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统编八下道法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5年春八下语文情境教学课件学习目标1探“和”之义2寻“和”之用3践“和”之道4目 录这个故事,叫做《将相和》,“将”自然指廉颇,“相”即是蔺相如,“和”指的是和好,是和睦、和平,也是今天我们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和”的世界,共同探讨“和”的内涵和作用!1.探“和”之义,深入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故事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综合实践能力。3.开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然万物之“和”春和景明 和风细雨 惠风和畅 风和日丽时和年丰 鱼水和谐 雄唱雌和 雎鸠和鸣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诞育万物的本原探“和”之义修德养性之“和”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和声细语 心平气和言和意顺 一团和气 内峻外和 上和下睦和睦相处 和而不同 和气生财 以和为贵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省心录》和——修德养性的关键,社会交往的准绳政治清明之“和”政清人和 政通人和 民和年丰 百姓和乐和谐社会 和平昌盛 和衷共济 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和——政治清明的标准国家共处之“和”刀枪入库 止戈兴仁 铸剑为犁协和万邦 和平共处 天下一家和平发展 和平崛起 和谐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和——国家共处的原则《说文解字》中说,“和,调也”。“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追根溯源“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通过对“和”字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和”与音乐密切相关。真正的音乐不是一个声音简单重复,必然是不同声调、音频的有机结合。如此,人们对“和”的理解也就由单纯的乐器拓展开来,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协调、结合过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和”与“同”究竟有什么区别?阅读材料,探讨“和”与“同”的区别。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刘宝楠《论语正义》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1.通读前三则材料,将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参考自己搜集的译文,将不理解的句子意思做批注。2.围绕关键词“和”“同”展开阅读,勾画出材料中阐述“和”与“同”区别的关键句。3.将自己勾画出的关键句与组员分享,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启发,形成较为集中的意见。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译文:说“君子和而不同”者,和,是说内心平和,不与人相争;不同,是说所立志向各不相同。君子有千千万万,他们心中的“和”是相同的,但他们所学、所立的志向与事业却不同。说“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作恶是一样的,所以说“同”;喜欢斗争,所以说“不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译文:和,没有背离抵触之心;同,有亲附偏袒之意。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译文:和因义而起,同由利而生。义,即合适,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没有固定的道理,所以不同。然而不同遵循义,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和”没有损害。利,是人们都想要的,人们都追求它,就会有争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啊。“和”与“同”的区别:1.“和”是君子内心平和不争,包容他人;“同”是小人“为恶一致”,喜欢斗争。2.“和”中有“异”,“和”是不同事物的协调;“同”是对一个事物的简单复制。3.“和”是因为道义一致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产生的。你怎样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一切不同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互相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暗地里却很不服气。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够各抒己见,私下里能够互相尊重与理解。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备的品质。阅读以下材料,体会“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译文:弘扬大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和睦相处。亲睦协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译文: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关键词:感情适中、家族和睦、国家和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六尺巷”的故事》,读完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1.互相谦让,以和为贵,才能使邻里和睦。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才能和睦相处。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寻“和”之用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让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结合故事,谈谈自己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感悟:只有胸怀宽广、以国为重,才能做到不计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唯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到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感悟:以和为贵,可以消除战端,带来和平。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三个故事,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有着特殊的作用,请同学们创作出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并互相评改,选出优秀的标语进行展示。评改标准:紧扣主题,具有针对性、宣传性、鼓动性。内容积极健康、亲切友善。语言简洁、表情达意准确。富有文采、朗朗上口。践“和”之道优秀标语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敬仰,挑起争端的人遭人厌恶。和谐传家久,幸福继世长。家和万事兴,和谐树新风。平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和谐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和谐在我心,平安在我家。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班级议事规则: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进行人身攻击。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可以保留意见,给对方发言的权利和机会。用语要礼貌、得体,说话有礼有节。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思考探究:我们对所有人都应该以“和”相待吗?不是。“和”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要看对象,不是对所有人都要以“和”相待。不看对象,就有可能对牛弹琴,甚至会助纣为虐。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方面也是如此。和平是目的,而对于那些不友好的国家,斗争则是实现和平的手段。毛主席说过:“我们爱好和平,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主席的话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情形一: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中国早就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面对美国的软硬两手,中国也早已给出答案: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情形二:2019年6月5日至7日,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在出访期间,习近平表示:“中国的文化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要和所有国家都秉持相互尊重的态度来处理我们面临的问题。”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