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一、单选题1.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超五万件,其中约90%为佛教典籍,另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以及大量官府文书、文学作品等。此外,敦煌西北烽燧遗址中发现用丝绸包裹粟特文信札。这可用于佐证( )①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②敦煌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心③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④佛教对中国文化有较大影响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11-15世纪非洲东海岸城市中的清真寺,其礼拜堂上多镶嵌陶瓷作为装饰。此外,清真寺内储水池的底部也以碎瓷器做铺垫,瓷器的青色、蓝白色底色有助于凸显水质的清洁。与清真寺比邻的柱幕,其顶部眉额等处也往往镶嵌了从中国进口的陶瓷,成为当地特色建筑。该材料所述现象( )A.表明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 B.印证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民居的特点C.体现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D.说明陶瓷在当地的功能以实用性为主3.如图所示是10世纪中国外输陶瓷及地区。该图体现了当时中国( )A.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交流频繁 C.交通系统发展 D.手工技艺进步4.唐代诗人张籍的诗句“无数铃声遥过渍,应驮白练到安西”,生动再现了当时内地同西域各地频繁密切的丝绸贸易交往。……随着商贸进入的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更是不胜枚举。对此最合理的解读是( )A.唐朝文学繁荣促进了丝路文化交流B.丝绸之路助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C.开放兼容的政策促进中外交流发展D.唐朝对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5.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青花瓷碎片出土于浙江绍兴的越窑,测年时代为唐朝,未发现两宋时期的青花瓷。元朝青花瓷已经比较成熟,明朝则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关于青花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宋人崇尚淡雅的白瓷与青瓷,不喜欢青花瓷B.元朝青花瓷兴起主要与文人审美需求有关C.元青花瓷与丝路畅通获得中亚青花釉料有关D.明朝时期,青花瓷鼎盛主要与大量出口有关6.历史上由外国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如下表。材料表明(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胡”系列 “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A.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 B.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C.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 D.中外文明交流双向频繁7.16—17世纪,来自中亚和蒙古的商队频频造访西伯利亚的各个城市,将那里的毛皮和其他商品运往中原地区。传统的“毛皮之路”东段路线在这一时期向东北方向偏移,中俄毛皮贸易取代俄国—中亚毛皮贸易,在欧亚内陆毛皮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毛皮之路”的变化( )A.引发了农牧文明碰撞 B.丰富了丝绸之路内涵C.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D.服务于沙俄殖民扩张8.《开蒙要训》创作于六朝时期,唐五代时在敦煌地区广泛流传,当地州县学、寺学普遍采用该书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近代在敦煌藏经洞发现该书的多个写本,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伦理道德、纺织女红、司法审案等。这些写卷( )A.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 B.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C.反映古代基础教育体系完备 D.是研究敦煌教育的一手史料9.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该船上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达28吨的800万枚中国铜钱。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该船及其遗物可印证( )A.宋朝与高丽之间存在朝贡贸易 B.铜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商品C.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 D.商帮主导了中外大宗瓷器贸易10.郑和远洋船队到达某区域时,从北往南依次访问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卜喇哇(今索马里南部)、竹步(今朱巴)等地,发现其地“濒海而居,堆石为城,操兵习射,俗尚嚣强,垒石为屋,四五层高”“居屋垒石,高起三五层”。这可用于说明( )A.马里发达的对外贸易 B.古津巴布韦国家垒石为城的建筑方式C.东非城邦国家的状况 D.丝绸之路推动阿拉伯半岛城市的繁荣11.兴起于中亚的贵霜帝国在公元2世纪时达到了鼎盛。考古学家们发现,帝国当时的钱币以圆形为主,正面多为国王像,背面则为神像。钱币上佛陀、希腊诸神和古印度甚至古埃及的男神和女神都有出现。由此可知,贵霜帝国的钱币( )A.深受中国秦汉时期货币的影响 B.反映出封建君主虔诚的宗教信仰C.是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 D.表明商品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12.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凸钉装饰玻璃碗属于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制品,其凸起的凹球面装饰在萨珊时期的伊朗高原曾颇为流行。类似的玻璃器在朝鲜、日本等地亦有发现。这可用于印证( )A.古代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传播 B.北周与萨珊王朝存在朝贡关系C.萨珊王朝玻璃制造业技术成熟 D.东亚区域文明整合度相对较高13.考古学家在摩加迪沙发掘到带有唐代年号的古铜钱,在桑给巴尔还挖掘出大量印有“熙宁通宝”“庆元通宝”等字样的古钱币。这一发现而以证明( )A.东非地区冶金业的发展 B.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C.中非之间存在直接贸易 D.东方文化的优势地位14.3世纪,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交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明显回落。4-5世纪,两大帝国出现战争转向和平的契机,丝绸之路西段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局面。6世纪萨珊波斯阻断了丝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签约纳贡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以获得中国丝绸。这些变化表明( )A.和平与合作是两大帝国交往与交流的主旋律B.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广度和范围不断被拓宽C.萨珊波斯在军事上一直碾压罗马一拜占庭帝国D.沿路大国关系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15.