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壹·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1.商鞅变法背景:大动荡大国争霸,战争不断。大变革改革变法,应对挑战。大发展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壹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富国强兵军功赐爵什伍连坐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县制1.商鞅变法内容:2.孝文帝改革:根据结构图,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东汉隋朝宋梁齐陈北周东魏北齐西魏北魏2.孝文帝改革内容:主要问题 基本原因 解决方案1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2 都城经济困难、面临威胁 偏远荒凉柔然强大3 阶级矛盾尖锐、吏治腐败 官无俸禄强取豪夺4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歧视政策5 地方割据势力大 宗主督护制6 经济破败、土地荒芜 十六国战乱动荡采用汉制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汉化民族融合实行三长制均田制一举两得(1)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2)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影响:3.王安石变法:欲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为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培养人才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4.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边防新政理财新法改革内容“尊主权”考成法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清丈田地一条鞭法1.改革成效:立见成效,一度恢复生机。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的时期2.最终结局:毁于一旦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富国强兵改革影响:贰·中国近代的变法改革1.维新变法1895年,康有为等领导 “公车上书”序幕—公书上书(2)内容:迁都、 拒约、变法、“议郎”(1)时间:“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但这一行动本身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3)结果:变法内容1.维新变法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 用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政治民主化经济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文化教育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人才。 教育近代化军事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 军队近代化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天足会”奖章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京师大学堂牌匾今日的北京大学维新遗产1.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进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实际是满清贵族维护统治的骗局,所建立的“内阁”成员多为满清贵族,这也使清朝人民认清了清政府的实质,开始走向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道路。:清廷失去了最佳自救机会,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2. 清末新政“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经济改革: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阶级基础);教育改革:使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编练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立宪改革:缺少诚意推行立宪,立宪派人士转向革命。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抛弃。中国人的身份开始由臣民向民转变。经济民族文化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生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显著增强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性作用与意义不培养只会读书的无用文人,利于传播西方民主思想3.民主探索叁·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1954年宪法大跃进期间“高产卫星”人民公社化运动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披荆斩棘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沈阳飞机制造厂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铁人”王进喜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斐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习近平4.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决策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5.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人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6.中共十九大——谱写新篇章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议程7.十九届四中全会——迈进新时代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8.沧海桑田四十年——辉煌铸成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带一路”建设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8.沧海桑田四十年——辉煌铸成就课外阅读书籍推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大变法》叶坦《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李细珠《帝国的终结》易中天《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