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练习
一、单选题
1.甲乙两位家长就“高中双休”展开讨论。甲家长表示既支持双休(减轻孩子负担,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也反对双休(耽误学习,接送麻烦)。乙却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甲和乙的对话中( )
①甲对同一事物所做的相反论断符合逻辑思维的要求
②甲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乙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没有做出“两不可”的判断
④乙对同一事物的相反论断做出了同假判断,违反了排中律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某校举办运动会,并评选一名运动健将,在评选结果公示之前,参选的四名运动员进行了预测。
小赵:我或者小钱是运动健将
小钱:运动健将不是我,也不是小赵
小孙:如果我不是运动健将,则小李是运动健将
小李:小孙是运动健将
评选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断出( )
A.小赵是运动健将,小钱和小孙的预测为真
B.小钱是运动健将,小赵和小孙的预测为真
C.小孙是运动健将,小李和小孙的预测为真
D.小李是运动健将,小孙和小钱的预测为真
3.依据右图漫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病人来医院治病却重视饭菜质量,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②送餐者将吃饭与吃药完全对立,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③病人没有坚持辩证否定观,犯了简单否定一切的错误
④送餐者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不合乎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再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李违背了思维确定性要求,犯了“两不可”错误
B.小张有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嫌疑
C.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D.小张有违背排中律,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
5.某国际组织发布报告称“坚定支持自由贸易”,主张“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但在具体条款中却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征高额关税,并限制关键零部件出口。这一做法( )
A.违反同一律,对“自由贸易”概念前后不一
B.偷换概念,将“供应链稳定”等同于“贸易保护”
C.犯两不可的错误,在“支持”与“限制”之间态度模糊
D.存在逻辑矛盾,“报告主张”与“具体条款”前后不融贯一致
6.对下面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甲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作了相反的断定,并不自相矛盾
②乙的观点符合“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的要求
③丙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保持了自身思想的同一性
④丁的观点违背了“A”和“非A”不能都成立的逻辑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某班级举办元旦联欢会,让表演节目的三位同学写了三个小纸条: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跳舞;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跳舞;C同学纸条上写着:A跳舞。三位同学只有一位同学说的是真话。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根据矛盾律,“A不跳舞”和“A跳舞”必有一真
B.根据排中律,“A不跳舞”和“A跳舞”必有一假
C.“B不跳舞”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跳舞”
D.“A不跳舞”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跳舞”
8.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第一句话就是: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很不平凡。依据这句话,下列违反排中律要求的有( )
①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既不平凡也不不平凡
②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既平凡又不平凡
③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既不是平凡的,也不是不平凡的
④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可能平凡也可能不平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其中,“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观点( )
①是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②违反思维确定性的要求,把A和非A同时加以肯定
③遵循矛盾律,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④体现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A与非A必有一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近日,一款“某某0”酱油(并特意将商标中“0”字放大)中被检测出含有重金属镉,引发公众关注。有网友表示,这款酱油并非零添加酱油,“某某0”只是一个商标,让消费者误以为是零添加酱油。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为了避免误导消费者,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 )
①符合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②防止“偷换概念”,避免误导消费者
③符合矛盾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④防止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天生羁绊系列”手办盲盒销售火爆,商家推出了“猜盲盒”游戏,设置了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有哪吒,其他三个盒子里是敖丙。此外,每个盒子上都有一句提示,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①号盒子:本盒子里是敖丙
