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秦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秦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秦腔》隶属于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第二单元围绕“中国现当代作家对民族命运和文化的思考”这一主题编排,由《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包身工》《荷花淀》《秦腔》等课文组成,旨在通过这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当代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化的深刻思考。《秦腔》是贾平凹极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八百里秦川上人们与秦腔的不解之缘,展现了秦地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中不仅有对秦腔艺术特色的生动描写,更蕴含着作者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与思考。教材将其选入,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通过研读文本,感受秦腔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品味贾平凹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质朴生动的文字表达丰富情感的写作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如何围绕秦腔组织材料、表达主旨,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
审美创造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民俗美、人情美和艺术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秦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2. 品味贾平凹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秦腔与故乡、民族文化的深层联系。
2.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生活场景和人物细节来展现主题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秦腔经典唱段的音频或视频,营造浓郁的秦腔氛围。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特别的表演。(播放音频或视频)大家听这高亢激昂、韵味十足的声音,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形式吗?(学生回答)对,这就是秦腔!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八百里秦川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哀乐。在贾平凹的笔下,秦腔又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秦腔》。板书:秦腔
2. 简单介绍贾平凹及其创作风格。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以陕西农村为背景,语言质朴、幽默,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对故乡的土地和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秦腔》这篇散文就是他对故乡文化的深情礼赞。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秦腔音频或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介绍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基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做好标记,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围绕秦腔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一些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唱反调”“大彻大悟”“死不丢手”等。
3.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它围绕秦腔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文章先写了秦腔在秦地的重要地位,然后描写了秦腔演出的盛大场面,接着介绍了秦腔的艺术特色,最后表达了作者对秦腔以及故乡的深厚情感。
【设计意图】初读文本旨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扫除阅读障碍。检查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环节三:研读文本,体会情感(15分钟)
1. 研读秦腔在秦地的重要地位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 3段,思考:秦腔在秦地人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学生思考、圈点批注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
比如“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这句话通过对比农民生活的劳苦和秦腔带来的快乐,突出了秦腔对秦地人民的重要性,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
2. 研读秦腔演出的盛大场面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第4 7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秦腔演出时的画面,感受现场的氛围。
(2)教师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秦腔演出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从演出前人们的准备、演出时观众的反应等方面进行描写,如“戏还没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通过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秦腔演出的盛大和热闹,表现了秦地人民对秦腔的热爱。
3. 研读秦腔的艺术特色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 10段,找出描写秦腔艺术特色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2)小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语句,并讨论秦腔有哪些艺术特色。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秦腔的艺术特色,如高亢激昂、粗犷豪放、韵味十足等。
4. 研读作者对秦腔以及故乡的深厚情感部分。
(1)教师引导:文章不仅仅是对秦腔的描写,更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几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提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秦腔和故乡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的?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如“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秦腔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不同部分的研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腔在秦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秦腔演出的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环节四:品味语言,学习写法(5分钟)
1. 品味语言。
(1)教师引导:贾平凹的语言独具特色,质朴平实却又韵味无穷。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2)学生自主选择语句进行赏析,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从用词、修辞、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3)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和补充。
比如“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这句话通过对老一辈秦腔迷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对秦腔的痴迷,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
2. 学习写法。
(1)教师引导:作者在描写秦腔时,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运用这些写作手法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
(2)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总结:如在描写秦腔演出场面时运用了场面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演出的热闹氛围;在描写秦地人民对秦腔的热爱时运用了对比,突出了秦腔对他们的重要性。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和学习写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环节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5分钟)
1. 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秦腔是陕西的地方戏曲,在我国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地方戏曲,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同学们对这些戏曲有多少了解呢?请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戏曲,与秦腔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方戏曲的特色,感受我国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
2. 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贾平凹的《秦腔》,领略了秦腔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秦地的风土人情和作者对故乡文化的深情。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秦腔这一艺术形式,还品味了作者质朴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了作者描写生活场景和人物细节的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关注地方戏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布置作业:
①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 以“家乡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部分引导学生对不同地方戏曲进行比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既注重知识的巩固,又注重能力的提升,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课下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收集整理关于秦腔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秦腔
贾平凹
秦腔地位:大苦中的大乐
演出场面:盛大、热闹
艺术特色:高亢激昂、粗犷豪放
作者情感:热爱、眷恋
(设计说明: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