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两弹一星”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杰出人物:钱学森、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
(3)历史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培育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推广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的杂交水稻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荣誉 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大贡献
3.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主要因素。
考点2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迁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要凭布票,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饮食结构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3)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交通通讯的不断变化
(1)交通
①交通设施建设: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铁路 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国铁路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营运效率
公路 全国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民航 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轨道 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②出行方式变化:除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任人选择。
(2)通讯
①电信: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②互联网: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
③意义: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精讲
【思维导图】
1.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2.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启示】
新中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政府要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刻苦钻研,推动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拓展延伸】
1.新中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等精神品质,积极投入到科技战线中。
2.“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等。
3. 我国民间曾流传一句话:“吃饭靠两平。”你认为这“两平”指谁?为什么?分别给我什么启示?
(1)一是邓小平,因为他制定了改革开放的策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制订政策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农业政策要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二是袁隆平,因为他首次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为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4.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
【历史评价】
新中国科技文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典例分析
【考情分析】
本主题近3年3考,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分值2分。
【考点跟踪】
跟踪 (识记)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典例】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是我国第一颗( D )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内容主要反映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成就,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只能D项人造地球卫星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属于核技术领域的成就。
战术小结: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变式拓展2
(原创)2016年4月24日,被确定为第一个“中国航天日”。如图是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 A )
A.东方红1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
【解析】本题以2016年4月24日,被确定为第一个“中国航天日”为依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人太空。中国成为了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图片是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东方红1号。
跟踪 (识记)从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典例】表1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A )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思维破冰:通过分析表格内容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件”的档次越来越高,说明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战术小结: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式拓展2
(原创)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B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的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题中主要反映了人们吃、穿、住、行的变化,而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项表述不正确,虽然人们生活好了,但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C项和D项是对题中表现的现象的重复而不是其原因。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我国农民粮食丰收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屠呦呦
3.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2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部分)
名 称 简 况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创办于上海。它是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由外国人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和制炮装炮。
福州船政总局 1866年创办,曾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厂和建船,共建造大小船只34艘。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
材料二:1961年,党中央作出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经各方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显示出中国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和制造大型火箭的技能,体现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
——摘自杨照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诞生内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并概括表2所示军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与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相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军事工业建设成果显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课时提升练习
1. 下列高科技成就诞生的顺序(  )
①“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2.如表是一份新中国模范人物的简历。据此判断,他的姓名应是(  )
姓名
生卒年月1924.6﹣1986.7 身份 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
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成就 领导设计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生卒年月1924.6﹣1986.7 身份 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
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成就 领导设计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A.邓稼先 B.钱学森 C.钱三强 D.李四光
3. 袁隆平院士荣获首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的“持续发展奖”。这是因为他(  )
A.研制了原子弹策划 B.“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C.培育成功釉型杂交水稻 D.提出“863计划”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月16日,周恩来抵达西安。17日,周随张学良见蒋介石,希望国共双方化除成见,团结御侮,并拥蒋为全国领袖。蒋认为这符合自己的意愿,下令制止对西安的军审行动,表示同意抗日。
﹣﹣摘编首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949 年 开国大典
1952 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 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 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一一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一一摘编自谢思《浅析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性消费支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恩来西安之行的主要目的,并概括中国共产党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以上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材料,总结出一个历史结论。
参考答案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核垄断”“核讹诈”等关键词可知,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是指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大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2.【解析】选A。注意材料中的“农民丰收”“粮食丰收”“粮食安全”等关键词可知,本题涉及的科学家与农业、粮食有关,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只有A项袁隆平符合题意,袁隆平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我国农民粮食丰收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解析】选D。通过分析材料可知, 1978年我国很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农村摩托车,2007年明显改善,与1986年相比,我国城市第百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翻了近两翻,这主要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程,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1)材料一中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而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通过分析表2内容可知,表2所示的军事工业具有如下特点:采用机器生产;由外国人负责,技术力量依赖国外;均分布在沿海地区(上海、福州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材料二中“显示出中国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和制造大型火箭的技能,体现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这句话告诉我们“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是: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的宇宙开发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
(3)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主要技术依赖国外,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打压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最终破产。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早已实现民族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国防军事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国防军事工业才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答案:
(1)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特点:采用机器生产;技术力量依赖外国;分布在沿海地区;取得一定成效(答出符合题意两点即可)
(2)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的宇宙开发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课时提升练习
1.【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高科技成就诞生的时间。①“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是在1970年4月;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④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10月。③④②①符合题意。
2.【解析】选A。本题以表格信息为依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仔细观察表格信息可知,他的姓名应是邓稼先。
3.【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即可作答。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病害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获首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的“持续发展奖”。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1978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的相关史实。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的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1)据材料一“12月16日,周恩来抵达西安。17日,周随张学良见蒋介石,希望国共双方化除成见,团结御侮,并拥蒋为全国领袖。蒋认为这符合自己的意愿,下令制止对西安的军审行动,表示同意抗日。”可知,周恩来西安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团结御侮。中国共产党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和平解决。
(2)据材料二“开国大典、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可知,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通过开国大典,人民翻身做主人;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经济上,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3)据材料三“1978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柱状图”可知,1978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增产增收。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据以上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证。
故答案为:
(1)主要目的:团结御侮;方针:和平解决。
(2)政治:人民翻身做主人;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答对符合题意的两点)经济: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答对符合题意的两点)
(3)趋勢:不断增长;原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增产增收。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