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 孙中山;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孙中山
(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领导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4)领导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5)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①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②成立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6)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③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7)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袁世凯及其后继者的独裁与专制,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同北洋军阀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等。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思想上,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考点2 北洋政府统治的建立和袁世凯复辟帝制
1. 北洋政府统治的建立
(1)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2)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失败。
2. 袁世凯复辟帝制
(1)准备: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望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复辟: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3)结果:引发护国战争,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重点难点精讲
【思维导图】
1.图解“三民主义”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
3.辛亥革命的成败
【历史启示】
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革命要成功,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唤醒民众,同帝国主义和旧势力决裂。
(2)由于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拓展延伸】
1.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中国资产阶级在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2.孙中山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1)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爱国精神。
(2)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品质。
3.辛亥革命的概念:
(1)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因这段时期处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2)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这段时期发生的革命事件。
4.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评价】
1.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失败: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评价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典例分析
【考情分析】
本主题近3年3考,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分值2分。
【考点跟踪】
跟踪1 (识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典例】“新的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C )
A.提出三民主义 B.推翻封建制度
C.建立中华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 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新的革命”是指辛亥革命,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
战术小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变式拓展1
(原创)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一次“飞跃”。这里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 C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解析】本题辛亥革命是一次“飞跃”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因此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因此辛亥革命是一次“飞跃”。ABD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表述错误。
【易错易混】
辛亥革命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
跟踪2 (识记)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典例】图6所示为实业张謇所办公司发行的股票。票据发行的年份应该是公元( D )
A.1933年 B.1934年 C.1935年 D.1936年
思维破冰:图6中的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即公元1936年。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为:民国纪年+1911年=公元纪年,民国25年+1911=公元1936年。
战术小结: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
变式拓展2
(原创)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11年。民国11年是指公元(  )
A.1911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解析】选C。本题以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11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国纪年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年是民国元年,1912+11﹣1=1922年。民国11年是指公元1922年。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历史事件与孙中山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成立兴中会 ②参与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③任武昌起义总指挥 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材料表述的是( C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右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领导者是孙中山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4.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成为末代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中国( )
A.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开启了近代化探索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摆脱了殖民统治
5.图6所示为实业张謇所办公司发行的股票。票据发行的年份应该是公元( )
A.1933年 B.1934年
C.1935年 D.1936年
6.所谓近代化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著论24篇(注:内篇9、外篇15,共24篇),以告两湖之士……《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摘自张之洞《劝学篇·序》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群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课时提升练习
1.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提出的是(  )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与科学
2.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从此民国取代帝国,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国家不属于皇帝,而属于每一个中国人。被迫退位的清朝皇帝是(  )
A.同治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4.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不包括(  )
A.建立了中华民国 B.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推翻了清政府 D.结束了封建帝制
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6.下面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B.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戊戌变法
C.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
D.袁世凯死亡﹣﹣北洋军阀分裂
7.关于辛亥革命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8.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政府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下列哪一史实可以证明(  )
A.安庆起义 B.护国战争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属于“他”的活动的是(  )
①成立兴中华 ②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③逼迫宣统帝退位 ④成立中华民国 ⑤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10.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一次是指(  )
A.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鸦片战争爆发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根据如图所示,小历同学认为,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摘编自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有10日,当时孙中山仍然流亡海外,直至12月才回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C
3.【解析】选C。漫画中被孙中山锯倒的树上写着“封建专制”,而地上写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意思是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是,它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4.A
5.【解析】选D。图6中的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即公元1936年。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为:民国纪年+1911年=公元纪年,民国25年+1911=公元1936年。
6.【解析】本主要考查近代化探索,包含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两大知识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分析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张之洞主要强调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即“中体西用”思想。纵观洋务运动的结局可知,这一思想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这一思想依然想在不触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维护清朝统治,这是行不通的,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就说明了这一点。
(2)通过分析材料二可知,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实现了民族、民权两大主义,民生主义的目标还未实现,其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中华民国。
答案:
(1)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看法:“西学为用”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中学为体”依然想在不触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维护清朝统治,这是行不通的。
(2)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中华民国。
课时提升练习
1.C
2.【解析】选D。本题以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为依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碎了中国人的美梦,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学习君主立宪制,但最终失败,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另辟蹊径,掀起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共和制。
3.D
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不包括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不包括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6.A
7.【解析】选B。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8.B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孙中山历史功绩。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索。他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他改组了革命党,建立了新的国民党,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925年春,孙中山不幸逝世。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10.【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20世纪中国有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二次,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走上独立自强的道路;第三次,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对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综合国力日渐增强。选项A符合题意。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据如图所示,小历同学认为,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答案:
(1)三民主义。
(2)同意。理由: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1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1)材料主要讲述了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的过程,因为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即旧历辛亥年,因此,历史上称这革命为辛亥革命。
(2)通过分析材料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观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然后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1)1912年。
(2)[答案示例]
观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论述: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清帝的下诏退位,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从此,谁要想做皇帝,永远没有人会答应,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从而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另外,辛亥革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说它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