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高考Ⅱ卷——2025届高考语文仿真猜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欧几里得几何把自然界的图形高度抽象,归纳为点、线、面等几何元素和三角形、矩形、梯形、圆和椭圆等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和表现的是人的力量和对自然的征服。然而人类生活的世界极其复杂:喧闹的都市生活、复杂的生命现象、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坑坑洼洼的地面等等,都表现了客观世界特别丰富的现象。而基于欧氏几何学的各门自然科学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相去甚远。与欧氏几何相比,拓扑几何与分形几何则提供了一种描述这种复杂的不规则现象中的秩序和结构的新方法,它表现的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拓扑几何与分形几何的发展,相应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变化,在建筑设计上已渐渐摆脱了完全受欧几里得几何的控制,拓扑和分形理论和形式已渐渐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拓扑学即位相几何学,是和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有关学科。拓扑学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所谓连续变形,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伸缩和扭曲等变形,但不允许割断和黏合),现已发展成为研究连续想象的数学分支”。拓扑空间是一种数学结构,在这种数学结构里面,人们可以把诸如收敛、连通、连续等概念加以形式化。拓扑空间是欧几里得空间的一种推广,给定任意一个集,在它的每一点赋予一种确定的临近结构便成为一个拓扑空间。在拓扑学里不讨论两个图形全等的概念,而是讨论拓扑等价的概念。比如,尽管圆和方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同,在拓扑变换下,它们都是等价图形;换句话讲,就是从拓扑学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在拓扑交换下,只要点、线、块的数目仍和原来的数目一样,这就是拓扑等价(图1)。一般地说,对于任意形状的闭合曲面,只要不把曲面撕裂或割破,它的变换就是拓扑变换,就存在拓扑等价。拓扑学被形象地称为“橡皮薄膜的几何学”。比如一块有一个洞的橡皮薄膜,我们可以任意改变它的形状,只要不把它剪开或者把它的两点粘在一起,这块橡皮薄膜有一个洞的性质不会改变。因此“洞”是一种典型的大范围拓扑性质。而在橡皮薄膜的塑性形变下,我们通常熟悉的距离、朝向、大小等性质会改变,它们都不是拓扑性质而是局部性质。拓扑学不是研究不变的距离、角度或面积问题,而是基于近接、分离、继续、闭合、连续等关系。它最初得到的秩序是基于近接关系,但这样形成的各个“聚合”不久就发展到进一步结构化的整体,它由连续性和闭合性构成特征。(摘编自王科奇《激进形式的探索——拓扑与分形》)材料二:拓扑学直译为“地志学”,属于研究空间形态及其性质的数学分支,与地形、地貌的探究有概念上的相似性,但研究领域和方法截然不同。在拓扑学的理论框架中,所允许的运动是弹性的,即图形如同橡皮材质,能够经历拉伸、折叠、偏移、扭曲等形变(图2)。尽管图形在视觉上发生了变化,但其基础元素如点、线、面等的数量以及结构关系保持不变。这种图形在形变过程中保持不变的特性,被称为“拓扑变换”,而在此过程中保持恒定的性质则被称为“拓扑性质”。这些概念为分析空间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在空间拓扑中,对空间关系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定量化的表达,实现对空间关系的标准化、形式化、定量化的语义说明。中国的传统园林便极具拓扑原理潜质,早有学者运用拓扑学原理对传统园林空间构成进行阐述,很具启发性。例如步移景异是传统水乡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特色,特别是相邻区的相似与差异。王庭蕙提出拓扑学中的“同态”原则,传统水乡城市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达成了脉络相通,不同街巷、水巷空间前后呼应,隔开的街区有时是同类型,但布局各有不同。所呈现的拓扑原理,将建筑元素作为实体和虚体两种构成关系进行形态的转换和生成,以及依据此法对新建筑群落的虚实构成进行设计,都具有启发性,但目前运用拓扑概念研究城市街区遗产的仍然较少。在现有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中,街区演变无法有机连续,历史痕迹无法体现,复杂的城市肌理碎片无法得到形态合法性解释,图形学的所谓“地块”岌岌可危。而拓扑关系能够更好地研究城市碎片,城市印迹的构成要素涵盖了各类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建筑物、街巷布局以及具有特色的风物地名等。此外,历史空间碎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社群印记和个体记忆。这里的“记忆”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指的是个体对过往经历的事物、场景、意识或情感的累积印象及其后续的再现过程。这些记忆不仅构成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摘编自赵衡宇、孙悦《“堤-街”衍变视角下的武昌南城历史街区景观及其拓扑再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欧儿里得儿何强调人的力量和对自然的征服,其归纳的几何元素和形体与复杂的现实世界有较大距离。B.拓扑几何与分形几何能够描述复杂的不规则现象中的秩序和结构,在建筑设计领域逐渐取代了欧几里得几何。C.拓扑学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如在拓扑变换下,圆、方形和三角形可视为等价图形。D.