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意料之外一场因没有认真备课而引起的尴尬蚌埠新城实验学校高厚良2009.12.13意料之外一场因没有认真备课而引起的尴尬背景描述:2007年的一天下午,因一位老师临时请假,学校安排我代上一节课。考虑到学生上午已经上过了一节新课,我决定随意从教学资料中找几道题讲一讲。可就因为随意,却让我在学生面前极为尴尬,学生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上了一节终身受用的“课”。现把这节课作为课例,仅供同行参考、指正。故事讲述:走进教室,学生们很嘈杂,可能是因为临时改变科目的原因。我放弃了习惯的问候方式,说到:“同学们看来今天都非常激动,是不是想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欢迎你们的高老师呢?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因这种旺盛的精力在这节课中有出色的表现,你们有这个信心吗。”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被我“忽悠”起来,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迎接我的挑战!我首先在黑板上抄出了这道题:已知:中,AB=15,BC=14,AC=13,求 。对于这道题,我在抄题时便根据经验想好了方法,肯定是先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是直角三角形,再用面积公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符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我决定适当提示讲解,以免为难学生。我引导学生看了一遍题目后,提问:同学们知道符号“”的含义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都在猜测着符号“”的含义,教室内很吵。)“老师,我,我知道”一名学生涨红着脸,眼睛放出光芒,急促地说。这名学生平常对人有些“冷”,言语不多,她叫方灿灿。考虑到她难得举手,我立刻向全班同学叫了暂停,全班立时安定了下来。那是求的面积,我在课外资料上看到过。“不错,连这个符号都知道,这说明你是一个学习非常用心的女孩。”我及时对她的回答给予了肯定。“既然知道了含义,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谁能把这道题先完成。”五分钟很快过去,可还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又到几个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面前问了一下,也都没有做出来。我有些着急,这怎么回事?难道是我高估了学生?无奈的我,只有继续引导分析了。一分析我才发现,“糟糕”,三角形的三边长不是勾股数,根本就不是直角三角形。怎么办?我快速地思考着,只有寄希望在慢慢分析中找到解决此题的方法。可实践证明,这种分析是徒劳的。已知三角形三边如何求三角形面积呢?我印象中:一种方法是用余弦定理求出一个内角的度数,再用公式“”来求,另一种用海伦面积公式,可这两种方法学生都没有学过呀!人就是这样,一天总是有几“迷”,没办法,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的头上已开始冒汗,我的思想开始激烈地斗争着,怎么收场呢?“理智”说:“诚信为本,向学生们道歉,争取学生的谅解和尊重!”“魔鬼”说:“向学生道歉,那老师的权威何在,以后怎么给学生上课,不如说此题超“纲”了,给学生搪塞过去。”为了维护自己一点点可怜的“权威”,“魔鬼”竟然战胜了“理智”。“老师,这道题能做!”是爱琢磨,但不爱声张的姚泽。“不可能,我们现在是不可能做出这道题的,”我立即打断了姚泽同学的发言。(我迅速地转入了下一题,可下一题刚讲完。)“老师,你看我刚才这道题做得什么地方出错了?”姚泽看着我小心的说。“那好,你把你的方法给全班同学讲解一下!”(老师已经黔驴技穷了,你一个学生还能技高一筹吗?我不以为然!难道我低估了你不成?)此时全班立时静了下来,姚泽大步走上讲台,拿起我的三角板,麻利地画出了的图形。这倒出乎我的意料,且看他如何说明:作高CD,设AD=,根据勾股定理得:得所以得CD=5.6嘿,干脆利索,简单明了,我不禁暗暗叫绝。一阵掌声响起,说明大家明了并且认可了他的思路。我的脸在发烫,尴尬、羞愧、后悔,我无地自容,我算一个什么老师,连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望着学生们真诚的目光,我不能再回避,我必须勇敢地面对,真诚的道歉。你们用聪颖、睿智和对真理的追求,给我这个与初中数学打了多年交道的老师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课!你们也是我的老师呀!故事反思:这的确是一堂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课,这里记录的全部内容没有任何加工的成分,纯属课堂实录。我在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表面看是由于我没有认真备课,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没有放下所谓老师的“架子”,骨子眼里还有弟子不如师的思想,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生们更多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而经过多年的新课程学习,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多思、善疑和不迷信,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学生的知识结构,备学生的生活阅历,备学生的发展变化!不可小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这些在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下熏陶出来的充满探索精神和活跃思维的学生们,他们一改以往学生那种死气沉沉的形象,他们四射的活力挑战着老师的“权威”。他们身上充盈着不安分的细胞,他们头脑中跳动着的聪颖和睿智,会在任何一个你不经意的时刻,猝不及防地跃然而出,令你在惊慌失措之余,欣然喟叹!在这个案例中,我在课堂上确实有些尴尬,可仔细一想,这节课我的收获又何其多也!孩子们是这样勇敢而大胆地表述他们的思维结果,真诚地为同伴的聪颖而赞叹,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其意义又何止解这一道题!如此看来,我还有什么尴尬的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