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8课
一、选择题
1.《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此章程的颁布和实施(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标志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明确了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D.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2.某同学的学习卡片上写有“西域都护府”“澎湖巡检司”“金瓶掣签制度”“雅克萨之战”等字样。依此推测其研究主题可能是( )
A.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 B.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
C.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3.阅读下列史料,通过三位历史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微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A.劫富济贫 伸张正义 B.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
C.坦荡无私 清正廉洁 D.反抗侵略 维护主权
4.某同学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了如下的内容: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政府于1885年在台湾建省、设置伊犁将军等。这位同学阅读的内容是( )
A.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B.边疆的加强与巩固
C.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5.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 )
A.《尼布楚条约》签订 B.东南沿海倭患解除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6.承德避暑山庄之外,建有12座宏伟的庙宇。这些庙宇融合了汉、藏、满、回等民族的建筑风格。清朝每年指定蒙古王公贵族轮流到避暑山庄,陪同皇帝打猎习武;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 )
A.统一了全国的宗教信仰与祭祀程序 B.彻底地消除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矛盾
C.贯彻落实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D.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
7.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而清代却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民族政策更实效 B.清朝民族政策最为优越
C.清朝以佛教实现统一 D.明清民族政策差异较大
8.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明确了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强调了在达赖、班禅转世问题上中央的权威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9.清朝时期,在台湾地区设置台湾府,在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这些措施体现了(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管辖区域远超历代 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10.下表反映的主题是( )
地区 措施
东北地区 设置军府制,后又在汉人较多的地区,实行旗民分治
新疆地区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地区 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台湾地区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清朝边疆危机加剧
C.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二、简答题
11.结合材料,围绕“边疆治理”这个主题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边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辨析中国边疆的历史特点,对于加深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和研究中国边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骚经略史》
(1)列举一例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
(2)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哪一机构
(3)元朝为实现对西藏的有效治理,在中央设置了哪一机构
(4)清朝为加强对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西藏和新疆地区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 清朝对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管理有何不同?
(5)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1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巩固统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才有了今天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为此我们要努力促进民族发展,搞好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请回答以下问题:
(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说出西藏最早归中央管辖开始于哪个朝代?当时管辖西藏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2)清朝为管理西藏在1727年在西藏设立什么?
(3)新疆最早归中央管辖开始于哪个朝代?当时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4)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加强对新疆管理设立了什么机构?
(5)台湾成为中央管辖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当时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6)明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他从哪个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的?
13.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郑成功在致某国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材料一表明,唐朝采取什么方式加强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贵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4)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总结我国古代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你认为材料一中“此河”指的是隋朝的哪一水利工程 它的开通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统治,在地方实行什么措施
(3)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机构,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
(5)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监督西藏地方政务的机构是什么?
15.【国家统一、边疆治理】
观察下面我国古代各朝代疆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的建立者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图二这条路线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3)观察图三说说该朝中央政府对A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4)图四是清朝疆域图,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内、对外各举1例)对内从B或C地区任选一个回答。
(5)图一疆域面积只有340万平方千米,生活着汉族、匈奴等几个少数民族。到清朝时(1820年)清疆域为1316万平方千米,生活着50多个民族。这说明了什么?
三、综合题
16.我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明同学进行专题学习时,绘制了一条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年代尺示意图,并准备举出一些政治制度。(如下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朝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实行汉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改编自《中国历史战争之两宋烽烟》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在A、B两处,分别举出一项该朝代创新的政治制度或政治措施。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一例史实说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以元朝和清朝前期对台湾治理为例,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各举一例)综上并结合所学,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
1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影视剧海报,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的电视剧反映的四位帝王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只写英文字母代号)
①汉族的是: ②蒙古族的是: ③满族的是:
材料二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时,清政府通过平定叛乱和设立机构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材料三 乾隆时,“凡卫藏事物,皆命?会同达赖喇嘛裁决。”更规定清廷设?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督办西藏事务,并依金奔巴瓶掣签制,监督达赖、班禅及大寺院活佛的转世。
——范文澜《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回答,清政府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材料三中的?是哪一机构的设置?这些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共同作用?
