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前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前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 10 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前导学案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分析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
时空观念:梳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发展脉络,把握其在时空维度上的特点与差异。
史料实证:通过考古遗址、文献记载等史料,探究古代人类居住与生活空间的演变特征。
历史解释:阐释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村落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掌握集镇出现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在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3.明确城市产生的标志、功能和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认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理解其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的原因与发展特点;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
难点:分析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民居特色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村落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村落产生的前提。人们开始定居生活,聚族而居,形成了最初的村落。在__________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村落逐渐发展起来。
村落的选址通常考虑__________、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靠近水源便于获取生产生活用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有利于__________。
2.村落的发展
早期村落规模较小,房屋建筑较为简陋,多采用__________、木构架等材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规模不断扩大,房屋建筑技术也不断提高。
村落中一般有__________、仓库、牲畜圈栏等建筑。人们在村落内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制作__________等活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单元。
村落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生活走向定居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__________、风俗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知识点一
1.两河;气候;农业种植
2.泥土;住宅;手工艺品;共同的语言
知识点二:集镇的出现
1.出现的原因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产品有了剩余,__________逐渐发展起来。为了方便商品交换,一些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__________,这是集镇的雏形。
商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这些定期集市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集镇。集镇成为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__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中心。
2.发展过程
在古代中国,__________时期,集镇开始形成。唐宋时期,商业繁荣,集镇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集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明清时期,集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专业分工明显的集镇。如江西景德镇以__________闻名,广东佛山镇以冶铁业著称,这些集镇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二
1.商业;集市;农产品
2.南北朝;制瓷业
知识点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的标志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产生的重要标志包括__________的出现、__________的分化、国家制度的形成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__________、手工业等活动,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2.城市的功能
古代城市具有多种功能。在政治上,城市是__________的中心,是国家或地区统治的象征。例如,中国古代的都城,往往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设有宫殿、官署等建筑。
在经济上,城市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城市中有各种__________和手工作坊,商品交易频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上,城市是文化教育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__________、学校等文化教育设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知识点三
1.手工业;城市;商业
2.政治统治;市场;图书馆
知识点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两河流域的民居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__________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人们用土坯垒砌房屋,房屋的结构一般为方形,屋顶为平顶。
为了抵御炎热的气候,民居的墙壁较厚,窗户较小。房屋内部一般有__________、卧室、厨房等,庭院是家庭活动的中心。
2.古埃及的民居
古埃及的民居大多用泥和木材建造,房屋的布局较为简单。贵族的住宅相对豪华,有多个房间和__________;普通民众的住宅则比较简陋,通常只有__________个房间。
3.中国古代的民居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__________。四合院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而成,中间是庭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__________和家庭观念。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多建造__________式民居,以利于通风防潮。这些民居一般采用木结构,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
4.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古希腊的民居普遍采用__________结构,庭院是民居的核心。房屋的墙壁用石块或砖块砌成,屋顶为坡顶。
古罗马的民居在继承古希腊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__________和舒适。一些富人的住宅有花园、浴室等设施,体现了较高的生活水平。
知识点四
1.泥土;庭院
2.庭院;一
3.四合院;宗法观念;干栏
4.柱廊;豪华
深化探究
探究一:分析古代村落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村落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村落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产生原因
农业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为定居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平坦肥沃的土地等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促使村落选址在这些区域。
2.影响
生活方式转变:使人类从迁徙生活走向定居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家畜饲养、手工业等行业的兴起,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
