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题型专项训练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课件(共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题型专项训练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课件(共6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一部分 中考题型专项训练
三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三) 电磁学
一、电流与电路
1. 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实验中,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
的电路图。
(1)请根据图甲中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完
整,使电流表测量流过小灯泡L1的电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图所示
(2)在连接电路时,为了防止损坏电流表,在不能事先预估电流大小的情
况下,应先用电流表的 (选填“大量程”或“小量程”)进行试
触,以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
(3)闭合开关S前,电流表指针如图丙所示,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大量程 
对电流
表进行调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正确操作后,测出A、B、C三处电流,将电流表的读数写入表格;请
写出一点表格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小组同学分析下列实
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请你对小组得
出的结论进行评价:

A处的电流IA B处的电流IB C处的电流IC
0.2 0.3 0.5
(5)比较C、D两处电流的大小:IC (选填“<”“=”或“>”)
ID。
电流没有单位 
只凭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该多测量
几组数据再进行归纳总结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小点和同学进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电压恒为
3 V的电源,一个开关,两只灯泡(L1和L2),两只相同电压表V1和V2(量
程均为0~3 V和0~15 V),导线若干。
(1)他们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AB、BC、AC间的电压,每次拆接电压表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
断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正确安装后,闭合开关,两灯均不发光,小明用电压表试接A、B接线
柱,发现指针偏转情况如图丁所示,则可判断 灯发生了断路。
(3)为测量L1灯两端电压,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
整。
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图所示
(4)具有创新精神的小点决定改进实验,他按照图丙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
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V1和V2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可能的原因是
电压表 (选填“V1”或“V2”)的量程选大了,此时电压表V1和V2的
示数分别为 V和 V。
V2 
0.6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解决问题后,小点同学测出了AB间和AC间的电压,为了测量BC间的电压,断开开关,接下来可以 。
A. 保持B接线不动,将电压表V1连线由A改接到C
B. 保持C接线不动,将电压表V2连线由A改接到B
(6)接下来,应该 重复上述实验,并通过分析实
验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的
总和。
B 
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电压、电阻
3. 生活中常用的合金是一种复合材料,复合材料通常是由起搭建作用的基体
材料和分散于其中的增强材料两部分组成。两种材料的共同作用使合金具有
不同特性。下表提供了黄铜和青铜两种合金的部分信息。
合金 基体材料 增强材料 特性
黄铜 铜 锌 易加工
青铜 铜 锡 耐磨
现有两卷粗细相同的黄铜线和青铜线,请你添加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
案,比较黄铜和青铜的导电性哪个强。
(1)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选取长度相同的黄铜线与青铜线;③将黄铜线接入a、b之间,将滑动变阻
器调至最大阻值处,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I1;④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断开开关,将青铜线接入a、b之间,闭合开关,
记录电流表示数I2;⑤改变滑片的位置,重复③④;⑥比较I1、I2的大小。
(3)实验结论:
电流大的导线导电性能较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欧姆定律
4. 创新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选用了阻值
为5 Ω、10 Ω的定值电阻R1和R2,电压恒为6 V的电源,“50 Ω 1 A”的滑动
变阻器R,多挡开关S0等器材。
(1)闭合开关S,S0接某挡位,使R1单独接入ab间,发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
动,电压表示数接近6 V,原因可能是R1 (选填“短路”或“断
路”)。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
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断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保持滑片位置不动,改变S0接入2挡位,使R2单独接入ab间,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滑片P,直至电压表示数为 V,记录电
流表的示数。
(3)闭合开关S,S0接 挡,使ab间接入阻值最大,重复前面的实验,记
录数据。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
反比。
右 
1.8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该组同学选用上述部分器材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测量额定电流
为0.3 A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请将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①S0接2挡,调节R的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 V,小灯泡正常发光;
②S0接3挡,保持滑片P位置不动,读出此时电压表示数为3 V;
③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额= W。
1.5 
0.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小点在做“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实验器材有:电源、电流表、
电压表、定值电阻R、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基础设问】
(1)如图所示,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
的滑片向左移动时,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
(2)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较大且几乎不变,
电流表示数始终为零,电路故障可能是 。
定值电阻R断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图所示
(3)排除故障后,小点测得多组实验数据,各组数据对应的点已经描在下
图中。
①在图中画出定值电阻R的I-U图线;
②由图线可知,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
正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图所示
【拓展设问】
(4)若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进行上述实验, (选填“能”或
“不能”)得到(3)中的I-U图线。原因是

(5)有同学建议小点再用其他规格的定值电阻重复以上实验,请对此建议
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不能 
小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不
是定值 
此建议具有科学性,通过多组实验,避免了实验的偶
然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小点在某次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R的
电流和电压,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后发现表格中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检查
两电表均无故障且读数准确,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通过
分析数据可知电阻的阻值为 Ω。
U/V 0.8 1.3 1.8 2.3 2.8
I/A 0.1 0.2 0.3 0.4 0.5
电压表未调零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另一名同学小龙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把某个定值电阻接入电路,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得到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请你分析小龙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将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两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实验小组的小华用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完成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
验。他使用的器材如下:学生电源(电源电压恒为4.5 V不变),5 Ω、10
Ω、15 Ω、20 Ω、25 Ω的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
【基础设问】
(1)闭合开关前,小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甲所示,其原因可能
是 。
电流表没有调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经检查发现小华连接的电路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接错的导线上
打“×”,并补画出导线连接成正确的电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图所示
(3)排除错误后,小华先用5 Ω的电阻进行实验,接着换成10 Ω的电阻,闭
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当
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为 V时,记录电流表示数;再分别改接15 Ω、20 Ω、
25 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表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5
电阻R/Ω 5 10 15 20 25
电流I/A 0.4 0.2 0.14 0.1 0.08
右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为了完成整个实验,且使测量更精确,小华应该选择的变阻器
是 。
A. 10 Ω 0.5 A B. 20 Ω 1 A
C. 40 Ω 2 A D. 200 Ω 2 A
(5)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I-R图像如图丙所示,可得出结论:
。阴影部分的面积表
示 。
(6)为了完成该实验探究,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允许连入电路的最小阻
值为 Ω。
C 
当电
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6.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拓展设问】
(7)小华在进行实验时,若将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两端,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理由是

(8)【装置改进】实验小组其他同学用电阻箱替换定值电阻进行实验,这
样做的优点是 。
(9)【方法优化】同组的小点对数据处理之后建议作出I-的图像,这样做
的好处是 。
(10)要完成5个定值电阻的所有实验,需要使得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
变,若使用(4)中选择的滑动变阻器,预设的这个不变的电压的范围
是 。
能 
更换不同的定
值电阻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2.5 V不变也可完成实验
不用多次拆接电路 
能更直观地看出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1.73~3 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四、电功率
7. 在测量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电源电压恒定不变。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实验时向右移动
滑片P小灯泡亮度变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图所示
(2)实验过程中,某小组的同学将测得的相关数据和现象记录如表:
次数 电压
U/V 电流
I/A 灯泡亮度 灯泡实际电 功率P/W 灯泡电功率
的平均值P/W
1 0.5 0.1
8 不亮 P1
2 1 0.2 发暗光 P2 3 2 0.3 发较亮光 P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5 0.3
2 正常发光 P4
5 2.8 0.3
4 发光强烈 P5 ①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②表格中有一处设计不合理,不合理的设计是 ;
③分析表中数据还发现灯丝电阻跟 有关。
0.8 
平均电功率的计算 
温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测量额定电压为U0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物理科代表设计了图乙所示
的电路(R0为已知的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
①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当电流表示数为
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
②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P位置不变,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记下电流表示
数为I;
③推导出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表达式P额= (用物理量U0、
R0和I表示)。
 
