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初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以苏州的发展历程为观察视角一、江南文化的起源: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葛布纺织品苏州稻作文化的起源长江下游完整的文化序列碳化稻谷1、(2010苏州中考)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 (2024苏州中考)苏州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A. 北京人遗址 B. 山顶洞人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DD3.右图是苏州吴中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黑衣陶刻符贯耳罐。该文物为泥制黑衣陶,是5000年前吴地先民所创造的生活用具,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这件文物为研究良渚文化的文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证明了太湖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下列文物所处的时代,比较接近这件文物的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B.半坡彩陶盆C.商朝甲骨文D.战国齐国刀币B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514 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修筑阖闾城(今苏州古城),苏州是吴国都城、政治与军事中心。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苏州建城,奠定基础概况:伍子胥主持开凿的运河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材料一:胥河(胥溪运河)、胥浦运河、邗沟吴王夫差剑(苏博西馆镇馆之宝)吴国青铜兵器——戈(苏州博物馆)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纺织、造船、青铜较为发达,尤以青铜兵器制造较为精良。经济:4、(2023苏州中考)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A5.(2014苏州中考)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A北京人使用的部分砍砸器、刮削器(中国国家博物馆)石斧(新石器时代)(苏州吴中区博物馆)战国铁犁(中国农业博物馆)青铜农具(中国农业博物馆)①②③④①②④③三、秦汉时期:修整时期秦朝时,苏州是会稽郡的治所,设吴县,东南第一大城,江南重要行政中心。西汉时,称吴郡,江南政治、经济中心。东汉时,地位被扬州取代。概况:经济: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多样化,商业开始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苏州称吴郡,三国时归东吴,东吴迁都建业之前的旧都。晋朝属扬州。较快发展、南北融合概况:经济: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苏州经济较快发展,南北文化大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五、隋唐时期:定型阶段(水陆双棋盘式格局)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大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成为东南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唐朝苏州政治地位上升,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成为江南唯一的雄州。概况:经济:农业进步,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等非常发达。商业繁荣,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唐中期成为仅次于长安第二大城市。曲辕犁的组成。首先在苏州等地应用,又称江东犁。江东犁—苏州甪直水乡农具博物馆白居易,825-826担任苏州刺史,主持疏浚山塘河,开通七里山塘。《登阊门闲望》唐·白居易阊门四望郁苍苍,始知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白太守行》唐·刘禹锡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6.下图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文物之一的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被发现。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代表越窑青瓷的最高工艺水准。越窑所在地主要在越州境内(浙江省宁波、绍兴),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唐朝时期,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是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唐朝时白瓷的主要产地是( )A.钧窑 B.哥窑 C.景德镇 D.邢窑D六、宋元时期:农业高度发达,是全国重要的粮仓。 (谚语)丝织业、造纸业、棉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元朝时, 虽历经战乱,但经济基础依然雄厚,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漕运枢纽地位突出。全面提升,逐步成熟概况:经济:宋代苏州为苏州府,元代为平江路。景祐元年(1034) 六月,范仲淹知苏州。苏州濒临太湖,“州比大水,民田不得耕。”范仲淹力破浮议,“疏五河, 导太湖注之海, 募游手兴作”。----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5,景祐元年八月丁酉条, 中华书局,2004年昔范文正公亲开海浦,时议者阻之。公锐意完具,排浮议,疏浚横潦,数年大稔。------徐光启《农政全书》第3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范仲淹在苏州举办的兴修水利和创办学校这两件大事 不仅使苏州成为农业先进、经济富庶、文教兴盛、人文荟萃之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苏州经验。------吴奈夫《范仲淹治苏政绩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蓝地如意花卉藻井纹宋锦(苏州丝绸博物馆)宋锦小花楼织机(苏州丝绸博物馆)《平江图》碑 苏州碑刻博物馆是我国古代留存至今最早、最详细、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图2:元朝交通路线图元朝苏州太仓刘家港1342年设“庆元等处市舶提举分司”,管理内外海舶,征收商税。这是苏州历史上第一个海关机构。图2和图1相比,有哪些变化?图1:宋代海外贸易图材料二:7.(2023苏州中考)南宋《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举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烧变”。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该考古发现( )A.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B.表明宋高宗思念北方故土C.确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说明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瓷都8.(2019苏州中考)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任何区别AA达到鼎盛七、明清时期:学者视角:明代荻溪粮仓旧址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老街明清合丰仓遗址位于苏州市新苏师范附属小学内,是目前苏州地区发现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粮仓。太湖水利同知署(俗称同知衙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区太平桥北堍。清雍正八年设立,管辖江浙沿湖十县的水利事务,是目前太湖流域唯一存在的古代水利衙门。代表中国最高织造技艺的五彩漳缎大花楼织机(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镇馆之宝9.左图是《清朝织机图》,以下哪一项描述比较符合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A. 清朝时期,中国的纺织业开始兴起。B. 清朝时期,中国的纺织业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C. 清朝时期,中国的纺织业已经采用蒸汽动力。D. 清朝时期,中国的纺织产品畅销全球。B(清)徐扬《盛世滋生图》,辽宁博物馆藏讨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1、以农业为主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制农具和牛耕,再到精耕细作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2、手工业发达,形式多样,领先世界3、商业发展曲折,虽有阶段性繁荣,但受“重农抑商”影响,发展受到一定限制。5、政策:总体以“重农抑商”为主。前期对外开放,后期实行“闭关锁国”。4、经济重心南移。6、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城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明清鼎盛宋元全面提升逐步成熟隋唐定型秦汉修整三国两晋南北朝快速发展南北融合小结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起源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