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生物学
强化卷
本试卷满分 100 分 , 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5 小题 , 每小题2 分 , 共 30 分 。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 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 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推动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 。下列关于科学史及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 , 错误的是
A. 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建立了细胞学说
B.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 , 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C .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在探究 DNA 分子结构的过程中 , 运用了建构模型的方法
2 . 关于细胞器的叙述 , 错误的是
A. 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加工的场所和运输通道
B.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 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C . 溶酶体只分布在动物细胞中 , 含多种水解酶 , 能分解损伤的细胞器 D. 线粒体内的可以增大膜面积 , 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
3 . 在叶绿体内 , 光合色素通常与 D1 蛋白结合形成位于类囊体膜上的光合复合体 PSII ,用于吸收、传递和转化 光能 。psbA 是编码 D1 蛋白的基因 , 科研人员将psbA 转入野生型水稻染色体DNA 上 , 获得了产量显著提高的 纯合 R 品系水稻 , 该品系水稻能有效抵抗高温胁迫引起的严重减产(常温条件下野生型水稻与 R 品系水稻 D1 蛋白的含量无显著差异 , 高温条件下 R 品系水稻 D1 蛋白的含量明显多于野生型水稻) 。为证明 R 品系 水稻细胞中过量表达的 D1 蛋白(可用胶体金标记的 D1 蛋白抗体进行检测)能正确定位到类囊体膜上 , 下列 相关实验的叙述 , 正确的是
A. 应将野生型水稻和 R 品系水稻都高温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
B. 应将 R 品系水稻分为两组 , 分别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
C . 应将野生型水稻置于常温条件下 , R 品系水稻置于高温条件下 , 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
D. 支持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 R 品系水稻中类囊体膜上的胶体金数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稻
4 . 传统栽培的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 , 基因组复杂 , 其紫茎与绿茎互为相对性状 , 纯合紫茎 RRRR 与纯合绿茎 rrrr 杂交获得 Fi , 下列叙述不支持 " Fi 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 极 " 的推测的是
A. F, 植株与绿茎杂交 , F2 中紫茎所占比例为 5
B · F 植株产生的配子中 · 基因型为 R 的配子的比例为
C . Fi 植株间相互授粉 , F2 中紫茎 : 绿茎的比例为35 : 1
D. 切取 Fi 植株地下块茎繁殖 , F2 马铃薯植株全为紫茎
生物学 第 1 页( 共 8 页)
5. 小鼠血糖调节既受激素调节 , 还受脑中 VMN 区域的神经元调节 , 研究表明 : 光照条件下 , VMN 区的神经元不 兴奋 , 黑暗条件下 , VMN 区的神经元参与低血糖条件下血糖含量的恢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饥饿处理和胰岛素处理都可构建低血糖的模型实验小鼠
B. 光照条件下 , VMN 区域的神经细胞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
C . 黑暗条件下 , VMN 区神经元的作用可能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
D. 光照和黑暗条件下 , 小鼠血糖调节都受脑干血糖平衡中枢的调控
6 . 心肌细胞中存在许多非编码 RNA(如 miR- 223 、HRCR) , 基因 ARC可在该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 它们共同参与 调控细胞凋亡 , 相关过程如图 , ①②3④表示生理过程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②③④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全相同
B. 过程④的发生 , 不利于基因ARC 的表达 , 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
C . 基因 ARC、miR- 223 、HRCR所含的游离磷酸基团数量分别为 2、1 、0
D. 过程①中形成 DNA 蛋白质复合体 , 过程②中核糖体向右移动 7 . 某河流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 , 正确的是
项目 第一 营养级 固定 第 一营养级呼吸 消耗 第二营养级 摄入 第二营养级 同化 第二营养级呼吸 消耗
能量值 (
-
2
-
1
)J · cm · a 580 200 72 38
A. 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来自第一 营养级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2 . 22%
C .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 72 J · cm2 , a- '
D. 第二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为 128 J · cm 2 · a i , 由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8. 随着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 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选择所需微生物通过发酵工程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下 列关于微生物纯培养与发酵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就是不含有代谢废物的微生物培养物
B. 平板划线法既可以用于微生物的纯培养 , 又可用于微生物计数
C. 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的单细胞蛋白属于分泌蛋白 , 可制成微生物饲料
D. 在农牧业中 , 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肥料一般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生物学 第 2 页( 共 8 页)
9 . 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 , 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集合管重吸收水 。下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
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 图中 AQp2、AQp3 、AQp4均为水通道蛋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 :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
