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闪耀在细节中的劳动之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闪耀在细节中的劳动之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闪耀在细节中的劳动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单元主题聚焦于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精神传承。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均为人物通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位劳动者的精神品质。本课以“细节描写”为切入点,串联人物形象分析与劳动价值体悟,既训练文本细读能力,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呼应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本分析能力,能识别环境、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但对细节描写的分类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缺乏系统性认知。部分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停留在口号层面,难以将文本中的劳动场景与当代社会关联。教学中需通过对比阅读、情境任务和跨媒介资源(如纪录片片段、人物采访),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概念,在具象化的细节中感知劳动之美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辨析细节描写的类型,归纳其在人物刻画中的具体作用。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比百科资料与文学文本,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立体化的意义。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本中劳动场景的审美价值,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创作人物片段。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劳动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细节描写的分类及作用,理解其对表现劳动精神的意义。
难点:从细节中提炼人物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劳动价值的当代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沉浸式任务驱动
设计
播放纪录片《种子钟扬》片段:钟扬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采集种子,镜头特写其冻裂的双手、磨损的登山鞋和装满种子的旧背包。通过这一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钟扬教授在艰苦环境下的劳动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教师提问:“如果要用3个镜头表现钟扬的劳动精神,你会选择哪些细节?为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初步感知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以真实影像创设情境,直观呈现劳动场景,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切入“细节”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二)新知探究:对比阅读悟方法
活动一百科VS文学:谁让人物更鲜活?
1. 任务呈现:
对比《袁隆平》百度百科文段(见原文档)与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选段,分组讨论:
哪段文字更打动你?
划出具体细节,分析其如何体现人物品质。
2. 案例解析:
百科文段:平铺直叙科研成果,突出“做了什么”。
课文选段:“弯腰驼背”“目光停留”“布条标记”等动作细节,展现科学家专注执着的精神。
3. 归纳方法:
细节描写四维度——动作、神态、语言、环境,其作用为具象化形象、深化主题、引发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凸显文学文本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类型与效果。通过分析不同文本中细节的运用,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深度研读:群文比较析异同
活动二细节档案:解码三位劳动者的“美”
1. 任务分工:
三组分别分析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细节描写,完成表格:
人物 细节摘录 描写类型 表现的品质
袁隆平 “头顶烈日脚踩淤泥” 动作描写 坚韧执着
张秉贵 “像一团火温暖顾客” 比喻修辞 热情奉献
钟扬 “用生命填补种子空白” 语言描写 无私无畏
2. 组间互评:
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教师引导关注共性(如环境烘托)与差异(如张秉贵侧重神态、钟扬侧重语言)。
3. 升华认知:
总结细节描写的选择原则——贴合人物身份,服务主题表达。例如:科学家侧重动作,售货员侧重神态,教师侧重语言。
设计意图 通过分工协作深化文本理解,培养分类归纳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迁移应用:情境写作练能力
活动三我是展板设计师
1. 任务情境:
学校举办“新时代劳动楷模”展览,需为快递员、程序员、乡村教师设计展板文案,要求用细节描写突出其劳动之美。
2. 写作指导:
观察生活:回忆接触过的劳动者(如食堂阿姨、环卫工人)。
借鉴课文:模仿《张秉贵》中“一抓准”“一口清”的细节刻画。
3. 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作品,师生从“细节真实性”“形象生动性”“主题契合度”三个维度评分。
设计意图 链接真实生活,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迁移,强化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思辨拓展: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
辩论活动“AI时代,劳动精神过时了吗?”
1. 观点碰撞:
正方:机械化取代体力劳动,传统精神需重新定义。
反方: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仍是核心竞争力。
2. 教师总结:
劳动形式随时代演变,但“专注、奉献、创新”的精神内核永恒。引用钟扬名言:“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
设计意图 打破文本局限,引导辩证思考,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通过这样的思辨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六、课堂总结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多个重要的知识点大纲,这些内容对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本的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学习了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故事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我们详细分析了细节描写的四种类型,包括动作、神态、语言和环境。通过这些类型的描写,作者能够具象化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我们解读了劳动精神的内涵。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从传统维度出发,探讨了劳动精神中的坚韧和奉献两个方面。坚韧体现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不屈不挠,而奉献则展现了人们为了集体利益而无私付出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劳动精神又有了新的延伸,创新和协作成为了新的时代要求。创新鼓励我们在劳动中不断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而协作则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七、课堂练习
题目 阅读以下文段,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王师傅修车时总戴着老花镜,螺丝刀在掌心磨得发亮。每拧紧一颗螺丝,他都要侧耳听一听,仿佛那冰冷的零件会说话。”
参考答案
动作细节:“戴老花镜”“磨得发亮”体现工匠的专注与经验丰富。
听觉想象:“侧耳听”赋予工具以生命,突出人机合一的境界。
八、板书设计
1. 课题:闪耀在细节中的劳动之美
2. 核心问题:细节如何让劳动精神可视可感?
3. 人物谱系:袁隆平(科学家)—张秉贵(劳动者)—钟扬(教育者)
4. 方法支架:找细节→辨类型→析作用→联现实
九、教学反思
1. 成功经验: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设置情境任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在完成写作任务时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其创作出的写作作品质量也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另外,通过辩论环节的设置,学生们被鼓励跳出传统文本的框架,开始主动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劳动观念,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也加深了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2. 改进方向: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维度,我们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跨学科的资源,例如引入劳模的演讲视频,让学生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针对那些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们将提供一个细节描写模板库,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如何详细描述场景和情感,从而提高写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