中国的传统园林空间组织具有拓扑原理潜质,如步移景异体现了相邻区的相似与差异,符合“同态”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拓扑空间是欧几里得空间的推广,所以在拓扑空间里,所有欧几里得几何中的概念都能适用且形式化。B.拓扑学中的“洞”这一性质在橡皮薄膜的塑性形变下不会改变,而距离、朝向等局部性质则会改变。C.运用拓扑学原理研究城市街区遗产的情况较少,主要是因为城市街区遗产过于复杂,难以用拓扑学解释。D.城市印迹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建筑物、街巷布局等,很少涉及社群印记和个体记忆。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拓扑学原理的一项是( )(3分)A.莫比乌斯带,将一个纸条扭转180度后首尾相连,它只有一个面和一条边界,在连续变形下其拓扑性质不变。B.把一个正方体橡皮泥捏成球体,虽然形状改变,但橡皮泥的体积这一性质在拓扑变换下保持不变。C.一幅写实绘画作品,精准地描绘出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细节,画面中的物体与现实物体严格对应。D.用弹性绳编织的中国结,在不剪断绳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伸、扭曲等方式改变形状,但绳结的基本结构不变。4.押考法图文结合分析后填空图3示意某历史街区的拓扑再生过程。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4分)从舒家巷的A点出发至新桥头B点,因街巷的不规则拼接形成路径①的________关系,由于舒家巷与新桥头犬牙交错的轮廓,使得路径②构成________关系的小路。弓形的宝善堤以其通达性弥补了A点至B点路径可达性不足的问题,并构成了路径③的________关系,从舒家巷的A点至武庆堤的C点则形成多条密布狭小的________路径。这些路径都在一个通达的拓扑大网络中,形成了历史街区丰富的可达性和饶有趣味的街巷生活空间。5.结合材料,分析如何综合运用拓扑学原理,打造既富有秩序感,又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抬头看见一丛荆条梁衡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①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几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它还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敲着黑板认字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这荆条并没有派上用场。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我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②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有删改)文本二:为文第一要激动梁衡无激动之文有四种:一是新手学而为文,比如学生作文。这时作者的主要目标在掌握文字技巧,训练文字的驾驭能力,布局得当、文字通顺皆可,重在学形式,还不能一气贯文中,所以也多找不到什么激动之情。二是外行为文。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当作家的料,但是对写作十分爱好,十分投入,而且自以为找到了感觉,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地写。实际上他是在照样画葫芦。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那个激动点,没有找到进山的路。如果他有发表的条件,就更促成了这种恶性循环。甚至他一生就这样穿着皇帝的新衣,出席作家会议,上台领奖,为人签名,等等。三是匠人原地踏步为文。有的人确实写过几篇成名作,但是再找不到新突破,又不甘心被人忘掉,就在自己原有的高度上不断重复。像一个匠人,在熟练地工作,所提高的只是技巧与速度,设计造型没有新突破,上不到大师这个台阶。四是老手敷衍为文。文章写多了就累人,名家也难篇篇激动,老手在为文债所逼时也会敷衍为文,并不去动真情。就像一个名演员,一生总演这一出戏,也有腻的时候,场场激动受不了。③这四种人,第一、二种是根本不知道为文要激动,第三种是丢失了激动,第四种是懒得激动。为文为什么要激动,就是为了产生一种爆发力、爆炸力,这样才能震撼人心,感动读者。读者捧读一篇新文章前,本来心静如水,全靠作者这一粒石子投入他心海之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能不能投得准,是关键。而投之前,又要看作者是不是先激动,即先产生投的欲望。④刘勰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心不动,难为文。如果作者心如止水,怎么能期望读者其心如沸呢?激动者,情为所激,心为所动,实际上是一个由事物到作者再到读者的连续过程,必得“双动”才行。怎样才算有激动之文呢?简单说,就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无论是作者内心平静的世界,还是外部的客观事物,原本是孤立的,不成文章。只有两相一激,才无中生有,生出新的思想,便死寂之中忽然跃出活灵灵的情感。像春天第一声春雷,震醒冬眠蛰伏之物;像春雨浸润土中的种子,催生新芽。作家的修养学识经外部事物一激,就如原子辐射使生物变异,可以激发出想象不到的新思想、新情意、新文章。作家许多时候并不想为文,但忽为外事外景所激,反会顺手写出一篇好文,正所谓“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写过许多山水文章,对象都是万年旧物,前人咏过何止千遍,但仍觉有可激动之处;也写过许多文章,都是古人故人,别人也多有抒写评点,但仍有激动我的地方。也还有许多的山水人物看过想过不知多少遍,但就是不想写,因为我还没有发现激动我的那个点。一个作品的成功,概括来说是“二次激动”“三点一线”。先要作者激动,并发而为文,像杜甫那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用这种文章去激动别人,洛阳纸贵。作者、写作对象、读者三点一线,在激动这根弦上共振才行。