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5课一、选择题1.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结合历史,诗中的“危”指的是( )A.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武装枪劫日益猖獗B.葡萄牙值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C.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D.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2.“郑和远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A.14世纪30年代 B.14世纪40年代C.15世纪30年代 D.15世纪40年代3.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战斗力大为增强。他的作战思想是( )A.贵在选兵,兵精军强 B.因地制宜,依敌制器C.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D.循序渐进,注重实战4.“岳家军”和“戚家军”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①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②他们的斗争都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③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 ④都是南宋著名的军队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A.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台湾府的设置 D.倭寇侵扰——戚继光抗倭6.“西洋”一词约出现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实指后来的“南洋”,即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以后,“西洋”则变为更远方的“泰西”。“西洋”概念的变化反映( )A.航海技术进步 B.国人海权意识加强C.时人眼界扩大 D.闭关锁国政策松动7.1584年,当利玛窦第一次在广东肇庆向中国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一些士大夫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为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利玛羹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以此为基础绘制成《坤舆万国全图》。《坤舆万国全图》在当时被迫以身改变的原因是( )A.传统观念的固化与保守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弱化C.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8.________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判断,“________”处应填入的历史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9.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下列图片中的建筑能够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佐证的是( )A. B.C. D.10.“诗史互证”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独特方法。以下诗句能够佐证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的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B.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C.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D.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二、简答题11.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请结合所学,回答问题。唐朝 (1)唐朝时期,谁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西行天竺的高僧是谁?以他的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什么?宋朝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请写出一个。 (3)元朝时意大利哪位旅行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明朝 (4)明朝时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启示 (5)从唐朝、宋朝、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你认为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12.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明朝是谁建立的?都城定在哪个地方?(2)为了监视官民,明朝专门设立了什么组织,并由皇帝直接指挥?(3)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哪些书籍?(4)明成祖称帝后派谁率船队出使西洋?多次出使西洋有何意义?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和平使者”郑和】材料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张帆、李帆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结合材料,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的地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14.根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是哪年?他先后共几次下西洋?(2)郑和远航的出发地点是哪里?最远抵达哪里?(3)当时你若是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你认为销路好的商品?(举两例)(4)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的?(5)请说说纪念郑和远航对我们今天的意义。15.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回答问题:(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沿途径过了哪些大洋?(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你认为郑和的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有哪些?(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些?三、综合题16.文明的交流与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西汉鎏金铜蒜头壶鎏金铜蒜头壶整体造型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壶口采用中东地区的锤揲技术 ②居延汉简《塞上烽火品约》(局部)《品约》反映了东汉在中国西北边陲“谨候望,督烽火”的临启报警,传递信息的状况 ③悬泉置遗址悬泉置是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接待机构,汉简中也多有“西方来客众多”的记载④《汉书》书影汉书记载,丝绸之路开通后,“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中西往来频繁 ⑤花卉几何纹绦带绦带的几何纹路,具有中原双向斜编特征,双向斜编技法随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地区 ⑥敦煌汉长城遗址汉朝在河西修筑长城,并在长城沿线置烽燧亭障,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材料二⑦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壁画描绘唐朝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 ⑧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铭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技术等传回日本 ⑨唐水晶八曲长杯此杯器型原属于萨珊王朝(今伊朗)的器物,唐代工匠对其进行改进,使得器物同时拥有优美的形态和实用的功能材料三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郑和船队先后拜访了亚洲和非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沿岸。郑和船队虽然规模巨大,但没有恃强凌弱,而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将文教礼仪等中华文明、绘画雕刻等技能技术传播到海外,也将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摘编自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1)从材料一中选择两件文物,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说明理由。(2)从材料二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文物。