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 散文:板块三 学案22 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全面阅读,关注细节 课件(共63张PPT)+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 散文:板块三 学案22 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全面阅读,关注细节 课件(共63张PPT)+学案

资源简介

学案22 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
——全面阅读,关注细节
复习任务 掌握文学类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和要点。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相关内容理解 (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A项)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 内容理解不准(曲解文义)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2024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C项)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 人物行为原因分析不当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 情节作用无中生有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D项)王木匠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人物行为原因分析不当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内容理解不准(以或然当必然)
(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 主题理解有误
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2024年全国甲卷第7题B项)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外在景致的变动,又心中灵感的滋生。 表现手法判断有误
(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本文,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叙事视角分析有误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 结构作用分析不当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A项)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 比喻效果分析不当
(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B项)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 插叙作用分析有误
关联教材 (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C项)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 情感分析有误
活动一 掌握小说选择题的答题要点
破解小说选择题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情节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如: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2024·新高考Ⅱ卷第7题C项) 首先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的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人物形象 主要在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中设误,或曲解人物的心理,或拔高形象等。 如:“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2022·新高考Ⅰ卷第6题B项)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对应区域,细读文字加以判断,必要时要联系整体。
环境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有误。 如: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2023·新高考Ⅱ卷第7题C项) 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以此来判断选项表述正误。
主旨情感 选项在对小说主旨的解说、对作者的情感意蕴或价值取向的判定上设误,有时拔高,有时曲解,有时无中生有。 如: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2022·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 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基本把握小说所折射出的人生、人性,或反映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主旨;抓住选项中表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与读文后对主旨的基本判定进行比对。
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 选项在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方面所用手法或作用效果的判断与解说上设误;在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技巧、作用的判定和解说上设误。 如: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 细读选项,明确相应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①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有诗意的,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
父亲问他:“怎么办?”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说北京。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在北京放广场鸽,定时定点往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不大管房客。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
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箩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房东是个修自行车的,好几口烧酒,我们就隔三差五送瓶“小二”给他,弄得他把我们当成亲戚,暖气烧得不遗余力。他俩说行。
我屁颠屁颠到七条巷子以南。②慧聪也很想和我们一起住。
我帮慧聪把被褥往我们屋里搬,他睡宝来那张床。他还带来一只褪了毛的鸡。我们在门外重新给鸽子搭窝,找了一些石棉瓦、硬纸箱和布头把鸽子房包挡起来,防风又保暖。
“我一直想到屋顶上去,”慧聪踩着宝来的凳子,悠远地四处张望,“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城。”
我跟他说,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
“我想看大雪把整座城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
“下了大雪你想干什么?”他问。
不知道。我见过雪,也见过大雪,过去很多个大雪天我都无所事事,不知道想干什么。
“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
训练鸽子习惯新家,花了慧聪好几天时间。但是鸽子隔三差五在少。
我和慧聪追着鸽子跑,跑遍了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白天他去各个广场和景点放鸽子,出门前、回来后都要清点一遍鸽子。数目对上了,很高兴;少了一只,我们就闷不吭声。慧聪会冷不丁冒出一句:
“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接手时,叔叔说总有人惦记鸽子。”
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
天气预报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呢。一次说不准,多说几次总可以吧。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夜间他通常醒两次,到院子看鸽子是否安全。就算这样,鸽子还是在丢。
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刚进屋,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大声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真的假的?气象台这么说的?”
“国家气象台、北京气象台还有一堆气象专家,都这么说。”
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③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两袋鸽粮。”
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到十二点时,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我们就睡了。上午十点时,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大喊:
“快,快,大雪封门!”
④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大雪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比较详细地交代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是因为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并促成了他的北京之旅,故事由此展开。
B.林慧聪的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不大管房客,以至于林慧聪经常半夜被冻醒,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她的憎恨。
C.虽然林慧聪特别在意鸽子,可鸽子还是越来越少了,他之所以还能支撑下去,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个没有实现的梦想。
D.听说傍晚时会下雪,“我”和林慧聪就一直等到晚上十二点,林慧聪多次出去,也没见着一粒雪星子,可见“我们”对雪的期待。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林慧聪因作文走题而落榜的事,暗讽阅卷老师思维形式化,压制学生的想象力。
B.林慧聪在北京生存较艰难,但对北京的雪景满怀期待,充满童话般的想象。
C.“大雪封门”四字最早来自从没见过雪的林慧聪对雪的想象,场面美好、浪漫而又充满诗意。
D.小说结尾“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林慧聪的期盼终于来临,暗示了执着最终有可能实现理想。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竟然”突出了“我”的惊讶程度,说明林慧聪看起来比“我”年轻。
B.句子②中的“也”暗示了林慧聪和“我”的想法一样,彼此都渴望新的友情。
C.句子③写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也写出了他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D.句子④极富画面感,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林慧聪当时的激奋之情。
4.下列对文中反复出现的“鸽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鸽子”是小说的一条明线,既串联故事,也推动情节发展。
B.“鸽子”是“我”和林慧聪之间深厚情谊的一条情感纽带。
C.“鸽子”象征着北漂者对于物质的需求,放广场鸽是林慧聪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