鲁迅说写不出时不要硬写,不激动时,就不要提笔。(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中有作者经过荆条时对它的观察,有关乎荆条的儿时回忆,还夹杂着与其相关的典故,形散神聚。B.文本一与《种树郭橐驼传》一样,赋予植物以精神,表达作者对人生品质、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的思考。C.文本二论述“无激动之文”与《反对党八股》写法类似,都采用分条列举的方式指出问题类型及其表现。D.两则文本的语言都较为平实自然,没有堆砌华丽辞藻,却能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或深刻的哲理。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营造出一种繁花似锦的环境氛围,引出了作者真正要描写的对象荆条树,使其出现有了特定的背景依托。B.句子②突出荆条树古朴、纯正气质的同时,呼应了前文提到的“负荆请罪”典故,深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C.句子③长短句结合、整散句交错,读起来朗朗上口,营造出独特的韵律美,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D.句子④引用古人名言,指内心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所感受,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强调内心感受与外在表达之间的关系紧密。8.怎样理解“无中生有,死中求活”?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9.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在激动这根弦上共振”中的“激动”的内容在梁衡这篇散文中的体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夏,四月,辛巳,陕州都监王玉奏克复潼关。帝与左右谋以太后怒李涛离间欲更进用二枢密以明非帝意。左右亦疾二苏之专,欲夺其权,共劝之。壬午,制以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帝皆委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邻。事有未更邠所可否者,莫敢施行,遂成凝滞。三相每进拟用人,苟不出邠意,虽簿、尉亦不之与。邠素不喜书生,常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既恨二苏排己,又以其除官太滥,为众所非,欲矫其弊,由是艰于除拜。士大夫往往有自汉兴至亡不沾一命者。凡门荫及百司入仕者悉罢之。虽由邠之愚蔽,时人亦咎二苏之不公所致云。以镇宁节度使郭从义充永兴行营都部署,将侍卫兵讨赵思绾。(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材料二:夏四月辛巳,陕州兵马监押王玉奏,收复潼关。定州孙方简奏,三月二十七日,契丹弃定州遁去。壬午,以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加检校太尉;三司使王章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郢州刺史尹实奏,荆南起兵在境上,欲攻城。是日,以澶州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军一行兵马都部署。时供奉官时知化、王益,自凤翔部署前永兴节度使赵赞部下牙兵赵思绾等三百余人赴阙,三月二十四日,行次永兴,思绾等作乱,突入府城,据城以叛,故命从义帅师以讨之。甲申,王景崇奏,赵思绾叛,见起兵攻讨。(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一百一)材料三: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节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 序》)10.材料一中画框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帝与左右A谋B以太后怒C李涛离间D欲更E进用二枢密F以明G非帝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苟,如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的“苟”意思相同。B.“不之与”,即不与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的“不自信”句式相同。C.以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以”用法不同。D.日,天天,每天,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臣们本来就嫉妒二苏夺了他们的权力,都劝说皇帝再选拔任用两位枢密使。任命后,凡中书省任命官员、各司上奏公事,皇帝都委托杨邠办理。B.有的士大夫长久不曾升迁过一次;凡靠余荫得官的子弟及从各部门入仕的,全都罢免。这虽说是由于杨邠愚昧闭塞,但时人也归咎于二苏封官不公。C.赵思绾之前是永兴节度使赵赞的部下,他被派遣从凤翔前往京城,后来到达永兴时,他却发动叛乱,占据城池,最终被澶州节度使郭从义率兵讨伐。D.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内容广博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是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阅之便知从古到今的道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恨二苏排己,又以其除官太滥,为众所非,欲矫其弊,由是艰于除拜。