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知识梳理考点知识梳理考点1 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第一次国共合作(1)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2.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时间、地点:1924年5月 广州黄埔。(2)人物: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3)意义:培养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准备条件。3.北伐战争:(1)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3)总司令:蒋介石。(4)时间:1926年——1927年(4)主战场:湖南、湖北。(5)经过:北伐军,尤其是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连克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基本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后来,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6)结果: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2)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其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考点2 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南昌起义(1)背景: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2)时间:1927年8月1日(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1)背景:1927年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通过了士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2)时间、地点:1927年9月、湖南(3)领导人、军队:毛泽东、工农革命军(4)过程:攻打长沙失败,毛泽东决定向农村进军。(5)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革命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3.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井冈山会师(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4.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考点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战略转移(1)长征背景: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长征经过(遵义会议前路线):①开始:1934年10月。②经过:突围西进开始长征(八万多人)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只剩三万余人)进军贵州,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2.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3)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胜利会师会师时间 会师地点 会师的队伍1935年10月 吴起镇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 红二、红四和红一方面军(2)长征胜利及其意义①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②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重点难点精讲【思维导图】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启示】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①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②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③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④工农革命运动的支持(湖南农民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2)启示: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是制胜法宝。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过程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易错易混】1.北伐战争发生时,孙中山已经逝世,因此,孙中山并未领导北伐战争。2.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走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道路;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此时,红军长征还未结束;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拓展延伸】1.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1)在国民革命取得重大胜利之际,革命阵营内的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介石建立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基本被打垮了,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2)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失败了。2.邓小平曾说:“他(毛泽东)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请写出毛泽东使红军长征转危为安的一个事例。(1)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历史评价】评价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分歧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由幼稚走向成熟。它的胜利召开,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是唯一不足的是这次会议并没有彻底地解决“左”倾错误思想,它只是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左”倾错误路线,没有在思想上纠正“左”倾错误路线。典例分析【考情分析】本主题近3年2考,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分值2分。【考点跟踪】跟踪 (识记)了解长征的史实,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典例】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所述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C )A.南昌起义爆发B.井冈山会师C.遵义会议召开D.会宁会师思维破冰:上述两句歌词分别反映了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这两个事件,红军能够“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主要因为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指挥,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战术小结: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和草地,最后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变式拓展历史学家郭廷以把1935年1月作为红军长征前两个阶段的分界点。他这样划分的依据是( )A.井冈山会师 B.九一八事变爆发 C.遵义会议召开 D.中共七大召开【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历史学家郭廷以把1935年1月作为红军长征前两个阶段的分界点。他这样划分的依据是遵义会议召开。课堂演练模拟演练1.“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独裁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败日本侵略者2.《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A.创办黄埔军校 B.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实现全国统一3.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由此判断该题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湘南起义4.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走出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国共两党合作发动北伐战争 B.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C.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6.与以下示意图直接相关的诗句是( )A.扫除帝制建丰功,革命仍愁阻万重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C.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D.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叶血花课时提升练习1.某中学八年级(1)班出版黑板报时,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黄埔军校创建”“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据此,你可以判断,八年级(1)班本期板报的主题是( )A.国民革命的洪流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2.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武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创办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3. 蒋介石在一场战争前发布动员令:“……欲求贯彻革命主义,保障民族利益,必先打倒一切军阀……完成国民革命……复兴民族。”这场战争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五四运动 D.甲午战争4. 四位同学分析下表中中共党员人数骤变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年代 1927年4月 1927年4月后中共党员人数 5.7万 1万多A.小军:五四运动中大批中共党员被捕B.小敏:北伐战争中大批中共党员牺牲C.小明:国共合作中大批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D.小华:蒋介石等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5.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首先付诸实践的是( )A.召开中共“一大” B.开展北伐战争C.发动黄花岗起义 D.开辟井冈山根据地6. 仔细观察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7.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次召开的地点是( )A.瑞金 B.遵义 C.吴起镇 D.会宁8. 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A.铁人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C.长征精神 D.雷锋精神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7月底大会开幕了,参加大会的一共有13人……7月30日晚被租界巡捕发现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材料二:……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材料三: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材料四: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背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摘选自新华网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伟大历程》开栏语(1)材料一所说的是哪次大会?此次大会在何时召开?(2)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3)请写出材料三中的歌谣涉及的历史事件。(写出两例即可)(4)请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参考答案课堂演练模拟演练1.C2.B3.B4.【解析】选C。题干提到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标志着这条道路的形成。5.【解析】选D。本题以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为切入点,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指的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6.B课时提升练习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内容的理解,识记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史实。题干中的史实揭示了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过程,其中,“黄埔军校创建”“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大事件,“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第一次国共对峙时期的重大事件。2.【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①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当时中共还未成立,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而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事件也不能证明这一观点。据此可排除含①④的ABC三个选项。3. A4.【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中中共党员人数骤变的主要原因。从时间上分析,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是造成中共党员人数下降的原因。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相关内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体现出材料中“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6.【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道路的演变情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但起义的失败,这表明“城市中心”道路并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7.B8.【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重点识记长征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长征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9.【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共一大、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1)材料一内容中所说的大会是中共一大;此次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2)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是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人的巨大贡献;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3)材料三内容中的歌谣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4)请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勇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走向成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答案:(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人的巨大贡献;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答其中一点即可)(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勇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走向成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