D.“鸽子”象征着自由与理想。虽然林慧聪经常丢失鸽子,但是他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活动二 掌握散文选择题的答题要点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是指蕴含于具体写作对象的深刻意蕴,可以是某种情感、某种观点、某种哲理、某种社会意义等,往往通过作者对文中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体现出来。其艺术特色是指表现作者思想内容所运用的技巧,或是整体的布局谋篇技巧,或是局部句段的手法运用。解答散文选择题除了遵循与小说同样的阅读和答题步骤之外,还应突破其常见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思想内容 选项写了文本中的什么内容,尤其是在对写这些内容的目的解说上设误;或对句子含意理解有误,或对评写某段内容的目的分析不当等。 如: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2024·全国甲卷第7题D项) 根据选项找到原文相应文字,仔细阅读,结合散文的写作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判断。
人物形象 选项在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上设误,或曲解人物的行为、心理,或任意拔高人物的品行。 如: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2022·新高考Ⅱ卷第6题D项) 根据选项找到原文相应文字,结合语境,对人物的言行及其性格特点进行判断。
艺术特色 选项在散文所用的艺术手法(包括线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及其表达效果的判定与解说上设误。 如: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2024·新高考Ⅰ卷第7题C项) 散文选择题的设误点多放在艺术特色上,应对选项涉及的原文仔细研读,调动所积累的知识,看看手法判断是否有误,对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的解说是否有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李敬泽
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此鸟非凡鸟,它精巧的头颅像一枚天真的子弹,它是黑褐色的,灰色花纹隐隐闪着银光,它披着华贵的披风,在天上飞。每年4月,春风里它们来到北京,在高耸的城楼上筑巢产卵。它在民间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全部朝前,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所以有脚等于无脚,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被风雨或伤病打落在地,那就是死亡。北京雨燕的神奇在于它日复一日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北京雨燕的一年中,除了雌鸟必须孵育雏鸟的两三个月,它们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
如果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安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它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它的根性和天命。它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它拘禁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会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的疑惑:孙悟空那么能飞,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
第九十八回,作者才做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
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是开元二十四年,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尽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认识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诗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完全就是李白的句子。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赠李白》和另一首《画鹰》:“自是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杜甫此时的自己,其实就是李白。
李白这个人,真是“太白”啊,他光芒四射,从路人直到天子,很少有人不为他的光芒所震慑。我相信,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心,都是焦点,他是诗界的皇帝和神,他生前就活在世人的仰望中。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没有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他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金庸有一句名言:人生就该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李白在心里和笔下兀自大闹,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他就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他一生都在飞,喝醉了就飞得更远更高。“决眦入归鸟”,杜甫眼巴巴地望着,李白就是杜甫眼里的那只鸟。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卑微到了泥土里。但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贴向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他终究不是仙人,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他的路太难了,你读一读他生命中期以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诗吧,那些诗大多写在路上,是行者之歌、跋涉者之歌,是荒野之歌、漫漫“本路”之歌。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哪里有“所向无空阔”,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沉郁顿挫”,怎么能不“顿挫”,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中。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杜甫也是雨燕,哪里有“所向无空阔”,杜甫的生命中竟然真的一直有,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我又想起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我们信任他们,我们确信,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三个“在飞翔中”凸显北京雨燕“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赞扬其能把人“目光拉得更远”,喻指“不让大地拘禁”的像雨燕一样的作家。
B.在作者看来,李白作为“谪仙人”和“无脚鸟”,生活得不累且不牵挂,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
C.作者认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成为伟大的行者,而曹雪芹既是雨燕也是行者,他们都是理想的作家,启示并指引着我们前行。
D.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苏东坡是哪一类的作家,但从文意看,苏东坡应该既是雨燕也是行者,并且是“云路”和“本路”合到一起的作家。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雨燕和行者来比喻作者眼中理想的作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作家的不同人生风采和艺术风格。
B.作者用“眼巴巴地望着”的神态描写,表现杜甫对李白的仰望之诚;用“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的比喻,凸显杜甫高远的理想追求。
C.文中引用金庸“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的名言,意在表现李白“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的高格。
D.“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内涵丰富,既交代了行文线索,暗含对比褒贬,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
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
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
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
4.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
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
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
D.由文章内容可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
答案精析
活动一
1.B [“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她的憎恨”错。“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只是把林慧聪的居住环境描述出来而已,“字里行间”并没有流露出“我”的情感;文中的“抠门”也只是对房东的客观评价,“憎恨”无从说起。]
2.A [“暗讽阅卷老师思维形式化,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夸大其词。]
3.C [“句子③写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错。“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是“我”的感觉,而不是他“装模作样”装出来的;二叔说在北京的生存法则时,说的应该是事实,也就谈不上“冷酷无情”了。]
4.D [“象征着自由与理想”错。“鸽子”经常丢失,表明林慧聪在北京工作、生存的艰难,最后导致他差点不能看到“大雪封门”,鸽子没有象征着自由与理想。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活动二
1.B [“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错。原文是“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可见杜甫对李白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没有产生“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
2.D [“暗含对比褒贬”错,文中只是谈论作者对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人的看法,并没有对比;“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于文无据。]
3.D [“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说法有误。由结尾两段看,作者是引导读者去领悟和感念理想作家们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4.A [“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说法有误。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是为了表现作家们的不同精神,写曹雪芹并不是为了反衬杜甫。](共63张PPT)
学案22 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
——全面阅读,关注细节
语文