U0×(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兴趣小
组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可能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
电时间有关,于是他们利用甲、乙、丙三个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如图所示,
三个装置的透明容器中各有一段电阻丝,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
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要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应选用 组合,并将它们
接到电源两端进行实验。
(2)选用乙、丙组合,串联接到电源两端进行实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
况下,发现乙装置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大,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在电阻
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
甲、乙 
串联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在
研究许多物理问题时都会用到这种方法,下列实例采用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
是 。
A.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B. 用铁屑显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
C. 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
D.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五、生活用电
9. 小明学过家庭电路的知识后,想自制一只台灯,他选购了一只规格是“36
V 36 W”的灯泡,动手安装时,突然想起家中的插座提供的电压是220 V,
于是他在包装盒内寻找说明书,没有找到,却发现了一只配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小明想知道配件的作用及它的性能参数(如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电阻
等),于是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和记录数据的表格,请你根据电路图
帮助他把实物图(如图乙)连接完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图所示
(2)小明正确连接电路后进行了3次实验,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
中,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配件的电阻为 Ω。
物理量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1 9.2 0.05
2 18.4 0.1
3 36.8 0.2
18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小明用“36 V 36 W”的灯泡和该配件制成了一只台灯,配件在电路
中主要起到 的作用,请你在虚线框内将这只台灯的电路图补充完
整。台灯正常工作时,该配件的功率是 W。
(4)请你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小明自制的台灯进行评价:

分压 
184 
电能大部分转
化为内能,灯消耗的电能较小,灯的能量利用率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六、电与磁
10. 【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1)如图甲所示,将小铁钉靠近磁铁N极,小铁钉被吸引获得 性。此
时,小铁钉相当于一个 ,钉尖是 极。如图乙所示,给磁铁加
热一段时间后,小铁钉会掉落,表明磁铁的磁性可能与 有关。
磁 
磁体 
S 
温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用一个磁性很强的磁铁球靠近一块铝板,铝板 (选填“能”
或“不能”)被吸引。如图丙所示,把磁铁球做成单摆悬挂起来,使其来回
摆动,将铝板放到摆的下方,当磁铁球靠近铝板时,摆动速度明显变小,并
且很快停止摆动。磁铁球在铝板上方摆动,相当于铝板在磁场中运动,可能
会产生 。
不能 
电流 
10. 【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的实验中:
(1)开关闭合前,小磁针均指南北,说明地球周围存在 。
(2)开关闭合后,小磁针的指向如图所示,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左端
为 极,电源的左端为 极。
(3)将连接电源正、负极的导线对调,小磁针的指向也改变了,说明通电
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 方向有关。
(4)为了使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增强,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写出一条即可)
磁场 
北 
负 
电流 
增加线圈匝数
(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小组做了以下几
次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根据图示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观察图甲中A与B两个电磁铁,当通过线圈的电流相同、有无铁芯
相同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就越 。
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通过观察图甲中A与C两个电磁铁,当通过线圈的电流相同、线圈
的匝数相同时, (选填“有”或“无”)铁芯的电磁铁,它的磁
性就越强。
(3)通过观察图乙与图丙,当线圈的匝数相同、有无铁芯相同时,电磁铁
的电流越 ,它的磁性就越强。
(4)结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

有 
大 
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小、线圈
的匝数、有无铁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在蹄形磁体的
磁场中放置一根导线,导线两端跟电流表连接组成闭合回路。
(1)让导线AB在磁场中静止,观察到电流表指针 ;让导线AB在
磁场中静止,换用磁性更强的蹄形磁体,观察到电流表指针 ;保
持蹄形磁体静止,让导线AB从图中所示位置水平向右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
针 。(均选填“偏转”或“不偏转”)
(2)图乙中的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它在
磁场中按箭头方向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选填标号)。
不偏转 
不偏转 
偏转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如图所示
(2)大量程 (3)对电流表进行调零
(4)电流没有单位 只凭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该多测量
几组数据再进行归纳总结
(5)=
参考答案
2. (1)断开 (2)L1 (3)如图所示
(4)V2 0.6 3 (5)B 
(6)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
3. (1)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2)①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选取长度相同的黄铜线与青铜线;③将黄铜线接入a、b之间,将滑动变阻
器调至最大阻值处,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I1;④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断开开关,将青铜线接入a、b之间,闭合开关,
记录电流表示数I2;⑤改变滑片的位置,重复③④;⑥比较I1、I2的大小。
(3)电流大的导线导电性能较好。
4. (1)断路 (2)右 1.8 (3)3 (4)①1.5 ③0.9
5. (1)如图甲所示
甲  乙
(2)定值电阻R断路 
(3)①如图乙所示 ②正比
(4)不能 小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不是定值
(5)此建议具有科学性,通过多组实验,避免了实验的偶然性
(6)电压表未调零 5
(7)将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两端
6. (1)电流表没有调零 
(2)如图所示
(3)右 2 (4)C
(5)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定值电阻两端
的电压
(6)6.25
(7)能 更换不同的定值电阻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
2.5 V不变也可完成实验
(8)不用多次拆接电路
(9)能更直观地看出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10)1.73~3 V
7. (1)如图所示 
(2)①0.8 ②平均电功率的计算 ③温度 
(3)①  ③U0×(I-)
8. (1)甲、乙 串联 (2)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3)B
9. (1)如图所示
(2)184 (3)分压 如图所示 184 
(4)电能大部分转化为内能,灯消耗的电能较小,灯的能量利用率较低
10. (1)磁 磁体 S 温度  (2)不能 电流
11. (1)磁场 (2)北 负 (3)电流 
(4)增加线圈匝数(合理即可)
12. (1)强 (2)有 (3)大 (4)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小、线圈的匝
数、有无铁芯
13. (1)不偏转 不偏转 偏转 (2)CD(共42张PPT)
第一部分 中考题型专项训练
三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四) 电磁学
一、电流与电路
1. 小东和小明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连接电路时,如果不能估测电流大小,应该把导线接到电流表标
有 (选填“0.6”或“3”)的接线柱上,利用开关进行 。
3 
试触 
1
2
3
4
5
6
7
8
9
10
(2)小东将电流表分别接入如图甲所示的a、b、c三点,测出一组数据后得
出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小明说这样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小东接下来的操作
是 。
(3)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时,小明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闭
合开关后发现,灯L1发光,L2不发光,故障原因可能是L2 (选填
“短路”或“断路”)。
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次测量 
断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4)排除故障后,小明用电流表分别测出并联电路中的干路电流和支路电
流记录在表中,由表中数据可得: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
(用表中字母表示)。
实验次数 支路电流Ia/A 支路电流Ib/A 干路电流Ic/A
1 0.20 0.28 0.48
2 0.25 0.25 0.50
3 0.32 0.24 0.56
Ic=Ia+ Ib
1
2
3
4
5
6
7
8
9
10
(5)实验结束后,小明又连接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1,电流表示
数为0.20 A,再闭合开关S2,小灯泡L1的亮度 (选填“变亮”“变
暗”或“不变”),电流表示数如图丁所示,则通过小灯泡L2的电流
为 A。
不变 
0.16 
1
2
3
4
5
6
7
8
9
10
(6)使用学校门禁系统时,工作人员先按下开关S1,指示灯亮;学生通过人
脸识别与系统设置照片匹配时开关S2闭合,电动机M启动,开锁成功。若S1
未闭合,人脸识别与系统设置照片匹配,电动机M也无法启动。如图所示电
路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电压、电阻
2. 小明在做“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的实验时,图甲是他设计的实验电
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3 V。
(1)若要测量灯 L1两端的电压,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
补充完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2)连接电路前,小明发现电压表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接下来他要对电
压表进行的操作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先测量灯L1 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如图丁所
示,则灯 L1 两端的电压是 V,灯 L2 两端的电压是 V。
(4)实验过程中,灯L1 的灯丝断了,小明观察到此时电压表V的示数为 ,灯L2 (选填“发光”或“不发光”)。
调零 
2.5 
0.5 
3 V
不发光 
1
2
3
4
5
6
7
8
9
10
(5)小明更换了灯泡,接着完成了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UAB/V UBC/V
1.5 1.5 3.0
分析实验数据,小明得出两个结论:①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
的电压之和;②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
小明得出第一个结论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他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有普
遍性 
选用了相同规格
的灯泡做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小红、小宇两名同学作出了如下
猜想:
①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②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③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实验室提供了4 根电阻丝,规格、材料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A 镍铬合金 0.5 0.5
B 镍铬合金 1.0 0.5
C 镍铬合金 0.5 1.0
D 锰铜合金 0.5 1.0
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为了验证上述猜想①,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电阻丝分别接入
电路进行实验。
A、B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②,分别将A和C 两电阻丝依次接入电路中M、
N两点间。接入C电阻丝时观察到灯泡更亮了,由此可知:当材料和长度
相同时,导体横截面积越 (选填“大”或“小”),电阻越大。
近几年,我国城乡许多地区进行了输电线路的改造,将原来细的铜质输
电线换成较粗的铜质输电线,目的是 (选填“增大”或“减
小”)输电线的电阻。
小 
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3)小红认为当接入M、N之间的导体阻值差别较小时,通过观察
(选填“灯泡亮度”或“电流表示数”)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会更
准确。
电流表
示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4)小宇想:金属导体的阻值会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吗? 于是小宇设计了如
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时给金属线圈缓慢加热。实验过程中,采用镍铬
合金、康铜合金、锰铜合金制作的线圈各做了一次。
①在进行实验时,观察到随着线圈的温度升高,灯泡渐渐变暗,电流表的示
数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
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
③家庭的白炽灯在开灯瞬间最容易烧坏(家里电压稳定),原因是
(选填“A”或“B”)。
A. 刚开灯时灯丝的温度低,电阻小,通过的电流大
B. 刚开灯时灯丝的温度高,电阻大,通过的电流小
变小 
增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欧姆定律
4. 小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源电压3 V恒定不变,
滑动变阻器规格为“30 Ω 2 A”。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完成电路连接,要求滑片P向右滑动
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
数,则出现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改变滑片位置,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空白处的电流如
图乙所示,请将数据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根据表中数据可归纳得出结
论: 。
电压U/V 0.5 1.0 1.5 2.0 2.5 3.0
电流I/A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定值电阻断路 
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0.30
1
2
3
4
5
6
7
8
9
10
(4)为了进一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又找来10 Ω、15 Ω、20 Ω的定值
电阻继续实验。
①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缓慢移动滑片,直至电压
表示数为1 V,接下来用10 Ω的电阻替换原电阻,应将滑片向 (选填
“左”或“右”)滑动,使电压表示数仍为1 V,记录电流表示数。再将15
Ω、20 Ω的定值电阻分别接入电路,重复以上步骤。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②当将20 Ω的电阻接入电路进行实验时,发现无论如何调节滑片都无法
满足预设电压为1 V的条件。为使该电阻也能完成实验,小华认为可以改
变电压表的预设电压,该预设值应不低于 V;他们重新进行实
验,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如图丙所示的图像,由此可得结论:
;同组的小明认为不改变电压表预设值也
可解决上述问题,只需将上述准备的10 Ω电阻 (选填连接方
式)在电路中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
1.2 
在电压
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串联 
1
2
3
4
5
6
7
8
9
10
5. 小龙同学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Rx的阻值,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右移动时,
电路中的电流变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处于 状态。
断开 
(3)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示数约为电源电压,移动滑片P,电压表示
数无明显变化,电流表示数为零。造成该故障的原因是 。
(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电压表示数为2.4 V时,电流表示
数如图乙所示,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Ω。
(5)实验中,改变滑片P的位置,并记录相应数据,多次测量求Rx的平均值
是为了 。
Rx断路 
10 
减小实验误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6)在缺少电流表时,小龙选用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电
路,并完成实验。过程如下:
①闭合S和S1,电压表的示数为U1;
②再闭合S2,电压表的示数为U2;
③Rx= (用字母U1、U2和R0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电功率
6. 在“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小潘选用的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
2.5 V。
(1)小潘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
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 。
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2)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到某一位置时,电
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V,要测量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滑片P应
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使电压表示数为2.5 V,此时电流表
示数为0.24 A,则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为 W。
1.8 
左 
0.6 
1
2
3
4
5
6
7
8
9
10
(3)实验结束后,小潘认为没有电流表也能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于是
他找来了另一个电源(电压恒为8 V)、一个额定电压为6 V的小灯泡L1和一
个阻值为20 Ω的定值电阻R0等器材,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电路,并完成了实
验。实验过程如下:
①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S2,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
数为 V,小灯泡L1正常发光;②断开开关S2,闭合开关S、S1,保持滑
动变阻器R的滑片P位置不变,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1.6 V;③小灯泡L1的额
定功率为 W。
2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7. 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选用的小灯泡上标有“2.5 V”字
样,额定电流约为0.3 A,电源电压恒为6 V,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1
2
3
4
5
6
7
8
9
10
(2)现有规格为A“10 Ω 2 A”、B“20 Ω 1 A”和C“50 Ω 0.2 A”的
三个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应选择 (选填字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
才能顺利进行实验。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和调节小灯泡
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
(3)电路连接完成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发光很暗,这时眼睛应该看
着 (选填“电流表”或“电压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B 
保护电路 
电压表 
0.65 
1
2
3
4
5
6
7
8
9
10
(4)实验中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5)测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后,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
半,发现测得的功率大于其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请对其加以分析



