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最美人物我来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最美人物我来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最美人物我来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该单元通过《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等课文,展现不同领域的劳动者形象。教材编排体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特点,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语言实践。本课设计立足单元主题,结合2022年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将教材中袁隆平、张秉贵等典范案例与当代劳动者事迹进行联结,构建从文本认知到生活实践的完整学习链条。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存在三个认知断层:一是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的片面认知;二是难以将教材案例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三是评选标准制定时易陷入主观臆断。该年龄段学生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热衷网络信息但筛选能力不足,喜欢互动实践但逻辑表达欠佳,追求个性表达但论证深度不够。本设计通过"AI辅助评选""虚拟发布会"等创新形式,搭建符合00后认知特点的学习支架。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
1.通过多文本比对提炼劳动精神核心要素
2.运用辩证思维制定科学评选标准体系
(二)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
1.鉴赏不同时代劳动者的精神之美
2.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劳动价值基因
(三)实践创新与社会参与
1.设计劳动者事迹融媒体宣传方案
2.组织校园劳动精神传播公益活动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构建"时代性+传统性+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劳动精神评价维度
难点:实现从个案分析到标准建构的思维跃迁,突破"感动即美"的感性认知局限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AI评委VS人类评委——谁更懂劳动之美?
(1)播放预录视频:展示某校使用AI系统评选“最美劳动者”的过程,系统根据工作量、获奖情况等数据生成评选结果,引发学生争议。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工智能在评价劳动价值时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精神更深层次的思考。
(2)现场实验:输入教材中袁隆平事迹数据至简化版AI评分系统,对比机器评分与教材评价差异。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机器评分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劳动精神和贡献。
(3)认知冲突:展示两组矛盾案例(默默无闻的实验室助手VS网红扶贫书记),组织小组辩论“数据能否衡量精神价值”。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劳动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在评价劳动价值时兼顾量化数据和精神价值。
(4)导入任务:成立“人类特别评审团”,研制更科学的劳动精神评价体系。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尝试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劳动精神评价体系。
新课讲授
模块一:解构典范——文本中的精神密码
(1)考古式阅读:分组精读教材文本,用不同颜色标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劳动品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劳动精神,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精神的。
示例:《心有一团火》中“像一团火”的比喻至少包含热情、温暖、持续三个维度。这一示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以及它们在表达劳动精神时的作用。
(2)时空对话:假设张秉贵在直播时代工作,哪些品质会改变/保持?撰写200字跨时空访谈稿。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3)概念图谱: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文本中“劳动精神”的关键词,归纳“奉献”“创新”“坚守”三大核心要素。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系统地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以及它在不同文本中的表现。
模块二:标准建构——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1)案例诊所:分析某校制定的评选标准(仅含工作量、获奖次数等量化指标),诊断其文化缺失。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在评价劳动价值时,除了量化指标外,还需要考虑哪些文化因素。
(2)文物启示:展示《天工开物》插图与当代大国工匠作品,探讨“技进乎道”的传统劳动智慧。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劳动文化,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3)三维建模:分组设计包含“传统传承度”“时代创新性”“精神感召力”的评价量表,要求每个维度提供古诗文印证。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尝试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劳动精神评价体系。
示例:“传统传承度”可引用《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体现的劳动协作美。这一示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劳动精神的评价中。
模块三:实践评选——校园里的最美发现
(1)田野调查:拍摄校园劳动者工作场景(食堂师傅凌晨备餐、园丁修剪绿植等),制作3分钟微纪录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校园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以及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数据赋能:使用问卷星收集师生评价数据,用词云图呈现高频赞美词。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师生对校园劳动者的评价,以及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贡献。
