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题目解读
重要名词
典客、典属国、大鸿胪、河西四郡、护乌桓校尉、羁縻州、提督四夷馆、九边、土尔扈特部、改土归流、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指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指的是现今中国领土之内,各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唐朝《礼宾图》壁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呈“刚柔并济”的特点,请你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刚”(国家认同) “柔”(民族认同)


魏晋 南北朝


1.军事征服: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
2.设立机构与官职:礼部和鸿胪寺;郡县
3.册封: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1.人口迁徙:五族内迁
2.文化交流:北魏汉化改革
1.军事征服:修筑长城北逐匈奴
2.设立机构与官职:典客;设郡县
1.军事征服:北逐匈奴
2.设立机构与官职:大鸿胪;设郡县、护乌桓校尉和都护府
1.和亲:汉匈和亲
2.人口迁徙:屯戍政策
朝代
措施
1.军事征服:大败东西突厥
2.设立机构与官职:礼部和鸿胪寺;大都
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3.册封:册封回纥、南诏和渤海国首领
4.会盟:唐蕃会盟
1.和亲:唐蕃和亲
2.文化交流:吐蕃和南诏遣使学习
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呈“刚柔并济”的特点,请你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刚”(国家认同) “柔”(民族认同)




朝代
措施
1.贸易往来:榷场贸易
2.文化交流:辽、西夏、金吸收中原文化
设立机构与官职:设立宣政院;设行省、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以及澎湖巡检司
文化交流: “行汉法”
1.军事征服:明朝抵御鞑靼、瓦剌
2.设立机构与官职:礼部和鸿胪寺以及都司、卫、所
3.册封:敕封西藏僧俗首领
贸易往来:互市、茶马贸易
1.军事征服: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2.设机构与官职:理藩院、办事大臣、流官
3.册封:册封达赖和班禅
1.和亲:满蒙联姻
2.人口迁徙:土尔扈特部回归
辽、西夏、金长期并立,政权割据,争战
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1)移民或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
(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受命来到唐朝,学习唐朝的衣冠礼乐,出于对外国友人的关切,唐朝皇帝在其早逝后追赠井真成为尚衣奉御,并令官方为其营葬事。
——苏勇名师工作室《教材注解》
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他对东方的记述掀起了西方世界的“黄金热”,西方人对东方充满向往。
18世纪,马戛尔尼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探讨:这三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相同吗?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外交往的?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思考: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从海路发达到海陆畅通
对外关系逐渐转型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这种转型是缓慢的。
中俄关系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中英关系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4.明清时期
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含义: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
形式:有“朝贡”与“回赐”。
原因:包括彰显政治正统性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吸引,以及儒家天下观的价值追求。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4.明清时期
历程: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直至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
特点:是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
政治目的
、厚往薄来
、无以为继
宗藩关系
永乐年间榜葛剌国进贡的麒麟
《万国来朝图》
探究: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贸易与文化并举: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中央机构 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对外
秦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 大鸿胪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设机构;屯戍政策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汉委奴国王
魏晋 五胡内迁;汉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隋 礼部 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郡县制(豪酋大姓);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造纸术外传;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长安国际大都会
唐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礼部、鸿胪寺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差别对待 东北、云南设行省 马可波罗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设“九边”;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卫;西南设土司;敕封 朝贡体系,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海禁,闭关锁国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对外交往由繁荣到“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小结
时空观念
1.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牛刀小试

2.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术(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牛刀小试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