B. 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是两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导致受体不同引起的
C.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效果最终会使血压升高
D. 当人饮水不足时 , 机体内由垂体合成且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10 . 荧光定量 PCR技术是在常规 PCR 的基础上 , 加入与模板 DNA 某条链互补的荧光探针( 一类两端经过特殊 基团修饰的单链 DNA 片段) , 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 DNA 聚合酶会水解掉探针一端并生成荧光分子 , 使荧 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 , 即 DNA 每扩增一 次 , 就有 一个荧光分子生成 , 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A. 该项技术可用来直接检测样本中新冠病毒核酸的含量
B. 1 个双链 DNA分子经过 3 轮循环一共会生成 8 个荧光分子 C . 1 个双链 DNA分子经过5 轮循环一共需要消耗 15 对引物
D. 该 PCR 技术中 DNA 聚合酶既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 , 又催化断裂磷酸二酯键 11 . 关于种群的叙述 , 错误的是
A. 温度 、降水等气候因素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 调查活动能力差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 可采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 C . 适度采伐与珙桐生态位重叠度高的植物 , 有利于珙桐种群的增长 D. 种群初始密度越大 , 未来一段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
生物学 第 3 页( 共 8 页)
12 . 我国研究人员发现 P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促进细胞凋亡 。肝癌细胞 和正常肝细胞中的 P 基因存在差异 , 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肝细胞中的 P 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
B. 肝细胞癌变的原因是P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 使得P 基因大量表达
C . 甲基化会引发P 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 进而影响 P 基因的
表达
D. P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是不可逆的 , 因此肝癌细胞一旦形成就不可 逆转
13 . 培育水稻中发现了 一种叶片为黄色的突变型水稻 。 已知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 C 控制 , 突变型是由基
因 C 突变为 C1 , 该过程中产生了 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 , 基因 C , 纯合幼苗期致 死 。突变基因 C, 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 727 位碱基改变 , 由 5 GAGAG 3 ' 变 为 5 ' GACAG 3 ' 。从突变型 1 叶片细胞中获取相关基因片段 , 用限制酶处理 后进行电泳 , 结果如下图 。下列有关突变体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突变型 1 为显性突变 注 : 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 :
B. 导致第 242位氨基酸突变为谷氨酰胺 GAG 谷氨 酸 ; AGA 精 氨 酸 ;
C . 突变型 1 叶片细胞中获取相关基因片段电泳的结果为Ⅲ GAC 天冬氨酸 ; ACA 苏氨酸 ;
2 CAG 谷氨酰胺 。
D. 突变型 1 连续自交3 代 F3 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 ,
14. 某病毒对动物养殖业危害十分严重 。我国学者拟以该病毒外壳蛋白 A 为抗原来制备单克隆抗体 , 以期快速 检测该病毒 , 其主要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诱导已免疫的 B 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 主要是利用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B. 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前 , 已免疫的 B 细胞不需要通过原代培养扩大细胞数量 C. 在杂交瘤细胞筛选过程中 , 发生融合的细胞都可以在选择培养基上正常增殖
D. 将待筛选抗体与该病毒基因 A进行杂交 , 呈阳性的就是所需的抗体
15.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是指只含一套染色体 , 但拥有类似于正常干细胞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群 。利用小鼠建立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体外受精前应将卵母细胞培养至减数分裂 I 中期
B. 建立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中只含一条性染色体 X 或 Y
C . 上述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等操作
D. 理论上可用物质激活卵母细胞完成 M I实现由①直接转变为④
生物学 第 4 页( 共 8 页)
二 、选择题 :本题共 5 小题 , 每小题3 分 , 共 15 分 。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有 一 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 全部选对得3 分 , 选对但不全得 1 分 , 有选错得 。分。
16 . NAD+作为线粒体呼吸链上代谢过程的重要底物 , 其过度消耗将会影响到线粒体氧化呼吸和 ATP 合成等细 胞生物学功能 。已知NAD+ 的合成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 通过线粒体膜需要借助特殊的转运蛋白 TF-H 。下列 有关叙述 , 正确的是
A. 催化 2 与 NAD+ 反应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B. TF-H 缺失的细胞表现出耗氧量下降及 ATP 生成量减少
C . NAD+ 的水平下降 , 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速率均受影响 D. 通常情况下 , 动物和植物无氧呼吸过程中会有 NADH 的积累
17 . 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NMJ)处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既往研究认为体液免疫异 常是 MG 的唯一发病因素 , 多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近期研究显示 , 细胞因子(CK)参与了乙酰胆碱受 体抗体的产生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糖皮质激素既可经其受体阻断 CK 基因转录 , 又可抑制 CK 受体从 而阻断 CK作用通路 , 糖皮质激素已成为目前治疗 MG 的有效药物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长期单独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MG 可能会引起乙酰胆碱受体被破坏加重病情并产生耐药性
B. 重症肌无力可能会累及心肌、平滑肌甚至呼吸肌功能异常 , 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C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