②号盒子:④号盒子里是哪吒
③号盒子:哪吒在②号盒子里
④号盒子:哪吒不在我这里
以上盒子中,肯定有哪吒的是( ),推出此结论运用的逻辑思维要求是( )
A.①号 排中律 B.①号 矛盾律
C.②号 排中律 D.④号 矛盾律
12.下列表格中的观点与所犯逻辑错误对应有误的是
观点 逻辑错误
① 犯罪嫌疑人甲在法庭上陈述:“本案所有证据都是可信的”,随后又说“有些证据是不可信的。” 违反矛盾律
② 乙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真实的。”后来又说:“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虚幻的。” 违反排中律
③ 丙对丁说:“你晚上弹琴扰民,影响我睡觉了。”丁辩解道:“我是在弹琴,不是在扰民。” 违反同一律
④ 讨论戊是否有罪时,起初有人说:“不能说戊有罪的”;随着调查的深入,又有人说:“也不能说戊就没有罪”。 违反排中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某班同学在讨论由选谁参加校歌手大赛。甲同学说:“要么张三去,要么李四去。”乙同学说:“当且仅当,张三去,李四才去。”丙同学说:“你们的观点我不同意!”丙同学观点( )
A.遵循了逻辑思维基本规则
B.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C.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D.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4.下列表格中的观点与所犯逻辑错误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观点 逻辑错误
① 美国一边表态对话不寻求“脱钩”,一边扩大对中国投资的限制 违反矛盾律
② 不经人民法院审判不能断定甲有罪,也不能断定甲无罪 违反排中律
③ 顾客在书店问有没有好书,店员回答:“我们的书都是完好无损的。” 违反同一律
④ 这个杯子是纯金属的,也是纯非金属的 违反排中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某天,甲到饮品店买奶茶,他问售货员:“请问你们的会员卡怎么办理 ”售货员说:“满32免费办理。”他说:“那算了吧,我今年才28。”下列与甲违背的逻辑思维要求相同的是( )
①小明说:“我比你游得快。”小王说:“你再快能有奥运冠军快 ”
②张三说:“体育好,在于天赋。”李四反驳道:“体育好,不在于天赋。”
③李某说:“据我所知,关于田某的消息都是假的。”又说:“我这个消息是真的。”
④小文问:“你怎么看在城市里燃放烟花爆竹 ”小刚答:“我趴窗户边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A居于优势地位,A国指责某国其技术模仿偷学A国技术、发展路线不科学,还设置诸多技术封锁;A国又以“某国技术威胁A安全”为借口,限制该国芯片进口,阻止相关企业投资合作,态度多变。A国对该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的态度( )
①不符合排中律要求,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摇摆不定
②完全是基于自身狭隘利益,没有以公正客观的事实为支撑
③违反了矛盾律,前后的立场相互冲突,逻辑不一致
④是从维护全球产业平衡角度出发做出的合理应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日,赵某与张某相约到邻居惠某家摘梨。赵某与张某到达惠某家后,提出摘梨的请求,惠某表示同意。因梨树较高,惠某拿出竹篙帮二人打梨,赵某、张某则在梨树旁捡梨。在惠某打完梨后,继续捡梨的赵某被掉落的梨子砸伤头部,惠某为赵某做了简单处理。后来,赵某住院治疗。赵某与惠某就赔偿问题协商无果,赵某将惠某告上法庭,要求惠某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1万元。一审法院判决惠某赔偿原告2000元。赵某不满,继续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赵某全部诉讼请求,并撤销一审判决,惠某不用承担任何赔偿责任。注:张某、赵某、惠某均系成年人。
有人说,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违背了矛盾律。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5年春节前夕,某古城街道办事处为营造节日氛围、吸引游客,向辖区内沿街商户发布倡议书,倡议商户在春节期间延长营业时间并保持夜间灯光开启,承诺对电费予以补贴。2月6日,某商户闭店时仅开启门前三盏灯,当晚11时许接到要求开启店内灯光的电话,遭商户拒绝后,城管与景区工作人员开展联合执法,强行撬开店铺两道门锁进入开启灯光,加装新锁后离开。此事曝光后,立即引发社会热议。
有人支持:“政府为公共利益要求商户彻夜亮灯合理,联合执法行为正当。”
有人反对:“破门执法损害政府形象,违背法治精神。”
请运用“逻辑与思维的基本要求”分析造成这一事件的逻辑问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某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上班,路途中,陈某饲养的狗突然失去控制,冲向宋某的自行车,导致宋某倒地摔伤。事发后,宋某被送往医院救治,花去医疗费数千元。事后,宋某要求陈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合计1万余元。因双方就赔偿一事协商无果,宋某遂起诉陈某。
宋某:我本是正常骑行自行车,我为什么会摔倒?是被陈某家冲出的狗撞击而摔倒。
陈某:我家的狗撞击的是车,没有撞击宋某。
陈某:哪怕就是我有责任,也是狗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
宋某:陈某是狗的主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无可争议。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但是最终法院支持了宋某的诉讼请求。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分析陈某的观点中的逻辑错误。
20.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濠梁之辩”是庄子和惠子之间一场著名的辩论,请概括出他们各自的观点,并提炼出这场辩论的焦点。
(2)庄子和惠子斗智斗巧,辩才均无与伦比。但双方都存在诡辩的成分,即包含一定的逻辑错误。分别找出庄子和惠子辩论中的逻辑错误。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C D B C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D A B C
1.D
【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甲对同一事物所做的相反论断不符合逻辑思维的要求,①错误。
②: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甲表示既支持双休(减轻孩子负担,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也反对双休(耽误学习,接送麻烦),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正确。