(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3)依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一)史料的分类:1.从表现形式上: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2.从研究价值上:第一手史料(历史人物、现象出现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第二手史料(与研究的历史人物、现象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二)下表:唐墓(部分)中的墓志铭文墓主人 民族 墓志铭文(节选)何文哲 粟特人 “任职禁军,救君主于危难。”康君 粟特人 “金鞍宝马,去来三市之傍;绥颊高谈,出入五侯之第。”安思温 粟特人 “儒释二门,特加精意。”—-摘编自蒋爱花《四海同风;墓志所见唐代的民族交流融合》注:粟特人,原本是汉代居住在祁连山北昭武城的月氏人,被称为“昭武九姓”。因被匈奴压迫而迁至中亚,后来建立了康国、安国、米国、何国等小国。西突厥灭亡后,粟特人“归属于唐”,成为唐政权统治下的众多民族之一。(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我们了解唐朝社会现象来说,表中的“墓志铭文”属于哪类史料 通过这些“墓志铭文”,你能了解到唐朝哪些社会现象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和共同影响。材料三一号沉船年代约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二号沉船年代约为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一号沉船是一般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等货物出航的商船。……从广州出发的可能性最大,目的地应是连接南海与印度洋的最大贸易中转港马六甲;二号沉船最可能是从马六甲装载了来自印魔洋地区的乌木后返回广州。——摘编自光明日报《深海藏珍——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现象 当时该现象面临什么威胁 明朝是如何解决威胁的 18.某班布置“古代中国 异彩纷呈”主题展板,并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古代中国 异彩纷呈官职制度篇 A.丞相 B.刺史制度 C.西域都护 D.市舶司水利工程篇民族关系篇 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对外关系篇(1)请按照示例将“官职制度篇”中的官职制度进行归类,放入相应板块。示例:板块一:“百官之长”A板块二:“管理海外贸易”板块三:“负责监察事务”板块四:“西域归属中央”(2)请你从“水利工程篇”中任选一项工程,说明它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请从朝代和影响或地位等角度作答,多选多答只评第一个)(3)“民族关系篇”中,据材料及所学,指出辽宋西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4)“对外关系篇”中三幅图片均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19.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A.赛里斯(古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 人……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 裁成衣服,光彩夺目,由地球东端运之西端,故极其辛苦。——普林尼(公元一世纪时期古罗马学者) 《博物志》B.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的鉴真像(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交流情况,请将材料反映的史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填写字母)( )—( )— ( C )—( )(2)“科技含量十足的3D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取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今年发行后在全世界引起很大轰动。”结合有关《黑神话·悟空》的这段描述,就“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谈谈你的看法。(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请为“中国走向世界”任选一个关键词,并谈谈你的认识。①丰富 ②持续 ③主动 ④友好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位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率弟子、工匠等,前后 5 次东渡,均告失败。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政府为他在平城京都建了一座名为“唐招提寺”的寺院,供其讲经传道。他在日本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材料二:玄奘,唐朝时期著名高僧,幼年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专心致志研究佛学,在苦心钻研佛学中,玄奘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的体系杂乱,各家说法颇多分歧,听说天竺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材料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名僧”是谁 材料二中玄奘“西行”回国后,由他口述的典籍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人物的事迹,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5课》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B D C A D C D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保家卫国的抱负。故诗句中“危”是指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武装枪劫日益猖獗,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与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清朝康熙帝通过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与戚继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代表一百年,一个世纪被分为十个年代,每个年代代表十年。1433年换算成世纪年代就是15世纪30年代,C项正确;1433年换算成世纪年代就是15世纪30年代,其余选项计算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3.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体现的作战思想是因地制宜,依敌制器,B项正确;贵在选兵,兵精军强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选兵,排除A项;戚继光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循序渐进与材料“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不符,材料未体现循序渐进,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他们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他们的斗争行为都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也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B项正确;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倭寇扰边,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平定浙东地区倭患,D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于西晋,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因果联系,排除A项;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都属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明朝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台湾府的设置属于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两者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洋”在不同时期,地理位置指代区域不一,说明不同时期国人对外界的认识层度不同,C项正确;航海技术进步属于客观条件,与“西洋”观念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海权意识,材料主要反映“西洋”不同时期指代区域不同,排除B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松动,排除D项。 故选C项。