D. 糖皮质激素通过改善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缓解 MG症状
18. 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岗苣种子萌发的影响 , 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岗苣种子萌发的实验 。其 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 , 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苣种子萌发的 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光可以为岗苣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B. 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 , 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 . 光敏色素不吸收远红光 , 因此远红光对种子萌发无影响
D. 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 , 岗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19 .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叶片中细胞分裂素(CTK) 的含量变化 , 进行了如下实验 : 设置了低
氮组(N150)和高氮组(N500)两个供氮水平 , 每组分别进行了 a、b、C 、d 四个处理 。a 不去除顶芽;b 去除顶
芽;c 去除顶芽+羊毛脂;d去除顶芽+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一 周后取棉株 相同部位的叶测定 CTK 含量 ,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有 2 个自变量 , 分别是供氮水平和是否去除顶芽
B. 高氮水平下 , b C 处理结果表明羊毛脂对实验结果几乎无影响
C . 由图可知 , 低氮水平下生长素可以抑制 CTK 的合成
D. 植物体内 CTK 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生物学 第 5 页( 共 8 页)
20 . 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可使用电泳等技术来进行鉴定 。鉴定时首先提取整个基因片段 , 再使用限制酶 B 进行切 割(突变位点会出现酶 B 的识别序列) 。图示为某家庭系谱图及基因检测结果( 以带型表示 , M 为标准泳 道 , 数字代表核苷酸对数) , 不考虑基因位于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病 , 致病基因为正常 基因碱基对缺失所致
B. 由图分析可知该遗传病致病基因内部最多时 可有两个限制酶 B 的酶切位点
C . 图中该女儿的电泳结果有四种可能情况
D. 图中该女儿与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婚配 , 子代患病概率为 6
三 、非选择题 : 本题共 5 小题 , 共 55 分 。
21 . ( 11 分)如图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 , 其中 PS I 和 PS I 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 。Rubisco 是催化暗反应阶段某过程的酶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PSII中的 吸收光能后 , H2O 被分解为 e 、H+ 和 , e " 传递给 PS I 可用来生成 ; 而 H+ 通过图中 的运输来到叶绿体基质 , 同时生成 ATP 。上述过程生成的这 两种物质为图中 (填编号)过程供能。
(2)温度和光照强度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为了探究高温和高 光照强度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某研究者将各项生理指标基本相同的
若干番茄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 , 分别培养在 CK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和 HH 条件(亚高温高光)下 , 5 天后检测两组番茄植株的各项相关指标 , 测得数据如下表 :
注 : 两组实验 , 除温度和光照有差异外 , 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 ①有同学认为 , HH 条件下气孔导度较小 , 但胞间 CO2 浓度较高的原因是 : 在此条件下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 小于呼吸速率 。你认为是否正确 (填 " 正确 " 或 " 不正确 " ) , 依据是
②由表中数据分析 , HH 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 进而影响暗反应速率 , 对植物体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
22 . ( 11 分)小龙虾 , 学名克氏原螯虾 , 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 。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 , 且在稻田 中会将 土壤里的种子翻出 、破坏幼芽生长 。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图) , 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 稻田 , 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 。请回答下列问题 :
生物学 第 6 页( 共 8 页)
( 1)小龙虾是入侵物种 , 入侵我国后的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会迅速上升 。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 , 导致小龙 虾数量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从小龙虾生存环境条件分析 , 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的原 因是 (答出 2 点) 。 小龙虾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群落演替的
(2)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 , 在自然条件下可摄食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和动物尸体等 , 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捕捉的小龙虾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稻虾共作模式中 , 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 , 但也食用水稻幼苗 , 因此在投放小龙虾时应尤其
注意
(4)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 , 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
比较实验 , 统计结果如下表 :
杂草存量(kg/亩) 化肥使用量(kg/亩) 水稻产量(kg/亩) 利润( 元/亩)
水稻单作模式 250 62 . 9 477 . 8 1 386 . 2
稻虾共作模式 5 32 . 4 540 . 8 6 058 . 3
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 小龙虾的引入对于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
②据表可知 , 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 , 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的原因有 : a. ;
b. ; C .
23 . ( 10 分)2023 年杭州亚运会花样游泳集体项目 中 , 中国队夺得金牌 。在激烈的比赛中 , 游泳运动员机体内发 生了 一 系列的生理变化 。 回答下列问题。
