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国对外交往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国对外交往史

资源简介

中国对外交往史
【热点链接】
2014年5月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以下简称“亚信”)成员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举行亚信第四次峰会。这是距2001年上海APEC会议闭幕以来中国的又一次多边外交重头戏。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导学练习】
1.在古代,哪一条商路成为中国对交往的重要通道?
2.唐朝时,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列举史实说明。
3.明朝初年,明成祖派谁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近代史上,中国的哪一次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5.请列举新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各一例。
(1)20世纪50年代:
(2)20世纪70年代: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
(4)21世纪以来:
【相关考点】
一、古代(由开放走向封闭)
(一)汉朝到明朝前期:积极对外交往
1.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2.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后,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海岸,未能继续前进。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3.唐朝时,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1)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曾十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生活对日本影响很大。如: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了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日本人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②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2)唐朝与天竺(今印度半岛)的交往: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宋朝时,我国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的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17年,在元朝宫廷中任职,并将东方文化传入西方。
6.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明朝中后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从明中后期开始,由于倭寇骚扰和西方国家的入侵,中国军民开始进行反侵略斗争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外界交往。
(1)元末明初,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朝政府派戚继光率军抗击倭寇,最后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2)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后来,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最后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2.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直接原因是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政府害怕沿海居民勾结西方殖民者推翻它的统治。
(2)目的:防止沿海居民与外国勾结推翻清朝的统治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贸易。
(3)表现:清朝“闭关锁国”主要表现为限制与国外来往:一是严禁国人出海贸易,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二是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并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都有严格规定,最后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管理。
(4)历史影响:
A、积极方面:这一政策是清政府对西方殖民者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这一政策实施了近二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B、消极方面:当西方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是,清朝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使中国逐渐落后,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同时这一政策使中国更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5.19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6.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7.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牺牲中国的利益,同意苏联维持外蒙古现状的主张,导致战后外蒙古脱离中国而独立,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
三、新中国辉煌的外交成就
(一)20世纪50年代
1.在建国的第一年,新中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1950年,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5.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二)20世纪70年代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
1.1980年开始,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
2.1990年,北京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3.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一直以积极、负责、务实和合作的态度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4.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5.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四)新世纪以来
1.2001年,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2001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发起,加上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4.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5.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
6. 2014年,上海成功举办亚信峰会。
【考点解读】
1.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外交活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原因主要有古代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中国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世界各国愿意同中国交往。
(2)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
2.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中国政府主动对外交往有何作用?
(1)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3.从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所带来的后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主动地对外交往,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盛,中华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在世界上全面落伍了,国力逐步走向衰退,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好向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并且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列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侵略中国,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你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和现代中国外交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事例中得到什么启示?(或你有什么感受?)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盛、民族独立,中国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才能在外交场合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重要概念:外交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能划归外交这一主题,只能划归民族关系这一主题。如:秦朝与匈奴的战争;两汉与匈奴、西域各族之间的交往;唐朝与周边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两宋与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等等。这些史实都应归为民族关系这一主题。
【专题训练】
1.图片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许多反映古代中外交往与冲突史实的图片,并且从中筛选以下四幅来研究。请你也参与进来。
第一组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第二组
③明军抗倭图 ④收复台湾
(1)结合图片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①( )六次东渡 ②( )七次下西洋
③( )率明军抗倭 ④( )收复台湾
(3)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些国家外来侵略?
(4)通过此次活动,你有何感悟?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到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节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节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右图)
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
——节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二中,宋朝政府设置什么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
(3)材料三中,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方?他能够实现远洋航行的最主要条件是什么?
(4)材料四中,乾隆帝为什么会认为“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与外夷互通有无”?基于这一认识,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5)通过对本题的探讨,你有何感受?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中外交往的某一条商路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
——节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签订《南京条约》
材料四:乔的笑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图片是指古代中外交往的哪一条交通要道?它有何重大作用?
(2)材料二中,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拒绝与外界交往,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它反映近代中国的外交是怎样的情况?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哪一次外交成就?这一外交成就有何重大意义?
(5)综观上述材料,中国与欧美主要国家经历了:古代友好,近代挨打,建国后又经历了敌对到友好的过程。各个阶段关系为什么会不一样,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小史同学对古代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且专心研究。请你跟他一起探讨。
(1)为了更好地学习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情况,小史同学制表作了如下归纳。
史实 影响或成果
遣唐史 加强中日交流,促进日本社会变革
玄奘西游天竺 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戚继光抗倭 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完整,保护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鉴真东渡日本 辛勤不懈地传播了唐朝文化
该表格中有一史实不符合主题,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2)此外,小史同学还搜集了一些有关古代中外交往的图片,但他不懂得将图片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请你帮他排列(只要填写主序号即可)。
①丝绸之路 ②雅克萨之战
③ 唐朝对外交通图 ④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第(2)题中,哪一幅图所反映的史实不利于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4)除列表归纳和利用图片研究历史之外,请你为小史同学提供两种其他的研究历史方法。
【参考答案】
导学练习参考答案
1.丝绸之路。
2.开放。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各城市居住。
3.郑和。
4.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到无理拒绝。
5.(1)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3)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4)上海APEC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亚信峰会。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1)第一组:友好交往的使者(或和平交往);第二组:抗击外来侵略。
(2)鉴真、郑和、戚继光、郑成功。
(3)第一组:日本、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第二组:日本、荷兰。
(4)感悟: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交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要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发扬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1)开放。 (2)市舶司。 (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4)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闭关锁国”。后果: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才能强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1)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促成了汉朝的兴盛。
(2)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被动挨打。
(3)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4)成就: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权益。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
4.(1)戚继光抗倭;理由:戚继光抗倭应该属于中外冲突的主题,不属于对外友好交往的主题。
(2)①③④② (3)②
(4)查阅文献、上因特网等。
PAGE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