材料四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他经过27年的努力,参考了800多种著作,终于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著作流传世界各地,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宋应星
(3)阅读材料四,任选两位历史人物,提炼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表述规范)
1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历朝历代都为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示意图,写出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
【思想统一】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年,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8年派使臣出使西域。 公元前134年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打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2)根据材料二,列举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领域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民族融合】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一反映的历史史事是什么?图二反映了古代哪个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唐朝当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巩固边疆】
材料四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达到了封建制度的顶峰。虽然清朝的文字狱等政策贻害无穷,但是清朝并非毫无优点,这个朝代对边疆的控制,比如西藏、新疆等地要远超前代。清朝对于西藏地区的控制,与明朝相比也有着巨大进步。
——摘自《清朝对西藏的统治相比于明朝有极大的进步》
(4)材料四中清朝对西藏、新疆的控制“远超前代”,请各举一例管辖措施。
19.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巩固大一统,历代王朝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
——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二 经“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春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地区 史实
新疆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物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西藏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台湾 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1684年,设置__①__,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材料一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列举材料二中汉武帝“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措施。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3)材料三中的①处应填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0.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并存,使中国经济文化差异很大的各民族能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利于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各个朝代无一例外地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即使在分裂时期,各个局部的地方政权也实行集权制……实现统一后的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成为皇帝制度的创始人……秦汉时期的正规中央政府为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秦和西汉实行郡县两级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以下是小明同学围绕“中国古代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主题收集到的资料
①《晋书》中《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
②唐朝时出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景象。
③辽与北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④金初东北的女真人大批迁入中原后,多习汉语,衣汉服,仿效汉族农耕生活。女真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⑤元朝以农桑立国,在中央设“劝农司”,在地方选任“劝农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牧业的发展。
⑥明朝在长城附近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建立许多农牧贸易场所。
⑦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
⑧满文借鉴了蒙古文,蒙古的八思巴文是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与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呈现的特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指出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即可,并用不少于二组的角度与史实加以论证)示例
特点: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角度与史实:政府主导——如元朝以农桑立国,在中央设“劝农司”,在地方选任“劝农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民间推进——如金初迁入中原的女真人多习汉语,衣汉服,仿效汉族农耕生活。女真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日益普遍。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8课》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D D D C B D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是清朝政府对西藏地方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见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A项正确;元朝时期,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排除C项;西藏属于西南地区,并非西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据题干“西域都护府”“澎湖巡检司”“金瓶掣签制度”“雅克萨之战”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府”是西汉设立的管理西域地区的机构,“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台湾等岛屿的机构,“金瓶掣签制度”是管理西藏的措施,“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皇帝保卫领土的战争。故题干信息研究的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边疆地区的管理机构、制度等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中华文化无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地方的管理措施,与中央的君主专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根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根据材料“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微之民不获宁息”“戚康熙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刹”是指沙俄。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发动了雅克萨之战,保卫祖国疆土。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的共同特征是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是民族英雄,D项正确;劫富济贫指的是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与材料抵御了外来侵略不符,排除A项;淡泊名利指的是不强求名声和财利,康熙帝是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淡泊名利与“康熙帝”不相符,排除B项;清正廉洁指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无私,与材料反侵略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建立台湾行省管理台湾,总结主题为边疆的加强与巩固,B项正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台湾建省、设置伊犁将军与经济和文化无关,排除AC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台湾建省、设置伊犁将军属于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不属于对外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可知,诗中的“海隅久念苍生困”暗示着康熙帝长久以来对某个海边地区人民的困苦有所关注,而“耕凿从今九壤同”则意味着从此该地区将与其他地方一样,实现和平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与“海隅”相符。康熙帝时期对台湾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实现了“耕凿从今九壤同”的局面,D项正确;康熙帝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但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与沙俄的军事行动,且沙俄位于北方,并非“海隅”,排除A项;明朝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倭患解除,排除B项;平定噶尔丹叛乱发生于西北地区,与“海隅”即海边地区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据材料可知,承德避暑山庄之外,建有12座宏伟的庙宇。这些庙宇融合了汉、藏、满、回等民族的建筑风格。清朝每年指定蒙古王公贵族轮流到避暑山庄,陪同皇帝打猎习武;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庙宇的风格、每年与蒙古王公贵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觐见皇帝”,与宗教信仰,祭祀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原则无关,而是强调“庙宇的风格、每年蒙古王公贵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首领在避暑山庄觐见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而清代却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统治者为了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和掠夺修筑了万里长城,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采用以防为主的被动防御政策。