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章第四节目前最深钻井不超过13km,但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16。人工钻井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火山喷发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的物质到地球表层。地壳运动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内部圈层一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内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一)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纵波横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P波)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S波)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状态纵波横波较 快较 慢固、液、气固共同点: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想一想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主要致害的是什么?先上下颠簸,后前后、左右摇晃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抓住“黄金12秒”(理论依据)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纵波时自动发出电磁波预警;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大于横波,因此能在横波到来之前向周边发出预警,为民众争取到短暂的避难时间。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3691215深度:km速度:km/s(1)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什么波?判断理由?(2)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分别发生在哪个深度?如何变化?(3)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表示什么?地震波是如何反映地球内部状况?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33千米处(大陆部分)莫霍界面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如何区分横波和纵波?(2)找出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变化的深度。2900千米地面下平均33千米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 )千米;高山高原最厚处可达( )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 )千米。1739-41705-10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A.纵波 B.横波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5.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A.5Km处 B.17Km处C.33Km处 D.2900Km处BA可能是海洋地壳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软流层:60-400Km在上地幔顶部有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为3400Km,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形成地磁场,内核为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超强压力将铁镍原子挤压在一起。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体积的80%。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和岩石圈有何不同?圈层名称 特征 状态地壳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固态不连面:莫霍界面 — 深度33km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 — 深度2900km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岩浆发源地固态地核外核内核固态液态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组成花岗岩质岩层玄武岩质岩层铁、镁为主的硅酸盐岩铁、镍为主含少量轻元素以铁、镍为主外部圈层二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气大圈生物圈圈水石岩圈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空气密度降低,气压降低;大气上界的高度范围是2000~3000千米;人类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大气组成 重要作用干洁 空气 氮(N)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份氧(O)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CO2)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O3)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伤害水汽(H2O)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 连续:指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水循环相互联系在一起不规则:指地球上的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1)不独占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2)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1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内(生物圈的核心部分);(3)生物是生物圈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4)生物的多样性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B大气圈AC1.左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别是什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2.指出地球外部圈层、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重力、潮汐能;地球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能量。(1)该图体现地球圈层的要素有哪些?山、云、山顶积雪、河流、湖、草、树木(2)举例说明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积雪消融进入河、湖;河湖水下渗补给土壤成为草树水源;大气降水形成高山积雪。甲乙丙丁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一波、二面、三层、四圈33 2900 17 39-41 70 5-10 60-400 2000-30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