(2)《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1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杨邠的写法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出于何种写作目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唐庚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无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注]①东君:春神。②丈人行:父辈,长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梅花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有以梅自喻之意。16.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提醒同学们:在学期之初能做得好的为数不少,但到期末还能做得好的就不多了。(2)周末休息,李华决定按照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那样,练练书法,窗前品茶,享受一下难得的休闲时光。(3)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生产工具,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自然成为古代诗人们笔下常见的意象。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的“马”就与战争、军事有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赶路,天气老早咧。”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湖,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18.画框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近年来,一些科学研究表示,有氧运动尤其是体育锻炼会改善人的记忆功能。人的记忆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是否具备有意识活动的参与,记忆①___________。外显记忆是人的意识主动控制的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对当前情景下的行为和反应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则是无意识时发生的记忆,是在人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行为造成影响的记忆。有氧运动不仅会给外显记忆带来益处,也②___________。加拿大特尼威教授就曾做过一项短期有氧运动对记忆影响的研究实验。他邀请了一些持续久坐、不爱好运动的人参与了长达6周的有氧运动锻炼。在锻炼前和锻炼后,久坐人群分别完成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任务测试,任务需要排除记忆干扰项。结果发现,与锻炼前相比,锻炼后的久坐人群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能力上都有明显提高。有氧运动改善记忆力的脑机制到底是什么呢?研究者把实验小鼠分为两组,在其中一组的笼舍里装上转轮跑步机,另一组则没有。经测算,“跑步组”小鼠的记忆力③___________。通过化验它们的脑组织,研究者发现,“跑步组”小鼠的海马体齿状回的大脑灰质在实验期间发生增长,而这可能与运动中产生的某种激素有关。20.下列句子中的“和”与文中加粗处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B.他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C.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D.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们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B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在建筑设计上已渐渐摆脱了完全受欧几里得几何的控制,拓扑和分形理论和形式已渐渐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摆脱了完全受欧几里得几何的控制”并不等同于“逐渐取代了欧几里得几何”。2.答案:B解析:A项,无中生有,材料一第3段虽表明“拓扑空间是欧几里得空间的一种推广”,但不能就此得出“在拓扑空间里,所有欧几里得几何中的概念都能适用且形式化”。C项,强加因果,材料二第2段提到“运用拓扑概念研究城市街区遗产的仍然较少”这一现状,但并未提及这是因为“城市街区遗产过于复杂,难以用拓扑学解释”。D项,根据材料二第3段“城市印迹的构成要素涵盖了各类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建筑物、街巷布局以及具有特色的风物地名等。此外,历史空间碎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社群印记和个体记忆”可知,选项中“很少涉及”与材料内容相冲突。故选B。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第3段、材料二第1段等相关表述可概括出拓扑学的相关原理,即拓扑学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尽管图形在视觉上发生了变化,但其基础元素如点、线、面等的数量以及结构关系保持不变。C项所说的是写实绘画,重点在于精准还原现实,不涉及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故选C。4.答案:折叠;扭曲;拉伸;偏移解析:依据材料二第1段对拓扑学概念的阐述,即图形在拓扑变换过程中会经历拉伸、折叠、偏移、扭曲等形变,同时保持基础元素数量及结构关系不变,观察图3,从舒家巷A点到新桥头B点的街巷不规则拼接,路径①类似纸张折叠的不规则路径,契合材料二图2拓扑变换中的折叠情况;舒家巷与新桥头轮廓犬牙交错,路径②产生变形,像是图形经过扭曲形成的小路,契合材料二图2拓扑变换中的扭曲情况;路径③变形幅度较大,如同橡皮材料的拉伸动作,契合材料二图2拓扑变换中的拉伸情况;从舒家巷A点至武庆堤C点形成多条密布狭小的路径,有位置上的偏离感,契合材料二图2拓扑变换中的偏移情况。