“而清代却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以德服人的政策,因此“明修长城清修庙。”说明明清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而且差异较大,D项正确;题干材料直观的呈现了明清不同的民族政策,但不能说明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实效或清朝的民族政策更优越,排除AB项;“清朝以佛教实现统一”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驻藏大臣,没有明确三者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驻藏大臣,没有说明三者如何管理西藏,排除B项;材料是对金瓶掣签制度的解读,没有划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在边疆的不同位置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可见国家治理因地制宜,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国家管辖区域与前代的比较,无法说明超过前代,排除C项;边疆管理军事为主,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有清朝对东北、新疆、台湾、西藏的管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四个事件都反映大一统局面的巩固,D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属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晚清时期清朝边疆危机加剧,排除B项;专制集权空前强化表现在军机处的设置,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1.(1)文成公主入藏等
(2)机构:澎湖巡检司
(3)机构:宣政院
(4)机构:西藏:驻藏大臣;噶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新疆:伊犁将军
不同: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5)意义;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了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详解】(1)史实:据所学唐朝民族交往的知识可知,唐与吐蕃之间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
(2)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群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藏,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1751年,乾隆置噶厦。噶厦驻地在拉萨大昭寺,长官为噶伦,秉承达赖喇嘛旨意办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疆,1762年,清政府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官员。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 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不同:根据所学可知,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5)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了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民国家得到巩固。
12.(1)朝代及机构:元朝;宣政院
(2)机构:驻藏大臣
(3)朝代及机构:西汉;西域都护
(4)机构:伊犁将军
(5)朝代和机构:元朝;澎湖巡检司
(6)民族英雄及殖民者:郑成功;荷兰
【详解】(1)朝代及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2)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3)朝代及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 护的设置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
(4)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平定回部叛乱后,设立伊犁将军,这是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5)朝代和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朝时期,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6)民族英雄及殖民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其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3.(1)和亲;
(2)元朝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荷兰
(4)和亲、设置机构、战争等。(答出两个)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唐蕃关系示意图》中可知,其中重点强调了唐朝与吐蕃合同为一家的事件,即文成公主入藏和金城公主入藏,所以唐蕃之间是采取联姻的方式进行友好交往的。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元朝的国土面积是非常辽阔的,同时结合所学可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根据材料三“郑成功在致某国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和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是面对荷兰的侵略者进行英勇抵抗的,所以这个国家是荷兰。
(4)措施: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方式是联姻和亲;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方式是设置机构(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等);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方式是进行战争。
14.(1)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行省制度
(3)澎湖巡检司
(4)台湾府
(5)驻藏大臣
【详解】(1)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这是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隋炀帝在位时,为了加强南北交流,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南沿海的管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藏。
15.(1)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统一中国。
(2)对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宣政院。
(4)对内:B地区设驻藏大臣或确立达赖、班禅册封制;C地区设台湾府或设台湾省。对外: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或左宗棠收复新疆。
(5)中华民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或只答前半句。
【详解】(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的疆域图。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经伊朗高原(安息所在地),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的陆路交通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根据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当地设置地方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4)根据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对内:在B地区设驻藏大臣或确立达赖、班禅册封制,在C地区设台湾府或设台湾省。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对外: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或左宗棠收复新疆)。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16.(1)A:三省六部制;B: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能。
(2)史实: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
(3)史实:元朝设立棚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清朝设置台湾府、台湾行省管理台湾。
角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族关系;边疆治理。
【详解】(1)制度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A隋唐时期,创新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通过该制度分化了相权,相互监督;B明清时期,创新的政治措施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提升力了六部的职能,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符合题意即可)
(2)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因此说“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符合题意即可)
(3)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三国时叫夷州,隋朝时叫流求),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角度: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示意图”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角度;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朝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可得出,民族关系角度;根据材料三“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可得出,边疆治理角度。
17.(1) D A B、C
(2)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英雄人物:戚继光、郑成功;观点: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论证:明朝中期,由于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明军将领戚继光等人率兵多次打败倭寇,保卫了沿海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主权;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力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经过八个月的围攻,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岛,是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综上所述,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充分的体现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详解】(1)根据材料一“D.《贞观长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电视剧反映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四位帝王中属于汉族的是①D.《贞观长歌》;根据材料一“A.《成吉思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电视剧反映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四位帝王中属于蒙古族族的是A.《成吉思汗》;根据材料一“B.《康熙王朝》”“C.《乾隆大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电视剧反映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四位帝王中属于满族的是B.《康熙王朝》、C.《乾隆大帝》。