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乙“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做出“两不可”的判断,③错误。
④: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 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 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乙“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对同一事物做出了同假判断,违反了排中律要求,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D
【详解】A: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他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小赵预测我或者小钱是运动健将,小钱预测运动健将不是我,也不是小赵。小赵和小钱的预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小李和小孙的预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如果小赵是运动健将,小钱的预测为假,A错误。
B:小钱是运动健将,小赵的预测为真,小钱的预测为假。小孙的预测为真,小孙不是运动健将,小李是运动健将,和题目要求评选一名运动健将相矛盾,B错误。
C:小孙是运动健将,小李的预测为真,小孙的预测为假,C错误。
D:小李是运动健将,小孙的预测为真,小孙不是运动健将,小李的预测为假。小钱的预测为真,运动会健将不是小钱,也不是小赵,符合题目要求评选一名运动健将,D正确。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①④:病人嫌弃饭菜,与是否抓住主要矛盾无关,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①③不符合题意。
②:送餐者将吃饭与吃药完全对立,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②正确。
④:病人强调饭菜难吃,送餐者将饭菜难吃的概念,偷换成了和吃药对立的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不合乎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④正确。
故本题选C。
4.C
【详解】A: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因此小李没有违背思维确定性要求,没有犯“两不可”错误,A错误。
B: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小张的问题不存在这一错误,B错误。
C:下棋的输与赢之外还有平局的情况,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所以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C正确。
D:下棋的输与赢之外还有平局的情况,故小张没有违背排中律,没有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D错误。
故本题选C。
5.D
【详解】A:材料未体现“自由贸易”概念被偷换,而是主张与行为矛盾,A排除。
B:“供应链稳定”未被偷换为“贸易保护”,而是通过限制出口破坏供应链稳定,B排除。
C:“两不可”指对矛盾命题均不否定,但题目中组织是表面上支持、实际限制,属于自相矛盾而非态度模糊,C排除。
D:国际组织在报告中主张“支持自由贸易”和“维护供应链稳定”,但具体条款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征关税、限制出口。这一做法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D正确。
故本题选D。
6.B
【详解】①:甲说 “挫折是坏事,也是好事”,是从不同方面对挫折进行的断定。挫折在阻碍人前进、带来痛苦等方面是坏事,而在让人积累经验、锻炼意志等方面是好事,这并非自相矛盾,而是对事物全面的认识,①正确。
②:乙说 “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这违反了排中律。“采纳他的意见” 和 “抛弃他的意见” 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而乙却都予以否定,②错误。
③:丙说 “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吧”,这里丙将 “作品不成熟、幼稚” 的概念偷换成了 “儿童文学作品” 的概念,违反了同一律,思维不具有确定性,③错误。
④:丁说 “《逻辑与思维》太难学了,但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太难学了” 表示学习困难,“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 表示学习容易,这两个判断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A” 和 “非 A” 不能都成立,丁的观点违背了这一逻辑,④正确。
故本题选B。
7.C
【详解】A:根据矛盾律,“A不跳舞”和“A跳舞”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错误。
B:根据排中律,“A不跳舞”和“A跳舞”不能同假,必有一真,B错误。
C:再根据三位同学只有一位同学说的是真话,可以推断出B同学说的是假话,所以“B不跳舞”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跳舞”,C正确;
D:假如“A不跳舞”是真命题,则A同学的话是真话,C同学的则是假话;假如“A不跳舞”为假命题,则A同学的是假话,则C同学的是真话,都符合只有一个同学是真话,因此不能确定“A不跳舞”为假命题还是真命题,D错误。
故本题选C。
8.B
【详解】①③: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也就是说,对于命题A和非 A,不能同时否定两者,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选项①中“既不平凡也不不平凡”和选项③中“既不是平凡的,也不是不平凡的”同时否定了矛盾双方,这显然违反了排中律,因为对于未来一年的发展历程,要么是平凡的,要么是不平凡的,不能同时否定两者,①③都是违反排中律;
②:“既平凡又不平凡”同时肯定矛盾双方,违背矛盾律要求,②错误。
④:“可能平凡也可能不平凡”属于可能性判断,排中律适用于非可能的命题,即必须有一个为真,④排除。
故答案选B。
9.D
【详解】①:“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遵循矛盾律,不是自相矛盾的观点,①不符合题意。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要遵循同一律,材料没有涉及同一律。且把A和非A同时加以肯定,违反的是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②排除。
③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明“不可陷的盾”和“无不陷之矛”不能同时存在,这说明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A与非A必有一假,要遵循矛盾律,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0.A