文学类阅读

散文
掌握文学类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和要点。
复习任务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相关 内容理解 (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A项)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 。 内容理解不准(曲解文义)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以改变他“像个
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
群的性格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相关 内容理解 (2024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C项)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 。 人物行为原因分析不当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反映出她斗争经验
控制情绪
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相关 内容理解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 。 情节作用无中 生有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为后文故事
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相关 内容理解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D项)王木匠 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人物行为原因分析不当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因追求手艺完美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相关 内容理解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 ,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内容理解不准(以或然当必然)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相关 内容理解 (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 。 主题理解有误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隐逸主题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艺术特 色分析鉴赏 (2024年全国甲卷第7题B项)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 外在景致的变动,又 心中灵感的滋生。 表现手法 判断有误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实写
虚写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艺术特 色分析鉴赏 (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本文 ,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叙事视角 分析有误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借助小孩子的视角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艺术特 色分析鉴赏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 ,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 。 结构作用 分析不当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更为复杂
更加多元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艺术特 色分析鉴赏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A项)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 。 比喻效果 分析不当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文本艺术特 色分析鉴赏 (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B项)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 。 插叙作用 分析有误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为下文“眼镜”
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关联教材 (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C项)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 。 情感分 析有误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知识图要
活动一
掌握小说选择题的答题要点
破解小说选择题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情节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如: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2024·新高考Ⅱ卷第7题C项) 首先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的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人物形象 主要在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中设误,或曲解人物的心理,或拔高形象等。 如:“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2022·新高考Ⅰ卷第6题B项)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对应区域,细读文字加以判断,必要时要联系整体。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环境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有误。 如: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2023·新高考Ⅱ卷第7题C项) 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以此来判断选项表述正误。
主旨情感 选项在对小说主旨的解说、对作者的情感意蕴或价值取向的判定上设误,有时拔高,有时曲解,有时无中生有。 如: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2022·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 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基本把握小说所折射出的人生、人性,或反映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主旨;抓住选项中表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与读文后对主旨的基本判定进行比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 选项在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方面所用手法或作用效果的判断与解说上设误;在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技巧、作用的判定和解说上设误。 如: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 细读选项,明确相应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①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有诗意的,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
父亲问他:“怎么办?”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说北京。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在北京放广场鸽,定时定点往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不大管房客。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
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箩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房东是个修自行车的,好几口烧酒,我们就隔三差五送瓶“小二”给他,弄得他把我们当成亲戚,暖气烧得不遗余力。他俩说行。
我屁颠屁颠到七条巷子以南。②慧聪也很想和我们一起住。
我帮慧聪把被褥往我们屋里搬,他睡宝来那张床。他还带来一只褪了毛的鸡。我们在门外重新给鸽子搭窝,找了一些石棉瓦、硬纸箱和布头把鸽子房包挡起来,防风又保暖。
“我一直想到屋顶上去,”慧聪踩着宝来的凳子,悠远地四处张望,“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城。”
我跟他说,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
“我想看大雪把整座城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
“下了大雪你想干什么?”他问。
不知道。我见过雪,也见过大雪,过去很多个大雪天我都无所事事,不知道想干什么。
“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
训练鸽子习惯新家,花了慧聪好几天时间。但是鸽子隔三差五在少。
我和慧聪追着鸽子跑,跑遍了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白天他去各个广场和景点放鸽子,出门前、回来后都要清点一遍鸽子。数目对上了,很高兴;少了一只,我们就闷不吭声。慧聪会冷不丁冒出一句:
“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接手时,叔叔说总有人惦记鸽子。”
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
天气预报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呢。一次说不准,多说几次总可以吧。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夜间他通常醒两次,到院子看鸽子是否安全。就算这样,鸽子还是在丢。
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刚进屋,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大声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真的假的?气象台这么说的?”
“国家气象台、北京气象台还有一堆气象专家,都这么说。”
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③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两袋鸽粮。”
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到十二点时,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我们就睡了。上午十点时,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大喊:
“快,快,大雪封门!”
④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大雪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比较详细地交代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是因为这件事对他影
响很大,并促成了他的北京之旅,故事由此展开。
B.林慧聪的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不大管房客,以至于林慧聪经常半
夜被冻醒,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她的憎恨。
C.虽然林慧聪特别在意鸽子,可鸽子还是越来越少了,他之所以还能支
撑下去,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个没有实现的梦想。
D.听说傍晚时会下雪,“我”和林慧聪就一直等到晚上十二点,林慧聪
多次出去,也没见着一粒雪星子,可见“我们”对雪的期待。