(2)根据材料二“清朝时,清政府通过平定叛乱和设立机构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根据材料三“清廷设?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督办西藏事务,并依金奔巴瓶掣签制,监督达赖、班禅及大寺院活佛的转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是驻藏大臣的设置。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阅读材料四,任选两位历史人物,提炼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其次,读材料,选人物,提观点。可以选择戚继光、郑成功两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再次,引史实,进行论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可以这样论证:明朝中期,由于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明军将领戚继光等人率兵多次打败倭寇,保卫了沿海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主权;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力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经过八个月的围攻,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岛,是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总述所述,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充分的体现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18.(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变化: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史事: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吐蕃;政策:开明。
(4)措施: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驻扎军队。(任举一例)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守)、县(令或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制度: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务)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君主专制、独裁)。在地方,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史事:根据材料三图一“鲜卑姓”“改为汉姓”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民族:根据材料三图二“唐朝阎立本《步辇图》”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
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周边各族的认同。
(4)措施:结合所学可知,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乾隆在维吾尔等族人民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符合题意即可)
19.(1)秦统一六国或秦灭六国;确立了一个政治制度统一的大帝国;明确了中国的国土和人民;使“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台湾府;新疆、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在此之前、直到秦统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历史事件指的是秦灭六国或者秦统一六国。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可知,确立了一个政治制度统一的大帝国;根据材料“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可知,明确了中国的国土和人民;根据材料“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可知,使“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措施:根据材料“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即位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议:根据题干“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人们的思想不统一,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3)内容:根据材料“清朝、1684年、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和结合所学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①是台湾府。
结论: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说明新疆、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郡县两级制(地方)。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2)特点及论证:示例一特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具有双向性。
角度与史实:汉族对少数民族影响——唐朝时汉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吸引力,如“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体现汉族文化在语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少数民族对汉族影响——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中原地区牧业发展,元朝时重牧地区农业因借鉴游牧民族经验得到快速发展,如元朝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相关机构推动农业发展,这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对汉族地区的影响。
示例二特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形式多样。
角度与史实:和平交流——辽与北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双方保持较长时间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在长城附近建立农牧贸易场所,促进多民族经济交流。战争冲突——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在冲突过程中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
【详解】(1)构成:根据材料一“在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各个朝代无一例外地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即使在分裂时期,各个局部的地方政权也实行集权制……实现统一后的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成为皇帝制度的创始人……秦汉时期的正规中央政府为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秦和西汉实行郡县两级制”,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郡县两级制(地方)。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2)特点、论证: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由“②唐朝时出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景象”,可知汉族对少数民族影响;由“⑤元朝以农桑立国,在中央设‘劝农司‘’,在地方选任“劝农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牧业的发展”,可知少数民族对汉族影响。因此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呈现的特点一: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具有双向性。结合唐朝汉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吸引力、元朝元朝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相关机构推动农业发展的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角度与史实:汉族对少数民族影响——唐朝时汉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吸引力,如“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体现汉族文化在语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少数民族对汉族影响——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中原地区牧业发展,元朝时重牧地区农业因借鉴游牧民族经验得到快速发展,如元朝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相关机构推动农业发展,这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对汉族地区的影响。
特点二:根据材料“③辽与北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可知签订盟约,和平交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由“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可知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在冲突过程中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因此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呈现的特点二: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形式多样。结合辽与北宋议和,以及南宋初年与金军的战争的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角度与史实:和平交流——辽与北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双方保持较长时间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在长城附近建立农牧贸易场所,促进多民族经济交流。战争冲突——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在冲突过程中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