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前导学案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世界文化交流互动的原因和影响,理解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空观念:梳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时间脉络和空间范围,把握不同阶段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成果。史料实证:通过古代中外交往的文献、文物等史料,探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解释:阐释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具体表现,解读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的重要意义。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认同感,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责任感。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发展历程,明确不同时期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方式。2.掌握中华文化对东亚、欧洲等地区在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3.能够分析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表现;中华文化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难点:分析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及其与当代文化交流的联系预习新知知识点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与中国化公元前 1 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__________地区,再传入内地。东汉__________时期,佛教逐渐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影响,逐渐中国化。佛教的__________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__________、禅宗等佛教宗派。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取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与__________、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2.其他外来文化的传入唐朝时期,__________教、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这些宗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元朝时期,随着__________的打通,大量西方文化和科技传入中国。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传入,推动了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__________、地理学、数学等知识。利玛窦等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如《__________》介绍了西方的地理知识,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3.中华文化的吸收与创新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在建筑艺术上,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__________建筑风格。在文学创作方面,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如__________的诗歌中就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意境。科技领域,中国吸收外来的天文、历法知识,对传统的天文历法进行改进,使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更加__________和完善。知识点一1.新疆;明帝;般若;天台宗印度2.伊斯兰;丝绸之路;天文学;坤舆万国全图3.中式佛教;王维;精确知识点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东亚地区的影响汉字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曾长期使用汉字,并且参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日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朝鲜半岛的谚文等。儒家思想在东亚广泛传播,成为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基础。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建立起__________制度,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中国的__________、医学、建筑等技术也传入东亚各国。日本的茶道、花道等文化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朝鲜半岛的医学借鉴了中国中医的理论和方法。2.对欧洲的影响16 - 18 世纪,中国的__________、瓷器、丝绸等商品大量输入欧洲,引发了欧洲的 “中国热”。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欧洲人的物质需求,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__________文化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的__________制度和儒家思想,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理性和公正,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有助于改善欧洲社会的道德风尚。中国古代的__________、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火药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方式,指南针为欧洲的__________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知识点二1.假名;片假名;科举造纸术2.茶叶;道家;科举活字印刷术;航海事业深化探究探究一:分析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原因和条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参考答案1.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如丝绸、瓷器、茶叶等产业的繁荣,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往来,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2.政治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为文化交流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对外交流活动,如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明朝郑和下西洋等,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文化自身特点: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思想和文化形态。4.对外交流需求: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需求。例如,佛教传入中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信仰需求;西方传教士来华是为了传播宗教和文化,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5.技术条件支持:中国古代先进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如造船技术、驿站制度等,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技术使得人员往来、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探究二:阐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问题:结合史实,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参考答案1.文化传播与融合方面: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汉字对东亚地区文字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在语言文字上与中国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内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向外传播,促进了亚洲地区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文化圈。2.思想启迪方面: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传入欧洲后,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源泉。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理性、道德等理念,对欧洲传统的宗教和政治观念进行批判,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3.科技推动方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传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火药的传入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格局,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指南针的应用为欧洲的航海事业提供了保障,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4.社会制度借鉴方面:中国的科举制度对欧洲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欧洲国家借鉴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建立了相对公平、公正的文官选拔体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习题训练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 公元前 1 世纪B. 公元 1 世纪C. 公元前 5 世纪D. 公元 5 世纪2.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不包括( )A. 佛教B. 伊斯兰教C. 景教D. 摩尼教3.利玛窦带来的介绍西方地理知识的著作是( )A. 《天工开物》B. 《农政全书》C. 《坤舆万国全图》D. 《几何原本》4.日本参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 )A. 谚文B. 假名C. 汉字D. 楔形文字5.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思想是( )A. 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B. 墨家思想和法家文化C. 兵家思想和纵横家文化D. 阴阳家思想和名家文化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事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是( )A. 活字印刷术B. 造纸术C. 火药D. 指南针7.朝鲜半岛参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 )A. 假名B. 片假名C. 谚文D. 楔形文字8.元朝时期,大量西方文化和科技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 )A. 丝绸之路B. 海上丝绸之路C. 新航路D. 郑和下西洋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融。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在交流中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字、儒家思想、科技等在东亚广泛传播。材料二 16 - 18 世纪,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根据材料一,列举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的具体表现。(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与解析1.答案:A解析:公元前 1 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再传入内地,A 正确。2.答案:A解析:佛教在东汉之前已传入中国,唐朝时期传入的外来宗教有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A 符合题意。3.答案:C解析:利玛窦带来的《坤舆万国全图》介绍了西方地理知识,C 正确;《天工开物》是中国科技著作,《农政全书》是徐光启著作,《几何原本》是数学著作,A、B、D 错误。4.答案:B解析:日本参照汉字创造了假名、片假名,B 正确;谚文是朝鲜半岛文字,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文字,A、D 错误;汉字是中国文字,C 错误。5.答案:A解析: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A 正确;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未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主要影响,B、C、D 错误。6.答案:D解析:指南针为欧洲航海事业提供技术支持,D 正确;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火药改变战争方式,A、B、C 错误。7.答案:C解析:朝鲜半岛参照汉字创造谚文,C 正确;假名、片假名是日本文字,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文字,A、B、D 错误。8.答案:A解析:元朝时期,大量西方文化和科技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A 正确;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外贸易通道,新航路开辟于 15 世纪,郑和下西洋在明朝,B、C、D 错误。9.答案(1)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融;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和文化知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2)原因:发达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稳定环境;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存在对外交流需求;先进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提供支持。解析:(1)从材料中提取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自身等方面分析发展原因。10.答案(1)表现:汉字在东亚广泛使用,这些地区参照汉字创造自己的文字;儒家思想成为东亚地区共同文化基础,影响其教育和道德;中国的造纸术、医学、建筑等技术传入东亚各国。(2)意义: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源泉,推动思想解放;影响欧洲社会变革,促进政治制度发展;四大发明传入推动欧洲科技进步和社会转型。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的表现。(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思想、社会变革、科技等方面说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构建学习框架,你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知识点讲解深度、题目难度等提出修改意见,我会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