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50分
试卷说明:
本卷共 六 大题, 23 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第Ⅰ卷(35分)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太阳神的典故写蜀道山川相依、雄奇险峻的景象。
(2)李白《蜀道难》中用“杜鹃”这一意象渲染蜀山苍凉的环境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将贤才比作良马,表达想引领国家走向昌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该句可谓持之有故,《离骚》中直接表达对楚怀王的怨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代爱国名将宗泽因朝廷掣肘,没有机会北渡黄河与金兵作战。相传他在临终之际慨叹壮志未酬,仍在吟咏杜甫《蜀相》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姜夔的《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3年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的设计灵感来自一些描写汹涌壮观的钱塘江水的古诗词,比如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这样的诗句。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2.下列各项中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栈(zhàn) 笙萧(shēng) 喑哑(yīn) 踉跄(liàng qiàng)
B. 罅隙(xià) 口讷(nè) 小觑(qù) 按捺不住(nà)
C. 咥笑(zhì) 喋血(dié) 桀骜(ào) 踯躅(zhí zhú)
D. 览揆(kuí) 竦身(sǒng) 涅磐(pán) 同仇敌忾(kài)
3.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异日图将好景(将来) 所守或匪亲(倘若)
B. 匪我愆期(拖延) 连峰去天不盈尺(离开)
C. 逆以煎我怀(违背) 两朝开济老臣心(扶助)
D. 便言多令才(美好) 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会:①会不相从许 ②于今无会因
B. 谢:①谢家来贵门 ②阿母谢媒人
C. 相:①久久莫相忘 ②及时相遣归
D. 见:①相见常日稀 ②府吏见丁宁
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 之:①哀民生之多艰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 虽:①锦城虽云乐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D. 而: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②夫孰异道而相安
6.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非为织作迟 ②为仲卿母所遣
B. ①秋以为期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 ①謇朝谇而夕替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D. ①仕宦于台阁 ②肇锡余以嘉名
7.下列对课文相关知识与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问题剧是易卜生创造的戏剧类型,强调在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家庭、婚姻和民主政治等重要问题,并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对传统戏剧既继承又革新。
B.《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情感较为深沉含蓄,而后者的抒情则更直露显豁、汪洋恣肆。
C.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于是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D.李白的《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具有参差错落的美感。在内容上,诗歌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将蜀道之难描绘到极致,体现出作者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战狼2》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B.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互相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些国家代表团团长表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帮助其适应、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提供支持力度不够、预期不明的情况令其不满。
D.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轰,《钟山碑文》也被骂成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第Ⅱ卷(共115分)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出版一批重要著作,中华精品字库、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建设迅速推进……这些宝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筑牢根基。
探源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正如有学者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其间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从汉字原初构型中破解文明起源的奥秘。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沉淀在中华典籍里的人文思想,蕴含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得益于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自然语言处理成为热门应用领域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工程的成果开发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中华精品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发甲骨文互动展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创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当记录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页上的古文字化身数字比特,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
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
(摘编自智春丽《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
材料二:
生活中,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但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摘编自何冠军《语言的力量》)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语言资源库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这引起了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
B.中国语言资源库使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丰厚了文化资源,也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C.甲骨、金石等上面的古文字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融合,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可能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D.语言和行动相辅相成,知行合一、言行并举离不开我们对语言力量的重视,以及行动上的“有恒”“有格”“有效”。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见解提示我们可以从古文字里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
B.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它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可以使人们感知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C.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中可以了解各地的方言、房屋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特色。
D.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都会导致语言的力量被轻视、沟通的艺术被忽视。
1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及其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结尾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语言于整齐有序中见变化,严谨深刻中显生动。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其中第二、三两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材料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逻辑严密,具体有力。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语言为核心论题展开论述,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18分)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B.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C.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14.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15.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6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
望海潮·洛阳怀古①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②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临行前重游西园。②金谷: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铜驼: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因官前立有铜驼而得名。人们多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③宋时洛阳有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优美的园林。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梅花渐疏、冰消雪解、春风轻拂的初春美景图。“暗换年华”写季节悄悄地更替,有时光流逝之感。
