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八年级下册历史论述题专题复习学案一、材料论述题观点单元 新课标 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2.理解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1.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经济政策的调整应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2.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1.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2.劳模是引领国家前行的时代先锋。劳动铸就历史的辉煌。光荣属于劳动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引领时代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3.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1.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3.改革是实现国富兵强的重要途径。 4.顺应淘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改革开放促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6.改革是强国之路。 7.改革必须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之路。 8.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9.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动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1.国家统一是国家成为世界强国重要条件。 2.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发展、繁荣都有重要意义。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2.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1.流行词反映社会经济发展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材料论述做题方法1.观点明确,不能太长。2.论述部分要有两个史实并分两点,用序号①②标明,序号写大一点。每一点必须是史实+史论。其中必须有一点是由材料中概括出来的。3.要有总结。即“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总结与观点表述上要有所区别,照抄会扣分再次强调:必须分点,必须有一点是在材料中总结出来的!!!答题字迹尽可能端正,清楚!论述模板:题中无论点:①提炼论点②选史为据③组织论证题中有论点:①明确论点②选史为据③组织论证①怎样找(选):运用学科语言,从材料中概括观点,态度要明确。(可以选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但不要照抄原文)②怎样选史实为论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选史,会用辩证法。思路1: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2:外因、内因。思路3: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4:空间关系(国家或组织)思路5:时间线索③如何组织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凝练、总结升华三、论述题专项训练(一)例题:1.材料一 在三年激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エ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们原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摘自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接朝工作的报告》材料二 图1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图12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就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一直受侵略欺压的历史,逐渐露头角:随着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等国际舞台上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综上所述,中国在中共领导下正逐步成为世界性的大国,我们应坚持中共领导。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3 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记(部分)时间 事件 结果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 失败1898年 百日维新 失败1949年 开国大典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1956年 三大改造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李良玉《新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怎样的历史新时期?(2分)(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只有社会主义オ能教中国、发展中国(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2分)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6分)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井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高强。(2分(二):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事件1949年 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1952年 土地改革1950—953年 抗美援朝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6年 三大改造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问题: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进行了科学回答和积极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马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材料二 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表示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摘编自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为论题,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3.阅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处的史实是________,②处的时间是________年,给③处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变迁。请你结合以下流行词和所学知识,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的某一个角度提炼主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时代特征;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时间 社会流行词汇1949-1978年 列宁装、54宪法、人民代表、三大改造、粮票1978-2012年 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改革开放、股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12-2018年 绿水青山、改革开放、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扶贫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每年的1月1日发表,其内容既记录过去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又传递新的一年将要实施的重要规划。时间 题目1951年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伟大的祖国》1953年 《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1979年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1984年 《勇于开创新局面》请任选一个表格中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明确题目,内容符合所选主题和时代,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达完整)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20世纪我国的重大政策简表(部分)时间政策 时间 政策1950年 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8年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3年 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农村改革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53年 周恩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 周恩未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夺异”的方针1971年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 尼克松访华1979年 中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14年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阅读表格,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在100—150字以内)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摘自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某学校筹备“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研学实践活动,准备瞻仰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等。请在下图中选取两个地点,写出推荐理由(包括当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9.劳动模范是国家授予优秀劳动者的荣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摘自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选择一位劳动模范,为其写一份颁奖词。(要求包含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精神品质,并表达对该人物的情感)(2)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阅读下列四幅图片,按要求写一段历史小短文。图片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图片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图片三 美丽乡村 图片四 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请你从上面四幅图片中任意选取一幅或两幅图片,依据该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或两幅图片之间的联系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并在60字以上)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时间 事件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5月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1978-2017年 中国年均保持9.5%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字)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外交家等等。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并比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普通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启蒙和动员群众起来完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改编自 罗成群《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1)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中五种杰出人物分类并结合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200字。)13.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要求。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答案示例(不能照抄): 祖围统---是大势所趋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1978年 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 “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1977年 香港回归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 成功举办奥运会从上表中提取两件或三件大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所选大事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字数120字以上)14.材料论述题邓小平大事年表1978年12月 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18日至22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9月 在党的十二大上致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2月 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5月 5月4日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7年7月 指出中国方针政策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实行改革开放,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1988年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 1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要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根据网络材料整编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5.