“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她的憎恨”错。“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只是把林慧聪的居住环境描述出来而已,“字里行间”并没有流露出“我”的情感;文中的“抠门”也只是对房东的客观评价,“憎恨”无从说起。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林慧聪因作文走题而落榜的事,暗讽阅卷老师思维形式化,
压制学生的想象力。
B.林慧聪在北京生存较艰难,但对北京的雪景满怀期待,充满童话般的
想象。
C.“大雪封门”四字最早来自从没见过雪的林慧聪对雪的想象,场面美
好、浪漫而又充满诗意。
D.小说结尾“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林慧聪的期盼终于来临,暗示了执
着最终有可能实现理想。

“暗讽阅卷老师思维形式化,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夸大其词。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竟然”突出了“我”的惊讶程度,说明林慧聪看起来比
“我”年轻。
B.句子②中的“也”暗示了林慧聪和“我”的想法一样,彼此都渴望新
的友情。
C.句子③写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也写出了他为适应环境而
产生的变化。
D.句子④极富画面感,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林慧聪当时
的激奋之情。

“句子③写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错。“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是“我”的感觉,而不是他“装模作样”装出来的;二叔说在北京的生存法则时,说的应该是事实,也就谈不上“冷酷无情”了。
4.下列对文中反复出现的“鸽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鸽子”是小说的一条明线,既串联故事,也推动情节发展。
B.“鸽子”是“我”和林慧聪之间深厚情谊的一条情感纽带。
C.“鸽子”象征着北漂者对于物质的需求,放广场鸽是林慧聪维持生计
的重要方式。
D.“鸽子”象征着自由与理想。虽然林慧聪经常丢失鸽子,但是他依然
对未来充满希望。