测量小灯泡在不
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得到小灯泡的电功率和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或寻找物
理规律) 
灯丝电阻随灯丝温度升高而增大,实际电压为额定电压一半时,灯丝电阻
小于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的电阻,根据P=UI=可知,实际电压等于
额定电压一半时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生活用电
8. 小龙在使用家中的插线板时发现:插线板上指示灯在开关断开时不发光,
插孔不能提供工作电压;而在开关闭合时指示灯发光,插孔可以提供工作电
压;如果指示灯损坏,开关闭合时插孔也能提供工作电压。
(1)根据上述现象可判断,插线板正常使用时,指示灯和插孔是
(选填“串联”或“并联”)的。
并联 
1
2
3
4
5
6
7
8
9
10
(2)如图所示,小龙发现爸爸在使用插线板时,未将插头完全插入插孔
内。小龙认为插头未完全插入插孔与插头完全插入插孔时相比,插脚连
接处发热更多,存在安全隐患。请你根据所学的电学知识,说明小龙判
断的依据。
插头未完全插入插孔内时,插脚的连接处接触面积较小,电阻变大,根据Q
=I2Rt可知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较多,存在安全隐患。
1
2
3
4
5
6
7
8
9
10
9. 电流热效应引发的用电事故屡屡发生,其中很多是由于电路老化或电线选
择不规范所致。如家庭电线使用时间过长,出现绝缘皮老化脱落;空调等大
功率用电器选用电线过细。请回答:
(1)破损电线的金属部分裸露在外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若你发现有人触
电,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写出一条即可)
(1)首先断开电源,然后进行救援(或使用绝缘的木棍等挑开电线进行救
援)。
1
2
3
4
5
6
7
8
9
10
(2)用焦耳定律说明大功率用电器连接细电线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2)电线的横截面积较小,电阻较大,且根据I=可知,家庭电路电压一
定,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电路电流过大,由Q=I2Rt可知,细电线中电流产生
的热量较多,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引起火灾。
1
2
3
4
5
6
7
8
9
10
六、电与磁
10. 如图所示,是小宇同学做“研究电磁铁的特点”的实验时所连接的电
路,E为电磁铁,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R。
(1)小宇正确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则电磁铁下端是 极。
(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同时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电磁铁吸
引大头针的数目,这是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 的关系。
S 
电流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3)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小宇将E换成线圈匝数更
多的电磁铁,则他下一步的操作应该是
,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4)将E中间的铁芯换成表面较光滑的圆柱体磁体,若线圈与磁体间摩擦力
很小,闭合开关后,发现线圈上下运动,此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这与 (写出一种即可)的原理相同。
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
数与原来相同 
电能
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5)将E换成待测电阻Rx,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并完成下面测量
Rx电阻值的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最左端,记下电流表示数为I1;
② ,记下电流表示数为I2;
③Rx电阻值的表达式为 (用所测量和已知量表示)。
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右端 
Rx=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3 试触 (2)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次测量 
(3)断路 (4)Ic=Ia+Ib (5)不变 0.16 (6)丁
2. (1)如图所示
(2)调零 (3)2.5 0.5
(4)3 V 不发光
(5)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选用了相同规格的灯泡做实验
参考答案
3. (1)A、B (2)小 减小
(3)电流表示数
(4)①变小  ②增大  ③A
4. (1)如图所示
(2)定值电阻断路 
(3)0.30 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4)①右 ②1.2 在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串联
5. (1)如图所示 
(2)断开 (3)Rx断路 (4)10 (5)减小实验误差 (6)③
6. (1)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2)1.8 左 0.6 
(3)①2 ②2.4 
7. (1)如图所示
(2)B 保护电路 (3)电压表 0.65 
(4)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得到小灯泡的电功率和两端电压
之间的关系(或寻找物理规律)
(5)灯丝电阻随灯丝温度升高而增大,实际电压为额定电压一半时,灯丝
电阻小于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的电阻,根据P=UI=可知,实际电压
等于额定电压一半时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
8. (1)并联 
(2)插头未完全插入插孔内时,插脚的连接处接触面积较小,电阻变大,
根据Q=I2Rt可知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较多,存在安全隐患。
9. (1)首先断开电源,然后进行救援(或使用绝缘的木棍等挑开电线进行
救援)。
(2)电线的横截面积较小,电阻较大,且根据I=可知,家庭电路电压一
定,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电路电流过大,由Q=I2Rt可知,细电线中电流产生
的热量较多,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引起火灾。
10. (1)S (2)电流大小 (3)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与
原来相同 (4)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 
(5)如图所示
②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右端 ③Rx=(共29张PPT)
第一部分 中考题型专项训练
三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一) 力学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
“乙”)。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通过 来减小误差。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 cm、
甲 
求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26.00 cm、26.02 cm、26.98 cm,其中错误的数据
是 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
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
大”“偏小”或“不变”)。
(4)如图丙所示的停表的分度值是 ,示数为 s。
26.98 
26.00 
偏大 
0.1 s 
217.5 
1
2
3
4
5
6
7
8
二、速度的测量
2. 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
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v= 
4.00 
0.03 
1
2
3
4
5
6
7
8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
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偏大
B 
 