5.答案:①保持旧城区建筑基础元素不变,将传统建筑风格、装饰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新城区,使新旧建筑有序融合,彰显地域文化,塑造统一空间秩序。②打造不同脉络的景观路径,根据当地自然和文化元素,如特色植物、文化地标,分隔不同功能区,营造街区丰富的可达性和饶有趣味的街巷生活,展现地域文化。③转换建筑实体和虚体构成关系,保证空间结构稳定以维持秩序,融入地域色彩、材质等文化符号,打造特色建筑空间。解析:首先,梳理材料中关于拓扑学原理应用的关键信息。材料一介绍了拓扑学的相关概念,材料二涉及拓扑学原理在传统园林、城市街区等方面的应用潜力。然后,从不同角度思考打造理想空间环境的方法。一是新旧城区关系上,依据拓扑等价理念,让旧建筑元素保留,促成新旧融合;二是功能区域分隔方面,利用拓扑变换的性质,规划路径将具有不同特色的功能区分隔开来,使城区秩序井然;三是建筑设计环节,转换实体虚体构成关系,维持拓扑性质,塑造多样空间形态。具体分析如下。原文 分析材料一第3段“拓扑空间是欧几里得空间的一种推广,给定任意一个集,在它的每一点赋予一种确定的临近结构便成为一个拓扑空间”“在拓扑变换下,只要点、线、块的数目仍和原来的数目一样,这就是拓扑等价” 根据材料一可概括出拓扑等价的概念,再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在打造空间环境时,新旧城区就像处于拓扑变换中的不同图形,运用拓扑等价的理念,保持旧城区原有的建筑元素(相当于点、线、块等关键元素)不变,让新旧城区在融合过程中维持一种内在结构关系的稳定材料二第1段“在拓扑学的理论框架中,所允许的运动是弹性的,即图形如同橡皮材质,能够经历拉伸、折叠、偏移、扭曲等形变。尽管图形在视觉上发生了变化,但其基础元素如点、线、面等的数量以及结构关系保持不变。这种图形在形变过程中保持不变的特性,被称为‘拓扑变换’” 结合材料二拓扑变换的概念可知,其一般运用于城市路径规划方面,在规划空间环境时,可利用拓扑变换的性质,规划出不同的路径,将不同功能区分隔开来,打造不同特色的区域,使城区秩序井然材料二第2段“所呈现的拓扑原理,将建筑元素作为实体和虚体两种构成关系进行形态的转换和生成,以及依据此法对新建筑群落的虚实构成进行设计,都具有启发性” 在建筑设计环节,把建筑元素看作实体和虚体进行构成关系的转换,就如同图形在拓扑变换下进行形态改变一样,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建筑空间形态,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和独特性6.答案:B解析:B项,“文本一与《种树郭橐驼传》一样,赋予植物以精神”错误。《种树郭橐驼传》没有赋予植物以精神,而是借郭橐驼对种树之道的阐述,阐明为官治民的道理。7.答案:D解析:D项,“强调内心感受与外在表达之间的关系紧密”错误,强调的是创作中作者主观情感的重要性。8.答案:“无中生有,死中求活”指内心平静的作家受到孤立的外部客观事物激发,生出想象不到的新的思想、活灵灵的情感,从而创作出好的文章。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如何理解“无中生有,死中求活”这句话。由文本二可知,这句话是对“怎样才算有激动之文呢?”的回答,后文则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解读。由文本二第11段“无论是作者内心平静的世界,还是外部的客观事物,原本是孤立的,不成文章。只有两相一激,才无中生有,生出新的思想,便死寂之中忽然跃出活灵灵的情感”可知,“无中生有,死中求活”指内心平静的作家和外部的客观事物两相一激从而生出新的思想和活灵灵的情感,进而创作出好文章。9.答案:“在激动这根弦上共振”中的“激动”的内容在梁衡这篇散文中主要表现为荆条具备的能够受到作者乃至读者喜爱推崇的特质。①荆条坚韧不拔,适应性强。荆条在山野的艰苦环境中能很好地生存,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则更加茁壮。②荆条用途广泛,无私奉献。在农村,荆条柔韧、刚劲、能屈能伸,可以引火,可以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充当教师手中的教鞭,默默付出。③不自卑、自信自重。荆条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入富贵却能不改其韧,威严自重。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激动”,然后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抬头看见一丛荆条》中能让作家和读者产生“共振”的“激动”的内容就是荆条具有的让人感动的特质。文本一第2段写荆条在不同环境中的坚韧品质;第3段回忆荆条在农村的各种用途;第5、6段写荆条在华贵花木中坚守自我,作者直接表达独爱其出瘠贫、人富贵而不改其韧的品质。这些都是让作者“激动”也能够让读者感动共鸣的内容,有条理地概括整合即可。10.答案:BDF解析:“帝与左右谋”主谓齐全,其后应断开,即B处断开;“怒”译为“生气”,根据语意“由于太后生气李涛的挑拨离间”可知,D处应断开;“更”指重新,“进用二枢密”谓宾齐全,因而在F处断开。11.答案:D解析:A项,材料中的“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苟”的意思均为如果。B项,材料中的“不之与”为宾语前置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不自信”为宾语前置句,二者句式相同。C项,材料中的“以”意为“让”,《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以”表并列,二者用法不同。D项,材料中的“日”意为“天天,每天”,是名词作状语;《劝学》中的“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和“日”的用法相同。故选D。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左右亦疾二苏之专,欲夺其权,共劝之”“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帝皆委邠斟酌”可知,是大臣们想夺走二苏的权力,而不是二苏夺走了大臣们的权力。故选A。13.