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八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 23 分)1.(1) yì jī (2 分)(2)震 世(2 分)2.C3.①黄发垂髫②并怡然自乐③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⑦海内存知己⑧天涯若比邻 (8 分)4.①光武帝为庆贺统一天下②宫灯制作快速发展③灯制形状越来越多④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5.①创意年画《五子登科》保留了传统木版年画中五个孩童簇拥着天官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②首先,画面元素与时俱进,将传统木版年画中五子手中物件替换为现代的录取通知书、保研 Offer(通知书)等,体现了时代特色,贴近当下生活;③其次,融入河南方言“考得真不赖”,增添了地域文化色彩,使画面更具趣味性和亲切感;④两侧的“五子登科”“金榜题名”醒目耀眼。(能结合图文材料介绍,言之成理即可。4 分)二.现代文阅读(27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6—9 题。(共 16 分)6.(1)割地菜时汇聚点滴欢乐 (2)采集不易尤显珍贵 (4)承载乡下人的节日欢乐(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与游子们的故园情联系)(言之有理即可共 3 分)7.(1)示例一: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将荠菜、菠菜、白菜拟人化,通过“白富美”与“灰姑娘”的对比,幽默生动地突出荠菜的朴素平凡,表达了作者对荠菜的怜爱与赞美之情。示例二:“嫩嫩”“披”“簇拥”词语,写出荠菜的鲜嫩之感及朴素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荠菜的怜爱与赞美之情。(言之有理即可,2 分,从朗读角度分析也可以)(2)通过三类人群对“挑地菜”的共同喜爱,体现这一活动具有跨越阶层的文化魅力,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表达了作者对“挑荠菜”这一传统习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言之有理即可,2 分)8.内容上:①“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代表一批老去的人;②开头结尾反复提及,与“地菜”这一在人们视野中逐渐淡去的事物相映照;③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在这个“除旧布新”的时代,对美好传统习俗逐渐淡去的担忧与伤感,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④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严谨。(言之有理即可,4 分)9.示例一:我认为合适。八下第一单元主要表现了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社戏》一文让我们感知到平桥村的村民生活景象,赵庄社戏的民俗活动景象,展开一幅旧时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或:《灯笼》一文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表现旧时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以“地菜”为对象,续写了老家正月摘地菜、吃地菜的习俗,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卷”,作者在怀恋有地菜相伴的时光的同时,也感叹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传统事物逐渐隐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传统习俗淡去的伤感与现存的美好传统能否继续被延续的担忧。综上,本文与八下第一单元主题契合,与《社戏》(或:《灯笼》)的选材与主题相似,因此本文可作为八下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文章。(仅答出观点不得分,言之有理即可,共 5 分)示例二:我认为不合适。八下第一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一文已向我们呈现了水乡风情,(或:《安塞腰鼓》展现了陕北特色,蕴含着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地菜”的背后承载着我们童年在田园里割地菜汇聚起来的点滴欢乐和乡邻们节日的热闹喜庆,它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象征着生命的“阳气”和“热力”,与游子们的乡愁紧密相联。这些主旨与《社戏》《安塞腰鼓》等多有重合,对丰富我们对“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帮助并不大。综上,本文与八下第一单元的主题从整体上来看价值不是很大,因此本文不可作为八下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文章。(仅答出观点不得分,言之有理即可,共 5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 10—12 题。(共 11 分)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本一第④段内容可知,陀螺仪负责感知并跟踪载体的角运动,确保准确指向固定的方向;加速度计负责测量载体的线性加速度,故C 项对陀螺仪的分析不正确。(3 分)11.首先,用生活中确定方向的现象和火箭如何确定方向的疑问引出说明对象“惯性导航”;接着,介绍惯性导航的定义,重点介绍了它的两个核心部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惯性导航的优势和作用;最后,补充惯性导航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每层1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12.同:都指出惯性导航不依赖外部信息的优点。异:文本一第⑧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卫星导航和无线电易受干扰的例子来说明惯性导航的的优点。文本二第③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惯性导航无须接受外部任何信息与卫星导航、无线电导航、天文导航接收信息时易暴露目标的方式作比较,从而突出惯性导航的优点。(言之有理即可,相同点 2 分,不同点 2 分,共 4 分)三.古诗文阅读(15 分)(一)13.(1)听到 (2)以……为乐(3)③ (3 分)14.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2 分)15.