1
2
3
4
5
6
7
8
三、密度的测量
3. 小明在公园游玩时,捡到一块小矿石。他想知道小矿石的密度,将小矿石
带到学校进行测量。
(1)实验时,将天平放在 上。
小明发现天平的状态如图甲所示,指针
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天平 1
(选填“已经”或“没有”)调平完毕。
水平台 
没有 
(2)小明用调好的天平测小矿石的质量,
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
天平横梁平衡,则小矿石的质量为 g。
52 
1
2
3
4
5
6
7
8
(3)用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矿石的密度为
kg/m3。(细线体积不计,不考虑细线和小矿石吸水)
(4)小明整理器材时发现天平的砝码严重磨损,则他测出来的矿石的密度
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6×103 
偏大 
3. 小明在公园游玩时,捡到一块小矿石。他想知道小矿石的密度,将小矿石
带到学校进行测量。
1
2
3
4
5
6
7
8
③将小矿石从液体中取出,向烧杯中添加液体到标记处,再用天平称出此时
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则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液= (用符号表示)。
④将小矿石从液体中取出时带出少量液体,请分析这一步骤对本实验测量结
果的影响: 。
ρ 
没有影响 
(5)小明利用已知质量为m、密度为ρ的小矿石来测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
方案如下:
①将小矿石浸没在装有适量液体的烧杯中,在液面位置上作标记;
②将装有液体和小矿石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称出总质量为m1;
3. 小明在公园游玩时,捡到一块小矿石。他想知道小矿石的密度,将小矿石
带到学校进行测量。
1
2
3
4
5
6
7
8
4. 相对于其他消毒液,次氯酸消杀病毒效果较好,也较为安全。小明利用天
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某品牌次氯酸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指
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左 
1
2
3
4
5
6
7
8
(2)测量步骤如下:
①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消毒液,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次氯酸的总质量为78 g;
②将烧杯中部分次氯酸倒入量筒,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内次氯酸的体
积为 cm3;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次氯酸的质量如图丙所示;
④次氯酸的密度为 g/cm3。
40 
0.85 
4. 相对于其他消毒液,次氯酸消杀病毒效果较好,也较为安全。小明利用天
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某品牌次氯酸的密度。
1
2
3
4
5
6
7
8
(3)小明测量一个木块(ρ木<ρ水)的密度,由于木块体积较大无法放入量
筒,于是利用电子秤、一根细钢针、烧杯和水设计如下实验,测出了木块的
密度;
①如图丁所示向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电子秤的示数为m1;
②如图戊所示将木块放在水中,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2;
③用细钢针把木块压入水中,使木块浸没在水中,电子秤的示数为m3;
④木块密度ρ木=
(用m1、m2、m3和ρ水表示)。
ρ水 
4. 相对于其他消毒液,次氯酸消杀病毒效果较好,也较为安全。小明利用天
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某品牌次氯酸的密度。
1
2
3
4
5
6
7
8
(4)测完密度后,小明发现由于电子秤没调零,每次测量结果都偏大3 g,
则测得的木块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不变 
4. 相对于其他消毒液,次氯酸消杀病毒效果较好,也较为安全。小明利用天
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某品牌次氯酸的密度。
1
2
3
4
5
6
7
8
四、运动和力
5.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的不断
完善。
(1)如图所示是伽利略设计的实验,请写出推理的合理顺序:
(用字母表示)。
A B C
CAB 
1
2
3
4
5
6
7
8
(2)B图中当斜坡倾角变小时,小球在右边斜坡上的速度减小得越来
越 (选填“快”或“慢”),于是他推测:当斜坡变成水平面时,球
的速度就不再变小,球将做 运动。
慢 
匀速直线 
5.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的不断
完善。
B
1
2
3
4
5
6
7
8
(3)追随物理学家的足迹,同学们设计了如图D所示的实验:
5.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的不断
完善。
D
①如图所示,实验时每次都必须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因为
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竖直方向的 力等于 力,相当于小车只
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重 
支持 
1
2
3
4
5
6
7
8
②小车都从同一斜面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
面运动时的 相同。
③分析图中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并观察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
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
速度 
远 
D
1
2
3
4
5
6
7
8
④进一步推理,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
上做 运动。
⑤此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法。
匀速直线 
科学推理 
D
1
2
3
4
5
6
7
8
6. 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本实验中如果要忽略卡片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选择较 (选填
“重”或“轻”)的卡片。
(2)为了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可用手将卡片
,释放并观察 (选填“释放瞬间”或“最终”)卡
片是否保持平衡。
(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
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 。
轻 
转过
一个角度 
释放瞬间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1
2
3
4
5
6
7
8
(4)如图甲,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
细线的两端都挂上2个钩码,恰好能使小卡片在中间处于静止状态。此时,
能观察到两个拉力的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为了探究这些力的关系
是否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小华首先将细线两端挂上相同或不同
个数的钩码多次实验。他发现滑轮处的摩擦会影响到结论的判断,则他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很可能是 。
B 
6. 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A. 当两边钩码个数相同且质量较小时,
小卡片放手后会处于静止状态;当两边钩
码个数相同且质量较大时,小卡片放手后会加速运动
B. 当两边钩码个数不同且差异较小时,小卡片放手后能处于静止状态;当两
边钩码个数不同且差异较大时,小卡片放手后会加速运动
C. 无论两边钩码个数差异较小或较大时,小卡片放手后都处于静止状态
1
2
3
4
5
6
7
8
(5)为了验证(4)中小华的结论,小明同学将卡片往下拉到一定距离,如
图乙所示,松手后发现卡片又恢复图甲原状,小明的方法 (选填
“能”或“不能”)验证以上结论。
不能 
6. 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6)如果完全忽略摩擦等因素的影响,用手指水平向右轻弹一下原本静
止在滑轮之间某处的小卡片(钩码始终不着地),则小卡片被弹后将
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直至碰上
右侧的滑轮。
匀速 
1
2
3
4
5
6
7
8
7. 如图所示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如图,将长方体木块置于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匀
速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根据 知识即可知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二力平衡 
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
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1
2
3
4
5
6
7
8
(3)在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3为2 N,此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弹
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2.5 N,此时的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为 N。
2 
7. 如图所示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4)小娟实验时,先在竖直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用弹簧测力计
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测出的摩擦力 (选填“大
于”“等于”或“小于”)实际摩擦力。
小于 
1
2
3
4
5
6
7
8
(5)采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
难控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其原因是很难保持木块做 ,晓彤用了图丁的方法进行探究,用力将木板向右抽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水平拉动木板,待测力计示数稳定后,测力计C的示数为3.0 N,测力计B的示数为1.8 N,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
匀速直线运动
右 
1.8 
7. 如图所示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
2
3
4
5
6
7
8
8. 小刚注意到很多公共场所都有类似图甲所示的提示牌。他想:摩擦力的大
小与接触面的潮湿程度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探究这一问题,他找来长条形地
板砖、运动鞋、弹簧测力计和喷雾器,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1)为了测出鞋子与地板砖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小刚把长条形地板砖放
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鞋子在地板砖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
据 原理可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大
于”“等于”或“小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二力平衡 
等于 
1
2
3
4
5
6
7
8
(2)小刚用喷雾器向地板砖表面均匀喷雾改变地板砖的潮湿程度,通过实
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喷雾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摩擦力f/N 3.2 3.6 4.0 3.0 2.8 2.6 2.6 2.6
小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潮湿程度的增大