( 1)听到发令枪响后 , 运动员迅速作出动作开始比赛 , 该反射属于 (填 " 条件" 或" 非条件" )反射 , 其 最高级中枢位于
(2)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 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可引起肌肉收缩 。肌细胞膜产生动作 电位的过程中 , 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 (填离子) 的内流。
(3)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出现肌肉酸痛症状 , 主要是因为肌肉细胞进行 积累了较多的乳酸 , 该物质 (填" 属于 " 或 " 不属于 " ) 内环境组成成分 。内环境中的酸碱度运动前后能保持相对稳定 , 原因是
(4) 乙酰胆碱酯酶(AchE)可催化乙酰胆碱(Ach)分解 , 终止乙酰胆碱对突触后膜的兴奋作用 。为进一 步探 究不同负荷的游泳运动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某研究团队做了如下实验 : 选取体重、年龄等身体状况 相似的成年雄性大鼠若干只 , 将其分为对照组 、低负荷运动组(每天 15 min) 、中负荷运动组(每天30 min)和 高负荷运动组(每天不少于 2 h , 力竭标准) , 以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 AchE 活性为指标进行检测 , 结果 如表所示。
组别 对照组 低负荷组 中负荷组 高负荷组
大脑皮层(u/mg) 0 . 58 0 . 51 0 . 52
海马组织(u/mg) 0 . 77 0 . 56 0 . 50 0 . 73
据结果推测 , 适量负荷运动可能导致大鼠 , 进而提高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 但高负荷运动效果并不理想 。请根据此项研究结果 , 为同学们提出改善学习 记忆能力的合理建议是 。
生物学 第7 页( 共 8 页)
24. ( 12 分)某多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的高秆(A)对矮秆( a)为显性 , 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 。现有一双杂合 植株 , 其某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缺失片段不含该基因) , 该植株自交 , Fi 中高秆宽叶 : 矮秆宽叶 = 3 : 1 。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一种性别的配子致死(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控制茎秆高度和叶形的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中 (填 " 是 " 或 " 否 " )遵循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 亲本中的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 。Fi 中含有片段缺失染色体的植株所 占 比例 为 。
(2)请利用该双杂合植株和各种正常纯合植株设计杂交实验 , 探究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还是雌
配子致死。
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和结论 :
25. ( 11 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油脂高产的四尾栅藻 , 是获取生物柴油的新途径 。科学家欲从紫苏中提 取DGAT 基因(催化油脂合成的关键酶基因) , 导入四尾栅藻细胞 , 获得转基因油脂高产的四尾栅藻 , 流程 如图 。 质粒 PCAMBIA 与 PCR扩增出的 DGATI 酶切位点如图所示 。 现有 BamH I 、BglI 、ECOR I 三种限制 酶 , 它们识别并切割的碱基序列如表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BamH I 5 ' — G ↓ GATCC 3
BglII 5 ' — A ! GATCT 3
ECOR I 5 ' — G ! AATTC 3
( 1)从紫苏组织细胞中提取总 RNA 时 , 需要加入 RNA 酶抑制剂 , 目的是 过程①需要 酶的催化 , 过程②通过 PCR技术实现 , 进行 PCR 时 , 需要在两种引物的 5 ' 端添加 限制酶 的识别序列 。
(2)启动子往往具有物种特异性 , 在载体 PCAMBIA 质粒中插入紫苏 DGATl 基因 , 其上游启动子应选择 (填 " 紫苏DGAT 基因 " " 大肠杆菌 " 或" 四尾栅藻 " )启动子。
(3)将 DGAT1 与 PCAMBIA 分别用限制酶切割后进行连接可形成重组质粒 , 目 的基因和质粒能连接成重组
质粒的原因是
若只考虑 DNA 片段的两两连接 , 构建重组质粒时可得到 种大小不同的 连接产物 。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 , 可向培养基中加入 筛选 出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
(4)为进一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重组质粒 , 选用 限制酶对不同的重组质 粒进行酶切处理 , 得到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 , 其中 组重组质粒为所需质 粒( 已知质粒 PCAMBIA 中 ECOR I 的酶切位点与BamH I 的酶切位点间的最短距 离为 600 bp) 。
(5)转DGATI 基因四尾栅藻成功的标志是
生物学 第 8 页( 共 8 页)
23 . (10 分)
(2) (3)
(4)
24 . (12 分)
(2)
25 . (11 分)
(2) (3)
(4) (5)
请在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题卡第二页
2 3 4 5 7 8 12 13 14 15 17 18 20
C C A D D B A D C D B A B B C CD D B ACD BD
1 . C 深度解析)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 了细胞学说 , 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 一 性 , A 正确 ; 在细胞膜结构 模型的探索过程中 , 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 如罗伯特森结 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 , 大胆地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 , B 正确 ;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荧光标记法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C 错 误;在探究 DNA 分子结构的过程中 , 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物 理模型 , D 正确 。
2. C 深度解析) 内质网是一 个单层膜的管道系统 , 是蛋白质等大 分子物质合成、加工的场所和运输通道 , A 正确 ; 液泡中的液体叫 细胞液 , 其中含有糖类 、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 , 与维持细胞 形态密切相关 , B 正确 ;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 , C 错误;线 粒体有双层膜结构 ,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可以增大膜面积 , 为多 种酶提供附着位点 , D 正确 。
3 . A 【深度解析 由题意可知 , 常温条件下野生型水稻与 R 品系水 稻 D1 蛋白的含量无显著差异 , 高温条件下 R 品系水稻 D1 蛋白的 含量明显多于野生型水稻 , 且 R 品系水稻能有效抵抗高温胁迫引 起的严重减产 , 根据控制变量原则 , 应将野生型水稻和 R 品系水稻 都高温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 , A 正确 , B、C 错误; 支持结论的 实验结果应为 R 品系水稻中类囊体膜上的胶体金数量显著高于野 生型水稻 , D 错误。