答案:(1)(杨邠)既怀恨二苏排挤自己,又因他们任命官吏太过泛滥,被众人非议指责,想要矫正这些弊病,因此授予官职就很难了。(2)《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14.答案:①材料一比较详细地对杨邠其人其事进行叙述和评论,材料二只用一句话交代。②《旧五代史》写历史,相对客观;《资治通鉴》也记历史,并且起到给后人借鉴的作用,所以写人写事时须加上评论。解析:材料一中对杨邠着墨较多,叙议结合,刻画了他独断专行的性格特点。材料二中对杨邠一句话带过。两则材料对杨邠的描写一详一略。由材料三“《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可知,《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是给后人以借鉴,所以选取典型人物进行详细刻画,并予以评论。而《旧五代史》仅为史实记录,没有主观评价。[参考译文]材料一:夏,四月,辛巳日,陕州都监王玉奏报说已经收复潼关。皇帝和左右的人商议,由于太后生气李涛的挑拨离间,想再进用两位枢密使,以表示前次的事不是皇帝的意思。左右的人也恨二苏专权,想削夺他们的权力,共同劝皇帝这样做。壬午日,(皇帝)下制书,任命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照旧;任命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为三司使王章加官同平章事。凡是中书省任命官职,各司奏报事情,皇帝都委托杨邠考虑决定。从此(窦贞固、苏逢吉、苏禹理)三位宰相清闲无事,政事完全决定于杨邠。事情如果有未经杨邠认可的,没有人敢施行,政事就因此而耽搁停滞。三位宰相每次拟议进用人才,如果不是出于杨邠的意思,即使是主簿、县尉那样的官职也不肯给。杨邠一向不喜欢书生,常常说:“国家府库充实,甲兵强盛,才是急切的事务。至于文章礼乐,哪里值得放在心上!”(杨邠)既怀恨二苏排挤自己,又因他们任命官吏太过泛滥,被众人非议指责,想要矫正这些弊病,因此授予官职就很难了。士大夫往往有从汉室兴起到灭亡从没有受过一次任命的。凡是因祖先功勋而得官以及由百司入仕的,全部废除。这固然是由于杨邠的愚昧,可是当时的人也责备二苏的不公平造成了这个结果。(皇帝)任命镇宁节度使郭从义充任永兴行营都部署,率领侍卫兵讨伐赵思绾。材料二:夏四月辛巳日,陕州兵马监押王玉上奏报已收复潼关。定州孙方简奏报,三月二十七日,契丹人放弃定州逃走。壬午日,(皇帝)让枢密使杨邠担任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照旧;让副枢密使郭威担任枢密使,加授检校太尉;三司使王章加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郢州刺史尹实奏报,荆南调动兵马到边境,将要攻城。这天,任命澶州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军一行兵马都部署。当时供奉官时知化、王益,由凤翔调遣前永兴军节度使赵赞部下亲兵赵思绾等三百多人前往京城,三月二十四日,行至永兴,赵思绾等人作乱,闯进府城,占据城池造反,所以命令郭从义率领军队来讨传。甲申日,王最崇奏报,赵思绾反叛,现正起兵攻讨。材料三: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事迹,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行为刚健,品格笃信诚实,辉耀其光芒以使品德每日都能有所增新。《尚书》也说:“王啊,人们力求博学多闻,是希望有所建树。”《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纲要,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诗经》说:“殷商的借鉴不远,夏朝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我的心志。15.答案:C解析:“对此梅花深感遗憾”错误,“桃李未在交游中”表现的是梅花的高洁孤傲,没有遗憾之情。16.答案:①梅花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②梅花向来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李来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③梅花身为早开的“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解析:“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无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写正是桃李争妍的春深之际,竟然还有几枝梅花在盛开,显得不合时宜。梅花是诗人的化身,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是说梅花向来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李来往。这里的“桃李”代表权贵或者世俗之人,而身为“梅花”的诗人向来不与之交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丈人行”意为“长辈”,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比在春天开放的桃李开得早,故有此一说;“年少”指晚开的桃李。此句是说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暗示自己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17.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想当年,金戈铁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8.答案:①突出色彩。四字词“丹朱明黄”“耀人眼目”“一片光明”写出橘子色彩的鲜亮分明。“恰如一堆堆火焰”将橘子比作火焰,写出橘子的耀眼夺目。②突出数量。“缀系”“一片”“随处”“堆积”“一堆堆”等词语表现了橘子果实繁盛,饱满诱人。