①作者隔着簧竹,听到悦耳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②写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 忧无虑,作者在游鱼的“似与游者相乐”中感受到快乐;③潭周围凄清的环境与作者被贬谪后凄凉、哀怨的心境契合,含蓄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2 分)16.①景物多样之美:小石潭中有清澈的潭水、游动的鱼,周围有竹子和树木等,景物多样;《江山秋色图》中有重峦叠嶂的山峰,有弯曲而苍劲的树木,有高耸入云的栈道等。②色彩明丽之美:小石潭四周有“青树翠蔓”,《江山秋色图》中有红叶黄花。③意境之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意境;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千岩竞秀、宏伟典雅的意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乙】如果观赏这幅画,就好比真的去游历山川一般,只不过省去了跋山涉水的辛劳罢了。但若论及景致情趣,它又怎能与真正的山相比呢?画中的景致情感丰富多变,不止一种形态。山势高耸则有重重叠叠的山峰,水流湍急则有波光粼粼、翻涌不息的溪流。树木生长得弯曲而苍劲,宛如从水中跃出的青龙;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如同天边簇拥着的螺髻。近处的山峰陡峭挺拔,山林中隐约露出寺庙的楼台;碧绿的岩壁高达万丈,飞云在急流之上。架起木板耸入云霄,作为栈道用以通行人群,画中有车载物、驴驮货、人肩扛、舟船航行,又看到樵夫背着柴薪,牧人驱赶着牛群,士人拄杖行走,老幼相随。观赏这幅画的景致,只见前后景致相互呼应,动静结合,回环旋绕,大概是秋季的景色,既有清肃的气息,又带着红叶黄花,壮美了赵千里所描绘的千里江山美景。作为画师,要达到赵千里这样的境界,又怎能轻易做到呢?(二)17.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巧妙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②“白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主人公的深情 执着;③从地点的变化,写出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对美好爱情的真诚向往与执着追求。(言之有理即可,共 4 分)四.名著阅读(5 分)18.(1)“一只船”,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以筌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作者的这部书只是一个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通过它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更多经典作品,不能因为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而是应该在它的引导下去读原著,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言之有理即可,共 5 分)(2)示例一:兴趣选择。我在读《经典常谈》时,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收获: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会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正本书。示例二:目的选择。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我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去阅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我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收获:这样带着具体目的去阅读,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路,还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示例三:浏览选择。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收获: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言之有理即可,共 5 分)五、作文。(50 分)19.参照 2024 年河南省中招考试评分标准。项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分值 21~25 16~20 11~15 6~10 0~5记 叙 文 要 ① 表 达 意 ① 表 达 意 ① 表 达 意 ①表达意 ① 内 容 与求 图明确,内 图 较 明 图 基 本 明 图 不 明 题目无关;容 具 体 充 确,内容较 确,内容不 确,内容空 ② 抄 袭 比实;②有真 具 体 充 够充实:② 洞;②情感 例 80%以上;情实感,能 实;②有自 缺 少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③ 随 意 拼表 达 自 己 己 的 思 考 体 脸 和 思 观 不 够 健 凑,不知所的 思 考 和 和体悟,不 考体悟;③ 康。 云;④价值体悟;③情 空洞,不虚 情 感 态 度 观错误。感 态 度 价 假;③情感 价 值 观 基主题与内 值 观 健 与 度 价 值 本健康。容 康。 观健康。(25 分) 议 论 文 要 ① 观 点 明 ① 观 点 基 ① 观 点 不 ① 观 点 不 ① 观 点 与求 确:②论据 本明确;② 太明确:② 明确;②论 写 作 任 务恰当,论证 论 据 比 校 论 据 和 论 据 不 能 证 无关;②抄有 一 定 说 恰当,论证 点有关,论 明观点;③ 袭比例 80%服力;③情 合理:③情 证 基 本 合 情 感 态 度 以上;③随感 态 度 价 感 态 度 价 理;③情感 价 值 观 不 意拼凑,不值 观 健 值 观 健 态 度 价 值 够健康。 知所云;④康。 康。 观 基 本 健 价 值 观 错康。 误。结构与表 分值 17~20 13~16 9`12 5~8 0~4达 记 叙 文 要 ① 叙 事 完 ① 叙 事 基 ① 叙 事 基 ① 叙 事 不 ① 结 构 非(20 分) 求 整,重点突 本完整,重 本完整,能 完整,主次 常 混 乱 或出; 点 基 本 突 注 意 详 不分; 字 数 不 足② 描 写 具 出; 略; ② 语 句 不 100;体,语言准 ② 语 言 流 ② 语 句 基 通顺,病句 ② 病 句确、生动。 畅,有一些 本通顺,病 较多。 多,词不达具 体 描 句较少 意。写。议 论 文 要 ① 思 路 清 ① 思 路 无 ① 思 路 基 ① 思 路 不 ① 结 构 非求 晰,能恰当 明 显 问 本清晰,论 清晰,层次 常 混 乱 或使 用 论 证 题,能使用 证 方 法 使 混乱;②语 字 数 不 足方法;②语 常 见 论 证 用 不 太 恰 句 不 通 100;言准确、简 方法;②表 当;②语句 顺,病句较 ② 病 句明,有逻辑 达 无 明 显 基 本 通 多。 