4. D 深度解析)若 Fi 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同源染色体联会后 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极 , 则 Fi (RRrr)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
例为 RR : Rr : n-1 : 4 : 1 , F 植株与绿茎杂交 · F2 中紫茎占 5 ·
1 2
(
3
)A 不符合题意; F, (RRrr)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概率为 6 RR、 Rr
rr , B 不符合题意; F (RRrr ) 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及比例都为 RR : Rr : rr = 1 : 4 : 1 , 则 Fi 植株间相互授粉 , F2 中绿茎 占
(
6
6
3
) x = 6 ,故 F2 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茎 : 绿茎 = 35 : 1 , C 不符合
题意;块茎繁殖为无性繁殖 , 不发生减数分裂 , 不支持该推测 , D 符 合题意。
5 . D 【深度解析)饥饿处理和胰岛素处理都可构建低血糖的模型实 验小鼠 , A 正确 ;光照条件下 , VMN 区的神经细胞不兴奋 , 细胞膜 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 , B 正确 ;黑暗条件下 , VMN 区的神经元参 与低血糖条件下血糖含量的恢复 , 可推测黑暗条件下 , VMN 区神 经元的作用可能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 , C 正确 ;血糖平衡中 枢位于下丘脑 , D 错误。
6 . B 【深度解析) 过程②为翻译 , 存在 mRNA 与 tRNA 之间的碱基
互补配对 , 过程③存在 miR- 223 与 mRNA 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 过程存在 HRCR 与 miR - 223 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 都是 RNA 和 RNA 之间的配对 , 所以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完全相同 ( 即 A U 、C G) , A 正确 ; 据题图可知 , miR - 223 吸附在 HRCR 上 , 使 miR - 223 与基因 ARC 转录的 mRNA 结合减少( 过程③减 弱) , 有利于过程②进行 , 有利于基因 ARC 的表达 , 抑制心肌细胞 的凋亡 , B 错误; 基因 ARC 为双链 DNA、miR - 223 为单链 RNA 、 HRCR 为环状单链 RNA , 根据核酸链的特点可知 , 三者所含的游离 磷酸基团数量应分别为 2、1 、0 , C 正确 ; 过程①为转录 , 转录时 DNA 可以与 RNA 聚合酶(蛋白质)结合 , 形成暂时的 DNA 蛋白 质复合体 , 过程②为翻译 , 从题图中 mRNA上结合的核糖体上已合 成的多肽链长度来看 , T, 最短 , T3 最长 , 所以核糖体向右移动 , D 正确 。
7 . A 【深度解析)每一 营养级中固定的能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散 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 故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来自第一 营养级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A 正确 ; 能量传递
效率 io% · 据题表数据可知 · 第 营养级 和第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x ioo% - 8% · B 错误;第营
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 同化量 - 呼吸作用 消耗的能量 = 72 - 38 = 34 J · cm 2 · a ",C 错误;第二营养级排出的 粪便中的能量 = 摄入量 - 同化量 = 200-72 = 128 J · cm 2 · a " ,但粪便 中的能量属于上一 营养级的同化量 , 即由第 一 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 D 错误。
8 . D 【深度解析)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是指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 微生物群体 , A错误;平板划线法可以用于微生物的纯培养 , 但不 可用于微生物计数 , B 错误;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的单细胞蛋白是 微生物菌体 , 不属于分泌蛋白 , 但可制成微生物饲料 , C 错误;在农 牧业中 , 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肥料一 般是微生物的代谢产 物 , D 正确 。
9 . C 深度解析)水分子是通过被动运输的途径被重吸收的 , 其方 向是从渗透压小的一方向渗透压大的 一 方移动 , 据此推测图示各 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 :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 , A错误; 同 一个体的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 , 两种细胞的 受体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B 错误;抗利尿激素会使血管 平滑肌收缩 , 且促进重吸收水 , 增加血压 , C 正确 ;抗利尿激素是由 下丘脑合成的 , D 错误。
10 . D 【深度解析 根据题意 , 利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可以进行 DNA 的含量测定 , 模板 DNA 越多 , 荧光信号越强 , 而新冠病毒的
(
高三生物学
强化卷
)D 1
核酸为 RNA , 无法直接用该技术检测其含量 , A错误;荧光探针只 能与模板 DNA 的某条链互补配对 , DNA 每扩增 一 次 , 就有 一 个 荧光分子生成 , 所以 1 个双链 DNA 分子经第 一 次复制产生 1 个 荧光分子 , 子一代 2 个 DNA 分子经第二次复制产生 2 个荧光分 子 , 子三代4个 DNA分子经第三次复制产生 4 个荧光分子 , 3 轮 循环后 , 一共会生成7 个荧光分子 , B 错误; 1 个双链 DNA 分子经 过5 轮循环一共会形成 32个 DNA 分子 , 即形成 64条链 , 其中 62 条链都是新合成的 , 一共需要消耗 31 对引物 , C 错误; 子链延伸 时 DNA 聚合酶可在子链的 3 ' 端不断添加脱氧核苷酸 , 催化形成 磷酸二酯键 , 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 DNA 聚合酶会水解掉探针 DNA 单链的一端 , 即其可催化断裂磷酸二酯键 , D 正确 。
11 . B 深度解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 密度无关 , 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A 正确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 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 B 错误;生态位是指 一个物种在群 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 适度采伐与珙桐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 物 , 可以减少种间竞争 , 有利于珙桐种群的增长 , C 正确 ; 由于受 到天敌、环境等因素影响 , 种群初始密度越大 , 未来一段时间的种 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 , D 正确 。
12 . A 【深度解析)据题图分析 , P 基因的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会使启 动子沉默 , 无法表达P 基因 , 肝细胞发生癌变 , 说明 P 基因的表达 能抑制肝细胞的异常增殖 , 故推测肝细胞中的 P 基因可能属于抑 癌基因 , A 正确 , B 错误;DNA 分子的甲基化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 可能导致 P 基因的沉默 , 但 P 基因的碱基序列并没有发生改变 , C 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 P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是否可 逆 , D 错误。
