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前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前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前导学案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兴起的内在联系。
时空观念:梳理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世界的时空脉络,明确不同阶段工厂制度的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图片等史料,探究工业革命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历史解释:阐释工厂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家国情怀:认识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启示,增强对科技强国战略的理解。
学习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中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历程及工厂制度建立的背景与特点。
2.了解工业革命后人们在工作、生活、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3.分析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工厂制度的特点;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工厂制度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的开端
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其兴起的原因包括:英国通过__________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扩大,迫切需要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变革;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__________。
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随后,阿克莱特发明__________,这是一种水力纺纱机,它的出现使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
2.工厂制度的建立
随着机器的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__________所取代。工厂制度下,生产过程集中在__________进行,实行__________的管理制度,工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工厂制度以__________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工人成为__________的雇佣劳动者。工厂主通过__________组织生产,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__________扩展。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引进英国的__________和生产技术,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的扩展,使机器大生产逐渐普及,工厂制度在各国建立起来,推动了__________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知识点一
1.殖民扩张;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生产技术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2.工厂;工厂;严格;工厂;资本家;规章制度
3.北美;机器设备;资本主义经济
知识点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作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前,人们主要在家庭或__________中工作,工作时间和节奏较为灵活。工业革命后,大量人口进入__________工作,工作时间固定,劳动强度大,工人必须严格遵守工厂的__________和劳动纪律。
工厂中的__________进一步细化,工人长期从事单一的工序,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这种工作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__________和单调。
2.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推动了__________的进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出现了各种__________和娱乐设施,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转变。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__________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增多。同时,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如火车、轮船、电报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和__________更加便捷,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__________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__________,获取巨额利润;无产阶级则靠出卖__________为生,生活困苦。
工业革命还促进了__________的壮大,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二
1.手工工场;工厂;规章制度;生产工序;机械
2.城市化;公共设施;商品种类;信息交流
3.资产阶级;工厂;劳动力;中间阶层
深化探究
探究一: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资本积累: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等方式,掠夺了大量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本。
2.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3.市场需求:英国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迫切需要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变革来提高产量。
4.技术积累: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5.政治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支持。
探究二:探讨工厂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问题:从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工厂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经济方面
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制度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和标准化,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分工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工业化进程:工厂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促进资本积累:工厂制度下的大规模生产和高效运作,使资产阶级获取了巨额利润,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社会方面
改变社会结构:工厂制度的发展使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同时也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壮大,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
推动城市化发展:工厂集中在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引发社会变革:工厂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工人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
习题训练
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英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D.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2.1765 年,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的发明是( )
A. 珍妮纺纱机
B. 水力纺纱机
C. 改良蒸汽机
D. 蒸汽机车
3.工厂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
A. 生产过程集中
B. 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C. 工人劳动时间自由
D. 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4.工业革命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 )
A. 农业的发展
B. 城市化进程
C. 自然经济的发展
D. 手工工场的繁荣
5.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 )
A.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B.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D. 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
6.工业革命中,为机器生产提供动力的重要发明是( )
A. 珍妮纺纱机
B. 水力纺纱机
C. 改良蒸汽机
D. 蒸汽机车
7.下列关于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工作时间固定,劳动强度大
B. 城市规模缩小,人口向农村回流
C. 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消费选择增多
D. 交通和通信更加便捷
8.工厂制度下,工人成为( )
A. 自由劳动者
B. 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
C. 土地所有者
D. 手工业作坊主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生产效率较低,产品数量有限。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如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等,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随着机器的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工厂取代,工厂制度建立起来。工厂制度下,生产过程集中在工厂进行,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劳动,生产实现了标准化和规模化。
(1)根据材料,指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制度建立的意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中工厂林立,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街道上污水横流,垃圾堆积如山。工人居住条件恶劣,许多人挤在狭小、潮湿的贫民窟里。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增多。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如火车、轮船、电报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后城市出现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得手工生产无法满足需求,这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根本原因,B 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政治保障,A 错误;资本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发展是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C、D 错误。
2.答案:A
解析: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A 正确;水力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蒸汽机车均在珍妮纺纱机之后出现,B、C、D 错误。
3.答案:C
解析:工厂制度下,工人劳动时间固定,并非自由,C 不属于工厂制度特点;生产过程集中、实行严格管理制度、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均是工厂制度特点,A、B、D 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 正确;人口涌入城市对农业发展无直接推动作用,A 错误;工业革命瓦解自然经济,C 错误;工业革命使手工工场逐渐被工厂取代,D 错误。
5.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C 正确;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奴隶社会的对立阶级,A 错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B 错误;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矛盾并非工业革命后主要对立关系,D 错误。
6.答案:C
解析:改良蒸汽机为机器生产提供了稳定动力,是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C 正确;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是纺纱工具,A、B 错误;蒸汽机车是交通工具,D 错误。
7.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向城市集中,而非向农村回流,B 表述错误;A、C、D 均是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变化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工厂制度下,工人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B 正确;自由劳动者表述不准确,A 错误;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不是土地所有者和手工业作坊主,C、D 错误。
9.答案
(1)标志: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和标准化;促进了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阶级结构。
解析:(1)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关键信息。(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生产效率、工业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工厂制度建立的意义。
10.答案
(1)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卫生条件差;工人居住条件恶劣。
(2)积极影响:商品种类丰富,消费选择增多;交通和通信更加便捷,便于人们出行和信息交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
解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城市出现的问题。(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消费、交通通信、城市化、文化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