《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推测( )A.汉朝与中亚已有商贸往来 B.丝绸之路开通促进商贸繁荣C.西南地区与印度商路已通 D.佛教传播推动中印经济交流16.唐朝人对停在广州的商船庞大的体积感到惊讶,将它们称之为“舶”。此类“舶”有“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狮子舶”“婆罗舶”,在所有的称呼中,“波斯舶”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这表明当时( )A.南方的远洋航海技术高超 B.唐朝实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C.波斯人控制了广州的贸易 D.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港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但如果放宽视野,经济因素才是晚唐以降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根本动因。——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材料二 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较早关注到这条通道。据学者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这条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广袤,不同时期通道的涵盖范围不同且呈现出差异显著的发展阶段。“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达到鼎盛,但随着元朝的覆灭,尤其是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对立,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1)请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材料一中三种说法的史实依据,并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经济动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万里茶道兴起的背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但如果放宽视野,经济因素才是晚唐以降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根本动因。——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材料二 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较早关注到这条通道。据学者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这条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广袤,不同时期通道的涵盖范围不同且呈现出差异显著的发展阶段。“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达到鼎盛,但随着元朝的覆灭,尤其是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对立,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1)请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材料一中三种说法的史实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兴起的背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实录》载:“上(指来元璋)览典地图,侍臣曰,国家與图之广,诚古所未有也。上曰,地广则教化难周。“地图在明代被赋予重要的作用,其门十分广泛:军事防卫图、鱼鳞图册、江河图、航海图、皇城建设困等。有明一代,方志的激增也表明地图的绘制、印制数量超过前朝,并且对方志具体的名目、制式有十分细致的区分。永乐十六年(1418)“诏慕修天下郡县志书--分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二十五类。”自晚明以来,来华传教士在中国测绘地图不仅依靠来自欧洲的测绘仪器与方法,也十分重视中国典图地志资料的学习,所以在他们所描绘的地图中也会将这样的历史线索描绘进去,并传播到欧洲,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的重要图像与文缺来源。——摘编自郭亮《图像中的国家--欧洲地图传统与明清之际的欧绘亚洲海图》材料二 明代有关海图绘制的著作(部分)名称 作者和成书年代 概况《郑和航海图》 浙江吴兴人茅元仪编,成书于1425-1430年 全图以南京为起点,经中国沿海,东南至爪哇,西北至波斯湾,西南至东非麻林地,航线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沿海各国,标记了往返针路(用指南针指示的航路)100多处。《渡海方程》 福建漳州府人吴朴编,1537年刊刻 该书附困除有越东海、南海、印度洋至忽鲁谟斯(在波斯湾口)的航线外,另有越东海、黄海、渤海至鸭绿江尽头的北洋航线,到达的地点与唐代贾耽所绘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海上交通以及元明时期的漕运路线基本相似。《筹海图编》 在抗倭、防倭总督胡宗宪主持下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初刻于1562年 书中明确将钓鱼岛等标入中国版围,列入中国海上防卫范围。《东西洋考》 福建漳州人张燮编,1617年刊刻 比较全面记载了东、西洋针路。——摘编自喻沧、廖克《中国地图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地图绘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海图著作的史料价值。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阿拉伯数字是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及其衍生而来的数字都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中的数字。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演变出两种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现在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被逐渐改进成现在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汉语,外来色彩日益淡化,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摘编自张铁文《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历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流与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B C B C D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D C D1.