13 . B 【深度解析)突变型 1 叶片为黄色 , 由基因 C 突变为 C, 所致 , 而基因 C , 纯合幼苗期致死 , 说明突变型 1 为杂合子 , C, 对 C 为 显性 , 即突变型 1 为显性突变 , A 正确; 突变基因 C, 转录产物编 码序列第 727 位碱基改变 , 由 5 ' GAGAG 3 ' 变为 5 ' GA-
CAG 3 · 突变位点前对应的氨基酸数为 - 242 · 故导致第 243
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 , B 错误; 突变型 1 为杂合子 , 由基因 C 突变为 C, 的过程中产生了 一 个限制酶酶切位点 , 则 I 为基因 C 电泳的结果 , I 为基因 C, 电泳的结果 , 从突变型 1 叶片 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 , 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 泳 , 其结果应为Ⅲ , C 正确 ; 突变型 1 (CC , ) 自交 3 代 , 其中 Fi 成
1 2
年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CC 、 CC 1 , F2 成年植株的基因型及
3 3
比例为CC ·CC · F3 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 2 · D 正确
14. B 深度解析)诱导已免疫的 B 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 主 要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 即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A 错误; 已免 疫的 B 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 不能分裂 , 故不需要进行原代培 养 , B 正确 ;诱导细胞融合时 , 同种核型融合的细胞( 即 B 细胞相 互融合、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不能在选择培养基上正常增殖 , 只 有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才能在选择培养基上正常增
殖 , C 错误;待筛选的抗体是蛋白质 , 无法与基因 A 进行杂交 , 应 与蛋白 A 进行杂交 , D 错误。
15. C 深度解析)体外受精前应将卵母细胞培养至减数分裂 I 中 期 , A错误;在题图中建立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过程中 , 去除雄原 核 , 遗传物质由卵细胞提供 , 因此建立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中只 含一条性染色体 X , B 错误; 在题图中建立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过 程中 , 首先进行体外受精 , 然后去除雄原核 , 再对去除雄原核的细 胞进行培养 , C 正确 ;激活卵母细胞完成 M I 得到的是卵细胞和 极体 , 二者都不具备分裂能力 , 所以不能实现由①直接转变成④ , D 错误。
16 . CD 深度解析)催化 2 与 NADH反应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 上 , 而不是 NAD+ , A 错误; 由题意可知 , TF- H 缺失使得 NAD+ 无 法进入线粒体 , 导致线粒体中产生的 NADH 不足 , 最终使有氧呼 吸第三阶段受阻 , 表现出耗氧量下降及 ATP 生成量减少 , B 正确 ; NAD + 生成 NADH发生在无氧呼吸第 一 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 一 、 二阶段 , 故 NAD+ 水平下降会同时影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 , C 正确 ; 通常情况下 , 动物和植物无氧呼吸第 一 阶段产生的 NADH会在第二阶段被消耗掉 , 而不会积累 , D 错误。
17 . D 【深度解析)长期单独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MG , 会使突 触间隙乙酰胆碱过多 , 可能会引起乙酰胆碱受体被破坏加重病情 并产生耐药性 , A 正确 ; 由题干信息可知 ,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 接头处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 故重症肌无力可能会 累及心肌、平滑肌甚至呼吸肌功能异常 , 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 症状 , B 正确 ;较长时间给予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引起机体 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物质代谢紊乱与体温调节紊乱 , 破 坏机体的防御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 , 引起一 系列更严重的副 作用和并发症 , C 正确 ;糖皮质激素既可经其受体阻断CK基因转 录 , 又可抑制 CK受体从而阻断 CK作用通路 ,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 免疫性疾病 , 说明糖皮质激素通过改善机体免疫自稳功能来缓解 MG 症状 , D 错误。
18. B 【深度解析) 红光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作为信号 , 不能提供能 量 , 此时不进行光合作用 , A错误; 图甲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 含量增加 , 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 , 进而调节相关基因表 达 , B 正确 ; 图甲显示远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减少 , 说明光敏 色素能吸收远红光 , 图乙显示远红光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为 0 , 说 明远红光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 C 错误; 红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 , 而 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 , 二者作用相反 , 所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 脱落酸 , 岗苣种子萌发率会比单独红光处理低 , D 错误。
19 . ACD 【深度解析)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叶片 中 CTK 的含量变化 , 结合柱形图分析可知 ,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供 氮水平、是否去除顶芽、是否施加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 A 错误; 高 氮水平下 , b、C 组的 自变量是去除顶芽后是否涂抹羊毛脂 , 两组 CTK含量几乎相等 , 表明羊毛脂对实验结果几乎无影响 , B 正确 ; a 组不去除顶芽 , 合成生长素较多 , b 组去除顶芽 , 合成生长素较 少 , 在低氮水平下 , 由题图可知 , 与不去除顶芽( a 组)相比 , 去除
D 2
顶芽(b 组) 的 CTK 含量降低 , 去除顶芽并补充生长素(d 组) 的 CTK 含量升高 , 说明低氮环境下生长素可以促进 CTK 的合成 , C 错误;植物体内 CTK 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 D 错误。