先增大后
减小 
1
2
3
4
5
6
7
8
(3)小强参考小刚的实验结论后说:“我知道超市里的收银员清点钞票时
为什么手边总放一块湿海绵了。”小刚说:“你上次数作业本的页数时,还
往手上沾唾液呢!”在这两个实例中,都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潮湿程度
来 摩擦的。
(4)小亮发现小刚上述实验操作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于是对实验
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改进,改进实验中, (选填“必须”或“不
需要”)匀速拉动地板砖。
增大 
不需要 
1
2
3
4
5
6
7
8
(5)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雨天因为摩擦减小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请针
对这一现象为公路旁的警示牌设计一条警示语以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天路滑,减速慢行 
1
2
3
4
5
6
7
8
1. (1)甲 (2)求平均值 26.98 26.00 
(3)偏大 (4)0.1 s 217.5
2. (1)v= (2)4.00 0.03 (3)偏大 (4)B (5)
3. (1)水平台 没有 
(2)52 
(3)2.6×103 
(4)偏大
(5)③ρ ④没有影响
参考答案
4. (1)左 (2)②40 ④0.85 (3)④ρ水 (4)不变
5. (1)CAB (2)慢 匀速直线 (3)①重 支持 ②速度 ③远 ④
匀速直线 ⑤科学推理
6. (1)轻 (2)转过一个角度 释放瞬间 (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B (5)不能 (6)匀速
7. (1)二力平衡 (2)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
越大 (3)2 (4)小于 (5)匀速直线运动 右 1.8
8. (1)二力平衡 等于 (2)先增大后减小 (3)增大 
(4)不需要 (5)雨天路滑,减速慢行(共30张PPT)
第一部分 中考题型专项训练
三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 力学
一、压力、压强和浮力
1. 实验小组利用小桌、海绵、长方体肥皂及砝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
么因素有关,探究过程如下:
(1)小强通过观察海绵的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研究
方法叫 。
凹陷程度 
转换法 
(2)通过 两图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
果越明显。
乙、丙 
1
2
3
4
5
6
7
8
(3)甲、乙两图实验说明:受力面积一定时, ,压力作用效
果越明显。下列实例中,直接涉及该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为了保护公路,推土机上路时要装上履带 ②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
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 ③书包要用宽的背带 ④把钉子钉进木板里时要
用重锤敲打
压力越大 
④ 
1. 实验小组利用小桌、海绵、长方体肥皂及砝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
么因素有关,探究过程如下:
1
2
3
4
5
6
7
8
(4)如图丁所示,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小雪
将长方体肥皂沿竖直虚线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发现无论是大块还是小
块的肥皂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跟之前一样。于是她分析得出结论:压力的
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小雪的做法和结论是 (选填“正
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5)将图丙中的小桌和砝码放在木板上,如图戊所示,则在丙、戊两图中
小桌对接触面的压强p丙 (选填“>”“<”或“=”)p戊。
错误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 
1. 实验小组利用小桌、海绵、长方体肥皂及砝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
么因素有关,探究过程如下:
1
2
3
4
5
6
7
8
2.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多种实验。
(1)比较图甲、乙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 有关。
(2)在图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
差不变,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选填
“相等”或“不相等”)。
液体的深度 
相等 
1
2
3
4
5
6
7
8
(3)如图丙所示,橡皮管和玻璃管侧壁管口相连通,当向玻璃管中吹气
时,U形管内液面较高的是 (选填“a”或“b”)侧。
a 
2.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多种实验。
(4)小王自制另一套装置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如图丁所示,在
一个右侧开孔并贴上橡皮膜的塑料瓶中装入部分水,然后将瓶子放入装有盐
水的烧杯中,内外液面相平,发现橡皮膜内凹,说明当深度相同时,
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液体
密度 
1
2
3
4
5
6
7
8
(5)小王想到可以用这套装置来测量液体密度。如图戊所示,将装有水的
瓶子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使橡皮膜变平,然后测量了水面到橡皮膜中心
的距离为h1,酒精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距离为h2,则酒精的密度ρ酒精=
(用h1、h2、ρ水表示)。
ρ水
2.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多种实验。
1
2
3
4
5
6
7
8
3.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甲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器材有一只弹簧
测力计、三种规格的注射器和一把刻度尺。
(1)本实验的原理是二力平衡和压强的定义式,实验中研究的是大气
对 (选填“活塞”或“注射器筒”)的压力。
(2)若选用图乙中注射器B,当弹簧测力计被拉到最大值时,活塞仍没有滑
动,则应该换用注射器 (选填“A”或“C”)来进行实验。
活塞 
C 
1
2
3
4
5
6
7
8
(3)如图甲方案,①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
封住注射器的小孔,读出注射器的容积V,再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
的长度为L;
②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的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F;
③则测出的大气压值p= (用所给的字母表示)。
有刻度
部分 
 
3.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甲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器材有一只弹簧
测力计、三种规格的注射器和一把刻度尺。
1
2
3
4
5
6
7
8
(4)小明发现此时测得的大气压值误差较大,下列原因一定会使测量值小
于真实值的是 。
A. 橡皮帽封住的注射器小孔中有残余空气
B. 刻度尺的读数没读准
C. 活塞与注射器筒壁不完全密封
D. 活塞与注射器筒壁间有摩擦
AC 
3.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甲来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器材有一只弹簧
测力计、三种规格的注射器和一把刻度尺。
1
2
3
4
5
6
7
8
4. 小青在实验室利用不会吸水的橡皮泥、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和细线等物
品,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数据为相应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青将橡皮泥捏成一个球体
后,用细线将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进行了图中A、B、C、D、E实验。
由A、B、C实验可知,当液体密度一定时, 越大,
橡皮泥所受浮力越大;由A、D、E实验可知,橡皮泥所受浮力与
有关。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1
2
3
4
5
6
7
8
(2)在E实验中,球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 N,容器中盐水的密度
为 g/cm3。
(3)为了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是否有关,她把同一块橡皮泥
捏成粗细不同的圆柱体,分别浸入水中一半,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4 
1.2 
不变
4. 小青在实验室利用不会吸水的橡皮泥、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和细线等物
品,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数据为相应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
2
3
4
5
6
7
8
(4)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她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升降台上,进行了F
实验,当逐渐调高升降台时,发现随着圆柱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弹簧测
力计甲的示数变小,这一过程中弹簧测力计乙的示数会 (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若它们的变化量相等,就可以证明F浮=G排,
如果放入圆柱体前溢水杯中的水未到溢水口处,会导致 (选填“F
浮”或“G排”)的测量值偏小。F实验中的圆柱体刚好浸没时,下表面受到
水向上的压力为 。(圆柱体底面的半径为r,高度为h,圆柱体的
体积为V=πr2h,水的密度为ρ,结果用所给字母表示)
变大 
G排 
ρgπr2h 
4. 小青在实验室利用不会吸水的橡皮泥、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和细线等物
品,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数据为相应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
2
3
4
5
6
7
8
二、机械能
5.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小明同学
让同一钢球分别从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木块。
(1)该实验是通过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来判断 (选填“钢球”或
“木块”)动能的大小。
(2)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钢球 
物体的质量相同
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1
2
3
4
5
6
7
8
(3)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关系时,当换用另一个钢球实验时,发现它
将木块撞出了木板,要继续完成此实验,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选填
序号)。
A. 换质量更大的木块 B. 降低第二次钢球的高度
C. 换质量更大的钢球 D. 换质量更小的钢球
D 
5.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小明同学
让同一钢球分别从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木块。
1
2
3
4
5
6
7
8
(4)小明由此实验还联想到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让同一个小车从同
一斜面的同一个高度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到达毛巾、棉布、玻璃三种不同
水平面上继续向前运动直到停止,在水平面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
做的功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小车在毛巾和玻璃表面克
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 P1、P2,则 P1 (选填“>”“=”或
“<”)P2。
相等 
> 
5.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小明同学
让同一钢球分别从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木块。
1
2
3
4
5
6
7
8
(5)小明同学尝试改用如图丙所示装置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经过思考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5.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小明同学
让同一钢球分别从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木块。