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敦煌西北烽燧遗址中发现用丝绸包裹粟特文信札”可知,粟特文信札与丝绸包裹反映了丝路贸易往来,多元宗教经典体现了文化传播,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①正确;根据材料“约90%为佛教典籍,另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以及大量官府文书、文学作品等”可知,多元宗教与世俗文化并存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③正确;根据材料“约90%为佛教典籍”可知,佛教文献占比极高,反映其传播深度与影响力较大,④正确;敦煌虽存大量宗教文献,但未提及其宗教理论创新或核心地位,敦煌是丝路文化交流枢纽,但非宗教核心区域,②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5世纪非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非洲海岸城市的清真寺使用中国陶瓷进行装饰,形成当地特色建筑,表明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不是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排除B项;“主导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陶瓷在当地也有装饰功能,并非以实用性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0世纪中国南北瓷窑所生产的瓷器销往了亚洲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正处于唐末、五代和宋初,这一时期中外经贸、文化往来较为频繁,瓷器的外输就是明证,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叶,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问题,体现的是中外经济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当时中国的交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交通系统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对外贸易问题,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无数铃声遥过渍,应驮白练到安西”以及“随着商贸进入的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更是不胜枚举”,并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了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唐朝文学繁荣是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并非丝路文化交流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开放兼容的政策是背景,但题干更强调丝绸之路的实际作用,排除C项;唐朝对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是结果,但题干更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具体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以前青花釉需要从中亚地区进口,北方丝绸之路畅通,能获得大量青花釉料,这是元朝青花瓷得以兴起的物质条件,C项正确;两宋时期丝绸之路被阻隔,不能获得来自中亚的青花釉料,这是不能制造青花瓷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元朝时期,疆域广阔、实力强盛,可以从中亚地区获得青花瓷的原料,所以才有元青花,与文人审美无关,排除B项;明朝青花瓷的鼎盛主要是内需,出口占次要地位,明代青花鼎盛在宣德时期已出现,而当时明代实行海禁,外销实际数量有限,直到明后期隆庆开关,外销瓷才大量出现,而明代离灭亡不到80年了,实际上国内销量以亿计算,国外销量以百万计算,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胡”系列、“番”系列和“洋”系列瓜果蔬菜相继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饮食品种,这说明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对外持开放态度,B项正确;中外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人对外来蔬果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外国蔬果传入中国,是单向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至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俄在中亚和北亚地区的扩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分布格局,也使俄国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同清朝有了更多的商贸往来,C项正确;“毛皮之路”的变化伴随着农牧文明的碰撞,但二者不是因果关系,排除A项;这一变化只是“毛皮之路”的路线变化,并没有涉及主要商品和文化内涵的变化,排除B项;这一变化是沙俄扩张的客观结果,并非沙俄有意为之,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五代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开蒙要训》在唐五代时在敦煌地区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近代发现其多个写本,所以它是研究敦煌教育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该书创作于六朝时期,不能完全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内部的文化,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启蒙教材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不能反映古代基础教育体系完备,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现的沉船上,发掘出了大量的瓷器,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中国铜钱。同时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可见这艘船可能是从宁波出航或是要到宁波停靠,其所载物品也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情况,这可以用来印证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C项正确;至治三年是元朝时期,并非宋朝,排除A项;除了铜钱,还有青瓷和白瓷,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排除B项;商帮主要活跃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涉及木骨都束国(今摩加迪沙)、卜喇哇(今索马里南部)、竹步(今朱巴)等地,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并记载了这些地区的城邦国家具体的生活、房屋居住和士兵训练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东非城邦国家的状况,C项正确;马里地区对外贸易是否发达没有明确的信息进行论述,排除A项;古津巴布韦国家垒石为城的建筑方式只是其中记载的内容之一,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推动阿拉伯半岛城市的繁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世纪(中亚)。贵霜帝国在公元2世纪达到鼎盛,其钱币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在设计上不仅有代表权威的国王像,还有来自佛陀、希腊诸神、古印度甚至古埃及等不同地区的男神和女神像。这反映出贵霜帝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钱币成为了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C项正确;中国秦汉时期货币主要是圆形方孔钱,如秦半两、汉五铢等。而材料中贵霜帝国的钱币仅提及以圆形为主,正面是国王像,背面是神像,有多种宗教神像出现,未体现出方孔等中国秦汉货币的典型特征。所以不能得出贵霜帝国钱币深受中国秦汉时期货币影响,排除A项;虽然钱币上有各种神像,但仅从这一点不能直接推断出封建君主虔诚的宗教信仰。