【详解】①②:“某某0”这款酱油并非零添加酱油,“某某0”只是一个商标,让消费者误以为是零添加酱油。为了避免误导消费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时修改,符合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防止“偷换概念”,避免误导消费者,①②正确。
③④:材料强调的是同一律问题,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的是排中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是矛盾律,③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ABCD:根据排中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 “非 A”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②号盒子说 “④号盒子里是哪吒” 和④号盒子说 “哪吒不在我这里”,二者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真。因为题干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所以真话就在②号盒子和④号盒子的话中,那么①号盒子和③号盒子的话必然为假。①号盒子说“本盒子里是敖丙” 为假,这就意味着①号盒子里是哪吒。 所以肯定有哪吒的是①号盒子,推出此结论运用的逻辑思维要求是排中律,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本题选A。
12.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①:犯罪嫌疑人甲在法庭上陈述:“本案所有证据都是可信的”,随后又说“有些证据是不可信的”,该表述前后不一致,违反了矛盾律,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②:乙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真实的。”后来又说:“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虚幻的。”,完全真实和完全虚幻二者并不是矛盾关系,乙的说法并没有违背排中律,②错误但符合题意。
③:丙对丁说:“你晚上弹琴扰民,影响我睡觉了。”丁辩解道:“我是在弹琴,不是在扰民。”,这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④:讨论戊是否有罪时,起初有人说:“不能说戊有罪的”;随着调查的深入,又有人说:“也不能说戊就没有罪”,这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戊的行为作出的评价,并没有违背排中律,④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D
【详解】AD:甲的观点是“要么张三去,要么李四去”这是不相容选言命题,即张三和李四只能去一人,不能同时去或都不去。乙的观点是“当且仅当张三去,李四才去”这是充要条件命题,即张三和李四必须同去或同不去。 甲和乙的命题是矛盾的:若甲为真,则乙为假;若乙为真,则甲为假。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丙同时否定甲和乙,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违反了排中律,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材料没有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B不符合题意。
C: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否则违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材料是断定它们都不成立,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A
【详解】①:美国的做法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①正确。
②:强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没有违反排中律,②排除。
③:顾客在书店问有没有好书是问内容方面,店员的回答答非所问,讲的是书保存的方面,转移论题,违反同一律,③正确。
④:“纯金属的”和“纯非金属的”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属性,该选项同时肯定了两个相互排除属性,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矛盾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售货员所说的“满32”是指消费金额“满32”,但甲却将其理解为年龄“满32”,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①:小王将关于自己与小明谁游得快的讨论转移到了小明与奥运冠军谁游得快上,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符合题目要求。
④:小文问的“你怎么看在城市里燃放烟花爆竹”,显然是询问对这件事的看法,而小刚答的“我趴窗户边看”则说的是如何观看,小刚偷换了多义词“看”的意思,属于偷换概念,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④符合题目要求。
③:李某说自己的消息是真的,则其所说“关于田某的消息都是假的”应该为真,但李某所说的话也是关于田某的消息,故“关于田某的消息都是假的”与“我这个消息是真的”不可能同真,李某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③不符合题目要求。
②:张三与李四围绕“体育好,是否在于天赋”的话题,发表意见,没有违背逻辑规则,②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本题选B。
16.C
【详解】①:排中律是指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之间不能骑墙居中,而题干主要体现的是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A国对某国其技术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起步时和崛起领先时态度不同,前后观点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前后的立场相互冲突,逻辑不一致,是出于主观偏见的错误认识,完全是基于自身狭隘利益,没有以公正客观的事实为支撑,②③正确。
④:A国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其霸权等不合理利益,不是从维护全球产业平衡角度出发做出的合理应对,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7.该观点错误。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纠正了一审判决中的错误,是对一审判决的否定,没有违背矛盾律。
