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 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 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
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有奕 ;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2.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作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考点2 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1.邓世昌的主要事迹: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2)内容及其危害(影响):
内容 危害(影响)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大肆举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
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便于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工业品和劳动力打击中国的民族工业
考点3 维新变法运动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4)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5)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4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1.八国联军侵华
(1)目的: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概况: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慈禧太后对外宣战。义和团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壮烈殉国。
(3)结果: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在中外反对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
(2)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影响):
内容 危害(影响)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 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大肆举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进一步侵犯中国的主权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
重点难点精讲
【思维导图】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2.侵略与反抗
斗争 侵华战争 条约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等
邓世昌浴血黄海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易错易混】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是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2.维新变法运动指的是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百日维新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事件,因为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戊戌政变指的是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事件。
3.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割地最多;《辛丑条约》赔款最多,危害最大。
【拓展延伸】
1.与《南京条约》相比较,《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我国的沿海地区侵入内地,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2.近代中国军民反击列强侵略的斗争屡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
3.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本质是侵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4.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是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5.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6.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历史评价】
1.评价洋务运动:
(1)积极性: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第一批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局限性:洋务运动并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评价戊戌变法:
(1)积极性: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局限性: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典例分析
【考情分析】
本主题近3年3考,主要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进行考查,分值2-4分。
【考点跟踪】
跟踪1 (识记)知道洋务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知道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典例】“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木总额的45.2%”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领域是( B )
A.政治 B.经济 C.思想 D.外交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讲述了洋务企业在1894年规模,这与经济有关。
战术小结: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创建了新式陆海军和新式学堂。
变式拓展1
(原创)下列企业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C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开平煤矿 D.福州船政局
【易错易混】
洋务运动是主观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并不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
跟踪2 (识记)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
【典例】表1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运用能力。表格数据我们,1894年以前,列强在中国开设的工厂数量非常少,之后,迅速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该条约规定清政府允许日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依据“利益均沾”原则,同样享有该特权。
战术小结:《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变式拓展2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人有权在中国设立工厂,就近利用中国的原料,所制造的货物免交内地税。该规定( C )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C.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知识。据所学知,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易错易混】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跟踪3 (识记)初步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典例】“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D )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作用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引进了”“培养了”“刺激了”“启动了”等行为动词可知,该材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
战术小结: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其主观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变式拓展3
(原创)李侃在《中国近代史》写道: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都采用机器生产,尽管当时机械化的程度不高,在生产中仍然大量采用手工劳动,但毕竟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变革。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
C.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D.开启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作用。据题干“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都采用机器生产,尽管当时机械化的程度不高,在生产中仍然大量采用手工劳动,但毕竟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变革。”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的活动不包括( )
A.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 B.兴办新式学堂,派遭留学生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
2.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这个“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3.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 )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观察下图,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这种情况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6.“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8.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9.右图漫画《扯线木偶》反映了20世纪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与列强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中国割让A地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岳麓书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不准中国人居住。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条约与哪次战争有关?你知道条约中的地点A是哪里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对中国危害最大?
(3)材料三中的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时提升练习
1.1880年9月16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他委托胡雪岩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1200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十多人。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这表明,兰州机器织呢局停工的原因是(  )
A.经营管理不善 B.生产效率低下
C.封建官僚腐朽 D.缺乏技术工人
2. 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是(  )
A.掠夺市场和原料,推出所谓大陆政策
B.清政府没有及时从朝鲜撤军
C.中法战争中,暴露清政府的腐败
D.清政府没有作战争的准备
3.“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签订《辛丑条约》
4.将廷酸说:“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运动就是从甲午的败仗引起来的,俄国“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实”。《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引发了他所说的现象(  )
A.割辽东半岛 B.割台湾、澎湖列岛
C.赔款白银2亿两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相似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兴办新式学堂
6.“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洋务运动
7.通过下列歌谣“最恨合约,祸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爱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改革运动
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多国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9.近代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派遣军队保护北京使馆,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带有排外性质的任何组织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剝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
﹣﹣摘自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1)根据材料,指出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条约。
(2)你同意包天笑关于“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的看法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C
2.【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陆海军和新式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意即材料所说的“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
3.【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注意括号对应的时间是1894年,这一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解析】选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比日本强,然而,战争竟然以清政府屈辱求和而告终,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此,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解析】选B。康有为所说的“全变”是指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小变”是指只学西方先进技术,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推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6.B
7.B
8.C
9.【解析】选D。该漫画形象地比喻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而《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一条款可以说明这一点。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国割让A地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你知道条约中的地点A是香港岛。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根据材料“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内容对中国危害最大。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是使中国完全(或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
(1)鸦片战争;香港岛。
(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使中国完全(或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时提升练习
1.【解析】选D。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依据材料“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可知,兰州机器织呢局停工的原因是缺乏技术工人。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日本从1868年开始实行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为了掠夺市场和原料,日本推出所谓的大陆政策,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3.【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据材料“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是促进了日本的发展。《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了“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局面的出现。故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解析】选A。本题以“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运动就是从甲午的败仗引起来的,俄国‘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实’”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据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由于日本割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的利益,所以在法德俄三国的干涉下,日本不得不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辽东半岛实际上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所以割辽东半岛主能说明俄国“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实”。
5.【解析】选D。本题考查洋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相似的是兴办新式学堂。A改革政府机构、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均是戊戌变法的措施。
6.【解析】选B。本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认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是“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和“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千余名为求官而来”是指当时在北京应试的举子发动的公车上书运动,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场现代化运动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7.【解析】选A。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由题干中“最恨合约,祸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8.【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来分析。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是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影响。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是甲午战争的影响。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产生的影响。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是中国两半社会最终形成的影响,也是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所造成的。
9.D
10.【解析】本题以“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扣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觉醒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根据材料“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剝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出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条约是《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兵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我同意包天笑关于“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的看法。理由: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也大大加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双重影响;激发教亡图存的爱国斗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答案:
(1)《马关条约》。
(2)同意。理由:一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者,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双重影响;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二是促进了中国人民(知识分子)的觉醒,激发教亡图存的爱国斗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