多,词不达性。 逻 辑 问 顺,病句较 意。题。 少。书 写 与 标 分值 5 4 3 2 1点 要求 ① 书 写 规 ① 书 写 基 ① 书 写 较 ① 书 写 非 ① 书 写 非(5 分) 范, 本规范, 潦草,字迹 常潦草;② 常潦草;②卷 面 整 卷 面 基 本 能辨认;② 不 会 使 用 不 会 使 用洁, 整洁, 标 点 使 用 标点。 标点。② 标 点 使 ② 标 点 使 有 一 些 错用正确。 用 基 本 正 误。确。邓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八年级语文试卷的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密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班级拟召开“相约文化·传承经典”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是宣传文稿中的二段文字,小语作为宣传文稿校对的负责人,对其中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帮她明确。(4分)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在民俗画卷中,跟随迅哥封伴着皎洁的月光到①屹立在临河上的戏台同看一台好戏;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气势磅礴、冲破束缚与②羁绊的安塞腰鼓表演,当A(振震)撼人心的鼓声戛然而止时,我们耳畔仍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獠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B(事世)故。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宛如一茶座缤纷的宝藏库,等我们一同探寻。(1)语段中①②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帮他写出正确读音。(2分)线(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2.小语搜集到的文化常识,请你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回延安》一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窑洞”“窗纸”“窗花”等,由此可感受到浓郁的陕北风俗文化。B,《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叙述了“我”少年时在水乡看社戏的一段往事,抒发了奶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C,《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祭祀乐歌,用于官廷宗庙祭祀;“颂”是正统的官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D.《恐龙无处不有》一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八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鑫国和全王的沙子”则成了证据。3.小语准备用古诗文传播中华文化,请你将下面空缺部分补充完整。(8分)诗言志,歌永言,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陶渊明《桃花源记》中“①,②。”充分表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③,④。”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子衿》中“⑤,⑥。”借衣领,抒发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⑦,⑧。”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4.小语准备用图示来介绍“神都”洛阳宫灯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请根据下面文字帮她完成时间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4分)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后,为了庆贺统一天下,于正月十五在官廷里张灯结彩,“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朝时,隋炀帝为显示国威,曾两次调集民间艺人进京,洛阳处处张灯结彩,洛阳官灯的制作得到快速发展。宋朝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此时的灯节时间延长至5天,官灯的灯制形状也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后,洛阳宫灯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其名号享誉中外。2008年,洛阳官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原因①隋炀帝为灯节时间延打入国际市场(事件)显示国威长至5天④20世纪80时间东汉时期隋朝未朝2008年年代后发展“宫灯”名号享誉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历程之名产生②③中外传承5.小语以木版年画为基础设计创意年画。请你根据左边的年画《五子登科》,来介绍创意年画《五子登科》的创意所在。(100字左右,写出两个方面即可,年画中长胡须老人为天官)(4分)资料:“五子登科”源于五代后考得真赖周窦禹钧的故事,他的五个儿子品学兼优,相继及弟,成为朝廷官员。《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木版年画《五子登科》创意年画《五子登科》八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鑫国和全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邓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八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八下期中试卷答案.docx 河南省邓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八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邓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八年级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