B.“长记”领起词人对往昔游宴之事的回忆,词人踏沙而行,原本心情愉悦,但因失误随车和絮翻蝶舞的繁杂景象扰乱了心思。
C.下片前三句继续追忆前事。“碍”“妨”描绘了一幅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夜饮盛况,同时也侧面表现了月朗花繁的美景。
D.词的结尾两句写出了词人因宦海浮沉、仕途不顺即将离开的无奈,内心也萌生思归的心绪,神思早已暗自随流水奔至天涯。
17.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该词:“‘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二句,设想奇绝,语意妙绝。”请赏析这两句。(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9分)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士大夫文化盛行。他在《论语(宪问)》中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他所提倡的“君子”,被他赋予了强烈的德行色彩。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指总为自己考虑的德行不高的人),需要通过克制自我欲望来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强调应当克制肆意妄为之私欲,正身直行,寻求惩治罪恶、消弭怨恨之方法,通过正当途径待其时而报之,以回护恩德。举例而言,轻微的口舌之争,①_____。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②_____,如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有时也需要含蓄隐忍,待时而报,如孙膑两败庞涓以报失足之痛。当然,这并不是说倘若面对生命危险,③_____,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我们应当视事情之轻重缓急,在符合直道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回报方式,正当防卫就是这类方式。
18.下列对材料第一段中画横线的标点符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宪问)》”中的括号应删掉,并在“论语”和“宪问”之间加间隔号。
B.“君子”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引号用法不同。
C.省略号和后面的“等”字作用相同,属于重复使用,所以它们两者中应去掉一个。
D.“自私自利的小人”后面的括号,表明其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有强调意味。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0分)
今年“十一”期间,博物馆成为热度爆表的目的地。如果说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博物馆是最快了解这座城市的方式,一眼千年,一眼千里;那么对于山西的本地人来说,还要常去家门口的博物馆吗?有数据显示,“俺也一样”。
曾经,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可简单地描述为“人——玻璃——展品”,参观方式相对直观,作用较大,而非像有些人吐槽的那样①_______。今天,博物馆的空间不再局限于馆舍天地,而是走向大千世界乃至元宇宙。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2020年,上线了“数字故宫”小程序,并不断迭代,数字故宫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
有了元宇宙的博物馆,自然还有元宇宙的藏品。今年4月,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合推出数字藏品,让分藏两馆的国宝级文物在元宇宙②_______,共同呈现一段数字藏品的传奇。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第一段中“爆表”原意是指仪表爆炸,即仪表指针超过仪表所能显示的上限。当下网络上多用来形容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特别厉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词汇的表达效果。(4分)
22.第一段中“俺也一样”的叙述风格似乎与整个文本不一致,但实际上却能有出奇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种效果。(4分)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需要不断尝试做新的事情,也有人说我们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福建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3)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4)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5)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6)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7)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2.B 【解析:A. 笙箫;C. 咥笑(xì);D. 涅槃】
3.D 【解析:A. 异日图将好景(助词,无实义);B.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C. 逆以煎我怀(预料,想到将来)】
C 【解析:A. 会:①必然 ②见面;B. 谢:①辞别 ②谢绝;C. 相:我;D. 见:①见面 ②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5. B 【解析:B.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以:①把 ②来;C. 虽:①虽然 ②即使;D. 而:①表顺承 ②表转折】
6. A 【解析:A.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B. 宾语前置句;C. 被动句;D. 状语后置句】
7. B 【解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前者抒情更直露显豁、汪洋恣肆,而后者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情感较为深沉含蓄。】
8. A 【解析:B.“拓宽”与“内涵”搭配不当,可改为“拓宽流行音乐的审美空间,丰富其表现内涵”。 C.结构杂糅,应把“令其不满”改为“表达不满”。 D.成分残缺,前后脱节,“余秋雨在…后”,后面的主语又换成了“广大网民”。】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9.D 【A.“这引起了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可知,应是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高度重视之后,中国资源库才建成。
B.“也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资源库”错,已然变未然。根据原文“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可知,中国语言资源库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C.“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可能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不是“有可能”。
D.正确。故选D。】
10.D 【D.“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都会导致语言的力量被轻视、沟通的艺术被忽视”错,因果倒置。原文为“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应该是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导致语言成为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故选D。】
11.B 【B.“第二、三两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材料二第二段“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是从正面阐述语言的力量所在;第三段“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则从反面论述语言缺乏力量的表现及原因,两段文字采用的是对照式论证结构。故选B。】
12. A 【“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故选A。】
13.C 【“‘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故选C。】
14. 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埋下了伏笔。(每点各2分)
15. 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1分)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2分)
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1分)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2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9分)
16.B 【“因失误随车和絮翻蝶舞的繁杂景象扰乱了心思”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是词人因失误随车得以看见絮翻蝶舞的美丽春景,所以才能“长记”。】
17.①使用了拟人手法。“分”字写出千家万户的春景是由柳树下盛开的桃花分送来的,富有意趣。②“乱”字的使用,将春色无所不至、纷乱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极富画面感,凸显了春意之浓郁。③烘托了词人往日游园的愉悦心情,与下片萧条景象形成对比。(每点各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 D 【D.“表明其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有强调意味”说法错误,表明的是对前文的解释。故选D。】
19. ①一般可以不予回应 ②以律法解决之 ③(君子)就要坐以待毙
【第一空,根据前文语境之意,再结合“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可知,此处指轻微的口舌之争没有必要去回应,据此可写“一般可以不予回应”;第二空,根据语境中的“诉之于衙署”“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可知,此处说的是言辞激烈、行为过当时,要通过衙署以法律来解决,据此可写“以律法解决之”;第三空,根据语境中“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可知,此处指的是面对生命危险时不能坐以待毙,据此可写“(君子)就要坐以待毙”。】
20. ①一无是处(一无可取) ②珠联璧合(璧合珠联、相得益彰)
【①结合“吐槽”可知,此处应和参观方式相对直观,“作用较大”相反,可填“一无是处”。一无是处: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②此处评价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合推出数字藏品的效果,可填“珠联璧合”。珠联璧合: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
①作为新兴词语,“爆表”一词使文本富有时代气息;②形象地写出了十一期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每点2分)
①“俺也一样”口语化明显,符合山西人说话特点,使得整个文本生动活泼;②“俺也一样”,加上双引号,就像山西当地人在场现身说法一样,显得感情充沛,与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相吻合。(每点2分)
六、作文(60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