体验感较好的热门项目,提升城市的吸引力。③快速回应游客需求,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旅产品,不断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每点 2 分,共 6 分)(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6. C (“也暗示着父亲悲苦的人生”曲解文意)7. B (“意义相同”错,《故乡》中的“路”含义更丰富,更厚重)8.①身为父亲的担当;②迫于生活的压力;③表现对儿女们的殷切希望;④表达对未知生活的探索,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每点 1 分,共 4 分)9.①通过看画联想到父亲,虚实结合使文章更具韵味;流泪这一细节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升华主题;②与前文多处对父亲和路的描写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③“我”的流泪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每点 2 分,共 6 分)二、古诗文阅读 (35 分)(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 BDE11. C (“持节云中”中的“节”为“符节”,名词)12. D (“没收百姓财物”错)13.(1) 要谨慎等待敌人,在其尚未全部到达时,就完善守备,并严阵以待。(落实“谨候”“至”“设备”等关键字词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4 分)(2) 挑选精锐的士兵和敌人对抗,用轻捷善走的士兵手持锐利的武器作为前锋。(落实“募”“当”“轻足利兵”等关键字词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4 分14.①推动对话逐步展开对各种战法的讨论;②突出问题的紧迫性,体现了提问者内心的焦虑和求助心态;③增强文本的节奏感,使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清晰。(每点 1 分,共3 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15. D (最后两句无景物描写)16.颔联是对薛诗的化用,“老至居人下”接前句“独潸然”;“春归在客先”则承“新岁切”之意,引发了诗人仕宦身世之感;字凝句练,对仗工整,感情深沉,可谓情苦句巧。(每点 2 分,共 6 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1)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每句 1 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 6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8.甲:应运而生 (应际而生)乙:坚韧不拔 (坚定不移)丙:生机盎然 (生机勃勃)(答对一处给 1 分,共 3 分)19.“炎”改为“严”,“陵”改为“凌”,“蜡”改为“腊”,“洌”改为“冽”(指出并改对一处给 1 分,共 4 分)20.①改为:在传统文化中,梅花被赋予了高洁、孤傲的品质 (或:在传统文化中,赋予了梅花高洁、孤傲的品质)⑤改为: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指出并改对一处给 2 分,共 4 分)21.答案示例:那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簇拥在枝头,蕴含着无限生机与希望;那半开半合舒展着的花瓣,是羞涩的少女微微露出的笑颜,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丽。(使用暗喻修辞 2 分,句式连贯、语意合乎逻辑 1 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乎要求也可得分。每句 3 分,共 6 分)温馨提示:“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前两句,是由暗喻构成的倒喻 (本体和喻体前后倒换),第三句是常态的暗喻句。22. A四、写作 (60 分)23.(略)。参照 2024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文言参考译文】材料一武王问:“如采敌人分成三四部分,有的作战侵扰我们的土地,有的停下来抢本我们的牛马,他们的大军还没有全部到达,却已经派小股部队逼近我们的城池,导致我军上下恐惧,该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要谨慎等待敌人,在其尚未全部到达时,就完善守备,并严阵以待。在离城四里的地方修筑堡垒,金鼓和旌旗都排列整齐,另设伏兵:命令我们的堡垒上多布置强弩,每隔百步设一个突门,门上设置拒马等障碍物,战车、骑兵部队驻扎在营垒外侧,勇猛精锐的士兵则隐蔽埋伏。如果敌人到来,我们就先派轻装部队与他们交战并假装败退;命令城头竖起旌旗,敲击战鼓,做好守城的准备。敌人认为我们在守城,必定会逼近城池。这时发动我们的伏兵,突入敌人阵内,有的从外部攻击:全军迅速作战,有的攻击敌人的前方,有的攻击敌人的后方。使敌人的勇猛士兵无法战斗,轻装士兵来不及递跑。这种战术叫做‘突战'。敌人虽然众多,但他们一定会战败逃走。”武王说:“太好了!”材料二武侯问道:“我军战车坚固,马匹优良,将领勇敢,士兵强悍,突然遭遇敌人,队伍混乱,行列不整,该怎么办?”吴起回答:“大几作战的方法,白天用旌旗修麾来指挥,夜晚用金鼓笳箭来指挥。旗帜向左就向左进攻,旗帜向右就向右进攻。擂鼓就进攻,鸣金就收兵。第一次吹笳笛就行动,第二次吹笳箭就集合。不服从命令的就处死。这样三军畏服威严,士兵服从命令,这样就没有打不败的强敌,没有攻不破的坚阵。”武侯问道:“左右是高山,地形很狭窄,突然与敌遭遇,既不敢进攻,又不能退走,应该怎么办呢?”吴起回答:“这叫谷地战,即使兵力众多也用不上,挑选精锐的士兵和敌人对抗,用轻捷善走的士兵手持锐利的武器作为前锋;而把战车、骑兵分散隐蔽在四周,与前锋距离几里,不要暴露自己的兵力,这样敌人一定坚守阵地,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这时,我以一部兵力张列旗帜,走出山外,建筑营垒,迷惑扰乱敌人,敌人一定恐惧,然后再用战车、骑兵向敌挑战,使敌人不能够休息。这就是谷地战的方法。”武侯问道:“强暴的敌人突然到来,掠夺我们的庄稼,抢劫我们的牛羊,该怎么办呢?”吴起回答:“强暴的敌人前来,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强大,应严加防守,不要应战,等待敌人傍晚撤走时,它的装载一定沉重,心理一定恐惧,退走力求迅速,敌军一定有互不联系的地方。这时我们派兵进行追击,敌军就完全覆灭。”吴起说:“大凡固攻敌城的原则是,城邑既然被攻破,就分别进驻它的官府,控制和使用其原来的官吏,没收它的器材物资。军队所到之处,不准砍伐树木、毁坏房屋、擅取粮食、宰杀牲畜、焚烧仓库,来表明对民众没有摧残暴虐之心。知果有敌人请求投降,就接受投降并安抚他们。”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