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4.1《促织》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以明代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折磨,最终因促织而家道中兴的故事。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一只促织引发的人间悲喜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以及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黑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沉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构思巧妙,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研读《促织》,感受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写作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思维能力: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审美创造:品味小说中细腻的环境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独特的奇幻色彩,感受作品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蕴含的情感倾向,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欲望。
三、 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3. 赏析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
(二)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 领会小说中奇幻情节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作者以虚写实的创作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5分钟)
同学们,在古代,有一种小小的昆虫,却能引发无数的悲欢离合,甚至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的世界,去探寻围绕一只促织展开的传奇故事。
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聊斋志异》这部名著。《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描绘了众多奇幻瑰丽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以狐鬼花妖为题材,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现在,假设我们要举办一场“古典文学故事分享会”,你将以讲述《促织》这个故事的方式参与其中。为了能更好地分享,我们先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二) 学习任务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10分钟)
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迂讷(nè)”“裨益(bì)”“翕辟(xī)”“不啻(chì)”“藁葬(gǎo)”“邑庠(xiáng)”“万椽(chuán)”等。
2.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在自读过程中,标注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实词:
(1)“薄产累尽”:累,积累;尽,耗尽。意思是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
(2)“会征促织”:会,恰逢,正赶上。
(3)“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从事;售,考取。指从事读书人的事业,长期没有考中秀才。
(4)“靡计不施,迄无济”:靡,无,没有;迄,始终;济,成功。意思是没有什么办法不用,始终没有成功。
(5)“成妻具资诣问”:具,准备;诣,到……去。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恐怕……吧,该不会……吧。
虚词:
(1)“宫中尚促织之戏”:之,结构助词,的。
(2)“昂其直,居为奇货”:其,代词,代指促织;为,当作。
(3)“归以示成”:以,介词,把;示,给……看。
(4)“儿涕而去”:而,连词,表修饰。
(5)“成以其小,劣之”:以,因为;劣,意动用法,认为……劣。
文言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故非”表否定判断,意思是这种东西本来不是陕西所产。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于是被狡猾的小吏上报充当里正的差事。
(3)“又试之鸡,果如成言”:省略句,“试之鸡”即“试之于鸡”,意思是又用鸡试验它,果然像成名说的那样。
4.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提出小组内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确保学生对文意有初步的理解。
(三) 学习任务二:梳理情节,把握脉络(8分钟)
1.学生概括情节: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的结构进行概括。
(1)开端: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盛行斗促织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成名因家贫,又“操童子业,久不售”,被猾胥报充里正役,负责征收促织。他“薄产累尽”,也无法完成任务,受到杖责,苦不堪言。
(2)发展:成名在妻子的建议下,去求神问卜,得到一幅画,按图索骥,终于捕得一只俊健的促织。他如获至宝,小心饲养。然而,儿子不小心弄死了促织,害怕得投井自尽。虽被救活,但昏迷不醒,气息微弱。
(3)高潮:成名失去促织,又面临儿子的生死,陷入绝望。这时,儿子魂化促织,轻捷善斗。成名将其献给县官,县官又逐级献上,这只促织最终得到皇帝的喜爱。
(4)结局:成名一家因祸得福,不仅摆脱了困境,还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儿子也苏醒过来,原来他变成促织,是为了帮助父亲度过难关。
2.情节梳理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进一步细化,列出情节提纲,如下:
(1)征促织(起因)
(2)捕促织(发展之一)
(3)失促织(发展之二)
(4)得促织(发展之三)
(5)献促织(高潮)
(6)受恩荫(结局)
3.分析情节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情节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
(1)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性和悬念。从成名为交促织而痛苦,到捕得促织的惊喜,再到失促织的绝望,最后又因促织而得福,情节不断变化,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2)以促织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故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了一系列的事件,人物的命运也随之起伏。
(3)情节中融入了奇幻色彩,如儿子魂化促织,这种超现实的情节既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氛围,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无奈挣扎。
(四) 学习任务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10分钟)
1.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组,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成名、成名妻、儿子、县官、巡抚等),找出文中描写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语句,进行批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全班交流。
成名:
(1)语言描写:“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表现出他在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和一丝侥幸心理。
(2)动作描写:“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通过“早出暮归”“探石发穴”等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捕促织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的状态,体现出他的老实忠厚、逆来顺受。
(3)心理描写:“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腻地刻画了他在得到神示后的疑惑与期待的心理。
(4)作者情感:作者对成名充满了同情,通过描写他的种种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在沉重压迫下的艰难生存状态。
成名妻:
(1)语言描写:“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表现出她的冷静和果断,在家庭面临困境时,能提出积极的建议。
(2)动作描写:“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具资诣问”这一动作,体现了她为了家庭不辞辛苦、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的精神。
(3)作者情感:对成名妻的描写,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妇女在困境中的坚韧,作者对她也流露出一定的同情。
儿子:
(1)动作描写:“儿涕而去。”“儿惧,啼告母。”“自投于井。”这些动作和描写,表现出孩子的天真、胆小和害怕,以及在误杀促织后的恐惧和绝望。
(2)作者情感:作者对孩子的遭遇充满了怜惜,通过孩子的悲惨经历,进一步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县官:
(1)语言描写:“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县官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凶狠残暴,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
(2)作者情感:作者对县官的描写充满了批判和讽刺,通过他的行为,揭示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巡抚:
(1)语言描写:“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巡抚为了讨好皇帝,不择手段地搜刮民脂民膏,献促织邀宠,表现出他的贪婪和谄媚。
(2)作者情感:对巡抚的描写,同样充满了批判和讽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荒淫无度和腐朽本质。
3.总结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中不同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和讽刺。
(五) 学习任务四:深入探究,领悟主题(4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时代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1)从情节上看,围绕促织引发的一系列悲剧和喜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一只小小的促织,就能让一个家庭家破人亡,又能让一个家庭因祸得福,这种荒诞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和人民命运的无常。
(2)从人物形象上看,成名等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县官、巡抚等封建官僚的丑恶嘴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的黑暗。
(3)从时代背景来看,作品以明代为背景,实际上影射了清代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描写封建统治下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
2.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共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小说的主题:《促织》通过描写成名一家因进贡促织而遭受的种种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封建官僚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在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 拓展延伸(3分钟)
1.对比阅读:展示《聊斋志异》中其他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篇章片段,如《婴宁》《席方平》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蒲松龄小说在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2.名著阅读推荐: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原著,感受更多精彩的故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推荐一些研究《聊斋志异》的学术著作和评论文章,如马瑞芳的《马瑞芳讲聊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七) 作业超市
1.积累巩固:整理课堂上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制作成知识卡片,便于复习和记忆。
2.文本理解:以“我看《促织》中的[人物名字]”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分析小说中某一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3.创意写作:发挥想象,以“成名儿子魂化促织后的生活”为主题,创作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展现奇幻的情节和独特的视角。
4.阅读拓展: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记录故事内容、主题思想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八) 板书设计
促织
蒲松龄
情节 内容
起因 征促织
发展 捕促织 - 失促织 - 得促织
高潮 献促织
结局 受恩荫
人物 特点 情感
成名 老实忠厚、逆来顺受 同情
成名妻 冷静果断、坚韧 同情
儿子 天真、胆小 怜惜
县官 凶狠残暴、阿谀奉承 批判
巡抚 贪婪、谄媚 批判
主题: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