7.A【详解】据材料“一些士大夫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可知,明朝士大夫对利玛窦在地图中没有将中国放在中间而进行职责,体现了他们并不了解世界形势,反映了传统观念的固化与保守,A项正确;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与利玛窦等人无关,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明清政府也一直在坚持这一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根据材料“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材料所述为郑和下西洋,D项正确;鉴真东渡是指唐代高僧鉴真不畏艰险,多次前往日本传授佛教,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玄奘西行是指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前往印度取经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马可·波罗来华 是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初年来到中国的一次重要旅行经历,而题干内容体现的事郑和下西洋,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祖籍云南昆明,本姓马,名三宝,因12岁入宫做太监,人称“三宝太监”,三宝庙就是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的,C项正确;图片A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鉴真主持修建的,排除A项;图片B是河北怀来鸡鸣驿遗址,始建于元代,位于河北怀来,反映了元代发达的陆路交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广州十三行是清朝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与明朝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中“杀尽倭奴”能够明显看出,描写的是戚继光,且这两句诗是戚继光的诗句,D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句诗描述的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描述的是鉴真东渡日本,排除B项;“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说的是郑成功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赶走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宝岛台湾,其功绩永不可没,排除C项。故选D项。11.(1)使者:鉴真。高僧: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记》。(2)大商港:广州(或泉州)。(3)旅行家:马可·波罗。(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做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等。【详解】(1)使者: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经,促进了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高僧:根据所学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积极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著作:根据所学可知,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以他的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大商港: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3)旅行家: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意大利马可·波罗旅行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形成《马可·波罗行纪》,影响很大。(4)最远到达: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做法: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宋朝、明朝一直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国家强盛,所以正确做法应该是对外政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等。12.(1)朱元璋;应天府。(2)锦衣卫。(3)“四书”“五经”(4)郑和;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13.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背景:政府的支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航海技术先进;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等。【详解】地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因此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是政府的支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航海技术先进;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等。14.(1)1405年;七次(2)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写出两个即可)(4)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5)能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等。【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了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瓷器、茶叶、漆器最受欢迎。因此作为一名商人,携带丝绸、瓷器、茶叶、漆器这些销路好的商品。(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郑和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对我们今天仍然有这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15.(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太平洋和印度洋(2)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3)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者的支持;郑和个人勇于探索的精神(4)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详解】(1)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从我国刘家港出发的,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沿途径过了太平洋和印度洋。(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3)结合所学可知,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者的支持;郑和个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等。(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16.(1)文物①⑤,主题: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交流。理由:西汉鎏金铜蒜头壶壶口采用中东地区的锤揲技术,花卉几何纹绦带的几何纹路说明中原双向斜编技法随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地区,两件文物体现了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交流。(2) ⑧ ⑨ ⑦(3)特点: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和平交往。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详解】(1)主题: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内容体现了西汉时期鎏金铜蒜头壶、居延汉简、悬泉置遗址、《汉书》、花卉几何纹绦带、敦煌汉长城遗址等,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①⑤,分别体现了西汉时期鎏金铜蒜头壶和花卉几何纹绦带,都体现了手工业方面的成就,因此主题可以概括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交流。理由:西汉鎏金铜蒜头壶壶口采用中东地区的锤揲技术,花卉绦带几何纹路说明双向斜编技法随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地区,都体现了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也可以选择其他方面,并规定具体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2)文物:分析材料二,根据材料“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技术等传回日本”可知,图⑧体现了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吸引力,即中华文化具有吸引力:⑧;根据材料“此杯器型原属于萨珊王朝(今伊朗)的器物,唐代工匠对其进行改进,使得器物同时拥有优美的形态和实用的功能”可知,唐水晶八曲杯器原属于萨珊王朝的器物,唐代工匠对其进行改进,使得器物同时拥有优美的形态和实用的功能,这说明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即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⑨。