实验方案一: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用同一钢球将同一弹簧压缩至不
同程度后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比较木块被撞击的距离;
实验方案二: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质量不同的钢球将同一弹簧压
缩相同程度后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比较木块被撞击的距离。
关于小明的实验方案, 。(填序号)
A 
A. 只有实验方案一可行 B. 只有实验方案二可行
C. 两个实验方案均可行 D. 两个实验方案均不可行
1
2
3
4
5
6
7
8
三、简单机械
6. 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
材有:
A. 带有均匀刻度的匀质杠杆          B. 带固定轴的支架
C. 弹簧测力计(不计重力,量程为10 N)    D. 刻度尺
E. 钩码若干(每个质量m=100 g)       F. 细线
1
2
3
4
5
6
7
8
(1)实验前,用刻度尺测得杠杆相邻刻度线间距离l0=5.00 cm;将杠杆安
装到支架上后静止,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 (选填“是”或“不
是”)处于平衡状态;按照实验要求,小明应该将杠杆调节到 位置
平衡。
是 
水平 
1
2
3
4
5
6
7
8
(2)小明开始实验探究,将钩码用细线悬挂在杠杆左侧,在杠杆右侧用弹
簧测力计拉住杠杆,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弹簧测
力计拉线沿 方向。
(3)小明按照正确的操作完成一次探究后,杠杆位置如图乙所示,A点所挂
钩码的数量n=2,A点与转轴O点的距离l1=3l0,弹簧测力计悬挂点B与转轴
O点的距离l2=2l0。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以知道弹簧测力计读数F= N
(g取10 N/kg)。
竖直 
3 
1
2
3
4
5
6
7
8
(4)小明在图乙的基础上保持A点所挂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将弹簧测力
计绕B点从a位置转到b位置时杠杆仍然保持水平平衡,如图丙所示,则此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选填“>”“<”或“=”)F。
(5)图丁是猴、兔分萝卜过程的两张漫画,看似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实际上猴子分得的萝卜重量 (选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兔子分得的萝卜重量。
> 
大于 
1
2
3
4
5
6
7
8
7.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利用杠杆、刻度尺、金属块、杯子、细线和适量
的水制成一个液体密度秤,请你将小明设计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如图,将烧杯用细绳悬挂在杠杆D端,移动绳套到O点时,杠杆恰
好 。
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将质量为m的金属块挂在C处,杠杆恰好水平
平衡,测得CO的距离为5 cm,OD的距离为4 cm,则烧杯中水的质量
为 (用m表示)。
1.25m 
1
2
3
4
5
6
7
8
(3)将水倒出,在杯中装入相同 (选填“质量”或“体积”)的
待测液体,金属块移至B处杠杆再次平衡,测出BO间的距离为6 cm,该液体
密度ρ液= kg/m3。
(4)用该方案制成的密度秤,其秤的刻度 (选填“均匀”或“不
均匀”)。该方案中要增加密度秤的量程,其方法是 。
体积 
1.2×103 
均匀 
减少烧杯内液体的体积
7.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利用杠杆、刻度尺、金属块、杯子、细线和适量
的水制成一个液体密度秤,请你将小明设计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
2
3
4
5
6
7
8
8. 同学们用一个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分别做了以下实验。
(1)探究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
①如图甲,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尽可能接近绳子受到的实际拉力,实验
中提升的钩码质量应取 (选填“大”或“小”)些。
②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是 。
大 
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2)探究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
①测出 的重力,然后组装好如图乙所示的装置。
②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 上升。
滑轮与钩码 
竖直匀速 
匀速 
8. 同学们用一个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分别做了以下实验。
1
2
3
4
5
6
7
8
(3)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①实验中要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是为了

②小红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
止读数,你认为她的想法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因为她没有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如果这样做,测得
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测量钩码和弹
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不正确 
摩擦力 
变大 
8. 同学们用一个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分别做了以下实验。
1
2
3
4
5
6
7
8
③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
数据如下。
实验 序号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cm 拉力 F/N 绳端移动的
距离s/cm
① 1.0 20.0 0.7 40.0
② 2.0 20.0 1.2 40.0
③ 3.0 20.0 1.7 40.0
1
2
3
4
5
6
7
8
a.第①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第②次实验的有用功
是 J。
b.第③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05 m/s,则拉力的功率
为 W。
c.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
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1.4% 
0.4 
0.17 
增大 
1
2
3
4
5
6
7
8
1. (1)凹陷程度 转换法 (2)乙、丙 (3)压力越大 ④ (4)错误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5)=
2. (1)液体的深度 (2)相等 (3)a (4)液体密度 
(5)ρ水
3. (1)活塞 (2)C (3)①有刻度部分 ③ (4)AC
4. (1)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2)2.4 1.2
(3)不变 (4)变大 G排 ρgπr2h
5. (1)钢球 (2)物体的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D 
(4)相等 > (5) A
6. (1)是 水平 (2)竖直 (3)3 (4)> (5)大于
参考答案
7. (1)在水平位置平衡 (2)1.25m (3)体积 1.2×103 (4)均匀 
减少烧杯内液体的体积
8. (1)①大 ②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①滑轮与钩码 ②竖直匀速 匀速
(3)①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②不正确
摩擦力 变大 ③a.71.4% 0.4 b.0.17 c.增大(共29张PPT)
第一部分 中考题型专项训练
三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六) 声、光、热
一、热学类
1. 小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温度
计分别测量a、b两种物质的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实验可知, (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
(2)在第6 min时,a物质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
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a 
固液共存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3)某时刻测量b物质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为 °C。
(4)在0~4 min加热过程中,a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
少”或“保持不变”)。
43 
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小明想探究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是否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此,他
向水中加盐制成盐水,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
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
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从图像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第一个10 min内,盐
水的温度降低了 °C;凝固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盐水结成的盐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
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增多”“减少”或
“不变”)。
10 
6 
放出 
晶体 
增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3)实验中盐水的凝固点为 °C。为了交通安全,人们常在不能及
时熔化的积雪地面上撒融雪剂(如图丙所示),常用融雪剂的成分是工业用
盐(非食用盐),请解释融雪剂可加快积雪熔化的原因是