20 . BD 【深度解析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 , 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 但 无法判断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 , 再结 合电泳图谱来看 , 父亲拥有两类基因 ( 1 670 kb 和 1 070 kb + 600 kb)且不考虑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 可得出该致病基因应 位于常染色体上 。设相关致病基因为 b , 则父母的基因型均为 Bb , B 基因内部没有限制酶 B 的切割位点 , 电泳得到 1 670 kb 的 基因片段 , 母亲的 b 基因电泳得到1 370 kb、300 kb 两个片段 , 父 亲的 b基因电泳得到 1 070 kb 600 kb 两个片段 , 儿子的基因型 为 bb , 经限制酶 B 切割后 , 会形成1 370 kb、300 kb、1 070 kb、600 kb 共四种片段 , 致病基因被酶切后得到的片段长度虽然不同 , 但 总长度不变 , 依然为 1 670 kb , 说明致病基因为正常基因碱基对 替换所致 , A 错误 。 由题图可知 , b 基因可被限制酶 B 切割成两 种片段 , 分别为1 370 kb+300 kb、1 070 kb+600 kb , 故推测该遗传 病致病基因内部最多时可有两个限制酶 B 的酶切位点 , B 正确 。 图中该女儿的基因型为 BB 或 Bb , 电泳结果有三种情况 : 1 670 kb (BB) 、 1 670 kb+ 1 370 kb+300 kb(Bb) 、1 670 kb + 1 070 kb +
2
600 kb(Bb) , C 错误 。 图中该女儿的基因型为 Bb 的概率是 — ,
3
和表型正常的携带者( Bb)婚配 · 子代患病概率为 x - i
D 正确 。
21 . ( 除标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1 分)
( 1 )光合色素 o2 NADPH ATP 合成酶(2 分)
(2 ) ① 不 正 确 HH 条件 下 番茄 植 株 的 净 光 合 速 率 为 1 . 8 mol · m 2 · S "(或大于零 , 2 分) ②Rubisco 活性下降( 2 分)
【深度解析) ( 1) 由题图可知 , PS II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 , 将 H2 0 分解为 e " 、H+ 和 o2 。e用于生成 NADPH , H+ 通过 ATP 合成 酶运输到叶绿体基质 , 同时生成 ATP 。光反应的产物 ATP 和 NADPH 为过程③(C3 的还原)提供能量。
(2) ① 由 表 格 数 据 可 知 , HH 组 的 净 光 合 速 率 为 1 . 8 umol · m 2 · S ",大于 0 , 说明该条件下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 大于呼吸速率 。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 HH 组的气孔导度降低 , 胞间 C2 浓度高于 CK组 , 而 Rubisco 活性低于 CK 组 , 说明净光 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不是气孔关闭 , 而是 Rulbisco 活性降低影响了 C2 的固定 , 使 C3 的含量降低 , C3 的还原速率降低 , 进而影响暗 反应速率 , 对植物体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
22 . ( 除标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1 分)
( 1 )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敌害
速度和方向
(2) 消费者和分解者 直接
( 3) 小龙虾的投放时机 ( 应在水稻过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小龙
虾 , 2 分)
(4)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化肥使用量减少 , 降低成本 水稻产量增加 利用小龙虾创收
【深度解析) ( 1)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 , 导致小龙虾数量上升的直 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由于迁入地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 宜、缺少敌害等 , 可以为小龙虾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 使其数量上 升;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 小龙虾与 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2)小龙虾可摄食水草 、藻类、水生昆虫 , 属于消费者 , 摄食动物 尸体则说明小龙虾也属于分解者 , 因此 , 小龙虾在生态系统中属 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小龙虾可作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 体现了生 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 , 但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 习性 , 且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 、破坏幼芽生长 , 也会食 用水稻幼苗 , 故在投放小龙虾时应尤其注意小龙虾的投放时机 , 应在水稻过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
(4)①由题表可知 , 小龙虾的引入减少了杂草的存量 , 调整了生 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的部分 。②由题表可知 , 虾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 , 起到了吃草 、捕 虫 、踩草等作用 , 减少了虫吃水稻以及水稻和杂草的种间竞争 , 使 水稻产量增加 ; 同时虾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 , 减少了化肥的投入 量 , 降低成本 ; 除此之外 , 虾也能增加农民收入 , 因此 , 与水稻单作 模式相比 , 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
23 . ( 除标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0 分)
( 1 )条件 大脑皮层
(2) Na+
(3)无氧呼吸 属于 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 使 PH 保持相对稳定
(4)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 AchE 活性降低 , 导致 Ach 水平升 高(2 分) 平时进行适量运动(2 分)
【深度解析) ( 1 ) 听到发令枪响后 , 运动员迅速作出动作开始比 赛 , 该反射需要后天学习 , 属于条件反射 , 其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 皮层 。
(2)产生动作电位时 , 膜两侧为内正外负 , 主要由 Na+ 内流形成 。 (3)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出现肌肉酸痛症状 , 主要是因为肌肉细 胞进行无氧呼吸积累了较多的乳酸 。呼吸作用产生的 C2 及乳 酸排出细胞后进入内环境 , 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 由于内环境中 存在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 可使运动前后内环境 PH保持相对稳定。 (4) 由题意可知 , 乙酰胆碱酯酶(AchE)可催化乙酰胆碱(Ach)分 解 , 终止乙酰胆碱对突触后膜的兴奋作用 , 由题表可知 , 适量运动 (低负荷、中负荷) 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 AchE 活性均降低 , 从而 Ach水平升高 , 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 进而提高空间学习记 忆能力 , 但高负荷运动效果并不理想 。由此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 学习和生活中进行适量运动 , 以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