“象征着自由与理想”错。“鸽子”经常丢失,表明林慧聪在北京工作、生存的艰难,最后导致他差点不能看到“大雪封门”,鸽子没有象征着自由与理想。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活动二
掌握散文选择题的答题要点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是指蕴含于具体写作对象的深刻意蕴,可以是某种情感、某种观点、某种哲理、某种社会意义等,往往通过作者对文中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体现出来。其艺术特色是指表现作者思想内容所运用的技巧,或是整体的布局谋篇技巧,或是局部句段的手法运用。解答散文选择题除了遵循与小说同样的阅读和答题步骤之外,还应突破其常见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思想内容 选项写了文本中的什么内容,尤其是在对写这些内容的目的解说上设误;或对句子含意理解有误,或对评写某段内容的目的分析不当等。 如: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2024·全国甲卷第7题D项) 根据选项找到原文相应文字,仔细阅读,结合散文的写作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判断。
人物形象 选项在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上设误,或曲解人物的行为、心理,或任意拔高人物的品行。 如: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2022·新高考Ⅱ卷第6题D项) 根据选项找到原文相应文字,结合语境,对人物的言行及其性格特点进行判断。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艺术特色 选项在散文所用的艺术手法(包括线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及其表达效果的判定与解说上设误。 如: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2024·新高考Ⅰ卷第7题C项) 散文选择题的设误点多放在艺术特色上,应对选项涉及的原文仔细研读,调动所积累的知识,看看手法判断是否有误,对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的解说是否有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李敬泽
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此鸟非凡鸟,它精巧的头颅像一枚天真的子弹,它是黑褐色的,灰色花纹隐隐闪着银光,它披着华贵的披风,在天上飞。每年4月,春风里它们来到北京,在高耸的城楼上筑巢产卵。它在民间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全部朝前,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所以有脚等于无脚,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被风雨或伤病打落在地,那就是死亡。
北京雨燕的神奇在于它日复一日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北京雨燕的一年中,除了雌鸟必须孵育雏鸟的两三个月,它们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
如果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安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它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它的根性和天命。它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它拘禁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会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的疑惑:孙悟空那么能飞,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
第九十八回,作者才做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
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是开元二十四年,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尽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认识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诗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完全就是李白的句子。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赠李白》和另一首《画鹰》:“自是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杜甫此时的自己,其实就是李白。
李白这个人,真是“太白”啊,他光芒四射,从路人直到天子,很少有人不为他的光芒所震慑。我相信,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心,都是焦点,他是诗界的皇帝和神,他生前就活在世人的仰望中。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没有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他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金庸有一句名言:人生就该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李白在心里和笔下兀自大闹,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他就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他一生都在飞,喝醉了就飞得更远更高。“决眦入归鸟”,杜甫眼巴巴地望着,李白就是杜甫眼里的那只鸟。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卑微到了泥土里。但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贴向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他终究不是仙人,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他的路太难了,你读一读他生命中期以后、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诗吧,那些诗大多写在路上,是行者之歌、跋涉者之歌,是荒野之歌、漫漫“本路”之歌。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哪里有“所向无空阔”,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沉郁顿挫”,怎么能不“顿挫”,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中。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杜甫也是雨燕,哪里有“所向无空阔”,杜甫的生命中竟然真的一直有,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我又想起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我们信任他们,我们确信,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三个“在飞翔中”凸显北京雨燕“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赞扬
其能把人“目光拉得更远”,喻指“不让大地拘禁”的像雨燕一样的作家。
B.在作者看来,李白作为“谪仙人”和“无脚鸟”,生活得不累且不牵挂,他的
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
C.作者认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成为伟大的行者,而曹雪芹既
是雨燕也是行者,他们都是理想的作家,启示并指引着我们前行。
D.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苏东坡是哪一类的作家,但从文意看,苏东坡应
该既是雨燕也是行者,并且是“云路”和“本路”合到一起的作家。

“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错。原文是“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可见杜甫对李白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没有产生“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雨燕和行者来比喻作者眼中理想的作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李白、杜
甫、曹雪芹等作家的不同人生风采和艺术风格。
B.作者用“眼巴巴地望着”的神态描写,表现杜甫对李白的仰望之诚;用“身
体里的那只雨燕”的比喻,凸显杜甫高远的理想追求。
C.文中引用金庸“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的名言,意在表现李白“只活在他自
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的高格。
D.“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内涵丰富,既交代了行文线索,暗含对比褒贬,也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

“暗含对比褒贬”错,文中只是谈论作者对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人的看法,并没有对比;“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于文无据。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
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
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
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
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
种写作态度的思考。
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
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

“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说法有误。由结尾两段看,作者是引导读者去领悟和感念理想作家们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4.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
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
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
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
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
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
D.由文章内容可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
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

“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说法有误。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是为了表现作家们的不同精神,写曹雪芹并不是为了反衬杜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