解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应是运用了恰当的描写方法,可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及炼词等方面分析,应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赏析。“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凸显色彩,其中多为四字词语,富有韵律的节奏更能表现其色彩的明艳;“恰如一堆堆火焰”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橘林,喻体是火焰,以火焰喻橘子,写出其明亮耀眼;再看修饰限定及描述性的词语,“缀系”“一片”“随处”“堆积”“一堆堆”之类的词描摹橘子的状态,从数量方面表现了橘子果实累累,饱满诱人。19.答案:①内容方面,原句紧承上文“靠土地喂养”,具体展开,强调了土地孕育了人和树,语意更丰厚。②语言方面,原句以“衰老”与“新生”对举,通过“复入”“茁起”等动词,形象展现生命寄生于土地的过程,更富有画面感。解析:内容方面,原句“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紧承上文“靠土地喂养”具体展开,强调了生命——人和树,源于土地归于土地的历程,语意更丰厚。语言方面,原句词语丰富,更富有表现力。其中以“衰老”与“新生”对举,通过“复入”“茁起”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生命寄生于土地、“生生不息”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极富代入感,启人想象其画面。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中加点处的“和”与D项中的“和”均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形容词,平和、和缓。B项,介词,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C项,动词,应和。故选D。21.答案:①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②会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③明显高于“非跑步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语境在说记忆的分类,根据下文的“外显记忆是……”“内隐记忆则是……”可知,此处可填“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类的语句。②处,语境在说有氧运动对记忆的影响,前句针对的是外显记忆,后句应针对内隐记忆,再结合“不仅……也……”的关联词可知,此处可填“会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之类的语句。③处,语段主要在说有氧运动能改善记忆力,实验的结论应该符合这一论述,故此处可填“明显高于‘非跑步组’”之类的语句。22.答案:近年来,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会改善人的记忆功能。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科学研究表示”搭配不当,应改为“科学研究表明”;二是“有氧运动尤其是体育锻炼”不合逻辑,“有氧运动”是强调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应改为“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23.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第1段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情境,即老师在“读书沙龙”活动中向同学们推荐《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然后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列举了书中收录的部分华文传世名篇,以前人的文章诠释“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中体现出的为国家殒身不恤的爱国主义情怀,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中体现出的少年当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孙中山为了国家为了革命的坚持不懈,毛泽东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无私,以及林觉民《与妻书》中饱含的先国家而后私情的决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倡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等。第2段据此引出同学们的讨论,共存在两种观点:多数同学表示要认真阅读;个别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久远,创作背景与当今时代大为不同,读之没有多大的益处。从题目中“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提示来看,命题者已经明确了对待个别同学的质疑的基本态度,即反对。设置的具体任务也是要求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因此需要明确立意基调:强调“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反驳那些质疑者“读之又有何益”的质疑。在行文中,应强调传世名篇蕴含的精神价值,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重点展现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切忌空喊口号,脱离时代泛泛而谈。参考立意:①时移世易,精神永存;②中国精神,历久弥新;③以中国之“精神”,助青年之发展;④中国精神,当自你我始;⑤中国精神,开卷有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