文化形成: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信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结构变化:村落的出现促使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为后来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探究二:探讨古代城市与村落、集镇的关系
问题:从功能、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古代城市与村落、集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功能关系
村落是基础:村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为城市和集镇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生活资料,是城市和集镇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集镇是纽带:集镇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连接了村落和城市,将村落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运往城市,同时将城市的商品带回村落,起到了沟通城乡经济的桥梁作用。
城市起主导:城市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对村落和集镇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的政治统治保障了村落和集镇的稳定,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村落和集镇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城市的文化教育也影响着村落和集镇的文化发展。
2.经济关系
村落是经济源头:村落的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为城市和集镇的手工业、商业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
集镇促进流通:集镇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
城市推动经济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通过与村落、集镇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3.文化关系
村落孕育文化:村落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和传统习俗。
集镇传播文化:集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同地区的文化在集镇汇聚和融合。
城市升华文化:城市集中了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文化发展的高地,对村落和集镇的文化具有引领和提升作用,同时也吸收了村落和集镇的文化元素,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
习题训练
1.原始农业的出现是村落产生的( )
A. 重要标志
B. 根本原因
C. 直接动力
D. 次要因素
2.中国古代集镇开始形成于( )
A. 秦汉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3.城市产生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 手工业的出现
B. 商业的发展
C. 城市的分化
D. 国家制度的形成
4.两河流域的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是( )
A. 木材
B. 石头
C. 泥土
D. 砖瓦
5.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是( )
A. 四合院
B. 窑洞
C. 干栏式民居
D. 蒙古包
6.古代城市在政治上的主要功能是( )
A. 商业中心
B. 文化教育中心
C. 政治统治中心
D. 交通枢纽
7.明清时期,以制瓷业闻名的集镇是( )
A. 景德镇
B. 佛山镇
C. 汉口镇
D. 朱仙镇
8.古希腊民居的核心是( )
A. 卧室
B. 厨房
C. 庭院
D. 客厅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村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村落中,人们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制作手工艺品等活动。随着村落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村落的规模不断扩大,房屋建筑技术也不断提高。同时,村落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1)根据材料,概括村落的主要活动和发展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落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古代城市往往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设有宫殿、官署等建筑。
材料二 集镇是在商业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中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城市的功能及体现其政治功能的建筑。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城市与集镇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有稳定食物来源,得以定居形成村落,是村落产生的根本原因,B 正确;村落产生的重要标志是定居生活等,A 错误;直接动力表述不准确,C 错误;原始农业是主要因素,D 错误。
2.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集镇开始形成于南北朝时期,B 正确;秦汉时期尚未形成,A 错误;唐宋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C 错误;明清时期集镇数量和规模扩大,D 错误。
3.答案:C
解析:城市产生的重要标志包括手工业的出现、商业的发展、国家制度的形成等,城市的分化不是其产生标志,C 符合题意;A、B、D 均是城市产生标志,排除。
4.答案:C
解析: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泥土是主要建筑材料,C 正确;木材、石头、砖瓦不符合两河流域民居特点,A、B、D 错误。
5.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是四合院,A 正确;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干栏式民居是南方部分地区民居,蒙古包是蒙古族民居,均不如四合院具代表性,B、C、D 错误。
6.答案:C
解析:古代城市在政治上主要功能是政治统治中心,C 正确;商业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交通枢纽分别是城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A、B、D 错误。
7.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以制瓷业闻名,A 正确;佛山镇以冶铁业著称,汉口镇、朱仙镇与制瓷业无关,B、C、D 错误。
8.答案:C
解析:古希腊民居的核心是庭院,C 正确;卧室、厨房、客厅不是核心,A、B、D 错误。
9.答案
(1)主要活动: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制作手工艺品。
发展表现:人口增多,规模扩大;房屋建筑技术提高;形成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信仰。
(2)意义:使人类从迁徙走向定居,改变生活方式;促进农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形成独立经济单元;推动文化产生和发展,形成文化传统;促使社会结构复杂,为国家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1)从材料中提取村落活动和发展表现的信息。(2)结合所学知识,从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村落产生的意义。
10.答案
(1)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体现政治功能的建筑:宫殿、官署。
(2)区别:城市功能多样,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主要是商品交换中心。城市规模一般比集镇大,人口更多,建筑更复杂。联系:集镇是沟通村落和城市的桥梁,为城市提供物资;城市对集镇有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集镇发展。二者都与商业发展密切相关,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城市功能和体现政治功能的建筑。(2)从功能、规模等方面分析城市与集镇的区别,从经济联系、相互作用等方面阐述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