D 3
24 . ( 除标注外 , 每空 2 分 , 共 12 分) ( 1 )是 b 2
(2)让该双杂合植株与正常( 高秆/矮秆) 窄叶纯合植株进行正反 交实验 , 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若该双杂合植株作为母 本时杂交实验的后代表型均为宽叶 , 作为父本时杂交实验的后代 表型及比例为宽叶 : 窄叶 = 1 : 1 , 则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 致死;若该双杂合植株作为母本时杂交实验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宽叶 : 窄叶 = 1 : 1 , 作为父本时杂交实验的后代表型均为宽叶 , 则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4 分)
【深度解析) ( 1)根据题意 , 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不存在性染色体 , 所以该双杂合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 自交后代 Fi 中高秆宽叶 : 矮秆宽叶 = 3 : 1 , 只表现为宽叶 , 说明亲本中 b 基因所在的染色 体发生片段缺失 。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 因为 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一种性别的配子致死 , 则该植株自交后代不 会出现高秆 : 矮秆 = 3 : 1 的比例 , 与题干信息不符 , 说明两对等 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 遗传时遵循基因的 自 由组合定 律 。若只考虑 B/b 基因 , 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一种性别配子
致死 , 故该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BB、 Bb (b 表示 2 2
位于片段缺失染色体上的 b基因) , 即 Fi 中含有片段缺失染色体 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2 。
(2)探究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还是雄配子致死 , 可以 利用测交实验的思想 , 进行正反交实验 , 选择正常窄叶植株(bb) 与该双杂合植株(Bb )进行正反交 , 观察后代的表型 。若含片段 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 , 则该双杂合植株作为母本时杂交实验 的后代表型均为宽叶(Bb) , 作为父本时杂交实验的后代表型及 比例为宽叶(Bb) : 窄叶(bb )= 1 : 1 ;若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 配子致死 , 则该双杂合植株作为母本时杂交实验的后代表型及比 例为宽叶(Bb) : 窄叶(bb )= 1 : 1 , 作为父本时杂交实验的后代 表型均为宽叶(Bb) 。
25 . ( 除标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1 分)
( 1 ) 防止 RNA 酶降解 RNA 逆转录 BglII (2) 四尾栅藻
(3)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2 分) 3 卡那 霉素
(4)ECOR I A
(5) 转基因四尾栅藻成功表达出了 DGATl 基因控制的蛋白质
【深度解析) ( 1)从紫苏组织细胞中提取总 RNA 时 , 为避免 RNA 酶降解 RNA , 通常需要加入 RNA 酶抑制剂 。过程①是RNA逆转 录形成单链 CDNA 的过程 , 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过程②是通过 PCR技术实现的 , 由②的扩增产物两端的酶切序列为 Bgl II可 知 , 进行 PCR 时 , 需要在两种引物的 5 ' 端添加限制酶Bgl I 的识 别序列 。
(2)要达到让紫苏 DGATI 基因在四尾栅藻细胞中表达的 目 的 , 应 添加四尾栅藻的启动子。
(3)用 BamH I 与 BglII分别切割质粒与目的基因 , 质粒与 目 的基 因能连接的原因是酶切后的黏性末端相同 , 能进行碱基互补配 对 。若只考虑 DNA 片段的两两连接 , 构建重组质粒时可得到 3 种大小不同的连接产物 , 即 目 的基因 自连、质粒自连以及目 的基 因和质粒相互连接的产物 。重组质粒上存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 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中生长。
(4) 利用 ECOR I 限制酶切割重组质粒进行鉴定 。 已知质粒 PCAMBIA 中 ECOR I 的酶切位点与BamH I 的酶切位点间的最短 距离为 600 bp , 根据质粒 PCAMBIA 和 DGAT 基因的长度可知 , 若利用 ECOR I 限制酶切割重组质粒进行鉴定 , 正确连接的重组质 粒酶切产物应为2 400 bp 和 800 bp , 即 A组重组质粒为所需质粒。 (5)转基因四尾栅藻成功的标志是转基因四尾栅藻成功表达出 了 DGATl 基因控制的蛋白质 。
D 4高三生物学强化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推动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下列关于科学史及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建立了细胞学说
B.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C.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在探究DNA分子结构的过程中,运用了建构模型的方法
2.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加工的场所和运输通道
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C.溶酶体只分布在动物细胞中,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损伤的细胞器
D.线粒体内的嵴可以增大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
3.在叶绿体内,光合色素通常与D1蛋白结合形成位于类囊体膜上的光合复合体PSⅡ,用于吸收、传递和转化
光能。psbA是编码DI蛋白的基因,科研人员将psbA转入野生型水稻染色体DNA上,获得了产量显著提高的
纯合R品系水稻,该品系水稻能有效抵抗高温胁迫引起的严重减产(常温条件下野生型水稻与R品系水稻
D1蛋白的含量无显著差异,高温条件下R品系水稻D1蛋白的含量明显多于野生型水稻)。为证明R品系
水稻细胞中过量表达的D1蛋白(可用胶体金标记的D1蛋白抗体进行检测)能正确定位到类囊体膜上,下列
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应将野生型水稻和R品系水稻都高温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
B.应将R品系水稻分为两组,分别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
C.应将野生型水稻置于常温条件下,R品系水稻置于高温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
D.支持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R品系水稻中类囊体膜上的胶体金数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稻
4.传统栽培的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其紫茎与绿茎互为相对性状,纯合紫茎RRRR与纯合绿茎m
杂交获得F,,下列叙述不支持“F,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
极”的推测的是
A.E,植株与绿茎杂交,厂,中紫茎所古比例为
B.R,植株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为R的配子的比例为号
C.F,植株间相互授粉,F2中紫茎:绿茎的比例为35:1
D.切取F,植株地下块茎繁殖,F2马铃薯植株全为紫茎
生物学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