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前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前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前导学案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时空观念:梳理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把握其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特征和地域差异。
3.史料实证:通过古代典籍、考古成果等史料,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从起源到发展的主要历程,明确不同阶段的重要文化成果。
2.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涵。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难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形成的原因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远古时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__________时代。原始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原始的__________、舞蹈和绘画,这些文化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
大约在__________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这一时期的__________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祭坛和神庙的发现表明当时已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宗教观念和礼仪制度。
2.夏商西周时期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__________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商朝的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周公 “__________”,将礼、乐、刑、政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__________兴起,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 “__________” 和 “礼”,倡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__________”,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4.秦汉至明清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__________的融合与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__________制度的完善为社会发展选拔了大量人才。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 “三教合归儒” 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__________,强调 “理” 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提出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主张。
知识点一
1.原始;宗教;新石器;红山
2.文字;甲骨文;制礼作乐
3.私学;仁;无为而治
4.文化;科举;理学
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周公提出 “敬天保民” 的思想,强调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孔子主张 “__________”,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体现了浓厚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__________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如 “天地之性,人为贵”。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提出 “__________” 的思想,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的__________、农学、医学等领域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进行治疗。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从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传统的 “__________” 观念,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如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孔子强调 “__________”,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君子人格。孟子提出 “四端说”,认为人有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道德的开端。
古代的__________制度体现了尚贤的思想,如 “选贤与能” 的禅让制和科举制,选拔有才能和品德高尚的人治理国家。《礼记 礼运》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思想,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语句,激励人们要__________,不断进取,同时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
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体现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为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历代思想家和文人以包容的心态吸收不同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品格。
知识点二
1.为政以德;人文主义
2.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文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为政以德;选官
5.奋发图强;大禹
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从古代的典章制度到现代的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这得益于中国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传统。
统一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尽管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思想文化上,__________思想成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促进了文化的统一;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包容性: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__________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大量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本土性: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国的__________,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
2.价值
精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__________、家国情怀、道德观念等,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倡导的__________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__________” 的思想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知识点三
1.地理环境;儒家;唐朝
本土土壤
2.民族精神;和谐;天人合一
深化探究
探究一:分析 “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形成原因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纷纷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阶级因素:士阶层兴起,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文化因素:私学的兴起,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局面,使文化教育得以普及,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条件。同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2.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丰富的思想成果,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社会发展方面:各学派的思想主张为各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促进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文化传承方面:“百家争鸣” 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被传承和发展。
探究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问题: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个人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倡导诚信友善、追求个人成长的理念,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引导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实现个人价值。
2.社会和谐方面:其倡导的 “和为贵”“和而不同” 等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时,这些思想可以帮助人们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国家发展方面:“家国情怀”“天下为公” 等思想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理念,如 “以民为本”“依法治国” 等,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文化传承与交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可以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5.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等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相契合。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
习题训练
1.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 )
A. 金文
B. 甲骨文
C. 小篆
D. 隶书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 “仁” 和 “礼”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3.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4.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 )
A. 理学
B. 心学
C. 玄学
D. 经学
5.体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6.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体现了其( )
A. 连续性
B. 统一性
C. 包容性
D. 本土性
7.中国古代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思想的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8.《周易》中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语句是( )
A. “敬天保民”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B 正确;金文、小篆、隶书出现时间晚于甲骨文,A、C、D 错误。
2.答案:A
解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仁” 和 “礼”,A 正确;“无为而治” 是老子的主张,“兼爱”“非攻” 是墨子的主张,以法治国是韩非的主张,B、C、D 错误。
3.答案:C
解析:汉朝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A、B、D 错误。
4.答案:A
解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A 正确;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玄学主要流行于魏晋时期,经学是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B、C、D 错误。
5.答案:A
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民本思想,A 正确;“无为而治” 是道家思想,“兼爱”“非攻” 是墨家思想,“以法治国” 是法家思想,B、C、D 错误。
6.答案:C
解析: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体现了包容性,C 正确;连续性强调文化传承,统一性强调文化凝聚,本土性强调文化的本土特色,A、B、D 错误。
7.答案:C
解析:庄子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C 正确;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A、B、D 错误。
8.答案:B
解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激励人们奋发图强,B 正确;“敬天保民” 是周公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民本思想,A、C、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