钱币上出现神像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为了迎合不同信仰的民众,促进文化融合,不一定单纯是君主个人宗教信仰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霜帝国钱币上的文化元素体现了文化交流,但并没有表明商品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题干重点在钱币上的文化现象,而非商品作为文化交流载体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凸钉装饰玻璃碗属于波斯萨珊王朝制品,在中国的宁夏固原被发现,同时在朝鲜、日本等地亦有类似玻璃器的发现,这主要得益于古代商贸等活动,使得波斯萨珊王朝的玻璃制品能够流传至东亚地区,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周与萨珊王朝存在朝贡关系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凸钉装饰玻璃碗体现了萨珊王朝玻璃制造业的高超技艺,但仅凭这一件文物无法全面说明萨珊王朝玻璃制造业技术成熟,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古代商贸活动对文化传播的作用,而非东亚区域文明整合度高,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至宋代(中国与东非)。据题干“摩加迪沙出土唐代铜钱,桑给巴尔出土宋代铜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铜钱通过丝绸之路(如海上贸易)流入东非,反映了中非之间的经贸交流(如货币流通),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东非冶金业发展(如冶炼技术或矿藏开发),排除A项;中非直接贸易需结合具体贸易路线(如商船或商队),排除C项;东方文化优势地位需结合文化影响(如语言或宗教),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公元3-6世纪罗马一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的战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D项表述最全面,揭示了材料的主旨,D项正确;材料中两国多次交恶,说明冲突与博弈是常态,和平仅是阶段性结果,排除A项;开辟新路线是被迫应对措施,并非主动拓展贸易范围,且题干未强调“广度”,而是突出贸易通阻与国际关系的关联,排除B项;查士丁尼一世通过外交和开辟新路线维持贸易,说明双方存在战略制衡,“碾压”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材料中大夏出现了蜀地的货物,而这些货物来源于身毒,身毒即印度,这表明四川地区与印度存在贸易往来,C项正确;大夏出现了蜀地的货物,这些货物来源于古印度,与中亚无关,排除A项;大夏出现了蜀地的货物,这些货物来源于印度,不足以说明商贸繁荣,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佛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唐朝人称广州商船为‘舶’,常见‘波斯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如商船云集、贸易繁荣),吸引了大量波斯商船(如“波斯舶”),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远洋航海技术(如造船或导航),排除A项;唐朝对外开放以广州、泉州等港口为主,非全面开放,排除B项;波斯人控制广州贸易需结合贸易数据(如市场份额),排除C项。故选D项。17.(1)史实依据:“陆丝”阻断说:两宋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技术推动说: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世界格局变动说: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阿拉伯商人的活跃。经济动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和宋代工商业发达。(2)特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阶段特征明显。背景:元灭亡后的明蒙冲突使草原丝绸之路衰落;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依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详解】(1)本题是特点和背景题,时空是汉唐到两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史实依据,“陆丝”阻断说: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北方先后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这些政权与两宋对峙,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部分路段,导致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受到阻碍;技术推动说: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造船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能造出大型海船,且船只的结构更加坚固,适应远洋航行的能力更强。同时,航海技术也不断提高;世界格局变动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阿拉伯帝国势力强盛。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他们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阿拉伯商人善于航海,其商船频繁往来于印度洋和中国南海之间,加强了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以及更远的欧洲地区的贸易联系,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第二小问经济动因,根据材料一“经济因素才是晚唐以降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根本动因”和所学可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和宋代工商业发达。(2) 本题是特点和背景题,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较早关注到这条通道。”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广袤”并结合所学可知,地域广阔;根据材料二“不同时期通道的涵盖范围不同且呈现出差异显著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阶段特征明显。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但随着元朝的覆灭,尤其是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对立,这条通道走向衰落”可知,元灭亡后的明蒙冲突使草原丝绸之路衰落;根据材料二“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可知,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依赖;再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明清商品经济繁荣。18.(1)史实依据:“陆丝”阻断:两宋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技术推动说: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世界格局变动说: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阿拉伯商人的活跃。(三点)(2)背景:元灭亡后的明蒙冲突使草原丝绸之路衰落;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依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三点)【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汉唐到两宋时期(中国)。史实依据:“陆丝”阻断: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北方先后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这些政权与两宋对峙,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部分路段,导致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受到阻碍;技术推动说: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造船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能造出大型海船,且船只的结构更加坚固,适应远洋航行的能力更强。