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前导学案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时空观念:明确食物物种交流的时间、空间范围,梳理交流的脉络。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地图等史料,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的过程与特点。历史解释:阐释食物物种交流与世界市场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家国情怀:通过中国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史实,增强对中外文化交流意义的理解。学习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前世界主要区域的食物物种分布情况。2.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食物物种交流的具体内容,包括传入与传出主要物种。3.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学习重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及影响难点理解食物物种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预习新知知识点一:新航路开辟前的食物物种分布1.在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处于相对隔绝状态,食物物种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亚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中国是__________的原产地之一,__________在亚洲的种植也较为广泛;欧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的种植对美洲文明发展意义重大;非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同时也有薯类作物种植。2.除粮食作物外,各地还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亚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香料作物闻名世界;欧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种植规模;美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作物独具特色;非洲的__________等经济作物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识点一1.水稻;粟;水稻;小麦;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高粱2.胡椒;肉桂;亚麻;葡萄;烟草;可可;棉花知识点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玉米原产于__________,新航路开辟后,16 世纪初期传入__________和__________,16 世纪中期传入__________,之后传入中国、东南亚等地。玉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对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甘薯原产于__________,16 世纪末传入中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迅速传播,因其高产且适应性强,成为重要的救荒作物。马铃薯原产于__________,16 世纪后期传入__________,17 世纪传入中国,在__________等贫瘠土地广泛种植。除此之外,美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_、南瓜、花生等作物也在新航路开辟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欧亚大陆的__________、小麦、大麦、裸麦等粮食作物,以及橄榄和葡萄等水果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__________在美洲的种植,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__________的种植,促进了美洲酿酒业的发展。欧洲移民还把__________、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长,改变了美洲的__________结构和人们的食物结构。知识点二1.美洲物种的外传中美洲;欧洲;非洲;亚洲;耐旱;高产南美洲;广东;福建安第斯山脉地区;欧洲;中国山区番茄;辣椒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水稻;小麦;葡萄鸡;动物知识点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许多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业。例如,玉米、甘薯等作物在亚洲、非洲的推广,提高了这些地区的__________;同时,也推动了__________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频繁。2.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__________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新的食物组合也促使各地出现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如玉米饼成为__________一些地区的主食。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些物种的引入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复杂影响。一方面,新作物的种植改变了__________结构;另一方面,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可能破坏当地的__________平衡,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知识点三1.农业;粮食产量;农产品贸易2.食物;美洲3.土地利用;生态深化探究探究一:分析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交流范围广: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隔绝状态,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食物物种交流。2.以美洲物种外传为主: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美洲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3.双向交流:不仅美洲物种外传,欧亚大陆和非洲的物种也传入美洲,促进了不同地区物种的融合。4.交流速度快:新航路开辟后,借助海上贸易等方式,食物物种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探究二:探讨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参考答案1.经济方面: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人口增长提供物质基础;推动了农产品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2.社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迁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生态方面: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环境,一些地区出现过度开垦等问题;同时,外来物种入侵也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习题训练1.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开始在欧亚大陆传播,这一现象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了欧亚大陆人口的增长B. 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C.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 使美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2.16 世纪起,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是由于( )A. 新航路的开辟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 贸易中心的转移D. 圈地运动的开展3.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大量运往欧洲,同时也从欧洲、美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这表明当时( )A. 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D.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玉米在 16 世纪中期,即明朝传入中国。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内地。” 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A.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B.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C. 明朝时期中外贸易的频繁D. 丝绸之路在明朝得到很好的延续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 “餐桌革命”。“餐桌革命”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商业革命的影响D. 亚洲人口的膨胀6.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作物包括( )①玉米 ②水稻 ③马铃薯 ④小麦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7.欧洲移民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这一现象( )A. 推动了美洲的开发B. 使美洲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C.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D. 促进了各地区物种的交流8.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给不同地区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对欧洲而言,食物物种交流( )A. 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B. 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C. 改变了原有的种植结构D. 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9.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它们不仅缓解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粮食短缺问题,还促进了这些地区人口的增长。例如,在 18 世纪的爱尔兰,马铃薯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增加使得爱尔兰人口在 1780-1845年间增长了约2倍。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亚大陆的一些物种也传入美洲。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的种植,为美洲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橄榄和葡萄的种植,促进了美洲酿酒业的发展。同时,欧洲移民带来的马、牛、羊等禽畜,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结构和人们的食物结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10.材料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不需要太多的灌溉和肥料,适合在山区和贫瘠土地上种植,这使得一些原本不适合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土地得到了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这些高产作物的引入,也增加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在欧亚大陆传播,促进了欧亚大陆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A、B、C 项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并未成为世界经济中心,D 项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16 世纪起,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隔绝状态,促进了物种交流,A 项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B 项错误;贸易中心转移与物种传播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直接原因,C 项错误;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英国,与美洲物种传播无关,D 项错误。3.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美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商品往来,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 项错误;仅从材料不能判断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C 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 项错误。4.答案:B解析:玉米原产于美洲,在 16 世纪中期传入中国,这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传播相符,B 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在 15 世纪,且与玉米传入中国关系不大,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传播,不能直接反映明朝中外贸易频繁,C 项错误;材料中玉米传入中国的路线与传统丝绸之路不完全一致,不能说明丝绸之路在明朝得到很好延续,D 项错误。5.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使得美洲作物传播到中国、东南亚等地,出现 “餐桌革命”,C 项正确;世界市场形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A 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B 项错误;亚洲人口膨胀是 “餐桌革命” 的结果而非原因,D 项错误。6.答案:B解析:玉米、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世界各地,①③正确;水稻原产于亚洲,小麦原产于西亚,②④错误,故选 B。7.答案:D解析:材料中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相互传播,促进了各地区物种的交流,D 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美洲开发,还包括物种向其他地区传播,A 项表述片面;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中心,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C 项错误。8.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传入欧洲,改变了欧洲原有的种植结构,C 项正确;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人口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是快速增长,A 项错误;高产作物传入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B 项错误;食物物种交流与农业技术发展没有直接的阻碍关系,D 项错误。9.答案(1)原因:美洲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隔绝状态,促进了物种交流。(2)影响:缓解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粮食短缺问题,促进了这些地区人口的增长;为美洲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促进了美洲酿酒业等行业的发展;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结构和人们的食物结构;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复杂影响。解析:(1)从材料中提取美洲作物自身特点以及新航路开辟这一外部条件即可得出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饮食、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10.答案(1)特点:精耕细作;以种植业为主;自给自足。(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从材料中提取美洲作物传入对耕地、粮食产量、人口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农业种植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影响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