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地位与价值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该单元聚焦古典诗词鉴赏。《虞美人》作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在词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品以精妙意象和独特章法展现个体生命体验与人类普遍情感,其“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创作突破,为宋词发展开辟新境界。教材选编此词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典文本感受中华诗词艺术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虞美人》这首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李煜个人的悲剧命运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从而在欣赏和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此外,本课的教学还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诗词鉴赏能力,能识别常见意象和修辞手法,但对“隔句相承”等特殊章法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存在“知人论世”意识薄弱的问题,难以将文本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理解。
在认知基础方面,高一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能够识别出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对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流水等有所认识。然而,对于诗词中更为复杂的结构和技巧,如“隔句相承”等,他们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认识。此外,学生在理解诗词时往往忽略了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时的历史环境,这导致他们难以全面把握诗词的深层含义。
(二)学习障碍
1. 历史距离:当代青少年对封建王朝更迭背景下君王的特殊心境缺乏共情基础
2. 审美隔阂:对虚实相生、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深层审美价值认识不足
3. 思维局限:往往停留于“亡国之痛”的浅层解读,难以触及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背景的陌生感、审美鉴赏能力的不足以及思维深度的局限。首先,由于历史距离的存在,学生难以对古代君王在封建王朝更迭背景下的心境产生共鸣,这影响了他们对诗词深层情感的理解。其次,学生在审美鉴赏方面存在隔阂,对于诗词中虚实相生、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深层审美价值认识不足,这限制了他们对诗词艺术美的全面感知。最后,学生在思维上往往局限于对“亡国之痛”等表面情感的解读,缺乏深入挖掘生命本质和哲学思考的能力,这使得他们难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诗词作品。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通过多模态诵读实践,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词体的韵律特点,从而在语言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精准。
2. 学生将运用意象分析法,深入解读诸如“春花秋月”等经典意象群,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中意象运用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学生将构建一个“今昔对比”的三维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涵盖时间、空间、情感三个维度,以促进学生在思维上的深度发展。
2. 学生将运用“追问法”探究词作的多重情感层次,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的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学生将绘制“愁情光谱图”,通过这一工具呈现情感流动的轨迹,从而在审美鉴赏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2. 学生将尝试创作微型对比诗段,以此表达个人的生命体验,从而在文学创作上实现自我表达和创新。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 学生将梳理“月”意象的文化嬗变谱系,从而对这一文化符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将探讨李煜词作对宋词发展的奠基作用,从而对宋词这一文学体裁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 学生将深入解析意象群的深层象征系统,从而在文学理解上达到新的深度。
2. 学生将通过隔句相承艺术结构的可视化呈现,直观理解并掌握这一独特的文学技巧。
(二)教学难点
1. 学生将探讨个体悲情与人类共感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情感共鸣上达到新的认识。
2. 学生将深入分析词作时空转换中的哲学意蕴,从而在文学作品的哲学思考上有所突破。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2分钟)
虚拟现实创设
通过播放3D复原的南唐宫殿数字影像,以及同步呈现汴京囚室的360度全景,学生将在VR设备中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场景,直观感受李煜身份的巨大转变。
热点话题切入
展示由AI诗歌生成器创作的“愁”主题作品,提出问题:“人工智能能否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样的千古绝唱?”引发学生对人类独特情感表达方式的深入思考。
(二)多维诵读(15分钟)
1. 音律层:学生将标注平仄谱系,深入体会“仄起平收”的声韵特点,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仄平仄仄仄平仄)。
2. 情感层:学生将分组演绎不同情感基调(哀婉、激愤、哲思),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体验,深化对词作情感的理解。
3. 文化层:学生将对比昆曲版与流行音乐版的演唱处理,从而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获得新的认识。
(三)文本深探(45分钟)
任务一:意象矩阵分析
学生将绘制意象坐标图,X轴代表时间维度(过去-现在),Y轴代表空间维度(故国-囚室),在图上定位“雕栏玉砌”、“朱颜”、“春水”等意象的位置,探讨其象征意义。
问题探究
Q1:“东风”与“明月”在词中构成怎样时空对话?
(解答思路:东风喻示自然的永恒不变,而明月则衬托出人世间的无常,两者形成一种时空悖论,引发对词作深层含义的思考。)
任务二:对比艺术解构
学生将构建一个三维对比模型:
1. 时间轴:通过今昔交替的蒙太奇效果,展现时间的流转。
2. 空间轴:通过故国的繁华与囚室的逼仄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
3. 情感轴:通过乐景哀情的悖反式表达,探讨情感的复杂性。
案例解析
通过对比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的意象运用,学生将探讨愁绪表达的不同维度,从而在艺术解构上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文化溯源(18分钟)
微专题研讨
学生将探讨“月”意象的文化旅行:
1. 先秦《诗经》中的“月出皎兮”,感受月光下的诗意。
2. 盛唐李白的“举杯邀明月”,体会与月亮共饮的豪放。
3. 北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思考月亮与人生哲思的关联。
总结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月意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从而对月亮这一文化符号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创意表达(20分钟)
诗歌工坊
学生将运用对比手法创作三行诗,主题为“城市的昼夜”。示例:
霓虹撕碎星空的信笺
混凝土森林里
月光正在考古
六、课堂总结
(一)核心知识点
1. 词体特征
平仄交替的声韵美,体现了汉语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是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
隔句相承的结构美,通过句与句之间的呼应和承接,构建起诗词的内在逻辑和层次感。
2. 艺术手法
三维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诗词中不同维度的意象和情感。
意象矩阵分析法,将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排列,形成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
3. 文化价值
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反映了历史变迁中个体的无奈与抗争。
人类普遍情感的审美转化,展现了诗词如何将普遍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艺术的审美享受。
七、课堂练习
(一)基础题
比较“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惟草木之零落兮”(《离骚》)中的物是人非感。
(参考答案:前者侧重空间永恒,后者强调时间流逝,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变迁的无奈。)
(二)拓展题
设想李煜穿越到现代,他会用哪些新意象表达愁绪?说明理由。
(示例思路:在现代都市的霓虹灯下,李煜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孤独和疏离感;在信息爆炸的数据洪流中,他可能会体验到迷失和困惑。这些新意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李煜词作中的愁绪,并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八、板书设计
虞美人·多维解读
一、声韵密码:仄起平收的愁绪律动
二、意象矩阵:春花秋月的时空坐标
三、对比维度:今昔/虚实/哀乐
四、文化基因:月意象的千年旅行
九、教学反思
(一)成功经验
1. VR技术的场景还原有效消解历史隔阂,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场景,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
2. 三维对比模型使抽象手法具象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改进方向
1. 诗歌创作环节可增加互评机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升创作的多样性和深度。
2. 文化溯源部分可引入更多比较文本,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和共性的理解。
十、教学延伸
推荐观看纪录片《宋之韵》第3集“词家绝唱”,通过影像资料深入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环境。布置李煜词作群文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和分析不同词作中的愁绪表达方式。撰写《愁绪的N种表达式》比较分析报告,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愁绪在不同词作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