-2 
盐水的熔点比水
的熔点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小磊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调
整好器材,用酒精灯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 °C时开始计时,小磊每隔1 min
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直至水沸腾并持续
4 min后停止读数,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C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B 
1
2
3
4
5
6
7
8
9
10
②小磊观察到:第6 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乙中 (选填“①”
或“②”)图;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小磊在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由实验可知,当地水的沸点为 °C。
① 
98 
1
2
3
4
5
6
7
8
9
10
(2)星期天,小洪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
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洪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
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洪整个烧水过程中温
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小军看到久置的蔬菜会干瘪,猜想“蔬菜水分散失的快慢可能与①蔬菜表
面积的大小、②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③蔬菜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等因
素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他挑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同种胡萝卜,进行了
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并记录了放置相同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请你解答:
材料 第一组
相同的胡萝卜 相同一段时间后A比B干瘪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组 第三组
相同一段时间后A比B干瘪 相同一段时间后A比B干瘪
1
2
3
4
5
6
7
8
9
10
(1)第一组实验是为了验证因素 (选填序号)对蔬菜水分散失快慢
的影响。
(2)分析第二组实验可得出初步结论:当
相同时, ,蔬菜水分散失越快。
(3)减慢冰箱里蔬菜干瘪的具体做法:

② 
蔬菜的温度和表面空气流速 
蔬菜的表面积越大 
将蔬菜包上保鲜膜再放入冰箱的
冷藏室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5.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
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C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
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C~-10 °C,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
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霜”形成的条件是 和 。
水蒸气 
凝华
空气湿润 
气温在0 °C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
10 °C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
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
上述猜想。理由是:

不能 
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
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光学类
6. 物理学习小组选择如图甲所示的四个凸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
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应
选择图甲中的 两个凸透镜。
(2)器材确定后,小明让一束平行光穿过透镜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操作
方案如图乙所示,他的方案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
因是:入射光线没有与凸透镜的 平行。
A、C 
不合理 
主光轴 
1
2
3
4
5
6
7
8
9
10
(3)正确操作后,得到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比较图丙中两次实验的现
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
(4)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的关系”。
小 
材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7. 小李用“F”光源、凸透镜(f=10 cm)、水透镜、光屏和光具座探究凸
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小李用凸透镜分别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发现:当看远处
物体时,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而看近处书上的字时,看到的是正立、
放大的像。依据这一现象,请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大小与
物距的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2)小李将“F”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按图甲所示位置放置,光屏上成清晰
的像,则光屏上成的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
小”)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
是根据该原理工作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F”光源和光屏位置互
换,光屏上 (选填“不成像”“成放大的像”或“成缩小的
像”)。
(3)小李将“F”光源移到某位置处,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
不到像,原因是 。
缩小 
照相机 
成放大的像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1
2
3
4
5
6
7
8
9
10
(4)小李将“F”光源放在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然后将
光源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
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移动,像的大小变 。
(5)小李用水透镜代替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
上成等大的像,此时水透镜的焦距是 cm。向水透镜中继续注水,像
会成在光屏的 (选填“前方”或“后方”)。
远离 
大 
15.0 
前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8. 在物理实践课上,某物理小组开展了“自制模型照相机”的学习活动。下
面是该小组同学的实践过程。
(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距在
范围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
镜头后在影像传感器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同学们用凸透镜A做实验,将它正对阳光,适当移动透镜可在地面上看
到 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 cm。
(3)小组成员要选用合适长度的纸筒来作为照相机模型的外纸筒。现有三
种规格的纸筒,其长度分别为5 cm、10 cm、20 cm,应当选择 的
纸筒。

于二倍焦距 
最小最亮 
2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4)照相机模型中充当胶片的膜(a位置)应该用哪种素材制作?
A. 白色不透光卡纸
B. 黑色不透光卡纸
C. 全透明的塑料膜
D. 半透明的薄宣纸
D 
(选填字母)。
1
2
3
4
5
6
7
8
9
10
(5)实验室有焦距相同、半径不同的两种透镜,想让成像更亮,应选半径
更 (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制作照相机模型。
(6)小明把简易照相机的镜头A替换成另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B,发现在
保持镜头与物体间的距离不变时,要将内外两个纸筒之间的距离调 ,
才能在胶片上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
大 
近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小楠同学把自己的近视眼镜和同学晓宇的眼镜都放在桌面的书上,透过眼
镜看到了不同的像,如图所示。
(1)图1 (选填“甲”或“乙”)是小楠的近视眼镜。
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2)小楠在桌子上点燃蜡烛,手持图1甲所示眼镜在蜡烛和白墙之间移动,
直到在墙上成清晰的像时,蜡烛、眼镜和白墙的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像
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这一成像规律可应用
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在图2中,小楠将一凸透镜放置在蜡烛和眼镜之间时,发现白墙上的像
变模糊了。不改变凸透镜和眼镜的位置,若还要在白墙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可采取的操作是 。
放大 
投影仪 
将蜡烛靠近透镜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小明从电影院出来后,想到能否利用凸透镜制作一个手机投影仪在
家看电影呢?然后他和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自制手机投影仪”的
项目化学习活动。选择的材料为:凸透镜若干、纸板、胶水、刻度尺、
白纸、剪刀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他们设计如图甲所示的方案,将纸板制成了纸盒,将凸透镜固定在纸盒上,
手机固定在可以前后移动的纸板上。
【项目实施】
(1)步骤:通过 ,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分别
是10 cm、15 cm、20 cm,若手机和凸透镜相距20 cm,为了能在白墙上得到
清晰、放大的像,可选择 焦距的凸透镜。将手机和选好的凸透镜
固定在纸盒上,打开手机屏幕,盖上顶部纸板,就可以在白墙上看到手机的
投影。
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 
15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目设计方案】
(2)调试: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屏幕应该
选择图乙 (选填“A”或“B”)的放置方式。小明建议选择光滑的白
板作为屏幕,而小红建议选择白墙作为屏幕。你赞成谁的建议?并说明理