根据材料“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在长安设有鸿胪寺,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节和外宾,壁画描绘唐朝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即反映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即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⑦;(3)特点:根据材料三“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可知,郑和在1405-1433年期间下西洋先后七次,说明郑和下西洋持续时间长,次数也多;根据材料“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可得出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根据材料“郑和船队先后拜访了亚洲和非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沿岸”可得出郑和下西洋范围广;根据材料“没有恃强凌弱,而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将文教礼仪等中华文明、绘画雕刻等技能技术传播到海外,也将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公平交易、互通有无的和平交往为主。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17.(1)类型:文献史料、第一手史料社会现象: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的交流交融现象明显。(2)共同原因:战乱。影响:北方的优秀人才到南方,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3)现象:明朝时海外贸易兴盛威胁:倭寇的侵袭。举措: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军民与倭寇激战,消灭了倭寇,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详解】(1)类型:据材料一“史料的分类:从表现形式上: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可知,墓志铭是关于逝者的生平的文章,属于文献史料;据材料一“从研究价值上:第一手史料(历史人物、现象出现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可知,墓志铭属于第一手史料。社会现象:据材料一“民族粟特人”、“任职禁军,救君主于危难。”、“出入五侯之第”可知,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可以在唐朝为官,体现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现象明显。(2)共同原因:据材料二“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是战乱时期。永嘉南迁是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南下。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的叛乱,北方地区遭到破坏。靖康之变是北宋末年的战乱,金灭了北宋。影响:据材料二“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的优秀人才到南方,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3)现象:据材料三“一号沉船是一般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等货物出航的商船。……从广州出发的可能性最大,目的地应是连接南海与印度洋的最大贸易中转港马六甲;二号沉船最可能是从马六甲装载了来自印魔洋地区的乌木后返回广州”可知,明朝时海外贸易兴盛。威胁: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举措:据所学可知,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军民与倭寇激战,消灭了倭寇,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18.(1) D B C(2)工程及理由: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灵渠:秦统一后秦始皇派人修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任选一个即可)(3)特点:各民族相互交融、学习。(4)事件:郑和下西洋。【详解】(1)根据题干“官职制度篇”“示例:板块一:‘百官之长’A”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故①答案为D;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故②答案为B;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故③答案为C。(2)工程及理由:根据题干“水利工程篇”和所学知识,从“水利工程篇”中任选一项工程,再从朝代和影响或地位等角度说明它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即可,如: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灵渠:秦统一后秦始皇派人修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任选一个即可)(3)特点:根据题干“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和所学可知,辽、西夏、宋朝之间各民族交往密切,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各民族相互交融、学习。(4)事件:根据题干图片“宝船模型”“《榜葛剌进献麒麟图》”“印尼爪哇岛三宝庙”和所学可知,“对外关系篇”中三幅图片均与郑和下西洋相关。明成祖时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19.(1) A D B(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助现代技术进行传播。(3)答案举例:关键词:丰富我的认识:材料涉及到手工艺、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中国丰富的文明成果先后传播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从多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详解】(1)时间顺序:①根据材料A“赛里斯(古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 人……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汉朝时期就与罗马建立了联系,所以此处为A;②根据材料D日本奈良招提寺鉴真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时期中日联系的史实,所以此处为D;③根据材料B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是在明朝时期进行海外航行的,所以此处为B。(2)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角度进行论述,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助现代技术进行传播。(3)示例:可选择关键词为丰富。我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材料涉及到手工艺、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中国丰富的文明成果先后传播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从多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0.(1)“唐朝名僧”:鉴真。典籍名称:《大唐西域记》。(2)精神品质: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爱国奉献等。(3)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认识: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等。【详解】(1)“唐朝名僧”:根据材料“有位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率弟子、工匠等,前后 5 次东渡,均告失败。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政府为他在平城京都建了一座名为‘唐招提寺’的寺院,供其讲经传道”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典籍名称:根据材料“各家说法颇多分歧,听说天竺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和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2)精神品质: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玄奘历经磨难、不为艰险,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因此,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爱国奉献等。(3)目的:根据材料“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最远到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认识:根据材料“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