同时,航海技术也不断提高;世界格局变动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阿拉伯帝国势力强盛。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他们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阿拉伯商人善于航海,其商船频繁往来于印度洋和中国南海之间,加强了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以及更远的欧洲地区的贸易联系,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但随着元朝的覆灭,尤其是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对立,这条通道走向衰落”可知,元灭亡后的明蒙冲突使草原丝绸之路衰落;根据材料“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可知,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依赖;再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明清商品经济繁荣。19.(1)明代地图绘制的特点:地图门类广泛,涵盖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方志激增,地图的绘制和印制数量超过前朝;传教士参与地图绘制,融合了中西方的测绘技术和知识。(2)明代海图著作的史料价值:提供了丰富的航海路线和地理信息,是研究明代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资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和交流情况;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和地图绘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明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地图在明代被赋予重要的作用,其用十分广泛:军事防卫图、鱼鳞图册、江河图、航海图、皇城建设图等”,可知地图门类广泛,涵盖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根据材料“有明一代,方志的激增也表明地图的绘制、印制数量超过前朝”,可知方志激增,地图的绘制和印制数量超过前朝;根据材料“自晚明以来,来华传教士在中国测绘地图不仅依靠来自欧洲的测绘仪器与方法,也十分重视中国典图地志资料的学习”,可知传教士参与地图绘制,融合了中西方的测绘技术和知识。(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全图以南京为起点,经中国沿海,东南至爪哇,西北至波斯湾,西南至东非麻林地,航线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沿海各国,标记了往返针路(用指南针指示的航路)100多处”以及“该书附图除有越东海、南海、印度洋至忽鲁谟斯(在波斯湾口)的航线外,另有越东海、黄海、渤海至鸭绿江尽头的北洋航线”等内容,可知这些海图著作提供了丰富的航海路线和地理信息,是研究明代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海图,能清晰了解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贸易往来路线及范围;根据材料“书中明确将钓鱼岛等标入中国版图,列入中国海上防卫范围”以及各海图对不同地区的记载,可知这些海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和交流情况;根据材料中各海图著作的成书及刊刻时间,以及其内容被后世参考借鉴的情况,可知这些海图著作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和地图绘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明代的航海经验和海图绘制技术为后世航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海图中的航线、地理标记等信息也为后续地图绘制提供了重要依据。20.示例一论题:古代阿拉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阐释:阿拉伯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天方夜谭》,取材于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民间传说,在中国广泛流传,西欧的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受其影响。阿拉伯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印度的数字、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人的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影响很大,被哥白尼多次引用。《医典》被欧洲用作医学教科书,推动了欧洲医学发展。总之,古代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创立了高度繁荣的阿拉伯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示例二论题: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阐释:阿拉伯数字的创立、传播和演进的历程很好地诠释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世界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但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断扩大。古代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相互影响,形成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亚历山大城等新的文化中心,促进了文学、史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的热烈反响;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被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总之,各国应尊重不同文明,树立世界意识,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详解】本题评价解说题。时空:古代(阿拉伯帝国)。示例一 首先,围绕“文化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阿拉伯数字是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可知拟定论题为古代阿拉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然后,结合所学从文学作品《天方夜谭》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作用、印度和中国科技的传播、天文历表对欧洲的作用、《医典》对欧洲医学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论题。最后,归纳总结,古代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创立了高度繁荣的阿拉伯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示例二 首先,围绕“文化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阿拉伯数字是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可以拟定论题为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从阿拉伯数字的历史、希腊化时期文化的形成、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思想、科技、宗教的表现及作用的角度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各国应尊重不同文明,树立世界意识,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