(3)模拟终审:举行“劳动精神听证会”,参选人(由学生扮演)需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自身劳动价值,接受评审团质询。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体现这种精神。
模块四:精神传播——让美好持续生长
(1)文创工坊:设计劳动精神主题书签,要求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书写原创箴言。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劳动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传播这种精神。
(2)公益行动:策划“寻找城市微光”摄影展,用镜头记录普通劳动者的高光时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3)跨界融合:将评选结果转化为RAP歌词,配以劳动场景节奏音效,创作劳动精神宣传曲。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表达劳动精神,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传播这种精神。
六、课堂总结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对劳动精神的多维解读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法,并且探索了精神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劳动精神的多维解读
1.历史维度:技道合一的传统智慧
我们首先从历史维度出发,探讨了技道合一的传统智慧,这是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工匠对技艺和道德的双重追求。
2.时代维度:创新坚守的当代价值
接着,我们从时代维度出发,分析了创新坚守的当代价值,这是劳动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它鼓励我们在创新中坚守,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未来维度: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承
最后,我们从未来维度出发,探讨了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承,这是劳动精神在未来的展望,它鼓励我们在智能时代传承和发展劳动精神。
二、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法
1.三性统一原则:传统性×时代性×感染力
我们学习了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法,首先是三性统一原则,这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它强调传统性、时代性和感染力的统一。
2.双轨验证机制:数据支撑×人文判断
其次是双轨验证机制,这是评价体系的保障,它通过数据支撑和人文判断,确保评价的公正和准确。
3.动态调整策略:核心要素恒定+评价权重浮动
最后是动态调整策略,这是评价体系的灵活性,它通过核心要素恒定和评价权重浮动,确保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三、精神传播的创新路径
1.媒介融合:短视频+音乐+文创
我们探索了精神传播的创新路径,首先是媒介融合,这是精神传播的重要方式,它通过短视频、音乐和文创等多元化的形式,使精神传播更加生动和有效。
2.场景再造:从文本解读到生活实践
其次是场景再造,这是精神传播的深度,它通过从文本解读到生活实践的转变,使精神传播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
3.代际对话:传统匠艺与数字技术的碰撞
最后是代际对话,这是精神传播的广度,它通过传统匠艺与数字技术的碰撞,使精神传播跨越时间和空间,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七、课堂练习
1.案例分析:某外卖骑手利用等餐时间学习编程,最终开发订单优化系统。请用本课评价标准分析其劳动价值。
答案要点:体现传统敬业精神(坚守岗位)+时代创新意识(技术改造)+自我突破的感染力(学习改变命运)
2.标准优化:某社区评选标准中"工作时间需满5年"引发争议,请提出修改建议。
解答思路:改为"在持续工作中展现成长性",既保留时间维度,又突出发展性。
3.创意写作:以"凌晨四点的校园"为题,用蒙太奇手法描写三个劳动场景。
写作指导:可串联食堂蒸汽(视觉)、扫帚沙沙(听觉)、面包香气(嗅觉)等多感官细节
八、板书设计
左侧主版:
劳动精神基因库
传统密码——《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
时代解码——智能时代的匠人精神
未来密钥——精神传承的N种可能
右侧副版:
最美公式
(传统传承度×30%)+(创新贡献值×40%)+(精神辐射力×30%)=综合指数
底部互动区:
学生即时贴留言墙——"我心中的最美新定义"
九、教学反思
(一)生成性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创造力,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概念——“温暖指数”。这个概念是通过服务对象的幸福度来衡量精神价值的一种新方法,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
2.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本由校园垃圾分类督导员所记录的“环保手账”。这本手账详细记录了校园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和经验,它不仅是一个鲜活的教学素材,也为我们的环境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
(二)待改进环节
1.我们发现,当前使用的AI评分系统操作较为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训练的连贯性和深度。因此,我们需要简化AI评分系统的操作流程,以减少技术干扰,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在组织听证会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时间控制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小组在论证时未能深入展开,影响了讨论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改进时间管理策略,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论证。
3.在文化传承维度的解读上,我们意识到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增加方言童谣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传承本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迭代方向
1.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精神,我们计划开发一款劳动精神评价APP的测试版。这款APP将结合学生的实际劳动表现和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全面评价学生劳动精神的平台。
2.我们打算与劳技课程联动,开展“非遗+科创”项目。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为了记录和表彰校园中那些默默付出的最美劳动者,我们计划建立一个持续性的校园最美劳动者档案库。这个档案库将记录他们的劳动故事和贡献,以此来激励更多学生学习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奉献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