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6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6张)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
目前最深钻井不超过13km,但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16。
人工钻井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火山喷发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地壳运动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内部圈层

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内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一)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
(P波)
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横波
(S波)
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状态
纵波
横波
较 快
较 慢
固、液、气

共同点: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想一想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主要致害的是什么?
先上下颠簸,后前后、左右摇晃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会有什么感觉?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横波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
抓住“黄金12秒”(理论依据)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
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纵波时自动发出电磁波预警;
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大于横波,
因此能在横波到来之前向周边发出预警,为民众争取到短暂的避难时间。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1)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什么波?判断理由?
(2)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分别发生在哪个深度?如何变化?
(3)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表示什么?
地震波是如何反映地球内部状况?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
(大陆部分)
莫霍界面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如何区分横波和纵波?
(2)找出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变化的深度。
2900千米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千米;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 )千米;
高山高原最厚处可达( )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 )千米。
17
39-41
70
5-10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5.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B
A
可能是海洋地壳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软流层:60-400Km
在上地幔顶部有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为3400Km,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形成地磁场,内核为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超强压力将铁镍原子挤压在一起。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体积的80%。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壳和岩石圈有何不同?
圈层名称 特征 状态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固态
不连面:莫霍界面 — 深度33km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 — 深度2900km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固态
地核
外核
内核
固态
液态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组成
花岗岩质岩层
玄武岩质岩层
铁、镁为主
的硅酸盐岩
铁、镍为主
含少量轻元素
以铁、镍为主
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气大圈生物圈圈水石岩圈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空气密度降低,气压降低;
大气上界的高度范围是2000~3000千米;
人类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
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大气组成 重要作用
干洁 空气 氮(N)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份
氧(O)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CO2)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臭氧(O3)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伤害
水汽(H2O)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连续:指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水循环相互联系在一起
不规则:指地球上的水时空分布不均。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1)不独占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2)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1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内(生物圈的核心部分);(3)生物是生物圈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4)生物的多样性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B
大气圈
A
C
1.左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别是什么?
岩石圈
生物圈
水圈
2.指出地球外部圈层、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重力、潮汐能;
地球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能量。
(1)该图体现地球圈层的要素有哪些?
山、云、山顶积雪、河流、湖、草、树木
(2)举例说明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积雪消融进入河、湖;
河湖水下渗补给土壤成为草树水源;
大气降水形成高山积雪。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33 2900 17 39-41 70 5-10 60-400 2000-30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