【项目评价】
(3)评委对该产品进行评价时,指出该投影仪存在“画面较小、画质较
暗”的问题。该自制的投影仪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写出一条即可)
B 
赞成小红的观点,因为光照在白墙上会发生漫反射,人在各个方向都能
清晰观影 
将纸盒远离光屏,同
时将手机靠近凸透镜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a (2)固液共存状态 (3)43 (4)增加
2. (1)10 6 放出 晶体 (2)增多 
(3)-2 盐水的熔点比水的熔点低
3. (1)①B ②① ③98 (2)C
4. (1)② (2)蔬菜的温度和表面空气流速 蔬菜的表面积越大 
(3)将蔬菜包上保鲜膜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5. (1)水蒸气 凝华 (2)空气湿润 气温在0 °C以下 
(3)不能 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
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
参考答案
6. (1)A、C (2)不合理 主光轴 (3)小 (4)材料
7. (1)凸透镜成像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2)缩小 照相机 成放大的像 
(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4)远离 大 
(5)15.0 前方
8. (1)大于二倍焦距 (2)最小最亮 (3)20 cm (4)D 
(5)大 (6)近
9. (1)乙 (2)放大 投影仪 (3)将蜡烛靠近透镜
10. (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 15 cm
(2)B 赞成小红的观点,因为光照在白墙上会发生漫反射,人在各个方向
都能清晰观影
(3)将纸盒远离光屏,同时将手机靠近凸透镜(共28张PPT)
第一部分 中考题型专项训练
三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五) 声、光、热
一、声学类
1. 如图1所示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帽,它们的唯一不同点就是三个笔帽
的长短不一样,吹奏发声时,三个笔帽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一样。
(1)根据题中所述的实验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
(2)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笔套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 
1
2
3
4
5
6
7
8
9
(3)事后小明根据这个实验利用课外时间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2所示),
竹笛可以产生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时,音调可以发生改变,这时,竹笛
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均选填
“a”“b”或“c”)
(4)如图3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
吹气,如果能分别吹“do(1)”“re(2)”“mi(3)”“fa
(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
是 、 、 、 。
a 
c 
丙 
乙 
甲 
丁 
1
2
3
4
5
6
7
8
9
2.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
球弹开,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
微小振动进行 ,便于观察。
振动 
放大 
1
2
3
4
5
6
7
8
9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
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
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
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
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并由此推理可知,声音传播需要 。
在桌子上撒些小纸屑 
空气 
介质 
1
2
3
4
5
6
7
8
9
3. 小明家装修新房时希望卧室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为了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
料(聚酯棉、软木、泡沫)的隔音效果,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
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你认为另一种器材不适合
做声源的原因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并用不同的待测材料包裹鞋盒,他设想了两
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
鞋盒的距离。
机械闹钟 
音叉振动时响度会越来越小而且不持久 
1
2
3
4
5
6
7
8
9
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实验时包裹声源的各种不同待测材料的
应该相同;A、B方案中你认为较好的方案是 ,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厚度 
B 
A方案中人耳很难判断材料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大小,而响度接近的声音
也难以判断,而B方案中,同样的一个人听力在很短的时间间隔中是差不多
的,只需判断听不见的距离就可以了 
1
2
3
4
5
6
7
8
9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格所示:
材料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距离/m 1.0 3.2 2.0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如果单纯考虑隔音的效果,我们应该选择的隔音材料是 。
(4)根据生活的经验,我们猜想材料的隔音效果还与材料的
等有关。
聚酯棉、泡沫、
软木 
聚酯棉
密度、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二、光学类
4. 如图1所示是小明用易拉罐制成的简易针孔照相机。
(1)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小孔对着 (选填“明亮”或“较暗”)
的物体进行观察,更容易看到物体的像。
明亮 
1
2
3
4
5
6
7
8
9
(2)小明从实验室借来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字样光源,如图2甲所
示,将“F”字样光源、简易针孔照相机按图2乙所示位置放好,小明观察到
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2丙中的 (选填序号),这个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3)保持“F”字样光源的位置不变,将易拉罐靠近发光的“F”,小明观
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若将“F”字样光源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
“下”)方移动。
② 
实像 
变大 
下 
1
2
3
4
5
6
7
8
9
(4)小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光源F,
则半透明膜上会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只会出现一个像 B. 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
C. 出现两个重合的像
(5)当“F”字样光源顺时针旋转,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会
(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若将小孔遮去一半,像会变得更
(选填“亮”或“暗”)。
B 
顺 
暗 
1
2
3
4
5
6
7
8
9
(6)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
或“不变”),若再将小圆孔改为10 cm边长的正方形大孔,将此大孔正对
太阳,则地上的光斑的形状是 。
(7)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青枫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
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是 (选填“太
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 (选填“像”或“影子”)。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间缝隙到 (选填“地面”或“太阳”)距离不同。
不变 
正方形 
太阳 
像 
地面 
1
2
3
4
5
6
7
8
9
5.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0° 20° 30° 45° 60°
反射角 10° 20° 30° 45° 60°
1
2
3
4
5
6
7
8
9
(1)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把白色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为了使光
路能在纸板上呈现出来,该实验采取的做法是 。(选填字母)
A. 向纸板喷烟或雾 B. 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 使光束紧贴纸板射到O点
C 
1
2
3
4
5
6
7
8
9
(2)为了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把纸板沿PQ剪开,右纸板的上半部分
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上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此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
在”)同一平面内。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两角的大小关系是 。
在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
2
3
4
5
6
7
8
9
(4)让光沿图甲中FO入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OE重合,说明光路是 。
(5)共享单车的尾灯设计很巧妙,当后面开来的汽车的灯光照射到尾灯
上,它能把光反射回去。四幅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选填字母),此反
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可逆的
B 
遵循 
1
2
3
4
5
6
7
8
9
6. 周日,小华将玻璃窗向外推的过程中,观察到室内物体在玻璃中所成像的
位置发生变化,如图甲所示。于是她利用两支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茶
色透明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
(1)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实验应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
环境中操作,玻璃板应该选用 (选填“厚的”或“薄的”)。
暗 
薄的 
1
2
3
4
5
6
7
8
9
(2)图乙中,应该将玻璃板 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的蜡
烛A放在玻璃板前侧,再把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
烛B(图中未画出)放在玻璃板后侧;眼睛应在 (选填“A”或
“B”)侧观察像,移动蜡烛B直至与A的像 ,并记下蜡烛A和B
的位置,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记录数据如表,从数据得
到的结论是: 。
竖直 
未点燃 
A 
完全重合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8.0 10.0 12.0 14.00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8.0 9.99 12.0 14.01
(3)保持乙图中点燃的蜡烛在A点位置以及BC边不动,将玻璃板绕BC缓慢
顺时针转,如图丙所示。玻璃板转到BD1位置时,像在 (选填
“A1”“A2”或“A3”)点位置。
A2 
1
2
3
4
5
6
7
8
9
7. 小丽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利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由E和F两
个半圆形组成的光屏竖直放置在玻璃水槽中,NO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沿AO从空气
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OB。实验中除图中的AO、
OB光线之外,小丽在光屏上还能看到一条光线,这是因为光的 现象
产生的,请在图中画出此光线。
(2)为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小丽应将光屏
(选填“E”或“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进行观察。
反射 
F 
1
2
3
4
5
6
7
8
9
(3)在探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小丽保持入射点O不变,多次改
变入射角进行实验并记录对应的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多次实验的目的
是 。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入射角 15° 30° 45° 60°
折射角 11° 22° 32° 40°
(4)小丽测量的数据如表中所示,由此她得出结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
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你认为小丽的结论准确吗? ,理由
是: 。
寻找普遍规律 
不正确 
没有更换不同介质多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1
2
3
4
5
6
7
8
9
8. 学习光的折射时,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渔民叉鱼”现象,自制了一套装
置。如图所示,不透明圆管是一根方向固定且不易形变的直管,将它固定在
铁架台上,将小鱼模型固定在水中。
(1)人眼从A处透过直管看向水里,调整直管方向,直到从直管中看到水中
的“鱼”,这是光从 折射进入 ,看到的“鱼”是 (选
填“实”或“虚”)像。
(2)用一根足够长的铁丝(鱼叉)沿直管叉向看到的“鱼”, 叉
到鱼;改用激光笔从A点沿着直管对着看到的“鱼”照射,光 照到鱼
身上。(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水 
空气 
虚 
不能 
能 
1
2
3
4
5
6
7
8
9
(3)接着从鱼缸侧面观察,发现鱼叉射向的方向在实际鱼的 (选填
“上”或“下”)方。
上 
1
2
3
4
5
6
7
8
9
9. 夏季的雨后,天上通常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光是
白光,那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小明想弄清其中的秘密。他按照老师的提示
组装如图所示的装置,果然在光屏上出现的彩色光带跟天上的彩虹一样。他
得到了如下结论: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叫 现象,最
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实验中如果彩色光带较亮,而
你又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那么你应适当 (选填“增
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光的色散 
牛顿 
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2)太阳光经三棱镜偏折后,在光屏上A处的光是 光;可见 光
的偏折角度最大。
(3)若在三棱镜和光屏之间放一块与光屏等大的蓝色玻璃板,光屏上呈现
的光的颜色为 色。
(4)如果没有三棱镜,如图在水槽中斜插一块平面镜,让太阳光斜射到平
面镜上,适当调整平面镜的位置、角度,可以在墙壁上看到彩色的光带,用
手指轻轻搅动水槽中的水,你又会看到 的现象。
红 
紫 
蓝 
彩色的光带消失了 
1
2
3
4
5
6
7
8
9
1. 1.(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笔套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 
(3)a c (4)丙 乙 甲 丁
2. (1)振动 放大 (2)在桌子上撒些小纸屑 (3)空气 (4)介质
3. (1)机械闹钟 音叉振动时响度会越来越小而且不持久 (2)厚度 B A方案中人耳很难判断材料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大小,而响度接近的声音也难以判断,而B方案中,同样的一个人听力在很短的时间间隔中是差不多的,只需判断听不见的距离就可以了(3)聚酯棉、泡沫、软木 聚酯棉 (4)密度、硬度
参考答案
4.(1)明亮 (2)② 实像 (3)变大 下 (4)B
(5)顺 暗 (6)不变 正方形 (7)太阳 像 地面
5.(1)C (2)在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可逆的 
(5)B 遵循
6.(1)暗 薄的 (2)竖直 未点燃 A 完全重合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A2
7.(1)反射 如图所示 (2)F (3)寻找普遍规律
(4)不正确 没有更换不同介质多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8.(1)水 空气 虚 (2)不能 能 (3)上
9.(1)光的色散 牛顿 增大 (2)红 紫 (3)蓝
(4)彩色的光带消失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