【分析】背景素材:摘梨发生的纠纷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是评析类主观题,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评析该观点,从矛盾律的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一审法院判决惠某赔偿原告2000元;二审法院判决驳回赵某全部诉讼请求,并撤销一审判决,惠某不用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可联系矛盾律分析说明二审是对一审判决的否定,并非一审、二审的判决都同时成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①违反同一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街道办事处倡议商户延长营业时间并保持夜间灯光开启,商户理解的“夜间灯光”可能只是门前灯光,而城管和景区工作人员要求的是店内灯光。对“夜间灯光”概念理解不一,未保持概念自身同一性,致沟通矛盾;
②违反矛盾律:街道办事处的“倡议书”本质是自愿性行政指导(尊重商户自愿),却又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商户执行(否定自愿性),二者逻辑矛盾,导致纠纷。
【分析】背景素材:某古城街道办事处向辖区内沿街商户发布倡议书
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的基本要求相关知识,从同一律和矛盾律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街道办最初发布的是“倡议书”(非强制性文件),但在执行中却转变为强制执法行为。→可从同一律说明商户与城管和景区工作人员对“夜间灯光”概念理解不一,致沟通矛盾;
有效信息②:街道办承诺“补贴电费”(体现协商性),却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商户执行(体现强制性)。→可从矛盾律角度说明街道办事处的“倡议书”一方面尊重商户自愿,另一方面又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商户执行,二者逻辑矛盾,导致纠纷。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9.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宋某跟陈某讨论的是自己为什么会摔倒的问题,陈某却转而讨论狗撞击的部位问题,撞击的是车不是人。因此,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陈某说哪怕就是自己有责任,也是狗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前后说法不一,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宋某与陈某的争议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做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分析陈某的观点中的逻辑错误,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宋某:我本是正常骑行自行车,我为什么会摔倒?是被陈某家冲出的狗撞击而摔倒。陈某:我家的狗撞击的是车,没有撞击宋某→可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运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的知识来分析说明逻辑错误。
有效信息②:陈某:哪怕就是我有责任,也是狗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可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运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的知识来分析说明逻辑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0.(1)这场辩论的焦点是“异类能不能相比”与“异类能不能相知”。庄子根据“鲦鱼出游从容”断定“鱼之乐”。惠子提出“子非鱼”之句的反驳,明确表示了“子”与“鱼”是异类,不存在“相比”“相知”的问题。
(2)①庄子“子非我”之句的反驳属于诡辩,他把惠子说的异类不可以相知、相比的问题说成是“子”与“我”不可以相知的问题。庄子偷换论题,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②惠子提出新的反驳:“我非子……全矣。”虽然惠子的这个反驳使庄子陷入困境,但惠子的这个反驳也不是无懈可击。惠子前面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表明自己对庄子有所知,后面又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表明自己不了解庄子。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不能对一个论题既肯定又否定,否则违背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在最后一场论辩中,庄子“偷换概念”。惠子问“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而庄子回答:“我知之濠上也”,把“安”理解为“哪里”的意思。因此,庄子的诡辩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使用概念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分析】背景素材:濠梁之辩
考点考查:把握逻辑要义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类主观题,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概括出在濠梁之辩中庄子和惠子各自的观点,并提炼出这场辩论的焦点。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惠子对庄子说的“鱼之乐”进行了反驳,认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庄子认为异类是可以相比、相知的,而惠子认为异类是不能相比、相知的。因此得出本场辩论的焦点就在于“异类能不能相比、相知”。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类主观题,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别找出庄子和惠子辩论中的逻辑错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可联系同一律的知识,说明庄子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有效信息②: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联系矛盾律的知识,说明惠子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有效信息③: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联系同一律的知识,说明庄子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