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 【理论创新——感受中国崛起】材料一: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成果有哪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哪一宝贵的历史经验?任务二 【中国贡献——记录外交成就】材料二: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重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2)根据材料二回答,习近平认为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什么?对此他提出怎样的亚洲发展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任务三 【年代热词——见证时代变迁】材料三: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年代 主要热词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1号、喇叭裤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根据材料三,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80—150字)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根据以上两段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角度一】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论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际和平,提高了国际地位。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总之,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角度二】观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总之,“一五计划”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阐述:经济上: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一五”计划时期起到“四五”计划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思想上: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适合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3.(1) 新中国成立 1978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2)观点: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决策。阐释: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影响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我们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之,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4.【示例】流行词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薄弱,计划经济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奠定了物质基础,三大改造和粮票就是那个时代的反映。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自身的稳定和繁荣,缩小了城乡的差异,乡镇企业成为社会热门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后,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人思想的冲击。总之,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可以从流行词对社会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反映角度写)5.题目: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过去的1950年中,伟大祖国取得了众多成就。在国内的经济建设中,通过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巩固了人民政权的同时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国际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英勇抗击美国侵略者,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在未来的日子里,勤劳而勇敢的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经济建设也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6.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应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1950年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7.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论述: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年屈辱外交,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翻开外交事业新篇章。(其他观点,符合要求,也可)8.北京:示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示例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示例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址。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八大及以后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任答其中一次会议的内容或影响即可)9.(1)袁隆平:稻田老农,泽被苍生;无双国士,禾下筑梦。他将种子洒向大地,让中国稻香飘遍,百姓温饱不愁。他也将种子埋在心里,使爱国情怀、执着信念生生不息。我们也要像袁老一样做一粒中国的好种子,种下我之青春,收获国之未来。(2)参考角度:角度一:劳模是引领国家前行的时代先锋。角度二:劳动铸就历史的辉煌。角度三:光荣属于劳动者。角度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角度五:杰出人物引领时代发展。其他符合题目要求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王进喜是劳模,是引领国家前行的时代先锋,可从“劳模是引领国家前行的时代先锋”,“光荣属于劳动者”等角度论述;邓稼先是我国“两弹之父”,袁隆平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们都引领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钟南山于2020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是时代的楷模,此三人可从“杰出人物引领时代发展”的角度论述。在论述时,要结合具体人物的具体史实进行论述。10.示例:图片一和图片二。观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动力)论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结论:可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11.(1)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内改革: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四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一系列成就和进步,离不开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12.(1)核心观点: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文章主体: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外交家五个分类各选择一个人物事迹配合事迹的相关影响成文、史实准确答案参考分类 人物 事迹政治家 毛泽东 建立新中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邓小平 拨乱反正、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形成邓小平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江泽民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胡锦涛 提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军事家 彭德怀 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科学家 屠呦呦 研制青蒿素袁隆平 成功培养籼型杂交水稻钱学森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邓稼先文学家 莫言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外交家 周恩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出席日内瓦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1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展开,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4.(1)1997年中共十五大。(2) 观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胡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论:总之,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5.(1)理论成果: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经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2)经验:敞开大门;(或对外开放)方案: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或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3)示例一:论题:建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论述: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六十多年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然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尤其进入新时代,“四个全面”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着更高水平发展。总之,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既有曲折和失误,更有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示例二: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干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尽管历经曲折,但不断取得新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示例三:论题: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两极世界不处于孤立地位,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参加日内瓦和万隆会议,日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尤其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说明:若学生以“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建国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1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示例一:观点: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论证:新民主义革命初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革命走“城市中心”道路,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导致革命力量遭到沉重打击。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刚开始的照搬苏联模式,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曾产生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综上所述,照搬别人的模式是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示例二:观点: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论证:新民主义革命初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使革命力量遭遇沉重打击。毛泽东调整了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或者: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刚开始的照搬苏联模式,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曾产生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到了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取得巨大成就。综上所述,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必须结合国情而进行调整。示例三: 观点: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论证:新民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综上所述,民族的发展振兴要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